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导论:邓恩
- 格式:ppt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47
公共政策学基础》参考书目[说明:带有☆的为必读书](一)☆: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迈克尔·豪利特等:《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卡尔·帕顿等:《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张金马主编:《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5年版。
(二)☆米切尔·黑尧(Michael Hill):《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托马斯·R·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保罗·A·萨巴悌尔:《政策过程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埃贡等:《第四代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三)☆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大岳秀夫:《政策过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四)☆余致力:《民意与公共政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B:1.保罗·A·萨巴蒂尔认为政策研究分为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2.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3.庇古——福利经济学之父,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分配4.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C:1.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可能、依然、受控3.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经验分析、比较分析、初步的预测分析4.查尔斯·琼斯之处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解释、组织、实施三者最为重要。
5.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出有权威的分配D:1.对政策目标群体便捷的界定一定要合乎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问题的要求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3.德瑞——”问题界定之父“4.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支持联盟框架5.杜鲁门及1971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6.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出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分配的内容是价值、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分配的行为及结果具有权威性。
7.定量分析方法的犯法论基础——实证主义哲学8.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ABCD26页F:1.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G: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3.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性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7.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直接引导、间接引导8.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官方决策者、非官方决策者9.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再分配问题的美国学者是:西奥多·罗威10.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1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12.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及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13.国际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14.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及定向性、复杂性及多样性、稳定性及突发性15.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及行为的一个过程。
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利益)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B.观念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答案:√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答案:√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答案:√6、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
()答案:√7、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答案:√8、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答案:√1.(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党政二元结构)。
3.(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首先把“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提出来的学者是(B)A.莱斯特●萨拉蒙B.林德布洛姆C.奥斯汀●兰尼D.威廉●邓恩2.俗话讲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用于形容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的(B)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参谋结构D.矩阵结构3.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被称为(C)A.战略B.战术C.策略D.方法4.只有同时配备和调动一系列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才能从一种行动纲领转化成(A)A.社会现实B.政策系统C.历史知识D.科技知识5.政策系统的核心是(D)A.经济组织B.公共事务C.公共利益D.公共权力6.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指的是(A)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7.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是(A)A.“上下来去”模型B.集团模型C.精英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8.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的政策网络是(D)A.象征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混合型政策网络D.利益型政策网络9.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是(B)A.边界分析法B.层次分析法C.类别分析法D.多角度分析法10.将政策目标划分为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的依据是(C)A.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或空间范围B.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C.政策所服务的主体D.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11.政策借用国对于该政策的信息了解不充分,不清楚它在原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种现象在政策移植中被称为(A)A.信息不全的政策移植B.不完全的政策移植C.不当的政策移植D.信息过剩的政策移植12.政策主张是以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类推的论证为基础的政策论证模式是(D)A.权威模式B.直觉模式C.分析模式D.实用模式1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这在政策执行偏差中属于(C)A.规避式政策执行B.替代式政策执行C.象征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14.政策执行机关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是(B)A.服务性B.执行性C.权威性D.法制性15.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D)A.政策接续B.政策执行C.政策调整D.政策评估16.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提出者是(A)A.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B.霍恩和米特尔C.巴达克D.雷恩和拉宾诺维茨17.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是(A)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需求评估C.政策效益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18.服务于共同政策目标的两项或多项政策被一项服务于同样目标的新政策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为(B)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部分终结19.对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的调整是(C)A.政策措施调整B.政策方案调整C.政策客体调整D.政策关系调整20.要求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在对政策系统做到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科学的分解和整合,指的是政策分析原则中的(D)A.预测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分合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
选项A:托马斯·戴伊
选项B:林布隆
选项C:罗威
选项D:威廉·邓恩
答案:威廉·邓恩
题目:“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
选项A:安德森
选项B:德瑞
选项C:格斯顿
选项D:林布隆
答案:德瑞
题目: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选项A:二级论证
选项B:一级论证
选项C:功能论证
选项D:小论证
答案:小论证
题目: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选项A:《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选项B:《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选项C:《理解公共政策》
选项D:《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题目:()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选项A:政策问题
选项B:政策议程
选项C:政策目标
选项D:政策对象
答案:政策议程
题目: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
选项A:功能论证
选项B:二级论证
选项C:小论证
选项D:一级论证
答案:功能论证
