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医学影像学》教案-总论CT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次课:循环系统一、教材:专升本层次《医学影像学》(第 1 版)二、章节:第篇第三章第 1-2 节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①掌握、熟悉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
X线、CT、MRI、血管造影。
X线投照方位及正常解剖。
②了解USG放射性核素检查及心脏、大血管在其它影像解剖表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重点和难点内容):重点:X线、CT、MRI、血管造影在循环系统的检查特点。
难点:各种方法灵活应用及比较后的特点(优缺点)。
五、教学方法(请打“√”选择):1.√启发式 2.√导入式 3.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4.案例教学 5.自学 6.其它:六、教学手段和教具(请打“√”选择)手段:1. √大课讲授 2. 分组讨论 3. 讲授+录像 4. 其它教具: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机 3. 投影仪 4. 其它(如实物、模型、挂图等)七、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具体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①循环系统成像技术方法介绍(30分)②正常影像解剖结构、特点(60分)八、思考题或作业①了解、掌握各种影像成像方法特点、优缺点。
②循环系统解剖结构在各种影像方法成像显示特点、鉴别、特征。
第二次课:循环系统一、教材:专升本层次《医学影像学》(第 1 版)二、章节:第篇第三章第 3 节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①掌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②了解心脏大血管造影的异常表现。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重点和难点内容):重点:掌握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难点:深刻领悟肺循环的基本征象及血流动力学机制。
五、教学方法(请打“√”选择):1.√启发式 2.导入式 3.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4.案例教学 5.自学 6.其它:六、教学手段和教具(请打“√”选择)手段:1. √大课讲授 2. 分组讨论 3. 讲授+录像 4. 其它教具: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机 3. √投影仪 4. 其它(如实物、模型、挂图等)七、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具体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第一节课(45分钟):讲述①心脏外形异常。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代码:221703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总学分:2考核方式:随堂考试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他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检查方法有:X线、CT、磁共振、超声和介入放射。
其中X线、CT和磁共振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
医学影像学,主要讲述了正常人体和人体常见疾病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表现和影像诊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观察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基本的技能,从而了解病情,对常见疾病作出影像诊断。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 X线成像教学内容第一节X线的产生与性质1.X线的产生2.X线的性质第二节X线成像原理1.X线的穿透能力和被照射物对X线的衰减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X线成像设备及检查技术1.X线发生装置2.X线接收装置及检查技术第四节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1.与其他电离辐射一样,X线也具有生物学效应,可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作用,其中有的损伤与剂量有关。
2.X线监察室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其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或覆重晶沙等防护材料。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学生熟知并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重点: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难点: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CT)教学内容:第一节CT的基本知识1.CT的基本结构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
