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 格式:docx
- 大小:25.18 KB
- 文档页数:7
传统文化__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剪纸的精髓在于镂空,通过对纸张的镂空形成图案或花纹,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剪纸的特征总结起来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了。
即“镂空”与“联结”。
技法包括剪、刻、撕、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
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
剪纸艺术属于即逝艺术,之所以能流传,主要是有各种民俗的支撑。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会形成地域,剪纸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将近三十多个民族有与剪纸相关的民俗传统。
如以染色窗花著名的河北丰宁、蔚县剪纸、“玲珑剔透”的湖北剪纸、以纸塑窗花著称的陕西渭南地区剪纸、“布局合理,剪法明快”的福建漳浦剪纸、“粗放简练”的满族剪纸等等,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剪纸:镂空之美,艺术传承凤凰剪纸凤凰代表着吉祥和和平,而正是因为凤凰拥有着人们赋予的神圣、崇高的内涵,所以凤凰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龙剪纸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从古至今就受到人们最高的崇拜和尊敬,因此也常常会在包括剪纸制作等各种的民间手工制作中看到龙的形象。
花鸟剪纸花鸟,闲暇消遣时的闲情雅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肖剪纸古代的术数家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
隋唐时期,开始用十二种动物组成纹饰,称十二生肖纹样。
以后,历代都有十二生肖图案,在民间吉祥剪纸中也普遍存在并广泛流传至今。
剪纸技艺不会被遗忘,属于它的光芒不会被掩盖,它还年轻,还在发展。
它会带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也带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被一直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
但也有人认为剪纸发展历史还更早。
那么剪纸的由来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小编跟你一起去探寻剪纸的由来吧。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
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剪刀和纸为主要材料,运用剪刀将纸进行切割、剪裁,形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然后将剪纸作品贴在窗户、门楣或灯笼等物体上,以增添节日气氛和美化环境。
剪纸自发明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关于剪纸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多数认为剪纸起源于汉代。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祛病驱邪的乐府民歌:“年年岁岁年年有,岁岁年年岁岁愁。
心中到得山川去,手中留得剪刀头。
”这首民歌描述了人们在年末辞旧迎新时剪纸图纸来祛除年年岁岁带来的烦恼和愁眉。
剪纸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华夏剪纸,主要表现在窗花、门花、屏风等。
古代剪纸以红、黄、绿、蓝为主,这些颜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祝福,用剪纸来装饰居室可以保佑家庭和谐幸福,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
第二个阶段是民间剪纸,主要表现在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花卉植物和动物形象等。
民间剪纸更加注重创作,通过剪纸作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福。
同时,剪纸艺术也被用于农村集市、宗教仪式和庙会等大型活动中,成为一种喜庆祝福的象征。
剪纸艺术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剪纸的形态美与中国传统绘画、雕刻和书法有很强的关联。
在剪纸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在纸上通过线条、形状和比例等元素的运用,展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神韵和美感。
同时,剪纸也吸收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寓意,如蝙蝠代表着吉祥如意、团结友爱,鹤代表着幸福长寿,莲花代表着纯洁和高尚等。
通过这些象征性的图案和形象,剪纸艺术既颂扬了自然界的美好,又传递了人们对生活幸福和祝福的祝愿。
剪纸艺术的创作和技巧一直在各个地方有所发展和传承。
中国的各个大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和特色。
例如,山东剪纸以其线条简洁、形象生动的特点而著名;江苏剪纸则倾向于细致入微的线条和纹饰。
幼儿园传统文化——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在纸上进行剪裁,以剪出各种形状和图案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一、剪纸艺术的历史悠久剪纸艺术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剪纸作品是用红纸剪裁出的花鸟、虫鱼等形象,被用作祈福、装饰器物和庆贺活动。
在宋朝和明清时期,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独具一格的工艺品,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
如山东的阳纸剪、河北的窗花,都是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品。
二、剪纸艺术的种类和技巧剪纸艺术有许多种类,如剪花、剪鸟、剪人物等。
每种剪纸都有其特定的剪裁方法和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剪纸技巧:1.折叠剪裁法:将纸在对角线上折叠成三角形,然后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剪裁。
折叠剪裁法适合剪裁一些对称图形,如花朵、蝴蝶等。
2.折叠转切法:将纸在对角线上折叠成三角形,然后在折痕处进行剪切。
这种方法适合剪裁一些需要转切的图案,如长颈鹿、孔雀等。
3.复叠剪裁法:将多张纸叠在一起,然后根据需要剪裁。
这种方法适合剪裁一些有层次感的图案,如树、房屋等。
