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反射及肌张力判定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53
肌张力检查1、拉起抬头检查:正常:一月内,拉起时头完全后垂,坐位头竖5秒。
2-3月头轻微后垂,坐位头竖15秒以上。
4个月头拉起时头不后垂,坐位时竖头稳,能左右转头看。
2、俯卧位检查:正常:1个月小儿头稍能抬起。
2个月小儿抬头45度。
3个月小儿抬头90度。
4个月胸能抬离床面。
3、四肢肌张力:小儿仰卧位,被动活动其四肢感觉有无阻力,并检查上、下肢关节活动度。
1)内收肌角检查:小儿仰卧位,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将两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限度,测两大腿之间的角度正常:1-3月:40-80度4-6月:80-110度7-9月: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2)腘窝角检查:仰卧位使小儿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20度7-9月: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3)足背屈角检查: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以拇指抵住小儿足底,其它手指握住小儿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曲,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正常:1岁内60-70度大于此角表明肌张力增高,双脚不一样也有问题,常见于早产、多胎颅内出血、窒息。
4)跟耳征角检查:仰卧位,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的方向推压,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30度7-9月:120-150度10-12月:140-170度5)围巾征检查:上肢肌张力检查,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高,肘不过中线,肌张力低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
新生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可考虑脑瘫。
4、异常姿势检查:由于肌张力增高或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脑损伤的患儿可有一些异常姿势1)持续头背曲:2-3月仰卧位拉起时头明显后垂2)紧握拳:3-4月仍紧握拳不松开。
3)拇指内收:3-4月后拇指紧贴手掌,不能外展。
十四种原始反射介绍什么是原始反射?原始反射是一种自动的、模式化的运动,由脑干控制,并在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情况下执行。
胎儿的运动功能是由原始反射所主宰。
这些反射发展于怀孕期内不同的阶段,它们必须得到成熟的发展,最后受基底节抑制,并且得以整合至婴儿的整个运动模式。
透过进行韵律性婴儿运动,婴儿可以逐一抑制及整合这些原始反射。
01紧张性迷路反射前倾式紧张迷路反射的姿势反射模式:当头部向前倾时,身躯、双臂及双腿会弯曲起来。
发展时间:受孕后十二周整合时间:出生后3至4个月前倾式紧张迷路反射有活性(没有整合)会出现以下困难:1、难以抬起头部,头部通常会前倾或侧倾,不在正中的位置。
2、颈部肌肉软弱3、呈现瑟缩起来的姿势4、肌张力较低,关节过度灵活5、难以举高双臂和攀爬6、眼部肌肉的运作出现困难,有斜视的倾向7、平衡出现问题,尤其是俯视的时候后倾式紧张性迷路反射反射模式:头部每一次向后倾,整个身躯会伸展,颈部、背部及腿部的伸肌的肌张力会增加。
发展时间:出生的时候整合时间:三岁之前后倾式紧张迷路反射有活性(没有整合)会出现以下困难:1、肌肉绷紧,倾向使用趾尖走路2、平衡有问题,尤其是仰视的时候3、身体协调有困难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TLR)有助婴儿适应出生后新的引力状况,以及给他一种早期的原始反应以面对此种力量(即地心吸力)。
肌张力的变化可以刺激本体觉,反射可以让儿童练习平衡、肌张力和本体觉。
如果没有得到整合,每一次头部向后或向前摇动,都会引致肌张力的改变及令儿童在寻找其平衡中心点时感到混淆,这些儿童会难以对空间、距离、深度和速度作出判断。
多动症及注意力缺乏症的患者中紧张性迷路反射于大多是活性的,因为由此出现的低肌张力及不良的姿势,导致经由网状激活系统传至大脑皮质(尤其是前额叶大脑皮质)的刺激量不足,于是出现注意力及集中力不足。
如果恐惧麻痹反射没有被整合,紧张性迷路反射便不能得到永久性的整合。
肌张力的评估方法
肌张力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病史检查:详细询问痉挛发生的频率、受累的肌肉及数目、痉挛的利弊、引发痉挛程度改变的原因等。
2. 视诊检查:仔细观察患者有无肢体或躯体的异常姿态、刻板样运动模式、自发性运动缺失等。
3. 触诊检查:以触摸肌肉的硬度来判断肌张力。
4. 反射检查:应特别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进等现象。
5. 被动运动检查:被动运动检查可观察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肌肉的抵抗,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通过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是否存在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是否有阵挛,并与缩进行比较和鉴别。
6. 摆动检查:是以一个关节为中心,使远端肢体快速摆动,摆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交互快速收缩,观察其摆动幅度的大小。
肌张力减低时,摆动幅度增大肌张力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
7. 让患者平躺,被动活动其上肢和下肢,正常肌张力可以感受到抵抗,也可以自己调节来协同。
肌张力高的活动肢体阻力明显,肌张力低的活动肢体阻力明显减小。
8. 通过站立及行走了解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高或者低时站立不稳,行走不稳。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肌张力情况,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的评定RehabilitationEvaluation康复评定学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精品课程系列肌张力的评定一、肌张力的基本概念、肌张力肌张力(muscletone)是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不随意收缩。
正常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正常肌张力分类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分静止性肌张力: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断。
姿势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通过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阻力来判断。
、异常肌张力分类肌张力的水平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而增高或降低。
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水平比较可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过强(hypertonia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过低(hypotonia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张力障碍(dystonia肌张力损害或障碍)。
肌张力正常被动运动可感到轻微的抵抗(阻力)当肢体运动时无过多的沉重感肢体下落时可因此而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
肌张力过低被动拉伸所感到的抵抗低于正常阻力当肢体运动时可感到柔软、沉重感当肢体下落时肢体无法保持原有的姿势。
肌张力过强被动拉伸所感到的抵抗高于正常阻力。
、常见的肌张力异常临床常见的肌张力异常有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弛缓、痉挛(spasticity)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