存储器和照相机(打印机)几个部分组成。
2.适当的窗宽,窗位是显示CT图像的必要条件。
3.CT的成像原理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
---------------------------------------------------------------最新资料推荐------------------------------------------------------ 温医《医学影像学》教案-总论CTX X 【概述】 1895 年伦琴发现 X 线后, X 线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X 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从普通 X 线胶片摄影----数字化 X 线成像(CR、 DR、 DSA 等技术)。
1. X 线图象特点(1) X 线图象是一幅有黑白对比度的照片;其对比度反映 X 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密度、厚度组织对 X 线的衰减程度。
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呈白色,低密度/地厚度组织呈黑色。
(2) X 线图象是重叠的图象,图象分辨率与被检组织间天然或人工的密度对比有关,成正比关系;但也与 X 线设备性能有关(X 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既是图象分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数字化成像)。
2. X 线优点与不足优点:普及、简便、经济检查方法,永久影像图象记录,为呼吸、骨关节、消化系统疾病首选检查手段。
不足:X 线辐射,密度分辨率不足(软组织分辨率不足),重叠图象----解剖结构显示有限制,造影检查或碘对比剂有创性或可能有副作用。
1/ 11【检查技术】 1.普通透视检查:简便、经济,优点:可多角度动态观察;缺点:图象分辨率不足,无照片记录,适应症局限----胸部,射线量相对较多。
2.普通摄影检查:最常用方法。
与透视比较的优点有:图象分辨率相对较高,永久照片记录,适应症相对较广,射线量相对较少。
缺点是:不能动态多角度(可作正侧位摄片弥补不足----立体观察)观察。
3.造影检查:人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组织内,以加大组织间对比而被成像。
根据造影剂导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引入与分泌排泄引入两种。
前者常用的如胃肠造影、血管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后者常用的有:静脉注射排泄法泌尿道造影。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得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工程学等诸多学科得边缘学科。
随着多层CT、高场MR与齐种核医学技术得发展,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得重要工具学科,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价与基础研究中发挥着重要得作用。
医学影像学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常见医学影像技术得现状与进展。
同时结合各系统常见病与多发病,介绍其影像学常见表现。
在总论部分,课程主要介绍X线,数字化X线成像、CT、磁共振(MR)、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得基本原理与与诊断相关得成像技术概要;同时介绍相关技术得最新进展。
然后按照胸部、循环、消化、泌尿、it关节、神经、头颈部得顺序介绍以上各系统常见病得影像学表抑匕烧农I诊断本大遍适订于临床医学专业得本科教学。
二、总体要求赢i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X线成像.CT、DSA得基本原理;2、掌握CT、HR与DSA检查得主要适应征与禁忌征;3、掌握各系统常见病变适用得影像学技术;4、掌握胸片读片与常见胸部病变得X线表现;5、掌握主动脉夹层与风心二狭得影像学表现;6、掌握常见急腹症与腹腔内实质性脏器病变得影像学表现;7、掌握泌尿系常见肿瘤得CT表现;8、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得CT表现;9、熟悉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得基本原理与作用;10、注重影像与临床联系,培养规范得读片习惯;11、树立良好得学习态度与培养良好得学习习惯,提髙逻績思维与融会贯通理解得能力。
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两个层次,记忆.解释与应用三个方而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占80%o题型为:1、选择题,2、填空题,3、名词解释,4、问答题。
实验考核占20% o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总论学习目得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X线得特性,CT窗技术得概念,CT值得概念,CT与MR检査得优势与局限性,DSA得概念,PACS得概念;熟悉CR与DR得槪念,CT成像原理,MR得成像原理;了解多层CT得优势与主要应用,MR序列构成与常用MR序列,功能MR得概念与临床应用,分子影像学得槪念。