4.整背剪裁法:将整张纸剪下一块,然后在上面剪裁出图案。
这种方法适合剪大型的图案,如舞狮、舞龙等。
三、剪纸艺术对幼儿的教育意义1.培养动手能力:剪纸艺术需要幼儿用剪刀在纸上进行剪裁,这能够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2.培养创造力:通过剪纸艺术,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剪纸作品。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促进审美情感的培养:剪纸作品通常都有美丽的形状和精细的图案,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4.弘扬传统文化: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剪纸艺术,幼儿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5.培养耐心和毅力:剪纸需要耐心和毅力,因为有时剪纸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错误,需要重新开始或进行修正。
中华传统文化剪纸简介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剪刀和纸为工具,在纸上进行剪裁和创作,形成各种图案和形态。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剪纸,人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表达对生活、自然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敬意。
剪纸历史与起源剪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人们用纸来抵御恶灵,以剪纸形式来驱逐邪恶。
这种剪纸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
在明清时期,剪纸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这时期的剪纸注重线条的纯粹性和构图的美感,常常用来装饰具有寓意和吉祥象征的物件。
剪纸不仅在家庭中被广泛用于装饰窗户和门窗,还常用于戏曲舞台和庆典活动中。
剪纸的工艺与技巧剪纸的工艺主要包括纸张选择、图案设计和剪裁。
纸张选择剪纸常用的纸质有宣纸、毛巾纸和彩色纸等。
宣纸是最常见的剪纸材料,具有韧性好、质地细腻的特点,非常适合剪纸工艺。
毛巾纸则在剪纸过程中较为方便,尤其适合练习和初学者。
图案设计剪纸的图案设计通常以自然界的动植物、花鸟、人物、字画等为主题。
图案的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图案中借鉴,也可以进行创新和个性化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平衡和美感,同时要注意细节的处理。
剪裁技巧剪纸的剪裁技巧是关键的一步,决定了最终作品的效果。
在剪裁过程中,需要手握剪刀,准确地按照图案的线条剪裁纸张。
技巧包括剪直线、剪曲线、剪圆角等,需要熟练掌握。
剪纸的意义与价值剪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剪纸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剪纸,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剪纸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剪纸作品常常表达出人们对美、幸福和吉祥的祝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饰品和礼品。
另外,剪纸的制作过程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语言寓意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剪纸是用剪刀在纸上剪割出各种花纹和图案,具有独特的语言寓意。
剪纸的语言寓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四季景物寓意:剪纸中常常出现四季景物,比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蝴蝶、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花等,代表着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好。
这些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2.福寿吉祥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谐、吉祥如意的寓意。
剪纸中常出现的吉祥图案如福字、喜鹊、蝙蝠等,寓意着家庭的幸福和吉祥如意。
福字是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人们常常用剪纸的方式将福字贴在门上或窗户上,以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3.动物寓意:剪纸中常常出现各种动物的图案,如龙、凤凰、麒麟等。
这些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龙是中国文化中最神圣的动物之一,代表着权力和吉祥。
凤凰代表着美好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
麒麟则象征着吉祥和善良。
4.神话传说寓意:剪纸中还常常出现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
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神话故事,同时也传递了一些关于勇敢、智慧、友情等人性的寓意。
5.道家哲学寓意:剪纸中还常常出现一些与道家哲学有关的图案,如太极图、八卦图等。
太极图代表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八卦图表示着八种不同的自然力量。
这些图案寓意着生活中的平衡、和谐和自然之道。
综上所述,剪纸的语言寓意丰富多样,涵盖了四季景物、福寿吉祥、动物象征、神话传说和道家哲学等方面。
通过剪纸艺术,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理解与赞美,同时也可以传递一些关于幸福、吉祥和人性美好的寓意。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有关剪纸介绍
剪纸,又称剪纸艺术,是一门中国传统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通过手工剪刀,将鲜红、薄如蝉翼的纸张剪出各种精巧的形象。
剪纸起源于中国汉代,但在宋朝时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剪纸艺术所使用的纸张通常为红纸或其他颜色的纸。
剪纸大多采用对折剪刀法进行切割,艺人能够凭借经验和技术熟练地将纸张剪出错落有致的花纹和图案。
剪纸艺术形式多样,既有单层剪纸,也有多层剪纸。
单层剪纸是指将整个图案剪在一张纸上,而多层剪纸则需要剪出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并叠加在一起,在灯光下产生阴影效果。
