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肠息肉手术后(ESD/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有无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菜水、藕粉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
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较软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蛋糕、烂面条等。
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避免油炸、腌制食品。
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4h,24h后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
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肠息肉预防注意事项:
建议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积极乐观心态,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1cm应及时治疗。
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正常肠息肉的护理
术前护理
1、向病人详细讲解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解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嘱病人治疗前3天进食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禁食牛奶及乳制品,术前1日禁烟。
3、做好肠道准备:3清洁灌肠1000ml温肥皂水,直至大便拉至清水样。
4、术前用药:阿托品、地西泮、丁溴、力蒙新、NS(遵医嘱)。
5、穿合适病号服,家属陪同
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
术后积极关心病人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
2、饮食护理
手术日常规禁食禁饮。
24小时后进食流质,观察有无腹痛、黑便情况,再逐渐过渡至半流质。
3、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监测体温、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人腹胀、腹痛及排便情况,腹胀明显者,可行肛门排气;观察大便颜色,必要时查大便OB;如出现剧烈腹痛、腹胀、面色苍白、大便多次呈黑色,应考虑并发症肠出血、穿孔,应及时汇报医生、协助处理。
4、用药指导 -1-
遵医嘱予补液、抑酸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健康教育】
1、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规律,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饥及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产气多的食物。
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生活起居有规律。
3、遵医嘱用药。
4、定期门诊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2-。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护理体会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 (EPT) 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法。
作为护士,我的一些体会如下:
1. 术前准备
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患者需要提前做好相关检查准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术前护理包括协助医生完成治疗计划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饮食、胃肠准备等。
2. 术中表现观察
在EPT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效果和感觉变化。
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管理。
3. 术后护理
对于术后患者,护士需要根据医嘱进行恰当、及时的护理,如观察患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生活,避免剧烈运动等活动,减少伤口复发和感染的风险。
4. 术后宣教
术后宣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饮食禁忌、显现恢复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便患者和家属可以理解和做好相应的措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高效性。
总之,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需要协助医生及时评估,准备治疗,并操作完整记录,以保证卓有成效的治疗。
由于治疗对护士的技巧和经验有极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熟练掌握治疗设备,要具备一定的医务知识以及护理经验。
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如何护理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胃肠息肉的方法,也称为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其操作使用内镜技术,并通过内窥镜将手术器械引入人体内,对胃肠息肉进行切除。
术后护理对于恢复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一、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全过程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介入性手术,利用内窥镜技术和外科手术器械,直接切除胃肠道息肉。
通过内窥镜,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情况,并准确地操作远端仪器进行切除手术。
以下是该手术的详细步骤。
1. 麻醉和准备:在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使患者进入舒适的麻醉状态,降低疼痛感。
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局麻和静脉镇静麻醉,通常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全面情况决定。
在麻醉之前,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禁食、停药等。
2. 输送内窥镜: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需要通过内窥镜器质来实现,医生通常会放置一根内窥镜进入患者胃肠道内,以便进行手术治疗。
医生需要在床旁或手术室内使用气囊或水进行肠道充气,以便促进肠道扩张,容易观察到息肉的真实情况。
3. 确认息肉位置:在放置内窥镜之后,医生需要在机器控制下,慢慢地推进内窥镜。
通过观察内窥镜所见情况,确定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和形态。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细节,如用冷水冲洗息肉周围,以便消除局部充血,方便进行手术。
4. 切除息肉:在医生观察到具体情况下,在内窥镜中预留一定的空间,为之后进行切除手术准备。
根据所观察到的息肉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器械,并在内窥镜的导入下进行切除。
具体手术方式有电凝切除、电切切除、剪切切除等。
5. 观察术后情况:在完成手术后,医生需要观察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
在胃肠道内注入助于手术和随后观察的药物和水,以便消除过度充血和排除其他并发症。
在完成恢复期治疗后,医生需要及时给予术后复查和检查,以确保手术取得完美的效果。
二、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内镜下胃肠息肉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息肉的常见手术方式,由于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因此备受患者推崇。
胃息肉切除术一、护理评估【术前】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
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3、评估患者有无戴眼镜及活动义齿。
4、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检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丙肝抗体,了解有无手术禁忌症。
【术后】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评估患者生理舒适度。
3、及时评估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1)出血患者有无呕血、黑便等症状,生命体征的变化。
(2)穿孔注意腹痛、腹部体征、生命体征的变化。
二、护理措施【术前】1、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签署内镜治疗同意书。
2、完善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丙肝抗体检查项目。
3、禁食 8 小时,若为胃排空延缓者,禁食时间要延长。
【术后】1、饮食:禁食水 24 小时,如无异常,可从流食、半流食、软食逐步过渡到普食。
2、休息:卧床休息 6 小时,避免剧烈活动。
3、咽部护理;及少数患者可出现咽喉壁异物感、咽部水肿、咽痛及声音嘶哑,嘱患者不必紧张,这些症状 1-2 天后会自行消失。