《医学影像学》教案第一次课:总论一、教材:本科层次《医学影像学》(第四版)二、章节:第 1 篇第 1-7 章第节三、教学目的与要求(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一)掌握X线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二)掌握X线诊断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三)掌握X线诊断的方法和原理。
(四)熟悉CT及MRI原理、临床应用及限度。
(五)熟悉介入放射学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请根据教学大纲分别注明重点和难点内容):重点:X线诊断学应用原理、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及选择。
难点:X线成像基本原理、CT成像基本原理、MR成像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请打“√”选择):1.√启发式2.导入式 3.PBL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4.案例教学 5.自学 6.其它:六、教学手段和教具(请打“√”选择)手段:1. √大课讲授 2. 分组讨论 3. 讲授+录像 4. 其它教具:1. √多媒体设备 2. 幻灯机 3. 投影仪 4. 其它(如实物、模型、挂图等)七、教学内容提纲及教学步骤(具体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第一节课:引言(5分钟)X线的产生和特性(10分钟)X线成像原理和密度概念(10分钟)X线检查方法(20分钟)第二节课: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和综合应用(15分钟)X线诊断的原则(15分钟)X线诊断的步骤(10分钟)X线防护的概念(5分钟)第三节课:CT成像的原理(5分钟)CT成像设备(5分钟)CT图像特点(5分钟)CT检查技术(5分钟)CT分析与诊断(5分钟)CT的临床应用(5分钟)MR成像原理(5分钟)MR的应用(10分钟)第四课:DSA的基本原理(5分钟)介入放射概述(20分钟)DR 成像原理(5分钟)PACS原理及应用(10分钟)未来放射学的发展方向(5分钟)八、思考题或作业①X线特性是什么? 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③造影检查的方法。
④CT成像原理。
温医医学影像学教案总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温医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为医学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影像学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从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医学影像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影像学是通过一定的物理手段,将内部组织结构、功能状态等信息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X线摄影、超声、CT、MRI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优缺点。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成像,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肺部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影像学表现种类繁多。
常见的肺部疾病包括肺炎、肺结核和肺癌等。
在X线摄影中,肺部炎症往往表现为渗出性阴影,而肺结核则呈现为局部增厚和空洞。
对于肺癌的诊断,CT和MRI等高级影像技术更为准确。
2. 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影像学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在冠脉心脏病的诊断中,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
此外,MRI在脑卒中的诊断和监测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3. 骨关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骨关节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等。
在X线摄影中,骨折通常表现为骨折线或骨折间隙,骨质疏松则呈现为骨密度减低。
对于病理性骨折和关节炎,MRI的应用能够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三、医学影像的未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
未来的医学影像将更加精准、便捷和个性化。
一方面,新型的成像技术和设备的引入将提高影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大大增强医学影像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有望在医学影像中发生作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医生可以进行立体化的图像操作和手术模拟,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而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将医学影像与实际患者的结合,实现更精准的引导手术。
