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社会研究方法之常用实验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15
常用实验设计类型和方法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关键的一环,它决定了研究是否能够达到科学的目标和得出准确的结论。
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和方法包括随机化实验设计、区组设计、多因素设计和阶梯设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实验设计类型和方法。
1.随机化实验设计:随机化实验设计是一种通过随机分配处理来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混杂因素的实验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确保各组实验对象的特征基本一致,减小混杂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常用的随机化实验设计方法包括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CRD):每个处理组的实验对象是通过随机抽样进行分配的,即每个处理组的实验对象是相互独立的。
这种设计方法适用于处理组之间没有特殊要求的实验研究。
-随机区组设计(RCBD):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区组(或块)中,然后在区组内进行处理的实验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适用于处理组之间存在隐含的差异或特殊要求的实验研究。
2.区组设计:区组设计是一种通过将实验对象分为若干区组来控制混杂因素的实验设计方法。
各组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较高,但组内差异可被控制。
常用的区组设计方法包括完全区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
-完全区组设计(RCBD):每种处理在每个区组内都进行一次的实验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处理之间差异较大或有特殊要求的实验研究。
-随机区组设计(RBD):每种处理在每个区组内进行多次的实验设计方法。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处理之间差异较小且均匀的实验研究。
-拉丁方设计(LSD):将处理和区组按照拉丁方阵的方式组合,每个处理在每个区组内只进行一次的实验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在处理和区组之间都存在差异时使用,可以减小差异的随机性。
3.多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是一种同时考虑多个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探究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每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独立和联合效应。
常用的多因素设计方法包括二因素设计和因素碰巧设计等。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规划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随机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响应面实验设计和组合实验设计等。
1.随机实验设计:随机实验设计是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它具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的特点,以减少实验误差并控制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
随机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来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随机实验设计通常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2.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是在研究过程中只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以研究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可以有效地研究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单因素实验设计常用于初步筛选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等。
3.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因素水平实验设计是在研究过程中,对多个因素的水平进行考察,以确定不同因素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正交实验设计、Taguchi方法等来进行。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考察多个因素,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的影响。
4.响应面实验设计:响应面实验设计是在因素水平实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来建立因素与响应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优化实验过程。
响应面实验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实验参数来查找最佳的实验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实验结果。
响应面实验设计通常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优化效果。
5.组合实验设计:组合实验设计是将多个因素按照不同的水平组合起来进行实验,以研究不同因素水平组合对结果的影响。
组合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正交实验设计、Taguchi方法等进行设计。
组合实验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考察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除了上述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实验设计方法,如因素嵌套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区组实验设计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易操作性、资源限制、样本大小、预期效应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报告标题: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报告正文: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系统的方法和工具。
社会研究方法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综述法、案例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为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研究设计方面,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计划、研究设计和研究步骤等方面的安排。
研究设计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目的和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为研究提供目标和方向。
2.研究对象和样本: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以便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或实验操作。
3.研究方法和技术:确定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问卷、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4.研究时间和预算:确定研究时间和预算,以便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预算。
5.研究伦理和合法性:确定研究伦理和合法性,包括研究参与者的保护、数据安全和研究过程的控制等。
研究设计是社会研究方法的核心部分,一个好的研究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研究目的,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研究设计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拓展:除了以上提到的研究方法和设计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例如文献综述法、网络分析法、焦点小组法、专家访谈法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进行细致的安排。
