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8.0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1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有效地增进利益和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2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3公共政策的功能(导向,调控,分配)4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要素:政策目标问题方案执行评估信息资源模型?#;分析的原则:系统协调预测性原则分解综合民主)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有关政府角色定位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逻辑(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有市场失灵导致政府干预;政府失灵制约政府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时应综合考虑两种失灵的可能性,平衡政府敢于成本和收益,最终选择是否引入公共政策以及何时引入公共政策。
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 社会问题的定义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另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和现象2 社会问题的认定和价值标准A 社会问题的认定(事实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B 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福利,效率,公平)3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A 作为非正式部门的社区最基本的途径空间特点(非正式性,第四部门)B 三个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其缺陷三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1 政府角色定位规范理论关于公共政策理想作用范围的理论2 基本逻辑(价值标准体系,解决社会问题各种方案的综合评价,按评判结果选优)3 争论事实层面价值层面(效率与公平)4 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类型划分(替代性,补充型)趋势(市场化趋势,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角色变迁:发展中被侵蚀,发达国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一公共政策主体1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2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二公共政策客体1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2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目标群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A 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 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进行认识,差别冲突矛盾所以需要永公共政策去调节和规范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是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实现三者利益的和谐C 目标群体的态度理解接受遵从公共政策的程度是决定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第二专题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一、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事实上,无论是对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还是实践层面的研究,都需要人们思考如下问题:•公共政策主体为什么应该制定政策?•公共政策主体为什么应该执行政策?•公共政策主体为什么能够制定政策?•公共政策主体为什么能够执行政策?•公共政策主体如何制定最优化(满意)政策?•公共政策主体如何在政策执行中获得最优化(满意)结果?•公共政策主体实际执行政策的结果如何评价?毫无疑问,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什么应该制定(执行)政策?即公共政策主体制定(执行)政策的目的何在?通俗地讲,即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1.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与“策”组合而成。
“政”在中国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
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规范)”;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与任务”;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
人们往往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为实现一定阶段的路线与任务而制定行为规范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党和国家。
一般的社会团体或各类组织同样也存在着这种需求,不过是性质、范围和影响力不同而已。
《辞海》把政策主体仅限在“国家与政党”层面上似乎太窄,因为按照这种理解,并从我国的现实出发,只能说明政策所体现的是国家的管理行为。
与之相反,国外也有许多著名学者曾对“政策”下过定义。
卡尔·弗雷德里奇把政策看成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