剪纸作品常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元素,如动植物、神话传说和节日庆典等。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也是一种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艺术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但中国剪纸仍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所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思 想理念。
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而且在创作 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
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
二月里剪条龙, 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
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 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过去,一到 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直到今天,剪纸仍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区流行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
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 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 地是用于装饰。
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 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哲学观、审美观、道 德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物化体现,也是深受民众广泛喜爱和认知的艺术 形式。
创作者不仅在内容方面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 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 论。
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 行运化”。
即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 然、大天地的需要。
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 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
这种人和自然的 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 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 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 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
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 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1 / 7喜:喜属火。
在五行运化理论中火的性质就是向外发散。
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 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 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 四周二十个老鼠, 不论是放炮的、 吹唢呐的, 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
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 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怒: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机向上。
古人对怒有“怒发冲冠”的形容。
如作品《钟馗捉 鬼》中的钟馗,怒发冲冠、眉毛向上,其威严的神态将小鬼震吓得匍匐倒地、瑟瑟发抖。
剪纸 《包公》也是用一种凛然的气势来剪成的,不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衬托出 包公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
在具体剪的过程中,作品为表达怒的情绪常突出向上的 尖锐的直线条 忧思:忧与思属土。
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
同时,还具有土载四行为万物之田,承载受 纳的性能。
在人体中它主管气机的“气结”,即气体扭缠混绕在一起。
因此,在剪纸中,凡扭结 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或结构都是忧思的情感表达。
爱情作品《相思鸟》就是用一圈鸟儿 头顶上集结的许多缠绕在一起的云彩来表达鸟儿的相思情。
而《沧桑岁月》是用许多蔓藤缠绕 在两棵大松树上,同时用线条绕出了“沧桑岁月”四个字,体现了对岁月的思考,隐喻作者的思 绪延伸到很远很远。
悲: 悲属金。
在人体的脏器里, 肺属金, 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阐述了肺的客观属性是主哭, 主一身之气。
肺藏魄,即魄力、气概。
金也有服从、顺从、收敛之 意。
如果悲伤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没有了气概。
哭的太甚,也会软弱无力,重则晕 倒甚至休克。
肺主的是一身之气,悲情过度,一身之气不足,就会正气消耗、咳嗽上逆,气短 乏力,伤风自汗,弯腰驼背。
所以中医明确提出“悲则气消”。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 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
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
如果弯 腰驼背有碍于美, 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 细腰、 低头、 内视等。
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 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
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 风摆动。
惊恐:惊与恐属水。
水向低处流,水具有滋润、顺下、闭藏的特性。
“惊恐”中的“惊”会 造成逆乱。
传统剪纸 《钟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 跪趴在钟馗的脚下, 个个形态惊乱。
