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间隙的调整和预紧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滚动轴承径间间隙大的维修方法滚动轴承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元件,用于支撑旋转机器部件的重量和力。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或不当维护,滚动轴承的径间间隙可能会变大,导致运行不稳定甚至故障。
在此提供一个全面的详细方法,以帮助您修复滚动轴承径间间隙过大的问题。
I. 问题诊断需要进行问题诊断来确定是否存在滚动轴承径间间隙过大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和方法:1. 观察:通过肉眼观察滚动轴承是否有明显的松动或摇晃。
2. 摇摆测试:用手摇晃旋转部件,并观察是否有异常松动或噪音。
3. 游标测量: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滚动轴承内外圈直径,并计算径向游隙。
4. 脱离测试:将旋转部件从主轴上取下,并尝试在轴上移动以检查游隙。
如果以上任何一项指标显示出滚动轴承径间间隙过大,则需要进行维修。
II. 维修方法根据问题诊断结果,可以采取以下维修方法来解决滚动轴承径间间隙过大的问题。
1. 清洁和润滑将滚动轴承周围的灰尘和污垢清除干净。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刷子清洁轴承表面,并确保彻底冲洗干净。
使用适当的润滑剂对轴承进行润滑。
根据制造商的建议,选择适合您特定型号的轴承的润滑剂,并确保正确润滑每个滚动元件。
2. 调整预紧力某些类型的滚动轴承具有可调节预紧力装置。
通过调整这些装置,可以减小径间间隙并提高运行稳定性。
查找轴承上的预紧力调整螺母或装置。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扳手或套筒)逆时针旋转螺母以增加预紧力。
进行微小调整,并在每次调整后测试游隙大小。
3. 更换密封件密封件是防止灰尘、污垢和其他杂质进入轴承内部的关键部件。
如果密封件损坏或老化,可能会导致径间间隙增大。
在维修滚动轴承时,检查密封件的状况。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老化的密封件,应立即更换为新的密封件。
4. 调整轴承座滚动轴承安装在轴承座上,通过调整轴承座的位置可以改变径间间隙。
使用调整螺栓或螺母来微调轴承座的位置,以减小游隙。
在调整过程中,需要小心操作,并根据制造商提供的指南进行正确的调整。
5. 更换滚动轴承如果以上方法无法解决径间间隙过大的问题,则可能需要考虑更换滚动轴承。
轴承装配作业标准目的(一)为提高轴承在装配中的品质, 使轴承在机床使用中运动灵活可靠, 顾制定本标准。
在轴承装配中因为轴承本身精度的高低, 并不能直接说明它在机械上旋转精度的高低。
当精密机械的旋转精度要求很高时, 除应选用高精度的轴承外, 轴承的装配精度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滚动轴承的装配要求1、轴承的固定装置必须完好可靠, 紧定层度适中, 防松止退装置可靠。
2、油封等密封装置必须严密, 对采用油脂润滑的轴承, 装配后一般加入1/2空腔容积的符合规定的润滑脂。
3、在轴承装配过程中, 应严格保持清洁, 防止杂物进入轴承内,4、装配后, 轴承应运转灵活, 无噪音, 工作温升一般不超过50º5、轴承内圈端面一般应靠紧轴肩, 其最大间隙对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应不大于0.05mm其他轴承应不大于0.1mm6、当采用冷冻或加热装配时冷却温度不低于-80℃;加热温度不超过100℃.7、装配可拆卸的(内外圈可分离的轴承)轴承时, 必须按内外圈对位标记安装, 不得装反或与其它轴承内外圈混装。
8、可调头安装的轴承, 在装配时应将有编号的一端向外, 以便识别。
9、轴承外圈装配后其定位端的轴承盖与外圈火丁维权的接触应均匀。