题目: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是()。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分析: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文本与执行结果及原因的分析2、技术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产生效用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3、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4、社会规范: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5、公共政策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6、规范性分析: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确定后引申出的规范判断7、经济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有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提高最大的效益,或者提供固定的效益,而消耗最低成本8、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9、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10、公共政策终止: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11、描述性分析:在“价值自由”下给出的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叙述12、法律理性:即评定政策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规范和各项先例,以探讨政策在社会上的合理性问题13、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有私人作出决策14、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15、政策运行成本:在政策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二、简答题1、邓恩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方法:预测分析、回溯分析、综合集成分析预测分析涉及到政策行为启动和执行之前信息的产生与转变过程。
回溯分析主要是限于政策实施后信息的获取和转换上。
综合集成分析是一种全方位的分析方式,它不仅要把预测分析和回溯分析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要求分析者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与转化信息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社会客观现实②问题的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的冲突④团体或组织的活动3、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的途径:①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②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③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④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4、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①投入工作量②绩效③效率④充分性⑤公平性⑥适当性⑦执行力⑧社会发展总指标5、集团分析模型的核心假设:集团是个人与政府间发生联系的纽带,集团的存在与斗争是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6、政府有限介入社会问题的原因:①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②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利去处理③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去处理,但无能力办理④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7、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①主体分析:主体认定、主体类型、主体的合法性、主体的合法律性②类型分析:法律化与非法律化;文件、领导人讲话、直接行动、不行动;其他分类③价值分析:为什么人、什么利益;利益的损益、利益的补偿、利益的公共性④公共政策问题分析:问题认定;问题类型;问题的合理性、层级、重要性、合法性、可行性⑤公共政策目标分析:类型、先进性、系统性、可行性⑥公共政策方案分析:方案类型、方案的具体措施、方案优化性、方案的整体性、方案的成本与收益⑦公共政策的效果分析:效果——实现目标程度;效益——投入产出;效率——时效;效应——对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影响因素——公共政策执行分析⑧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分析:社会制定;政治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8、社会问题认定常见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民主、自由、社会稳定、社会团结、社会信任9、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10、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公共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分析: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文本与执行结果及原因的分析2、技术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产生效用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3、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4、社会规范: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5、公共政策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6、规范性分析: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确定后引申出的规范判断7、经济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有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提高最大的效益,或者提供固定的效益,而消耗最低成本8、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9、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10、公共政策终止: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11、描述性分析:在“价值自由”下给出的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叙述12、法律理性:即评定政策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规范和各项先例,以探讨政策在社会上的合理性问题13、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有私人作出决策15、政策运行成本:在政策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二、简答题1、邓恩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方法:预测分析、回溯分析、综合集成分析预测分析涉及到政策行为启动和执行之前信息的产生与转变过程。
回溯分析主要是限于政策实施后信息的获取和转换上。
综合集成分析是一种全方位的分析方式,它不仅要把预测分析和回溯分析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要求分析者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与转化信息。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社会客观现实②问题的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的冲突④团体或组织的活动3、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的途径:①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②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③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④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4、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①投入工作量②绩效③效率④充分性⑤公平性⑥适当性⑦执行力⑧社会发展总指标5、集团分析模型的核心假设:6、政府有限介入社会问题的原因:①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②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利去处理③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去处理,但无能力办理④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7、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①主体分析:主体认定、主体类型、主体的合法性、主体的合法律性②类型分析:法律化与非法律化;文件、领导人讲话、直接行动、不行动;其他分类③价值分析:为什么人、什么利益;利益的损益、利益的补偿、利益的公共性④公共政策问题分析:问题认定;问题类型;问题的合理性、层级、重要性、合法性、可行性⑤公共政策目标分析:类型、先进性、系统性、可行性⑥公共政策方案分析:方案类型、方案的具体措施、方案优化性、方案的整体性、方案的成本与收益⑦公共政策的效果分析:效果——实现目标程度;效益——投入产出;效率——时效;效应——对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影响因素——公共政策执行分析⑧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分析:社会制定;政治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8、社会问题认定常见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民主、自由、社会稳定、社会团结、社会信任9、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10、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略论邓恩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政策分析模式提要:随着公共政策的兴起,关于政策分析的研究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在政策分析的发展当中,各国的政策学家创造出各种政策分析模式,其中美国著名学者威廉·N·邓恩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政策分析模型就是其经典分析模式中的一种。
这一政策分析模型涵盖了从方法论到分析方法中的具体操作流程、技术全面而系统的理论,为公共政策分析从理论到实践搭建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以问题为中心;信息转换。
公共政策科学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西方工业国家兴起的一个全新学科,被人们喻为“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
作为经典的分析模式,美国学者威廉.N.邓恩在他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的政策分析模式,十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意在向大家简单的介绍这一政策分析模式,并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实际政策分析中以略微的借鉴作用。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1、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联系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是以“职能”为中心内容的界定。
这是以威尔逊、伊斯顿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
W.威尔逊提出:“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所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1这类界定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实施的管理手段,它是以政府为主由各种利益个体与群体参与的管理活动。
二是以“过程”为中心内容的界定。
这是以拉斯威尔、安德森为代表的学者观点。
H.拉斯威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这类界定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动用大量资源,通过相关的规定、措施来实施决定的活动过程。
上述两类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虽然有差异,但他们都强调了公共政策是与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必须付诸实施的、有目的的方案、计划、措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活动。
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我们来看看最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美国兰德公司的查尔斯.沃尔夫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是把科学理论方法应用与解决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这些政策包括国内、国际及国家安全事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