嘱患者不要用力反复咳嗽,以免损伤咽喉部粘膜而引起出血。
4、疼痛护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应给予精神上的安慰,耐心解释,增强心理承受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5、病情观察:若有呕血、黑便和剧烈腹痛,应考虑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如疑有术后出血者可给予胃粘膜保护药和普通凝血制剂口服。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术前禁食水 8 小时,术后如无并发症发生,常规卧床休息禁食24 小时后进流食,逐步过渡为正常饮食。
2、指导患者术中正确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呼气,保持深呼气、浅吸气。
3、术后可能出现腹胀,指导患者取坐位,进行哈气,同时按摩腹部,促进肠道气体排出。
四、注意事项1、对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予降压药,以防术后出血。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听取患者的主诉,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30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彻底的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常规胃肠镜操作,找到息肉后在底部或亚蒂根部对称注射2~4ml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退针后插入圈套器,套入息肉,收紧、电切。
结果30例患者,28例均一次切除息肉,2例分次切除。
护理体会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切除息肉安全、可靠,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护理体会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开展的一种在内镜下选择性对消化道肿瘤或消化道带蒂息肉性病变进行切除治疗的新技术,具有治疗创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我院消化内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常规肠胃检查发现消化道大息肉的3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器械、术前准备1.1一般资料男17例,女13例子;年龄27~68,平均41岁。
胃息肉13例,肠息肉17例。
直径0.8~2.0cm。
1.2术前准备、器械按常规胃肠镜检查术前准备进行,所有患者行心电图、乙肝表面抗原、凝血功能检查。
所用器械为 olympus gifq180 胃镜、olymnpuscf一 q160 肠镜、erbe icc —200高频电发生器、olympus sd—5u16u1圈套、qlympus-vinf—23注射器。
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操作方法及护理配合2.1术前护理配合术前常规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如有异常予纠正后再施行切割术。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注意近期是否服阿司匹、nsaips类和其他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应停用7—10天后才行息肉电切。
肠息肉切除应了解患者排便情况,术前最后一次排便应为清水样便,基本不带黄;如便中仍有较多粪渣,虽已为水样仍需再排便,必要时给予清洁灌肠。
解释病情;详细解释息肉电切的目的,并发症及其局限性。
强调电切需重复或电切后部分仍需手术的可能,以便让患者即家人了解治疗的必要性,这样有利于患者的配合。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一、术前准备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
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
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
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
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
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
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
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三、术后护理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
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
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2、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
一、引言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肠息肉的主要方法。
术后随访护理对于预防复发、监测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息肉术后随访护理措施。
二、术后随访时间肠息肉术后随访时间一般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以后每年随访1次。
具体随访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手术方式及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三、随访护理措施1. 询问病史(1)了解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情况;(2)询问患者术后是否有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3)询问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2. 体格检查(1)观察患者腹部有无肿块、压痛、反跳痛等异常;(2)检查肛门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3)检查直肠指诊,了解直肠黏膜情况。
3.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并发症;(2)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EA、CA199等,了解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3)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如KRAS、NRAS等,了解患者基因突变情况。
4. 影像学检查(1)结肠镜检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排除复发;(2)腹部CT或MRI,了解腹部器官情况,排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
5. 饮食指导(1)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2)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戒烟、限酒。
6. 生活方式指导(1)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7. 药物治疗(1)根据患者病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2)定期复查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 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肠息肉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2)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复发、监测病情变化;(3)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顾虑。
四、总结肠息肉术后随访护理对于预防复发、监测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频氩气刀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息肉的术中护理配合[ 09-01-05 13:11:00 ] 作者:徐学双,程志蓉编辑:studa20【关键词】 ,高频氩气刀;消化道息肉氩气是一种性能稳定、无毒无味、对人体无害的惰性气体,它在高频高压作用下,被电离成氩离子,这种氩离子具有极好的导电性,可连续传递电流。
通过这一特点将氩离子引用于医学创伤手术中。
氩离子凝固术(APC),它是一种非接触性电凝技术,在手术中可降低创面温度,减少损伤组织的氧化、炭化(冒烟、焦痂),使病变表面出现泛白、泛黄甚至黝黑样变(防止复发及创面被消化液侵蚀)。
该方法通过氩离子流将高频电流的能量传导到目标组织表面从而实现凝固坏死的作用。
其设备一般包括氩气源、氩气流量计、单极高频电流发生器、传送管道及踩踏式开关。
电凝的深度取决于电流的功率、氩气流量、持续时间和探头与目标组织间的距离[1]。
内镜下氩气刀最大优点是凝固深度的自限性,由于组织被凝固后形成高阻抗的薄层,氩离子气将自动转向阻抗低的未凝固区,这一效应使得APC的凝固效果具有相对均匀,不宜破坏深层组织的特点,一般不引起穿孔[2]。
其次是氩离子束可以自动导向需治疗的组织表面,而不一定沿氩气流的方向,也不一定是喷头所指方向,它可以进行轴向、侧向和自行逆向凝固,对息肉病灶的处理有独特优势[3]。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结肠镜检查,查出息肉直径2.5 cm以上100例,年龄35~75岁,男女各50例,所有手术患者均住院后行电切治疗,术前查肝功能、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病理诊断息肉为腺瘤样息肉。
1.2 手术材料电子结肠镜:Olympus cF-240I;APC300、ICC200型氩离子凝固刀、圈套器:SD-6U;注射针:MAJ-70。
