庖丁解牛(优秀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10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理解并掌握“缘理而行”、“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的含义,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文章中提炼归纳道理的能力。
4、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要词语的含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从文章中提炼归纳道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引出课文《庖丁解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庖丁解牛》的作者庄子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讲述的寓言故事,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道理,提炼归纳出有益的启示。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围绕“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5、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庖丁解牛》。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庖丁解牛》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本次公开课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也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通过本次《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的实施,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庖丁解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庖丁解牛的故事梗概、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主旨及寓意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内容,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2. 领悟文章的主旨,学会运用到生活中;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主旨及寓意的理解,文言文词句的解析;重点:庖丁解牛的故事梗概,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庖丁解牛的故事PPT,文言文知识点讲解稿;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庖丁解牛的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详细讲解庖丁解牛的故事,分析文章的背景、人物、事件;3. 例题讲解:针对文言文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及寓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庖丁解牛》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故事梗概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主旨及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寓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
2. 答案:(1)重点句子翻译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手段及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文言文故事,提高文言文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言文词句解析;2. 文章主旨及寓意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和小组讨论;4. 作业设计中的文章主旨及寓意分析。
一、文言文词句解析1. 词语释义:对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释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 句式分析:讲解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 语法讲解: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等,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1-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案庄子【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体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及说理艺术,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庄子道家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通过诵读体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赏析文章语言及说理艺术,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庄子寓言引入新课:井底之蛙“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二、知人论世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一说为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教学难点】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由作者简介导入课文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
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理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领会文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道理的写法。
2、难点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并能联系实际,从中获得启示。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如何才能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庖丁解牛》这篇文章,看看一位名叫庖丁的厨师是如何高超地解牛的,或许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 33 篇,包括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是如何描写庖丁解牛的过程的?明确:作者从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动作上,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表现了庖丁解牛时动作的娴熟和流畅;声音上,如“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用声音的美妙动听来衬托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
2、庖丁解牛达到了一种怎样的境界?明确:庖丁解牛达到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境界,即感官停止活动,只凭精神在活动,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意图庖丁解牛教案设计意图第1 篇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重)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庖:厨师丁:人名解牛:分解、分割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二、字词正音: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huā(象声词)謋huo(象声词) 卻xi(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ing(磨刀石) 窾kuǎn(空)怵chu(害怕,恐惧) 间jian(间隙)向xiǎng 通“响”盖he 通“盍”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四、梳理课文结构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课时六、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七、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解牛之道2、课文是怎样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目的何在?对比突出“道”之重要对比: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臣之刀十九年---以无厚入有间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八、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寻“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遵循rdquo;道“。
ldquo;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