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对象感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讲话要有对象感我们很多人在上台发言的时候,或者当众演讲的过程中,大多人都会拿着稿子去读,或者凭记忆去背。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是每个人都有一甲的嗓子,但每个人都有一甲的耳朵。
作为一个演讲者,你可能感觉不到自己讲话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但台下的听众的耳朵是“雪亮”的。
拿稿子读和背往往会出现一种自言自语的情况,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和台下的听众没有一个交流感。
那什么是交流感?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有一个具体的词汇,我们称为——对象感。
什么是对象感。
其实我们生活中两个人坐在一起一对一聊天的时候,你会强烈的感觉到对方在和你说话,但往往到了台上,面对一对多人讲话,演讲中就会把这种感觉忽视,如果忽视了这种感觉,那同时也忽视了台下听众的感受。
我们思考一下,在台下交流有交流感,因为你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你身体前倾面对对方,你的身体语言你的内在于都在传达交流的信号。
那么为什么在台上我们会忽视这种感受呢?一方面是紧张,当你感觉台下观众都在注视你的时候,你的内心是十分紧张的,你想要避开众人的目光,不去关注他们,其实也就忽视了他们。
你内心想的更多的是我要怎么不出错的完成我今天的演讲,我要赶紧讲完离开这里。
所以就会出现我们上面说到的那种情况。
拿着稿子的演讲成了读稿,脱稿的演讲成了背诵。
你丧失了演讲中很重要的一点——对象感,同时,听众也丧失了继续听你讲下去的欲望和耐心。
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找回观众的耐心和欲望呢?首先就是要学会找到演讲中的对象感。
我们回忆一下每天看的新闻联播,记着采访的片段等等,电视里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讲话的时候,其实他们面对的不是台下的听众和观众,而是冰冷无情的摄像机和提词器。
但他们讲话的感觉却让我们电视机前的每一个观众都感觉他们是在说给我们听的,仿佛就坐在对面你跟你讲话一样,这就是很好抓住对象感所营造出的感觉,听众会觉得你确实是在和我交流沟通,确实是在和我说话。
播音员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一方面要对听众、观众进行具体设想,依据稿件提供的条件对他们的收听心理进行分析估董,使播音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播音员,要时时处处地在想象中感受到听众、观众的存在和反应,由此引起更强烈的播讲愿望,更饱满的感情强化播音的语言表达,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呼应。
播音与主持需要怎么调动思想情感?有什么好方法?情景再现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那么作为一名播音主持该怎么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景再现的:(1)情景再现属于一种联想、想象活动,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再造想象特点的概括。
(2)播音员主持人的联想与想象必须以语言内容为依据,以符合稿件的需要为前提,必须遵循稿件规定的目的、性质、范围、任务,不能信马由缰,任意驰骋。
(3)依据语言内容想象出的画面应该是连续的、活动的、有内在联系的,而不事立的、静止的。
(4)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联想、想象的目的应该是引发相应的态良、感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景再现一定要产生于具体感受中,要以情为主。
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对语言内容的具体感受,要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进而激发强烈的播讲愿望,而不能只满足于“画面”清晰,只重视景而忽视情。
情景再现的展开过程播音员主持人在具体的语言创作过程中,运用情景再现可以按以下四步来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理清头绪。
这一步主要是从情景再现的角度对语言内容进行梳理,它与备稿当中的划分层次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这里更注重从画面的角度来理清内容的头绪。
包括:把握结构,明确先后顺序;把握画面的主次详略及特点。
第二步: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就是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稿件所描述的情景中,缩短我们与稿件所述情景的时空距离和人物的心理距离等,使我们迅速地投入到稿件所规定的情景中,获得现场感,感到“我就在”。
第三步: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再现的核心问题。
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积极的反应,摈弃的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式的无动于衷。