在轴的两端装配径向间隙不可调的向心轴承, 并且轴向定位是两端端盖限定时, 只能一端轴承靠近端盖, 另一端必须留有轴向间隙C, C值的确定可按公式计算/(式中C轴承外圈端面与端盖的轴向间隙mm;I为两轴承中心距mm;a为轴的材料线性膨胀系数℃;/为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0.15为轴热涨后应乘余的间隙mm)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1- 1表1-3二、滚动轴承的配合和游隙1 .轴承的配合滚动轴承是专一厂家大量生产的标准部件, 其内圈与轴的配合, 取基孔制, 外圈与轴承孔的配合, 取基轴制。
轴承装入轴颈、壳孔时的过盈量将使轴承的径向间隙减小, 其减小量可按下列式计算:当内圈压入轴上时△=(0.55—0.6)H当外圈压入孔中时△= (0.65—0.7)H(上式中△为安装后的径向间隙减小量;H为轴承安装时的过盈量)。
轴承装配作业标准目的为提高轴承在装配中的品质,使轴承在机床使用中运动灵活可靠,顾制定本标准。
在轴承装配中因为轴承本身精度的高低,并不能直接说明它在机械上旋转精度的高低。
当精密机械的旋转精度要求很高时,除应选用高精度的轴承外,轴承的装配精度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滚动轴承的装配要求(式为轴的材料线性膨胀系数℃;三、滚动轴承的装配滚动轴承的装配方法根据轴承的结构,尺寸大小和轴承与部件的配合性质而定,装配时受力点应该直接在待配合的套圈端面上,禁止通过滚动体传递压力和打击力,以免破坏轴承的原有精度。
1.向心球轴承的装配向心球轴承的装配按内、外环与相关零件的配合性质不同,可分为以下装配方法。
压,然后这3-2))否则配合受载荷,游隙,以儿补补制造和装配偏差、受热膨胀,使油膜得以形成,以保证其均匀和灵活运动,否则会发生阻滞现象。
但过大的游隙又会使载荷集中,产生冲击和振动,不但在工作中产生噪声,还将产生严重的摩擦、磨损、发热,甚至造成事故。
因此选择适当的游隙是保证轴承正常工作,延长其实有个寿命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各种向心推力轴承,因其内外圈可以分离,所以在装配过程中都要控制和调整游隙。
其方法是通过使轴承的内外圈作适当的轴向位移,以得到合适的游隙根据结构不同通常的调整方法有两种。
A、用调整垫调整通过改变轴承盖处的调整点厚度δ(mm)来调整轴承的轴向游隙。
测量游隙常用的有直接测量法和压铅法。
直接测量法就是轴承端盖用螺钉均匀压紧后(此时轴承处于无间隙状态)用卡尺或塞尺直接测量出调整量,测量前应先保证端面结合表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达到要求,然后在互成120o 的位置测3个点。
取平均值。
垫片两边的平行度误差一般≤0.03mm,对精密轴承≤0.01mm。
压铅法就是用3—4段铅丝(或铅块)放在轴承盖与轴座或轴承盖与轴承外圈之间用螺钉均匀压紧至轴承无间隙状态,取出被压扁的铅丝用千分尺测量出平均值,来确定调整量。
B、用锁母或调节螺钉调整通过调整锁母或调节螺钉来调整轴承的轴向游隙,此种结构调整比较方便,先拧紧调整螺钉使轴承处于无间隙状态,然后根据需要的轴向游隙用公式计算出来,调整螺钉的反旋角度,(S轴承要求的轴向间隙,mm,t为调节螺钉或调节螺母的螺距mm,a所得知螺钉或螺母的反响角度,)保证所需的间隙,然后把固定螺母锁紧,以防止运行时调节螺钉松动。
滚动轴承装配的调整与预紧滚动轴承是一种常用的机械元件,用于支承旋转轴的载荷和转矩。
然而,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滚动轴承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热胀冷缩、卡扣松动等,从而会导致滚动轴承失去原有的精度和可靠性。
因此,在滚动轴承的装配和调整过程中,预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保证轴承的负载均衡和寿命的长久性。
一、轴承的装配安装轴承之前必须检查轴承是否合格,以及外圈、内圈、滚动体、保持架是否有损伤或不良。
装配滚动轴承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匀速地施加力向轴承滚动元件方向压装。
压装力应均匀施加,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应力,造成变形。
同时,还应特别注意轴承与轴之间的配合间隙,轴承外圈与壳体之间的套配间隙和轴承保持架的装配完整性是否符合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装配轴承时,应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为损伤,防止出现孔口变形或粘合不良的情况。
