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1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一、教学媒体的选择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记录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软件),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用来传递和再现教学信息,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作最有效刺激的信号的教学设备(硬件)。
通常这些载体和设备包括有唱片与电唱机、录音带与录音机、幻灯片与幻灯机、投影片与投影机、电影片与电影机、录像带与录像机、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等等。
常用的几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如表1所示。
媒体种类主要教学特点模型进行立体模拟录音(CD)语言声音的重现投影进行平面模拟幻灯静态实景的重现电视(VCD)呈现动态过程CAI课件(CD-ROM)进行交互作用表1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的特点1、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根据上述基本思想,我们可以用如图3所示的模型来表示媒体的最优选择区和可选择区。
2、媒体选择的工作程序媒体的选择,无论是选编、修改或重新制作,都必须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媒体使用目标是指媒体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中,将要完成的职能。
按其职能分类,可把使用目标分为事实性、情景性、示范性、原理性、探究性几类。
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
示例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似、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示例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假如》教学设计一、概述《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儿童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想象力,全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无不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文本是以“爱”为主题的,在爱心的照耀下,各种苦难转化为幸福和满足,体现的是一种明亮向上、开阔昂扬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我们所要赋予孩子的,是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会认“良、缩”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学、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语文有较浓的兴趣。
2、二年级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而且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独立识记生字。
3、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能对阅读资料进行简单分析,部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4、学生能根据提示写自己心中的话,并乐于表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语言分析策略:在指导学生朗读及理解课文时运用了语言分析策略。
2、问题解决教学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自己提出不认识的生字自主运用查字典、加减、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如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是什么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3、自主学习策略: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课文第一小节的基础上,自主学习第二、三小节。
4、表达迁移策略:写作是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内化后进行再创造并输出的过程,是表达个人思想的过程。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课前搜集有关马良的故事、教学PPT。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戴尔的“经验之塔”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戴尔“经验之塔”对媒体选择的指导作用:1、具体到抽象戴尔认为学习应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展开。
儿童正处于从具体的生活经历向抽象的文字理解过渡的阶段,教学一定要从具体经验入手。
成人学习者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也要从具体的经验入手。
由于成人学习者已经具备了文字识读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
这个“具体”可以通过文字表述的案例来体现。
请看案例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教学方案一:选自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机会成本是指为了从事某一种业务而损失掉的其他业务带来的收益。
例如,一块地种玉米的机会成本就等于种萝卜可能取得的收益。
教学方案二:选自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迈克尔'乔丹是NBA最优秀的球员,他做其他的事情也很出色。
比如,他能用1小时修剪完自己家的草坪。
在这同样的1小时中,他也可以去拍一部运动鞋的广告,赚到1万美元。
与他相比,住在他家隔壁的小姑娘杰尼弗能用4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
这同样的四小时中,她可以到麦当劳打工,获得20美元的收益。
乔丹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是1万美元,而杰尼弗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请问,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评析:第一个方案能让我们“记住”什么是机会成本。
第二个方案能让我们自觉地运用“机会成本”。
小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上级拨付5000元购买教育技术设备,你会怎么花?小思考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电视、广播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
如果让你给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讲授《教育技术学》,你应该从什么样的经验入手?2、效率和效果选择教学媒体,既要考虑到其传递效率,又要考虑到认知效果。
传递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抽象的文字描述,教学传递的效率比较高;采用做中学等具体体验的方式,教学效率比较低。
然而,如果媒体的抽象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匹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信息,那么在“传授”过程中节约的时间,将会浪费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
池河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年级七科目体育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标依据七年级学生应该认真系统学习三大球的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篮球原地运球的动作原理。
2. 通过学习使100%学生能够掌握理论要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有安全意识、有纪律意识、有拼搏意识的新时代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全注意事项、课堂要求、注重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对篮球产生兴趣。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准备部分:1、师生问好。
2、集合、点名、清点人数。
1.规范课堂的要求,加强组织纪律编号:163、宣布上课内容。
4、安排见习生。
5、讲安全事项。
6、热身活动、慢跑4圈;2节球操。
(1)压指运动、(2)直臂转体(2)腹背运动、(4)原地拨球(5)绕环运动、(6)合作蹲起二、基本部分:1、安全教育。
2、讲解动作要领:一般是脚趾朝运球方向,两脚前后分立,腿微屈,背部稍向前弯屈,头抬起眼向前看。