在触景生情这一步我们还要掌握两点要求:一是反应积极、一触即发;二是以情为主、情景交融。
播音主持训练(1):调动感情方法之对象感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对象感一、理论基础开始学习之前,要问问青少年朋友们:我们播音主持是给谁听?给谁看的?对了,我们是为听众、观众服务的。
既然不是给自己播读,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考虑受众在收听收看时的所思所想,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准备,你在播读时会很有交流感,而非自言自语,自我欣赏。
交流感是生活中你和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状态,你能够具体感知到对方的存在,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是在演播室,这里没有交谈对象,只有话筒或是摄像机,看不到受众,我们如何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这需要大家有对象感。
所谓对象感,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稿件节目的精神实质。
对象感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丰富亲切。
一起来看看《为您服务》的主持人王小骞是如何通过对象感体现亲和力的:自然灭蚊法咱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一般酒店里都会有一些杀虫剂,一些电蚊香什么的,可有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有人不喜欢化学的杀虫的这些药品。
今天小骞有主意要介绍给你,来听一下。
自然灭蚊法。
自然的,完全是全生态,但是这个方法我要特别实在地说,我还没试过。
但是据很多试过的人讲,非常得管用。
因为北京现在还没有蚊子,我无从试嘛。
那先跟大家讲,您可以试一试,假如真的有用的话,请告诉我们。
方法简单极了,您就拿一个空瓶,装矿泉水的、可乐的、油的都行,然后是白糖。
蚊子跟我一样,我也喜欢吃甜食。
往里放上这个,甜一点吧,蚊子喜欢吃甜。
……打开,然后放在床头,比如说蚊子出没比较频繁的地方,床头、写字台旁边、窗户根。
据用过的人说,第二天早上就发现很多的蚊子就已经毙命在这个瓶子里。
……节目中,主持人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介绍自然灭蚊法的具体操作,而是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这段话为内容铺垫了场景、人物,再接着介绍灭蚊法,就显得自然、亲切、顺理成章。
板书设计
实施效果:
1.教学实施过程科学、合理、有趣,各项目标完成情况良好。
2.“三轮模拟测试法”使用情况正常,许多同学已掌握了提升测试评分的方法,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信息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学习积性一直高涨,系统测试评分稳步提升。
4.依托学习平台,完成学生综合学习评价。
不足:
1.学生本模块的学习已完成,但还是有学生不能有效训练,达到普通话测试的评分点。
建议
课后加强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互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要时,还得因人而异,为个别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对象感的意思
对象感是指在播音过程中意识到对象的存在并与之进行交流、呼应的那样一种感受。
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时,面前一般是没有实在的传播对象的,就是说“目中无人”,但是,心中必须要有人。
要让传播对象始终在脑海里浮现着,好像和他们面对面地说话一样。
不仅意识到对象的存在,而且还要意识到他们的“反应”,与之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呼应。
既“存在”,又“交流”,这就是对象感。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都要牢牢把握对象感。
对象感的作用
对象感对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影响播讲愿望。
播讲愿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企图转告人、说服人、回答人、批驳人、打动人启发人那样一种愿望。
传播对象的需要是激发播讲愿望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道对象的需要,就会使播讲愿望更加强烈,反之,对象不明,需要不清,播讲愿望肯定不会强烈。
二是影响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
内容是影响思想感情运动的决定因素,对象也有很大影响。
对象感可以使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强烈,更加充沛,更加具体,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
三是影响播音的亲切感。
亲切感主要来自对象感。
当面交谈时总是比较亲切的,为什么播起音来会不亲切呢?主要是缺乏对象感。
心中无对象,没有交流呼应,怎么亲切得起来呢?