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
如表 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用剪纸表现不同的情感。
除了有上述总体造型上的规律外,在剪纸的具体制作上,各种 情绪之间的剪法也有较明显的区别。
不同剪法剪出来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
例 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
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 一样柔顺,向外自然发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在拐弯的地方硬而不流畅,剪 出的线条横来直去, 干脆利索。
“忧思”的线条, 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起的, 因此剪时最不流畅, 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 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
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
一般不用连续对称的 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
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小向下,越剪线条越细, 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
此线条虽柔弱, 但并不中断; 虽无力, 但不会随风起动。
因为“天人合一”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 2 / 7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
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 无规律、 不连续、 不对称。
例如, 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 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 有力度。
豫西剪纸种类繁多。
每到春节,当地人就在屋顶上贴“顶棚花”,门上挂“吊 笺”、贴“福”字和门神,窗上贴“窗花”、“窗亮方”,灯笼上贴“灯笼花”,影壁墙上贴“春牛”, 炕上贴“墙围花”,厨房、灶间贴“灶头花”等。
在其他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娶媳妇、婴儿出生, 当地人也要贴“喜花”,老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还要送“寿诞花”??值得一提的是,吉祥是豫西庞 大的剪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
在这些作品中,吉祥几乎无处不在。
如“门笺”谐音是“门钱”; 春牛意喻“耕种和丰收”;葫芦代表“福禄”;石榴代表“多子多孙”;牡丹象征“吉祥富贵”;满屋 满墙全套的墙围花寓意“富贵不断头”。
陕县南沟村,很多人都会剪纸,不但女人心灵手巧,男人也可飞刀走 “纸”。
在洛阳,80 岁以上的“巧巧”老人就能举出任凤莲、陈凤英、姚素英、陈素玲、马兰芳等数位。
灵宝也是巧 手汇聚,1987 年以来,陆续有 9 人被中国剪纸协会吸收为会员,20 余人成为河南民间美术学 会的会员, 其中王蓬草、 杨仰溪还于 2007 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她们说: 一拿起剪刀进入创作,仿佛进了仙境,心里美滋滋的,忘记了一切悲苦、烦闷。
所以,她们剪 出的喜庆剪纸占绝大多数,如《卖莲》、《农家乐》等。
而现代城市女性自由、洒脱、心情愉 快,属火(喜),火生土(忧思),也就是火(喜)滋生、助长促进土(忧思),所以,城市 女性创作的剪纸自然就多一些忧思的情感,其哲理性、思想性和忧国忧民的成分就更多一些。
剪纸的风格因人而异,总体来说,它继承了商周青铜纹饰、南阳汉画石及北魏龙门造像 和宋代开封木版神像画的特点,质朴粗犷、雄浑大气。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反映的生产、生 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是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延续,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 征。
用“天人合一”论与“五行”学说来解读人的情感,诠释传统剪纸作品中蕴含的艺术语言和 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范围,毕竟它们 产生于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分开的时代。
因此,从剪纸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说,应站在现代最 先进的认识水平上, 从现代科学与哲学的最新成就中去寻找剪纸艺术与感情表达有联系的东西, 让剪纸艺术在当代开出更鲜艳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中国的剪纸艺术名扬海外,很多作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时,咸阳市一位剪纸艺术家巧妙地把剪纸艺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结 合起来,精心创作出《纸上奥运》系列作品,还被确定为奥运会指定礼品。
我们正经历着 一个历史的创造,一个新时代的起飞。
我们将告别漫漫的农业文明,迎来先进的现代盛世。
与 这种新旧更替同时并存,而且永远不会磨灭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不断的文化 精神。
而这种文化精神具体承载形式中最具民族性、群众性,最具生命力的是至今仍存活在山 野乡村的民间文化。
在我们的历史上,传统文化曾在某些阶段被无知地荒唐地虐待过。
而在今 天,一个清醒、理性、蓬勃向上的民族,将一定会把自己祖先创造的文化继承下来,并一定会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化。
我们坚信:若干年后,中国人不会因为 祖先遗留下博大、辉煌的民间文化的沉沦与湮灭而发出沉重的叹息,我们确信中华民族民间文 化必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永存于世。
参考文献: 3 / 7[1] 徐春燕. 豫西剪纸[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2] 冯骥才,倪宝成.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 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竟.中国民族剪纸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二:剪纸的传统文化 剪纸的传统文化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