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轴承的性能和寿命。
另外,装配过程中还要避免使用暴力,保证轴承和相邻部分之间的密接配合。
只有保证了每个零部件之间的适当间隙和充分的摩擦配合,才能确保轴承的性能和寿命。
二、轴承的调整在安装完毕后,应特别注意轴承的调整。
调整轴承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轴承的正常使用和运行,避免轴承局部受力过大,导致承载能力下降和寿命缩短。
轴承的调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装配角度检查轴承的局部负载是否合理;二是从安装后角度调整轴承的预紧力。
通过轴承的装配,可以判断轴承是否受到局部载荷的影响。
这主要是通过检查轴承外圈与壳体之间的套配间隙、轴承与轴之间的配合间隙来测量。
如果检测发现轴承的配合间隙过大或过小,就需要对轴承局部进行调整,从而避免轴承运行过程中出现摆动或卡阻现象,影响轴承性能。
轴承的预紧力也是重要的调整因素。
如果轴承的预紧力不恰当,会影响轴承的运行。
预紧力太小,轴承可能在运行中出现松动;预紧力太大,轴承的寿命会缩短。
因此,在轴承预紧力的调整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手段,如力矩扳手和力矩支架来完成。
滚动轴承的调整方法滚动轴承是机械部件中常见的一种,它可以承受高速旋转时的压力和磨损。
即使是最好的轴承也需要适当的维护和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它们的性能和寿命。
下面是关于滚动轴承调整的10个方法:1. 调整轴承游隙轴承内部有一个游隙,也称为 "间隙 ",它是指轴承柄在轴承内 "移动 "的距离。
这个间隙与轴承的尺寸和加工精度有关,可以通过轴承的设计,如球径和圈径的选择来控制。
如果轴承游隙不正确,会影响轴承的性能和寿命。
调整轴承游隙需要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和外径千分尺。
首先要确定游隙的大小,然后逐渐调整轴承的尺寸,直到达到正确的游隙大小为止。
2. 调整轴承载荷轴承的承载能力是根据其设计和尺寸来计算的。
如果轴承承载过重或过轻,都会影响轴承的寿命和性能。
在安装轴承时,需要根据其承载能力和实际工作负荷调整轴承的载荷。
调整轴承载荷需要通过增加或减少轴承的数量、更换更高或更低承载能力的轴承或调整轴承的布置方式来实现。
3. 调整轴承的清场轴承清场是指轴和轴承座之间的外圈和内圈的间隙。
这个间隙的大小对轴承的性能和寿命有很大影响。
如果清场过大,轴承就会摇晃,引起噪音和磨损。
如果清场过小,轴承就会受到过度的压力,导致损坏。
调整轴承清场需要先测量轴承的清场大小,然后逐步调整轴承的安装位置或更换适当大小的轴承,直到达到正确的清场大小。
4. 调整轴承的预紧力轴承的预紧力是轴承在负荷最小的情况下接触并传递力的程度。
轴承的预紧力对于轴承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如果其预紧力过低,轴承将无法传递力,并且会出现游隙和磨损。
如果预紧力过高,则轴承将受到过度的压力,并且会产生高温和损坏。
调整轴承预紧力需要先测量轴承的预紧力大小,然后逐步调整预载片或增加垫片数量,直到达到正确的预紧力。
5. 检查轴承的润滑润滑对于滚动轴承的性能和寿命也很重要。
需要检查是否存在使用过的润滑脂和其他污染物的迹象。
如果发现轴承内部有过多的污染物,则需要清理轴承,并重新涂上新的润滑脂。
1、轴承的定位预紧所谓预紧,就是让轴承的滚动体和轴承的内外圈保持紧密接触,这常常是需要施加一个外力来实现。
以深沟球轴承为例来说明。
图上a所示,如果没有预紧,轴承顶部和轴之间有游隙,当轴受到向下的力时,轴承底部的球受压产生弹性变形,导致轴的理论轴线向下移动较大的距离。
而如果有预紧,也就是如图b所示,因为滚动体事先受到压力(轴向施加的压力),已经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再施加和图a相同的径向压力时,底部的球也会产生弹性变形,但是变形的量,没有图a所示的那么大。
也就是说有预紧时,轴的理论轴线向下移动的距离减小。
这就是有预紧和没有预紧的区别:有预紧提高了刚性,当然同时也提高了传动精度。
而预紧的核心就在于,通过外部提前施加一个力,使得滚动体和轴承内外圈紧密接触,产生一定弹性变形。
上图的轴承结构来看,从力的传递来说,可以不用内定位套。