四是影响表达方式。
同一内容,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应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才会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童话故事的对象一般是孩子等。
对象感的训练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对象感的训练方法。
你想想啊,要是跟人说话没个对象感,那得多别扭呀,就好像你对着空气自说自话似的。
咱先从最基础的开始,那就是要学会观察。
你得留意身边的人呀,他们的表情、动作、语气,这些可都是宝呢!就好比你看到一个人皱着眉头,那你说话是不是就得注意别太大大咧咧啦?观察到位了,你就能更好地把握和对方交流的那个度。
然后呢,多去和不同的人聊天。
别老是局限在自己那小圈子里,走出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和小朋友聊,你得童趣点儿;和老人聊,你得尊敬点儿;和同龄人聊,那就能更随意些。
这不就是在训练你的对象感嘛!就像学骑自行车,你得多骑几次才能熟练呀。
还有呀,你可以试着想象对面有一个具体的人。
比如说,你喜欢的明星,或者是你的好朋友。
你跟他们说话的时候会是啥样?肯定会特别自然和亲切吧。
把这种感觉带到你的表达中去,那对象感不就有了嘛。
咱再说说这语气。
对不同的人,语气能一样吗?对长辈,你得温和谦逊;对晚辈,你可以亲切和蔼。
你要是跟长辈说话也没大没小的,那像话吗?这就好比你不能穿着睡衣去参加正式场合呀,得合适才行。
再就是要注意用词啦。
有些词对有些人合适,对另一些人可就不一定了。
你跟文化人交流,就别老说些大白话;跟普通老百姓聊天,也别满嘴文绉绉的词儿。
这就像做菜,得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来调味,不然可就不好吃啦。
平时呢,也可以多听听别人怎么说话的。
听听人家是怎么和不同的人交流的,学习学习人家的技巧。
这就像偷师学艺似的,把好的东西学过来变成自己的。
你想想,要是你说话没对象感,就像射箭没瞄准靶子,那能射中吗?肯定不行呀!所以这对象感的训练可太重要啦。
别小看这些小细节,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你和别人交流的效果呢。
咱得重视起来呀,别觉得这是小事儿。
把对象感训练好了,你跟人交流就更顺畅,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得下功夫,就跟练功似的。
但只要你坚持,肯定能看到效果。
到时候呀,你就会发现和人交流变得更有意思啦,你也会更享受这个过程呢!怎么样,还不赶紧行动起来?。
播音主持技巧之对象感主持是一个与观众、听众进行直接互动的职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播音主持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对象感。
对象感是指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对自己的对象(观众、听众)有强烈的感觉、体验和认识,能够准确、细致地理解、把握和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下面我将通过探讨对象感的重要性、培养对象感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对象感在主持中,来详细阐述主持人的对象感技巧。
首先,对象感对于主持人来说非常重要。
对象感是主持人与观众、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信息传递的桥梁,是促使主持人与观众、听众产生共鸣的关键因素。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观众、听众的需求和期望,能够在节目中体现他们的声音和心声。
只有具备对象感,主持人才能真正与观众、听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引导、影响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培养对象感需要主持人的努力。
主持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观察力、洞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观众、听众行为、语言和心理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主持人还应该积极参与与观众、听众的交流互动,与他们建立直接、真实、互动的关系。
此外,主持人还应该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观众、听众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最后,如何在主持中运用对象感是主持人必须具备的重要技巧。
首先,主持人应该设身处地代入观众、听众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做到心贴心、理解万岁。
其次,主持人应该灵活运用语言和表情,让自己的话语更加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同时,主持人还应该结合观众、听众的反馈和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主持风格和表达方式。
此外,主持人还应该通过技巧性的表演、化解尴尬的情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来增强观众、听众对他的认同和信任,进一步拉近主持人与观众、听众之间的距离。
总之,对象感是主持人必备的一项重要技巧。
它能够帮助主持人准确把握观众、听众的需求和期望,与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引导、影响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一、什么是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如何把握对象感对象感的”质”与”量”.。
所谓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大凡情况.所谓质的方面就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个性的要求。
(1)质的方面是最根源的.从质和量两方面了解受众,设想并掌握受众特征,找准与受众利益最密切的相关点,由此获得对象感,我们就能播出新闻的新鲜感,吸引并满足受众的兴趣和要求.(2)依据节目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对象,获得对象感.(3)我们所设想的对象应该安定统一.就某篇稿件来说,我们设想的详尽对象应该是安定的,统一的,不应该这一段设想对这些人播,那一段设想又对另一些人播.大凡而言,设想的对象安定会使播讲更集中,更光鲜.(4)播音员主持人与所设想的对象之间关系是同等的.使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产生”认同”和”自己人”的亲近感.(5)为了获得对象感,为了使设想的对象详尽有依据,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丰盛生活体验.三、注意对象感的几个误区1、播音员主持人执着地去追求设想对象的客观实体.2、无论什么稿件都设想一种详尽对象3、对象感时断时续,时有时无.4、认为稿子并无确定对象就不必多此一举,或认为稿子已有了限制就不必设想详尽对象了.5、以为面前有对象就不需要对象感,不知道场外的受众才是我们传播的主体.理论产生的原因:一、工作的实质: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符合传播学原理的,也就是说必须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工作是否称职。
