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开学第一课-导言课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22
我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导入语: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特别是来到我的历史课堂。
历史的第一节课,按照惯例不上新课,首先做个自我介绍。
鄙人硕士毕业,绝对货真价实,遥想当年本可以读博士,大概是由于下凡投胎时错过了良辰吉时吧,没有成为富二代,更没有成为官二代,所以只好早早结业,自谋生计。
吹牛皮的话暂且不说了,我们先来聊聊正题。
我们的今天的话题是围绕历史这门学科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高中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活动设计1: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认为历史是什么。
三四位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进行点拨、概括。
材料1:历史的“史”,是一个象形文字,一个人站着,手里拿一块板,这就是记录,这就是“史”。
材料2:李世民: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列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材料3:培根:“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讲述: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根据大家的发言,我们可以将“历史”的概念归纳为两点:1、过去发生的事→客观性如我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等,这里的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
同学们要记住的是,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事是客观的,是不能再改变了的。
所以,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实在的历史”。
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
→主观性比如培根的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里的“史”就是历史著述的意思。
著名学者王学典称之为“描述的历史”,“描述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
怎么体现的呢?其一,人们对历史的记载具有选择性和主观性。
人们虽然希望能够完全客观准确地记录历史,但是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你一天24小时,每一秒每一分钟都要么在做一些事情,要么是在想一些事情。
从古至今,人类总数大概800亿人。
1然而历史记录了几个人每时每刻的所做所想了呢?即使是那些留下了很多历史记载的大人物,他在哪一天哪一刻做了什么梦,吃了什么饭,想了什么事,又记载了多少呢?所以,历史记录都是有选择的,往往只有那些被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会被记录下来,在不经意间,历史记录就掺入了记录者自己的看法。
【导语】历史学科是⼀门必修学科。
美国教育家卢布姆说:“如果⼀门学科是学⽣必修的,那么⼈们便认为它对于学⽣或社会是重要的,希望这门学科学得更好,更充分些,⽽不愿学得较差。
”历史在中考、⾼考都是必考科⽬,⽆论如何学⽣都要把它学好。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情感导⼊: 开学问候: 同学们好!见到同学们真⾼兴!我是历史⽼师,能够和同学们在⼀起是我们的缘分。
开学第⼀堂课我们不上课,我和同学们⼀起聊天谈⼼好不好? 读史明理: 问题导引 1、同学们,暑假怎么过的?暑假都读了哪些书? 2、你们知道*主席在你们这个年代都读了哪些书?做了哪些事? 思考探究: 学⽣畅所欲⾔,师⽣⼀起回忆研究,寻找答案。
教师启发:同学们,*读的⼤多是历史书籍。
从*主席的伟⼤功勋看,读历史书籍有什么好处? 学⽣畅所欲⾔:(励志、才华横溢、克服困难挫折、意志坚强、战⽆不胜,实现⼈⽣梦想、成就伟业,古为今鉴,少⾛弯路) 推荐书⽬ ⽼师推荐书⽬:伟⼈名⼈传记。
如:《孔⼦》、《孟⼦》、《韩⾮⼦》、《李⽩》、《杜甫》、*传、周恩来传、⼗⼤元帅传记、马克思、恩克斯、诺贝尔、⽐尔盖茨、贝多芬传记等;历史⼩说:如《隋唐演义》、《李⾃成》等。
推荐理由,⽤问题引导学⽣⾃⼰归纳:我们读伟⼈名⼈传记有什么好处呢?(学⽣:与伟⼈名⼈交朋友,交流思想,学会说话做事处理问题,学会克服困难挫折、成为意志坚强的⼈,能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成就⼈⽣梦想,取得事业成功,也能成为名⼈、伟⼈。
⽼师⿎励:同学们要趁青春年少多读书,特别要多读历史书籍。
将来⾛上社会打拼出属于⾃⼰的⼀⽅天地,实现⼈⽣梦想、实现中国梦。
学习要求: 同学们,学习要端正态度,讲究⽅法。
态度要认真,上课时排除⼀切⼲扰,聚精会神听讲。
学习要得法。
要想学好中国历史,课前要预习,画出重点内容、不懂的问题;课上聚精会神听课,做好听课笔记,做到听懂了、记住了,讲究时效性;课后要巩固复习。
再记背重点知识。
导言课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
探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历史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期待。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性,了解历史课的基本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历史学科的特性,了解历史课的基本要求导入: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大家要学一门新的学科——历史。
欢迎大家走进历史课!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特性,那么历史学科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历史。
一、什么是历史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历史是什么?或者你在生活中接触到了哪些历史?同学们说的基本上都是过去发生的人事物。
假如你今天早上吃了早饭(举例),乘坐爸爸的汽车来上学,上午第X节课是历史课。
这个事件是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是不是历史呢?如果没有记录的话,一周之后、一个月之后、几年之后,你还会记得这天早上你吃的什么早饭,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上学,第几节课是历史课吗?也就是说这个历史事件并没有被记录下来,那么,对于几百年后的人们来说,就是没有办法触碰的历史。
所以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人事物这么简单哦。
考考大家一个历史小知识,你知道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甲骨文。
在甲骨文里,历史两个字长这样。
“历”一只脚在林中走过,本义“经过”。
说文解字里说,历就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
这体现了历史的一个特性,那就是过去行,不可再现。
“史”字本义为“史官”,上古时期的史官掌管占卜,所以手握弓钻(用来钻龟甲以卜吉凶)。
史官作为人,记录下的历史一定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作为史官,他的使命就是尽量客观公正的记录历史,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一定需要证据,也就是史料。
比如,假如史官没有记录某件事,那就相当于没有留下证据。
假如史料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化,那我们就需要分析和辨别哪个史料的记录才是真的、客观的。
所以,历史其实是过去的事实本身+人们对过去事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