例如,当力从轴的右边传递过来时,首先经过右边轴承的内圈,然后传递到其外圈,再从外圈传递到外定位套,再从这个外定位套,传递到左边轴承的外圈,最后从左轴承外圈传递到基座上。
同样的道理,假如有外力作用在轴的左边,力的路径也会像示意图中虚线所示的那样,最终传递到端盖上。
所以,看起来不需要内定位套。
但是如果没有内定位套,轴承的定位预压就没有办法得到控制,造成预压力的过大或过小。
可以想象一下,比较恰当的情况是,内定位套尺寸和外定位套尺寸相同,预紧力F1,通过内定位套产生一定的形变来施加。
如果内定位套的尺寸变长,比较糟糕的情况是,螺母上的力无法施加到球体上,全部被内定位套吸收,不能产生预紧力。
如果内定位套的尺寸变短,比较糟糕的情况是,螺母上的力根本不会传递到内定位套上,全部被外定位套吸收,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没有内定位套。
2、轴承的定位预紧量控制对于内隔套与外隔套的长度控制,不同厂家所运用的原理有所不同,比如NTN,他们的内外隔圈,做成一样长,但是内外隔圈壁厚,可以不同,或者材料可以不同。
如果内隔圈壁厚小一些,那么可以靠内隔圈的弹性变形,来实现预紧。
滚动轴承的预紧原理和作用一、引言滚动轴承是机械设备中常见的一种轴承类型,其具有承载能力强、摩擦小等优点,在机械传动和运动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滚动轴承的预紧是保证其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预紧原理和作用两个方面对滚动轴承的预紧进行详细介绍。
二、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在了解滚动轴承的预紧原理和作用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结构。
滚动轴承主要由内外圈、滚子、保持架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外圈为环形结构,分别与轴和座之间形成配合。
而滚子则是在内外圈之间转动的部件,它们通过保持架固定在一起,并沿着内外圈上的凹槽运动。
三、预紧原理1.定义预紧是指通过调整内外圈之间的距离或安装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滚子与内外圈之间产生压力,并达到所需工作状态的过程。
2.实现方式实现预紧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调整内外圈之间的距离。
具体来说,当内外圈之间的距离减小时,滚子与内外圈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产生更大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力。
反之,当内外圈之间的距离增大时,滚子与内外圈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产生更小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力。
3.作用预紧对滚动轴承的工作性能有重要影响。
首先,适当预紧可以使得滚子与内外圈之间产生足够的接触压力,在承受载荷时能够有效抵抗变形和疲劳损伤。
其次,在高速旋转时适当预紧可以减少轴承内部振动和噪声,并提高轴承寿命和运行平稳性。
四、预紧方式1.径向预紧径向预紧是指通过调整轴承内环或外环相对于座的位置来实现。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垫片、调整螺母、调整螺纹等方式来改变两者之间的距离。
2.轴向预紧轴向预紧是指通过调整轴承两端的间隙或安装方式来实现。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垫片、调整螺母、调整螺纹等方式来改变轴承位置,从而产生轴向预紧力。
3.组合预紧组合预紧是指同时采用径向和轴向预紧的方式。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垫片、调整螺母、调整螺纹等方式来改变两者之间的距离和轴承位置,从而产生组合预紧力。
五、总结滚动轴承作为机械设备中常见的一种轴承类型,在机械传动和运动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滚动轴承游隙的调整所谓滚动轴承的游隙,是将一个套圈固定,另一套圈沿径向或轴向的最大活动量。