研究设计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和价值。
因此,在研究设计方面,需要注重细节,认真规划,以确保研究设计的完善和有效性。
第十章实验法第一节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一、实验法的相关概念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与控制某些因素,通过观察其后果对社会事实或现象获得认识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不仅可以根据原因预测结果,而且可以通过控制原因去发现预期的结果。
使用实验研究,一方面,可以验证假设,达到构建社会学理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新的社会政策或社会改革,以获得必要的实践基础。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试图验证如下假设是否成立: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少年如果能经常得到一个成人友好热心的忠告,他就可能避免犯罪。
为此研究人员抽选了一批孩子,并对孩子们按照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区等进行筛选配对,以便分成两个组进行实验研究,每个组人数相同,同时在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地区等特征上相同,并且实验调查前两个组测量到的“犯罪倾向”也是相同的。
两个组各有235个少年,其中一组是控制组,一组是实验组。
然后在4~8年的时间内,让实验组的孩子接受成年人一对一的忠告,而对控制组的孩子没有这样做。
研究人员在实验结束后的若干年中对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忠告在少年犯罪中没有重大作用。
实验说明,对青少年影响大的因素,不是成年人的忠告,更可能的因素是贫穷、失望、不良传媒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验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
主要的相关概念有:实验者、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实验对象、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等。
1.实验者实验者即实验研究者以及参与实验过程的实验工作人员。
2.实验变量实验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一般是试验中加以控制或者主动施加的可观测变量,因变量一般是实验中需要检测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实验研究正是通过控制自变量和检测因变量建立因果关系。
3.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实验中涉及的人们,他们是实验调查的群体或个人。
其中,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实验组,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控制组。
4.实验检测实验检测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的观察与测定。
常用的试验方案设计方法一、完全随机设计。
1.1 这种设计方法就像抓阄一样简单直接。
把试验对象完全随机地分到各个处理组当中。
比如说,我们要测试一种新的感冒药对不同人群的效果,那就可以从众多志愿者里随机地把他们分到实验组(吃新药的组)和对照组(吃安慰剂或者常规药的组)。
它的优点那是相当明显的,操作起来轻松愉快,没有太多复杂的规则。
但缺点也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它没有考虑到试验对象本身的一些差异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就像不同体质的人对感冒药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随机分组可能就会让结果有点“乱套”。
1.2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随机数字表或者一些统计软件来进行随机分组。
这就好比给每个试验对象发了一个随机的“入场券”,决定他们进入哪个“阵营”。
这种设计方法适合于那些试验对象同质性比较高的情况,要是试验对象差异太大,那可就有点像“赶鸭子上架”,不太合适喽。
二、配对设计。
2.1 这是一种很贴心的设计方法。
它是将试验对象按照某些特征配成对子,然后再把每对中的两个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
好比双胞胎研究,双胞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这就是天然的配对。
再比如说,要研究某种减肥方法对体重的影响,我们可以把体重相近、年龄相仿、生活习惯类似的人配成对子。
这样做就像是给每个对子打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2.2 配对设计的好处是能够减少试验对象之间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
可以说,它把那些可能干扰结果的因素都提前给“扼杀在摇篮里”了。
但是呢,要找到合适的配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就有点像大海捞针,有时候得费好大的劲儿。
而且如果配对的因素选择不当,那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前面的努力都白费了。
2.3 在具体操作中,像动物实验里,我们可以选择同窝、同性别、同体重的动物来配对。
在人体试验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还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等进行配对。
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者得有双“火眼金睛”,准确地找出那些可以配对的特征。
社会研究方法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与技巧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它旨在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来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社会学、政治学还是经济学,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和分发问卷,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意见。
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引导受访者的回答。
此外,问卷的样本大小和抽样方法也应该得到合理的考虑,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访谈法访谈法是一种直接与受访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的研究方法。
通过面对面或电话的方式,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受访者的观点和想法。
在进行访谈时,研究者需要保持对话的开放性,并且遵循一定的访谈指导原则,如不偏倚、不判断和不干预。
同时,研究者应该记录下受访者的回答和观点,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三、实地观察法实地观察法是通过亲自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场所进行观察和记录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交流和环境等来获取信息和洞察。
在进行实地观察时,研究者应该尽量减少干扰,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并且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细节。
此外,选择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实地观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来揭示出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
在进行案例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从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结论和观点。
五、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统计结果和结论。
在进行统计分析时,研究者应该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并且对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社会研究方法量表的设计
