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建设 优化我县经济布局
- 格式:docx
- 大小:27.13 KB
- 文档页数:5
在政策层面下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思考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辽宁省近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小城镇的建设。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路政;水利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positive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 is the reality need for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harmoniz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is conductive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an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population expans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urban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ombined with thepractice of the cosntruction of small town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key 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road administration; water conservancy中图分类号:p3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各次全会均对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1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了具体部署,实现小城镇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办法为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载体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白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市委发【2012】6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为契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村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总体水平,形成一批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走在前列,能辐射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适中、交通便利、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制镇和新农村示范村,实行政策倾斜,扩大规模,提高水平,梯次推进,带动周边村镇发展。
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量力而行,有重点地进行建设。
2.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坚持以交通干线为骨架,以沿路、沿河、沿城为重点,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找准定位,科学确定区域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和小城镇性质、规模与方向。
3.因地制宜,特色兴镇。
根据各自交通条件、产业基础、资源潜力、优势所在,扬长避短,突出地方特色,建成一批交通枢纽型、城郊结合型、产业主导型和商贸流通型等特色小城镇。
4.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体化。
优化配置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工作目标根据小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红水镇为重点,率先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全市的示范镇、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喜泉镇、草窝滩镇为县区示范镇,率先推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干线公路和黄河为轴、建制镇为支点,辐射重点集镇、带动新农村试点村的梯次分布、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争取三年内有2万农民进城。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1.22•【字号】鄂政发[2005]42号•【施行日期】2005.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5]42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坚持“产业兴镇”的指导原则不动摇,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
各县(市、区)应根据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并集中力量抓好2—3个重点镇建设,引导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城镇规模,努力建成一批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全省突出抓好100个重点镇的建设,并逐步使之成为所属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
到2010年,全省建制镇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区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污水和垃圾得到处理。
一、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县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人口比例。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它可以使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宏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有利于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转变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较稳我县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发展小城镇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创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就近就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县建设繁荣、文明、平安、和谐冠县和全面实现小康的必然要求。
小城镇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抡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二、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的观念。
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在我县各级干部中,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
积极引导干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资本;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
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
一切以发展辩是非,以发展谋得失、以发展论英雄。
二是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
面对改革不动摇。
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
打造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城镇建设逐渐成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环节。
打造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所在。
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小城镇,能够在众多城镇中脱颖而出,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聚集。
那么,如何打造特色呢?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每个小城镇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有些城镇依山傍水,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有些城镇则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小城镇的特色优势。
以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为例,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同时,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如酒店、餐饮、购物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特色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比如,有的小城镇可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养殖特色畜禽,打造农产品品牌;有的可以发展特色手工业,制作传统工艺品,传承和发扬民间技艺;还有的可以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集聚效应。
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创业基地等平台,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道路建设要四通八达,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供水供电要稳定可靠,满足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要实现无害化、资源化,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
昔阳县开展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调研报告推进县域村镇布局不仅是我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昔阳的战略举措,也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为此,我们站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组织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分层座谈、情况分析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村镇布局的现状,查找村镇布局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一、县域村镇布局的现状昔阳县总面积19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9万亩,辖5镇7乡335个行政村,总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16.8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东部、西部山区与全县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5:45.75:43.30。
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661元,东部、西部山区人均收入31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113元。
西部山区地广人稀,两个乡镇47个村14980人,每平方公里内33人;东部山区两乡镇共39个村24480人,每平方公里内63人。
县城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县城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内有主街道12条,道路总长143公里。
供水管网全长70公里,能够满足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有污水处里厂一座,并配有完善的生活污水、雨水和工业废水排水系统。
2009年实现集中供热,供热管网覆盖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0000平方米。
通过旧城改造,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县城绿化面积达到 4.5公顷。
全县有11个乡镇,城镇总人口2万人。
乐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以煤炭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商贸业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城镇;大寨镇区人口近8000人,是县域中部经济区次中心,以旅游、能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业为主导产业;东冶头镇区人口3500人,为县域东北部经济区中心;皋落镇区人口3700人,为县域东南部经济区中心;沾尚镇区人口2000人,为县域西部经济区中心。
浅谈我县小城镇建设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
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
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
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
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
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
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
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
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
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
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我县经济布局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县经济布局,工农业协调发展,多业并举、互相促进,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任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在其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在优化我县经济布局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大中城市带来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农村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推进经济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
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是目前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需要小城镇的带动,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小城镇建设发展来承接。
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才能实现现代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合理性,才能实现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合理优化的县域经济布局。
因此,我们应当从加快经济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推动中心城市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在优化经济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力气搞好城镇建设,特别是要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
二、按照城镇发展的客观要求,抓住小城镇建设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小城镇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环节。
小城镇建设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根据城市化规律,将小城镇建设与县城发展战略相对接,将小城镇建设与其自身优势和特点相结合,围绕县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近郊小城镇如凤山、车头,重点发展延伸城市功能的居住小区和工业区;对地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良好、市场辐射面广的,着力发展为商贸型小城镇,如孔田、鹤仔、天心等;对地处自然风光秀美、果业观光具有优势和地热资源丰富的三百山镇,引导发展为旅游观光型小城镇,对易于接受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发展较快、交通便利的版石镇,培育发展为工业型小城镇。
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创新建设机制,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
一是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推进土地开发商品化、市场化,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拍卖、招标承租或协议出让等有偿流转,调动投资开发圩镇用地的积极性。
二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实行“购房入籍”的户籍管理体制,吸引有条件农村居民入住小城镇。
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外商、个人投资参与城镇开发建设。
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按照现代化发展要求,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规划,切忌长官意识,随意变动规划,要有长远规划,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严格规划建设,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责任追究制,确保建设质量,强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综合配套建设,完善城镇功能;规范完善城镇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具体办法,实行镇容环境、治安交通综合治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三、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城镇建设的综合效益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我县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实际条件各异,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不统一,因此,小城镇建设应从这些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求得最大效益。
一是小城镇建设应当与县城发展和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分流县城
就业和居住的压力,发掘资源潜力。
二是小城镇建设应当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有多大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就开发建设适应多大程度的小城镇,不要超出承受范围。
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三是小城镇建设应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我县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农业县,耕地资源十分宝贵,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同时,我县是一个东江源头县,县委、县政府正提出“建设山川秀美东江源头明珠县”的战略目标,环境保护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应尽力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切实依法保护环境,决不能允许用破坏环境来换取城镇化进程的速度。
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应与促进农村内需、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改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进镇集中建房,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农民城镇就业机会和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把小城镇作为扩大开放的有效途径,完善投资软硬环境,整体塑造开放形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整体提高全县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
加快小城镇建设,能推进我县经济布局的优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同时,应以贯彻十六
大精神为指针,全面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