运球臂的肘部弯屈,以肘关节为轴上下摆动,手指自然张开,用手掌触球,用手指的前部关节控制球体,用手腕的上扬下压动作控制球的反弹角度、速度、高低。
落点在脚的外侧前方。
3、练习、(原地运球练习)(每人10次)4、相对运球互评练习、(每组10次)5、两人相对运球打招呼、 (1-2个回合)6、纠错、指导练习在练习中进行、7、男女生运球干扰对抗比赛、 (比赛检验)三、结束部分:1、素质练习(1) 原地高抬腿或 (2)折返跑2、组织学生进行放松练习。
教材选用情况汇报表尊敬的领导: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对本学期教材选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现将汇报如下:一、教材选用情况总体概况。
本学期,我校共有30门课程进行了教材选用,涉及教材共计60种。
其中,教师自编教材占比30%,正式出版的教材占比70%。
教材的选用情况总体较为合理,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
二、教材选用情况分析。
1. 教师自编教材。
教师自编教材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中,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师自编教材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 正式出版教材。
正式出版的教材经过专家审定和出版社的质量把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反映正式出版教材更新换代不及时,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版本。
三、教材选用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部分教师反映,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与行业发展和最新科研成果脱节,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版本,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2. 教材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教师自编教材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科特点。
3. 教材选用缺乏规范。
部分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个人偏好和主观意识的影响,缺乏统一的选用标准和规范,需要建立科学的教材选用机制,确保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材选用机制,制定教材选用的标准和规范,明确教师选用教材的程序和要求,确保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加强教师教材建设和更新培训。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材建设和更新的培训,提升教师教材编写和更新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和更新,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时效性。
3. 定期组织教材评审和更新。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材评审和更新工作,对已选用的教材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更新教材版本,确保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本文将讨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并且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选择教学媒体时,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实现。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选择使用实物模型、实验室设备等实物类教学媒体。
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目标,可以选择使用图片、视频等视觉类教学媒体。
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媒体呈现。
比如,对于抽象概念的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模拟软件等多媒体类教学媒体来辅助学生理解。
对于体育、音乐等实践类教学内容,可以使用实物、器材等实物类教学媒体来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最后,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
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个体差异中,对教学媒体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教学媒体,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媒体的应用方法选择了适合的教学媒体后,还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1. 引入教学媒体在引入教学媒体之前,可以通过一些介绍或问题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给学生看一段启发性的视频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视频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媒体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教学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应该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使用。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进行适当的解说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学媒体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媒体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推荐]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程序、原则和模型2007-8-18 15:24:00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程序、原则和模型1、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
以外语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和要求学生能就某个情境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
前者往往通过文字讲解并辅以各种实例来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概念;后者则往往通过反映实际情境的动画和语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掌握正确的言语技能。
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
(2)依据教学内容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
以语文学科为例,散文和小说体裁的文章最好通过能提供活动影像的媒体来讲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加深对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对于数理学科中的某些定理和法则,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最好通过动画过程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展现出来(或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过程加以放大)以帮助学生对定理和规律的掌握。
同是化学学科,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最好用动画一步步模拟反应的过程;而在讲解分子式、分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时则以图形或图表的配合为宜。
总之,对教学媒体的选用和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来进行。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媒体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6-11、12岁)正好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属"直觉思维图式";而初中学生(12-15岁)则处于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属"运算思维图式",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且抽象思维占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