社会研究方法量表的设计是社会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量表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
首先,要明确量表的目的和测量对象,确定所需的测量尺度。
常见的测量尺度包括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根据研究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尺度,并确定量表中的问题和指标。
其次,设计量表时需要考虑问题的表述方式,确保问题清晰、明确,易于理解。
同时,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使量表易于操作和评价。
最后,对量表进行试测和修订,以完善量表的设计。
试测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对其回答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试测结果,对量表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其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
总之,社会研究方法量表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目的、测量对象、测量尺度、表述方式、逻辑性和层次性以及信度和效度等方面,以确保量表的质量和可靠性。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设计方案一、教学方法(一)课程目标: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二)教学宗旨:1、全面介绍研究设计中的四种研究方式,分别是实验设计、纵向设计、横向设计与个案研究设计,同时就每种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方法论议题。
2、社会研究方法与具体案例研究相结合,把方法融入案例之中。
二、课程考核(一)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
如果全勤,无条件得到5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别人请假)。
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2次点名不到者将没有考勤成绩。
(二)研究设计考核:占全部成绩的50%。
以小组(不准超过5人)或个人方式完成一份研究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演示时间为15分钟,讨论15分钟,随后由讲课老师提出指导性建议。
(三)研究论文评论考核:占全部成绩的45%,每人针对以往学者论文中的瑕疵给出评论性意见,尤其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必读文献:1、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郝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四、推荐文献1、艾尔·巴比(美).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2、谢宇.奥迪斯٠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3:1-263、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李永贤、张蘅参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4、罗伯特·K·殷(美)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5、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张志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7、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一、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二)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因果关系二、实验研究设计(一)实验设计的类型及内容(二)实验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三、纵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四、横向研究设计(一)纵向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纵向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五、个案研究设计(一)个案研究设计中的类型及内容(二)个案研究设计中的方法论议题第二部分课堂讨论(第11周-第13周)第一部分:课程讲授(第2周-第10周)本书目标“1、使社会科学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研究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地位。
第1讲_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获取可靠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比较和测量不同环境、材料和物质的质量或性能而获得,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简单实验设计
简单实验设计也被称为单因素实验设计,是通过设定一些因素,并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反复测量,以获取受因素影响的结果的实验设计。
在简单实验设计中,研究人员可以改变一个或多个因素来确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判断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二、复合实验设计
复合实验设计是比较多个因素和多个条件,以获得受影响的结果的实验设计。
复合实验设计一般用于复杂的问题,它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条件,以检测多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在复合实验设计中,研究人员可以同时调整多个因素,以改善结果。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主要用于识别多个变量相关性的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用来预测其中一变量,从而证明一些变量与另一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在回归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利用多元运算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多个变量是否是因果关系。
四、预处理实验设计。
一.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将实验对象按完全随机化的原则分配至两个或多个处理组去进行实验观察,仅涉及一个因素即处理因素(可以有2个或多个水平),又称单因素设计、成组设计优点:操作简单、应用广泛。
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简便易行,各组例数可相等,也可不等(以相等时检验效能最高)缺点:效率低,只能分析一个因素的效应,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考虑个体间的差异,因而要求观察对象要有较好的同质性,否则需扩大样本含量分析方法:t,u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等计量资料两样本:多样本t检验、 u检验、秩和检验F检验H检验计数资料两样本率的比较多样本率或构成比比较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多样本:H检验(χ2检验仅比较构成的不同)二.配对(伍)设计(Paired/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先将受试对象按配比条件配成对子或配伍组,以消除配伍因素的影响,再将各对或各配伍组中的个体按随机分配的原则给予不同的处理,又称随机区组设计配比条件:常以主要的非处理因素作为配比条件配对有自身配对和不同个体配对,配伍实际上是配对的推广涉及两个因素:处理因素和配伍因素优点:1. 尽量排除非处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保证了组间的可比性,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效能2.可以减少样本含量。
缺点:1.由于配对或配伍条件的限制,有时难以将受试对象配成对子或区组,从而损失部分受试对象的信息2.区组内若有一个对象的数据发生缺失,对资料分析的影响较大分析方法:配对资料: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配伍资料:F检验、M检验三、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将A、B两种处理先后施加于同一批受试对象,随机地使半数受试者先接受A后接受B,而另一半受试对象则正好相反,即先接受B再接受A,由于两种处理在全部实验过程中交叉进行,称为交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