1.3 手术方法1.3.1 局部注射协助患者采取合理卧位,并根据需要改变体位,将息肉调整到理想的位置并使患者尽可能感到舒适,连接好电极板,遵医嘱给予0.005%盐酸肾上腺素盐水息肉基底部注射并报告注射量,使息肉根部隆起与基层分离。
胃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护理常规一.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胃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是通过胃镜进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具有患者痛苦轻、创伤少、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二.症状体征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三.护理问题(一)出血危险与胃息肉切除有关。
(二)跌倒的危险与中深度镇静有关。
(三)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二)术前护理前一天禁止吸烟,以免检查时因咳嗽影响插管;禁烟还可减少胃酸分泌,便于医生观察。
检查前至少要空腹 8 小时以上。
重症及体质虚弱禁食后体力难以支持者,检查前应适当补液。
做胃镜检查前必须做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常规、感染性指标检查。
向医生讲明药物过敏史。
与医生要合作,检查前病人先排出小便,进入检查室后,松开领口及裤带,取下假牙及眼镜,取左侧卧位,或根据需要改用其他体位。
入镜后,不能用牙齿咬镜,以防咬破镜身的塑管。
身体及头部不能转动,以防损坏镜子并伤害内脏。
如有不适情况,病人忍耐一段时间,实在不能忍受,可用手势向施术者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接受钡餐检查三日内不宜做胃镜检查,以免影响观察。
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等药物时一周内不宜做胃镜下治疗。
(三)术后护理术后禁食。
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流质饮食,50ml~80ml/次。
第 3 日给全量流质,每次 100~150ml。
每日 6~7 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 2~3 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
消化内镜治疗息肉的护理配合目的探讨护理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的配合,总结临床护理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
方法选取2012 年3 月~2014 年3月接受内镜下切除胃息肉的5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即将其分为心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0例患者。
对心理观察组(以下简称观察组)接实施心理护理,统计分析成功率、配合率、满意率以及完成诊疗时间。
主要治疗方法是:微波、电凝电切、氩气刀摘除消化道息肉。
结果心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顺利完成息肉切除手术,观察组和实验组成功率及配合率均为100%(290/290)。
观察组的满意率为100%(290/290),完成诊疗所需时间为(5.0±6.5)min;而对照组满意率52%(223/290)。
完成诊疗所需时间为(11.0±7.5)min。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满意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字2=36.4,P<0.01)。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完成诊疗所需时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u=6.90607,P<0.01),两组成功率和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0,P>0.05)。
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胃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手术中,可有效的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内镜;息肉;护理胃息肉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疾病,此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发现比较困难,大部分是偶然发现;且该病具有弥漫性、家族性、多发性;具有潜在癌发展变可能,所以一经发现应当即可切除。
临床上多采用内镜息肉摘除息肉并配合相应的护理。
1 护理1.1术前护理我院2013年3 月~2014年3月总结临床中580例胃息肉在内镜下切除患者的护理经验,探讨舒适护理在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手术中对患者的影响。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时反馈给治疗医生,为胃镜息肉切除手术提供术前意见。
同时加强患者专业知识的培训;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何种问题、处理专业处理方法。
同时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患者的恐慌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了解科室的基本情况,了解自己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接受电子纤维胃镜治疗所需要的时间等。
内镜下eftr术后护理要点
内镜下的EFTR(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内镜手术,术后护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术后护理要点:
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的身体
状况稳定。
2. 疼痛管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
需要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或其他舒缓疼痛的
措施。
3. 观察出血和感染,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是否出血或感
染迹象,如红肿、发热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4. 饮食和营养,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但在开始
进食之前,可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禁食以允许消化系统充分休息。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指导患者逐步恢复饮食,并关注患者的饮食
习惯和营养摄入。
5. 术后康复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术后康复指导,包括伤口护理、饮食注意事项、日常活动指导等,帮助患者尽
快康复。
6. 心理支持,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
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手术
和康复过程。
总之,内镜下EFTR术后护理要点包括观察生命体征、疼痛管理、观察出血和感染、饮食和营养、术后康复指导以及心理支持。
护理
人员需要在术后全面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尽快康复。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
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
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
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
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
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
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
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
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
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
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
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
效果较好。
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
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
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
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2、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
不做重体力劳动。
3、饮食与休息: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
息肉切除后一般先禁食24小时,其后24小时内给予温凉流质,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1周,以后过渡到普食。
少量多餐,3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