第九章对象感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631 更新时间:2005-7-1第九章对象感1)教学目的对象感在《播音创作基础》理论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一概念讲清、讲明非常必要。
因为《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尤为重要。
对初学者来说“对象感”这一概念从认识上会有一定难度,要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对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来说,概念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2)教学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通过大量的稿件练习、广播电视节目观摩、广播电视节目对比等方式,首先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到此概念对广播电视实践的指导作用。
其次要求学生对理论产生的原因、理论产生的依据、对象感的概念、对象感的特点、如何设想、如何获取对象感、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对象感的作用等内容有理论认知。
3)教学重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一、分析理论产生的原因。
二、“对象感”概念的理解。
三、如何设想。
四、如何获取对象感。
五、播音员、主持人与对象的关系问题。
4)教学难点一、理论产生的原因。
二、“对象感”概念的理解。
三、如何获取对象感。
5) 学时分配理论大课2学时,小课以及实践课12学时。
6)教学内容:第一节对象感的概念一.理论产生的原因(一)工作的性质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广播电视工作,是符合传播学原理的,大众传播有以下三项特征:1.它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的,而且其特征是稍纵即逝的。
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运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二)工作条件的特殊性我们一般是坐在话筒前、镜头前进行创作,面前没有受众,我们看不到宣传对象。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我们的“交流”(指与听众、观众的交流)产生了障碍。
一、什么是对象感第一种对象感是指在播音过程中意识到对象的存在并之进行交流、呼应的那样一种感受。
第二种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二.对象感的作用有对象感,就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播音是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
我们的每一次播音、主持工作都有受众在专注的倾听。
我们传播的内容是他们非常关心、急于知道的。
我们应该努力传播信息,使他们愿意接受。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不为受众着想,播的不清楚、不完整、不准确、不鲜明,受众就听不明白,甚至不愿意听。
因此,我们在备稿时,在播音主持中,都应该感觉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
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并且随着我们播音内容的发展,随着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的运动,产生着思想感情的共鸣。
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的喜悦、愤怒、悲伤、欢乐等各种反应。
而这种反应,又引起了我们更强的播讲愿望,激发我们更饱满的感情,于是,对象感更强了。
在我们的感觉上,似乎和受众之间已经建立起互相激励、互相鼓舞的无形的“默契”,甚至感觉到思想感情似乎有所“交流”三、如何获取对象感为了获得对象感,在质和量两方面的具体设想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对待。
年龄、职业与心理特点的关系是明确的,环境、气氛与人数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我们不能表面地去设想,或认为节目已有了限制,就不必设想具体对象了,或认为节目并无确定对象,我们不必设想。
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
为了获得对象感,我们应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具体对象,应该是我们最了解、极熟悉的人,一想起他们,音容笑貌,举止神态都时时可感,历历在目,以便更迅捷、实在地感觉到:播到这里,他们会这样反应,播到那里,他们又会那样反应……。
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为了适应广播电视传播的需要尽量扩大生活的领域,并且深入生活,“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
一、什么是对象感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如何把握对象感对象感的”质”与”量”.。
所谓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所谓质的方面就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个性的要求。
(1)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从质和量两方面了解受众,设想并掌握受众特征,找准与受众利益最密切的相关点,由此获得对象感,我们就能播出新闻的新鲜感,吸引并满足受众的兴趣和要求.(2)依据节目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对象,获得对象感.(3)我们所设想的对象应该稳定统一.就某篇稿件来说,我们设想的具体对象应该是稳定的,统一的,不应该这一段设想对这些人播,那一段设想又对另一些人播.一般而言,设想的对象稳定会使播讲更集中,更鲜明.(4)播音员主持人与所设想的对象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使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产生”认同”和”自己人”的亲近感.(5)为了获得对象感,为了使设想的对象具体有依据,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丰富生活体验.三、注意对象感的几个误区1、播音员主持人执着地去追求设想对象的客观实体.2、无论什么稿件都设想一种具体对象3、对象感时断时续,时有时无.4、认为稿子并无确定对象就不必多此一举,或认为稿子已有了限制就不必设想具体对象了.5、以为面前有对象就不需要对象感,不知道场外的受众才是我们传播的主体.理论产生的原因:一、工作的实质: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符合传播学原理的,也就是说必须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工作是否称职。
第八讲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对象感
一、理论基础
开始学习之前,要问问青少年朋友们:我们播音主持是给谁听?给谁看的?