---------------------------------------------------------------最新资料推荐------------------------------------------------------ 温医《医学影像学》教案-总论CTX X 【概述】 1895 年伦琴发现 X 线后, X 线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X 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发展:从普通 X 线胶片摄影----数字化 X 线成像(CR、 DR、 DSA 等技术)。
1. X 线图象特点(1) X 线图象是一幅有黑白对比度的照片;其对比度反映 X 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密度、厚度组织对 X 线的衰减程度。
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呈白色,低密度/地厚度组织呈黑色。
(2) X 线图象是重叠的图象,图象分辨率与被检组织间天然或人工的密度对比有关,成正比关系;但也与 X 线设备性能有关(X 线检查设备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既是图象分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数字化成像)。
2. X 线优点与不足优点:普及、简便、经济检查方法,永久影像图象记录,为呼吸、骨关节、消化系统疾病首选检查手段。
不足:X 线辐射,密度分辨率不足(软组织分辨率不足),重叠图象----解剖结构显示有限制,造影检查或碘对比剂有创性或可能有副作用。
1/ 11【检查技术】 1.普通透视检查:简便、经济,优点:可多角度动态观察;缺点:图象分辨率不足,无照片记录,适应症局限----胸部,射线量相对较多。
2.普通摄影检查:最常用方法。
与透视比较的优点有:图象分辨率相对较高,永久照片记录,适应症相对较广,射线量相对较少。
缺点是:不能动态多角度(可作正侧位摄片弥补不足----立体观察)观察。
3.造影检查:人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组织内,以加大组织间对比而被成像。
根据造影剂导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引入与分泌排泄引入两种。
前者常用的如胃肠造影、血管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后者常用的有:静脉注射排泄法泌尿道造影。
【图像的解读】 1.正常 X 线图象表现与各部位、各系统及所摄方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图象。
---------------------------------------------------------------最新资料推荐------------------------------------------------------ 骨骼:致密光整的骨皮质(白)、松质骨---骨小梁、骨髓腔(灰白)。
关节:光滑的骨性关节面、关节腔(关节间隙),软骨、韧带、肌腱不显影。
软组织:脂肪与肌肉皮肤呈两种不同的密度对比,前者灰黑,后者灰白;造影可显示动静脉血管影。
颅脑:仅显示颅骨与脑内致密钙化,脑组织不能显示;血管造影可显示脑内血管。
脊柱:显示脊柱骨形态,脊髓、神经不能显示。
呼吸系统:可分辨肺组织、肺内血管(肺纹理)、肋骨、心脏纵隔大血管轮廓。
循环系统:显示心脏纵隔大血管外轮廓。
消化系统:造影检查显示消化道内轮廓、黏膜状态、蠕动与张力。
泌尿系统:3/ 11造影检查显示其内腔轮廓及肾脏功能。
生殖系统:造影检查显示子宫输卵管或精囊内腔与形态。
2.疾病 X 线图象表现:结合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而表现; X 线征像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病变性质。
大小改变:病变器官形态增大、缩小----肠梗阻扩大位置改变:形态轮廓改变:密度改变:功能改变:【临床应用】:1.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骨折、脑血管造影 2.脊柱:外伤骨折、退行性改变、感染、肿瘤 3.呼吸系统:可作为首选。
炎症、肿瘤 4.循环系统:各种心脏病观察、心包疾病 5.消化系统:肿瘤、梗阻、炎症;胃肠道造影可作为首选。
6.泌尿系统:结石、发育异常、炎症、肿瘤 7.骨关节系统:可作为首选,外伤、肿瘤、炎症【概述】:---------------------------------------------------------------最新资料推荐------------------------------------------------------ 1969 年设计成功, 1972 年应用临床,发展迅猛,已经广泛普及应用。
1. CT 图象特点(1)断层图象,解剖结构显示清楚(2)CT 图象密度分辨率较高,并与像素、扫描野、层厚有关。
(3) CT 图象灰阶(黑白对比度---密度)与组织密度正相关。
(4)一定的组织其 CT 图象密度有其固定的数值,称 CT 值,单位 HU,其中骨骼 CT值 1000 HU,软组织 30-80 HU,水0 HU,空气-1000 HU (5) CT 图象病变检出敏感性高,定性诊断准确性高。
2. CT 检查优缺点(1)优点:断层图象、密度分辨率高----拓展检查范围,提高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
优点主要。
(2)缺点:X 线辐射,难检查功能性变化,某些部位可有伪影干扰,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差,增强扫描造影剂可能有副作用。
缺点不明显。
【检查技术】 1.平扫:普通扫描、非增强扫描,一般为横断面扫描、扫描层厚 1~10 MM,层距 1~10 MM。
5/ 112.增强扫描:指静脉内注射含碘造影剂后进行的 CT 扫描,有动脉期增强扫描、静脉期增强扫描,平衡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期增扫描等。
