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47
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的症状,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胰岛素抵抗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便观察到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肥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常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体,当时有人称其为繁荣综合征,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该综合征的各种成分为何先后或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或同一家族,因此又称其为X综合征。
直至1988年Reaven首先提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后,人们才将上述多种表现与胰岛素抵抗联系在一起,认为他们发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或敏感性降低。
狭义的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的反应性降低。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部位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遗传性因素(30%):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它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绝大多数(90%以上)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环境因素(30%):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入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
药物(30%):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二、发病机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增多,TNF-α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resistin),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连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胰岛素抵抗,本文将介绍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一、胰岛素抵抗的鉴别诊断胰岛素抵抗疾病的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所采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1. 空腹血糖测定:胰岛素抵抗患者的空腹血糖通常较高,超过正常范围。
此项指标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指标之一。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该试验是通过口服葡萄糖后测量血糖水平的变化,以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
胰岛素抵抗患者在OGTT中的血糖升高幅度较大。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HbA1c是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
胰岛素抵抗患者的HbA1c水平通常明显升高。
4.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是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得出的数值,用于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
高HOMA-IR值表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案针对胰岛素抵抗,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是胰岛素抵抗管理的关键。
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2.运动治疗: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糖水平。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3.药物治疗:对于胰岛素抵抗严重且无法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具体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4.减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诱因,减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症状。
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实现减重目标,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非常关键。
5.针对基础疾病治疗:一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等,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关系。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解释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解释一、中医理论基础1. 整体观念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胰岛素抵抗涉及到糖代谢的异常,从中医整体观念分析,这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全身的气血阴阳失调有关。
例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后,需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转化为精微物质。
若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的运化和输布就会出现问题,这可能影响到血糖的代谢,进而与胰岛素抵抗产生关联。
2. 辨证论治中医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的本质。
对于胰岛素抵抗,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分型。
常见的证型有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等。
脾虚湿盛证症状:患者可能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倦,腹胀纳呆,大便溏薄等。
舌象多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象濡缓。
从中医角度理解,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内停,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功能,可能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肝郁气滞证症状: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
舌象为舌红苔薄黄,脉象弦。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肝郁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肝木克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影响血糖代谢,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痰瘀互结证症状:身体肥胖,胸闷脘痞,肢体麻木或疼痛,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腻,脉象弦滑或涩。
痰浊和瘀血都是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
痰瘀互结,阻滞经络气血,影响脏腑功能,使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二、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如长期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超出了脾胃的运化能力。
脾胃运化不及,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聚湿生痰,阻滞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引发胰岛素抵抗。
2.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志不舒,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可使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一方面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进而影响胰岛素的信号传导等过程,产生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
一、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1. 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抵抗2. 纠正脂代谢紊乱3. 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二、胰岛素抵抗的原因1. 细胞因子引起胰岛素抵抗2. 遗传性因素引起胰岛素抵抗三、胰岛素抵抗的症状有哪些1. 对生理浓度的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无反应 2. 会引发糖尿病病变
胰岛素抵抗怎么治疗1、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抵抗
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影响胰岛素的效应。
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
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
在肥胖的人群中控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饮食中要注意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比例适当,应避免过多的进食糖及含糖食物(特别是果糖类),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应少食多餐而不是暴饮暴食。
减少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动物来源的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快餐食品、爆米花等常含有此类脂肪酸),对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利。
2、纠正脂代谢紊乱
脂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等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游离脂肪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应用调脂药物改善脂代谢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如罗格列酮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与其降低血游离脂肪酸有关。
3、个体化选择降血压药物
许多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
钙离子拮抗。
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
一、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二、胰岛素抵抗的检查三、胰岛素抵抗的饮食
胰岛素抵抗如何治疗1、饮食治疗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基本方法。
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影响胰岛素的效应。
低热卡饮食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肥胖患者更是如此。
要注意每天摄入的能量有多少,既要保证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因摄入过多而使得体重增加。
在肥胖的人群中控制热量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从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运动治疗的中药性
在一般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运动可以将降低胰岛素水平。
提示运动可改善胰岛素的作用。
运动不仅使能量消耗增加,同时使机体细胞利用葡萄糖的效率提高,减少体内脂肪含量,增加机体肌肉组织含量,促进有氧代谢,但这些作用在停止锻炼数天后消失,故应坚持锻炼。
3、药物治疗的作用
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使得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改善机体血糖水平。
目前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有双胍类药物及噻唑烷二酮类制剂。
4、胰岛素抵抗有三种形式
4.1单纯曲线右移,表示胰岛素的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反应。
4.2单纯曲线高度降低,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也不能达到最大的反应高度,这提示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胰岛素抵抗及临床处理胰岛素抵抗(IR)是一种异常病理生理狀态,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与肥胖症、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或脂蛋白异常、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发生密切相关,现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异常的共同基础。
标签:胰岛素抵抗、临床处理1 概念IR是亚细胞、细胞、组织或机体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本意指需要超过正常量的胰岛素(InS),在InS的效应器官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
但现在IR的概念则泛指InS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消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
InS典型的效应器官是肝脏、骨骼肌及脂肪组织。
InS主要的生理效应包括其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处置,促进蛋白质、脂肪合成,抑制糖异生,抑制脂肪分解及抗生酮等。
2 IR发病机理及其在多种疾病中得作用IR的产生机理分为3类:①InS受体前因素,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⑴InS 基因突变产生结构异常InS,使InS生物活性下降或丧失;⑵内源性或外源性Ins 抗体形成,干扰Ins与受体的正常结合。
⑶Ins受体抗体形成;⑷Ins降解加速;⑸药物及Ins拮抗激素过多;②受体缺陷:包括受体功能与结构的异常;③受体后缺陷:系指Ins与受体结合后信号向细胞内传递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包括信号传递、放大、蛋白质-蛋白质交联反应、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以及酶促级联反应等诸多效应器的异常。
总之,上述Ins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的缺陷,包括功能及结构的异常,均可导致Ins,引起诸多临床病症。
在这些病症中,单基因突变的IR仅占极少数,而大多数的机理尚未十分清楚。
多数均为混合型,尤以首体后缺陷最为重要,但又知之甚少。
以受体后缺陷为主的IR是现代常见代谢病,如糖尿病、IGT、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3 IR与临床随着对代谢相关疾病机理发生认识的深入,机体对Ins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及处理的抵抗不仅存在于糖尿病,即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理,而且是存在于生理及病理状态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
胰岛素抵抗的应对措施有哪些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会导致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减弱,从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胰岛素抵抗通常与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应对胰岛素抵抗,将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因此,对于胰岛素抵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降低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改善饮食习惯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之一。
饮食中应尽量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糖果、甜点、糖饮料、油炸食品等。
取而代之的是,应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和鱼类等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
此外,合理控制饮食的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其次,加强体育锻炼也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此外,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加肌肉组织,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除了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措施。
合理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脂肪含量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非常重要。
戒烟限酒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药物治疗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控制。
例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分泌增加剂、胰岛素抵抗改善剂等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也是应对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体检也有助于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胰岛素抵抗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等综合手段,是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