沿径向的最大活动量叫径向游隙,沿轴向的最大活动量叫轴向游隙。
一般来说,径向游隙越大,轴向游隙也越大,反之亦然。
按照轴承所处的状态,游隙可分为下列三种:原始游隙:轴承安装前自由状态时的游隙。
原始游隙是由制造厂加工、装配所确定的。
安装游隙:也叫配合游隙,是轴承与轴及轴承座安装完毕而尚未工作时的游隙。
由于过盈安装,或使内圈增大,或使外圈缩小,或二者兼而有之,均使安装游隙比原始游隙小。
工作游隙:轴承在工作状态时的游隙,工作时内圈温升最大,热膨胀最大,使轴承游隙减小;同时,由于负荷的作用,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处产生弹性变形,使轴承游隙增大。
轴承工作游隙比安装游隙大还是小,取决于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有些滚动轴承不能调整游隙,更不能拆卸,这些轴承有六种型号,即0000型至5000型;有些滚动轴承可以调整游隙,但不能拆卸,有6000型(角接触轴承)及内圈锥孔的1000型、2000型和3000型滚动轴承,这些类型滚动轴承的安装游隙,经调整后将比原始游隙更小;另外,有些轴承可以拆卸,更可以调整游隙,有7000型(圆锥滚子轴承)、8000型(推力球轴承)和9000型(推力滚子轴承)三种,这三种轴承不存在原始游隙;6000型和7000型滚动轴承,径向游隙被调小,轴向游隙也随之变小,反之亦然,而8000型和9000型滚动轴承,只有轴向游隙有实际意义。
合适的安装游隙有助于滚动轴承的正常工作。
游隙过小,滚动轴承温度升高,无法正常工作,以至滚动体卡死;游隙过大,设备振动大,滚动轴承噪声大。
1.径向游隙的选择轴承的径向游隙并非越小越好,不是所有的特工轴承都要求最小的工作游隙,必须根据条件选用合适的游隙。
国标GB4604-93中,滚动轴承径向游隙共分5组,游隙值依次由小到大,其中0组为标准游隙。
基本径向游隙组适合于一般的运转条件、常规温度及常用的过盈配合;在高温、高速、低噪声、低摩擦等特殊条件下工作的轴承则宜选用较大的径向游隙;对精密主轴用轴承等宜选用较小的径向游隙;对于滚子轴承可保持较小的工作游隙。
滚动轴承的调整和预紧
滚动轴承在较大的情况下工作时,会使载荷集中作用在处于加载方向的一,二个滚动体上,使该滚动体和内,滚道接触处产生很大的集中应力,从而使轴承磨损加快,寿命缩短,还降低刚度.
当把轴承调整到不仅完全消除,而且产生一定的过盈量(或称负)时,这就是滚动轴承的预紧.
预紧后滚动体和滚道接触处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
接触面积加大
承载区逐渐扩大
各滚动体受力较均匀
抵抗变形的能力增大
刚度增加,寿命延长
由下可知,用1800N预紧力预紧后,再受外载荷作用时变形就小,即轴承刚度提高了
一般在设计主轴组件时,应在结构上确保能对轴承进行预紧和调整.
预加载荷过大,致使过盈量超过合理的预紧量,不但刚度增加不明显,而且使轴承磨损和发热量大为增加,寿命显著缩短,如曲线所示.
NN3000K(3182100)系列轴承预紧方法
通常用轴向移动轴承内圈来实现调整的
图a结构最简单,但控制预紧量较困难,当预紧量过大时松卸轴承不方便.
图b用右边螺母来控制预紧量,调整方便,但主轴前端要加工螺纹,工艺性差.
图c是在轴端凸缘上做有螺孔,工艺简单,但用几只螺钉调整易将环1压偏,影响旋转精度.
图d将环1做成两半,可取下修磨来控制调整量,故调整比较方便,半环由固定在主轴轴端的套抱住,工作时不致松脱.
角接触球轴承的调整方法
方法:使其内,产生相对位移来实现调整的.
图a是将内圈或相靠的侧面磨去厚度,然后用螺母将内圈或拧紧.
图b是在两个轴承的内,之间都装有隔套,并使内隔套厚度比外隔套短2△,装配时用螺母拧紧.
缺点——重调时必须把轴承从主轴上拆下,很不方便.
图示是用弹簧(沿圆周分布)来保持一个基本不变的预加载荷,轴承磨损后能自动补偿,且不受热膨胀影响.
缺点——只能承受单方向轴向力,另一方向的轴向力作用在弹簧上,因而刚度较差,
为了提高精度或结构上的需要,常通过调整预紧量用的螺母,隔垫,套筒,其他轴承或齿轮等传动件来推动轴承内圈.
其工作面应与主轴旋转中心线相垂直,否则在预紧时会使轴承歪斜,从而影响主轴的旋转精度. 常见的防松方法
图a用拧紧的两个螺母来防松
图b用紧定螺钉来防松
如果调整螺母的端面跳动对轴承内圈的精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图c和图d所示的较为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