3. CT 特殊检查技术:螺旋 CT----容积式采集数据,有利于保证图象后处理的质量,如三维重建等; CT 血管造影,螺旋 CT 增强扫描后获取; CT 仿真内窥镜检查,螺旋 CT 模拟三维成像;定量 CT,主要测量人体骨矿含量;多层 CT 扫描:螺旋 CT 的换代产品,采取多层探测器使一次 360 度扫描获取多层图象。
【图像解读】 1.正常 CT 表现:(1)显示正常人体断面解剖结构---显示器官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互相关系。
(2)显示组织器官正常 CT 密度值范围及其增强扫描密度变化:骨组织、空气、水、脂肪、软组织等;增强扫描观察组织器官强化程度、动态变化等。
2.异常 CT 图象表现(1)形态学异常改变:组织断面图像大体形态学异常改变,包括器官形态、大小、位置、边缘及内部结构改变等;如器官轮廓畸形改变,内部结构异常(如脑中线结构移位)等。
(2)密度异常表现:---------------------------------------------------------------最新资料推荐------------------------------------------------------ 高密度-----出血、钙化、结石、骨化;低密度-----炎症、水肿、绝大部分脏器内肿瘤,混杂密度----恶性肿瘤(肿瘤内囊变坏死出血)及部分良性肿瘤(瘤内囊变);等密度----少见,部分肿瘤(良性居多);增强后扫描密度变化:混杂强化----恶性肿瘤,均匀强化----良性肿瘤,环形强化-----脓肿。
【临床应用】(1)中枢神经系统:一般为首选。
适用于肿瘤、外伤、血管性疾病、发育异常、炎症等。
(2)脊柱:椎间盘首选,椎体各种病变。
(3)面颈部:首选,肿瘤、炎症、外伤等。
(4)呼吸系统:诊断准确性、敏感性最高。
(5)循环系统:动脉瘤首选, CTA 现已经较广泛开展,心内病变价值相对有限。
(6)腹部盆腔:诊断准确性相对最高,广泛适用于腹部盆腔诸脏器,一般 B 超可作为筛选发现病变, CT 进一步定性诊断与分期诊断。
(7)四肢骨骼:7/ 11X 线首选, CT 选择性应用。
选择题:1. X 线透视与摄影检查比较,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透视可动态连续性观察。
B.透视检查简便易行,可适用于头、胸、腹部检查。
C.摄影检查图像密度分辨力相对较高。
D.摄影检查具有更广泛的临床适应征。
2.关于 X 线造影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低密度造影剂较常用。
B.胃肠道造影属于直接引入法造影检查。
C.肾盂造影检查属于分泌性排泄造影。
D.高密度造影剂主要有钡剂与碘剂。
3. CT 图像与 X 线摄影比较,描述不确切的是:A.与常规 X 线摄影不同, CT 图像常是断层摄影。
B. CT 图像对比度与 X 线类似,反映了组织的 X 线衰减系数。
C. CT 图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力。
D. CT 图像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力。
4.关于 CT 增强扫描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进一步观察组织的血供及与血管的关系。
B.是指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后的 CT 扫描。
C.是 CT 平扫的一种特殊形式。
D.有助于提高 CT 检查的敏感性与诊断的特异性。
---------------------------------------------------------------最新资料推荐------------------------------------------------------ 5. CT 值数值有误的是 A.脂肪密度大致在-70~-90 HU。
B.软组织密度大致在 20~60 HU。
C.体内水的 CT 值近似于 0 HU。
D.体内空气的 CT 值接近-500 HU。
6. CT 图像病变密度概念错误的是 A.与正常组织比较,病变密度可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
B.钙化、骨化呈高密度。
C.急性血肿呈低密度。
D.炎症水肿及肿瘤一般也呈低密度。
名词解释 1. X 线图像对比度:反映了 X 线穿透人体后,不同密度、厚度组织对 X 线的衰减程度。
高密度/高厚度组织呈白色,低密度/地厚度组织呈黑色。
2.螺旋 CT:相对常规 CT 的间断式进床与扫描获取单层数据,螺旋 CT 是指采取连续进床与扫描获取容积数据,相对人体其 X 扫描轨迹呈螺旋式,故称为螺旋 CT。
问答题:1.简述 X 线、 CT 检查的优缺点。
答:(1) X 线优点与不足优点:9/ 11普及、简便、经济检查方法,永久影像图象记录,为呼吸、骨关节、消化系统疾病首选检查手段。
不足:X 线辐射,密度分辨率不足(软组织分辨率不足),重叠图象----解剖结构显示有限制,造影检查或碘对比剂有创性或可能有副作用。
(2) CT 检查优缺点优点:与 X 线诊断相比, CT 为断层图象-----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密度分辨率高----拓展检查范围、提高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
缺点:X 线辐射,难检查功能性变化,某些部位可有伪影干扰,空间分辨率相对较差,增强扫描造影剂可能有副作用,但缺点不明显。
2.试述 CT 图象特点:答:评分标准②③⑥2 分,①④⑤⑦各 1 分① CT 图象是指由一定数目的黑白不等灰度的像数按矩阵排列而成的人体断面重建图象② 像数越小、数目越多,图象空间分辨率越高,但常不如 X 线成像③ CT 图象黑白影反应了组织 X 线吸收程度,白影代表致密组织、黑影代表低密度区④ CT 密度分辨率明显较高⑤ CT 图象密度高低具有量化的概念,即用 CT 值大小说明密度高低,单位是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