对了,我们是为听众、观众服务的。
既然不是给自己播读,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考虑受众在收听收看时的所思所想,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准备,你在播读时会很有交流感,而非自言自语,自我欣赏。
交流感是生活中你和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状态,你能够具体感知到对方的存在,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是在演播室,这里没有交谈对象,只有话筒或是摄像机,看不到受众,我们如何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这需要大家有对象感。
所谓对象感,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稿件节目的精神实质。
对象感可以使播音员主持人体现人文关怀,表达丰富亲切。
一起来看看《为您服务》的主持人王小骞是如何通过对象感体现亲和力的:
自然灭蚊法
咱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一般酒店里都会有一些杀虫剂,一些电蚊香什么的,可有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有人不喜欢化学的杀虫的这些药品。
今天小骞有主意要介绍给你,来听一下。
自然灭蚊法。
自然的,完全是全生态,但是这个方法我要特别实在地说,我还没试过。
但是据很多试过的人讲,非常得管用。
因为北京现在还没有蚊子,我无从试嘛。
那先跟大家讲,您可以试一试,假如真的有用的话,请告诉我们。
方法简单极了,您就拿一个空瓶,装矿泉水的、可乐的、油的都行,然后是白糖。
蚊子跟我一样,我也喜欢吃甜食。
往里放上这个,甜一点吧,蚊子喜欢吃甜。
……
打开,然后放在床头,比如说蚊子出没比较频繁的地方,床头、写字台旁边、窗户根。
据用过的人说,第二天早上就发现很多的蚊子就已经毙命在这个瓶子里。
……
节目中,主持人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介绍自然灭蚊法的具体操作,而是有一个简短的开场白,这段话为内容铺垫了场景、人物,再接着介绍灭蚊法,就显得自然、亲切、顺理成章。
当介绍到往瓶子里放糖时,主持人说“蚊子跟我一样,我也喜欢吃甜食”。
这句话或许是诸多观众的反应,只不过是通过主持人表达出来而已。
为了使对象感不笼统,具体生动,我们应该具体设想:这样的稿件,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宣传目的,在今天,应该播给什么样的人听?哪些人最需要听?听到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听完了又会有什么反应?给什么样的人听最能增强我们的播讲愿望,最有利于达到播讲目的。
这些设想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内心活动,经过设想调动播讲的积极性,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那么如何获得对象感呢?我们通过下面的两篇新闻来说明:
新闻1:
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率8%
中西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上专家指出: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率为8%。
中西儿童阅读教育交流与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
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所、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阅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迪科奕阳儿童阅读顾问有限公司承办。
与会专家提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儿童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
新闻1是一则关于北京孩子阅读障碍的消息,从字面上看并没有特别指定的受众人群,要把握住对象感,我们必须具体设想。
由于新闻针对的是儿童,我们不妨设想受众就是少年儿童。
要想把握住对象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象感的“质”与“量”,质的方面又是最根本的。
量的方面是指:性别、年龄、职业、人数等有关对象的一般情况。
质的方面是指:环境、气氛、心理、素养等有关对象的个性要求。
(2)依据节目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和目的设想对象,获得对象感。
(3)我们所设想的对象应该稳定统一。
(4)播音员主持人与所设想的对象之间关系是平等的。
(5)为了获得对象感,为了使设想的对象具体有依据,要尽可能多地熟知各种对象的情况,丰富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