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92.56 KB
- 文档页数:15
1256工程管理硕士(M.E.M.——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全日制攻读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单位:信息管理学院(104)经济与管理学院(105)水利水电学院(206)动力与机械学院(208)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10)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掌握工程管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2.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3.掌握一门外国语;4.身心健康。
二、领域简介1.大型施工项目集成管理与总控施工项目的集成管理,以项目工作为管理核心,使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管理、责任体系、信息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项目管理和企业控制论的基本原理,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用经过处理的信息流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工作流和物流,支持项目决策者及时、准确和高效地策划、协调和控制项目实施的建设管理组织模式。
项目总控模式是项目管理、企业控制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施工过程控制与信息化信息化施工是一种先进的、综合化的施工技术方法,它是将施工中各种数据进行定时检测,特别是与施工安全有关的测试数据,凡是测试数据接近或超过规范要求及时报警,提醒施工人员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土木工程结构新、特、高、大的重点工程项目施工都要求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利用各种监(检)测、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与分析手段,对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设计的技术要求进行效果评价,实施全过程监控,以指导施工方法调适和施工方案设计的修正,即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患于未然等。
学院简介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
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
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2010年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科建设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余五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
盐城工学院二级学院简介盐城工学院二级学院简介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简介优集学院是盐城工学院所属的二级学院,招收公办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由盐城工学院与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于2005年联合共建,公司并于2008年在设置了“Siemens PLM奖学金”,奖励优集学院优秀毕业生。
优集学院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三维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两个专业三个专业方向。
面向汽车、航空、机械、家电等制造业企业紧缺的三维产品设计制造软件使用、开发和管理人才需求,分别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一流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从事数字化三维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制造和从事制造业信息化实施及软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优集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强化能力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已取得成效。
优集学院首届116名毕业生中,82.5%通过Siemens PLM Software 公司NX应用工程师论证考试,有近50%的毕业生与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的国内外用户签订就业协议。
优集学院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所依托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优秀学科团队,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8项。
优集学院作为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委托开发软件的合作伙伴,获得该公司授予的合作创新奖。
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简介机械工程学院从1958年开始招收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专科生, 1996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1年后增设工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
学院与韩国江陵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联合办学招收本科生,与苏州大学、江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六个专业系、一个课程组和实验中心。
莆田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系专业介绍土木建筑工程学系简介土木建筑工程学系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三个本科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约千人。
拥有专业专任教师3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6人,能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出全部课程,其中90%以上的课程由讲师及其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教学质量良好。
土建系非常重视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职进修、考研。
已在各类CN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8项,主持省市及校级教改课题17项。
注重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系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测量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正在建设中,拥有先进的测绘、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道路工程、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实验仪器,总价值600余万元,能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要求。
历届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录取率都取得较好成绩。
2008年参加福建省大学生首届结构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和创意奖1项,名列同类院校前列。
毕业生就业率100%,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施工、会设计、懂管理,踏实敬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钢结构基本理论、房屋建筑学、结构抗震、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CAD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历史沿革1907年9月京师督学局初等工业学堂创建。
校址:东城什锦花园直隶学政署旧址。
1907年9月15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八),京师督学局初等工业学堂成立。
1920年改组、名为京师公立职业学校。
1928年7月,改称为北平特别市公立职业学校。
1930年1月,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市立职业学校;12月,又改名为北平市市立职业学校。
1932年10月,改为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
1936年7月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土木科成立。
1936年7月,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增设了土木科,学制三年。
这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土木工程学科之一。
1939年改为四年制,1946年恢复三年制。
土木科主先后由张士伟、耿绍先、蔺尚义先生担任。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
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改名北平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北平市立高工。
1947年9月14日,北平市立高工成立四十周年,著名教育家胡适先生出席纪念开幕典礼并发表讲演。
(《在北平市立高工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话》,见当年9月15日北平《世界日报》,《胡适论教育》黄裳,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其中胡适说到“高工四十年来,在困难环境下挣扎,感到非常佩服”,并对高工毕业生就业优势给予高度评价。
1949年9月北平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校。
校址:东城黄化门、帘子库、西城西什库。
土木科主任:曹安礼、蔺尚义先生。
1951年,北京工业学校划归北京市公营企业公司领导,1952年由机械科组建了北京市机械学校,1969年停办。
1952年7月北京工业学校(土木科,设有道路工程、卫生工程)并入北京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建筑专科学校创建于1949年,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合署,吴晗副市长兼任校长,书记为刘小石同志,设有: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等专业);校址:西城南礼士路1952年下半年,北京建筑专科学校(中技部,原北京工业学校土木科)改建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大专部并入清华大学建工系。
四川轻化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二级学科介绍(一)学院简介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 1985 年,现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 84 人,其中高级职称 21 人,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 67 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1 人,享受四川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1 人。
近三年来,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国家级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5 项,出版专著 8 本,专利授权 5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1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 20 余篇,EI 论文 30 余篇,科研经费 1300 余万元。
学院建有升拓-理工无损检测、建筑材料和防灾减灾等十个实验室,具有 BIM/BQIM技术研究中心、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川理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四川轻化工大学地质灾害研究所等平台。
(二)专业(领域)介绍● 0856 材料与化工(建筑材料方向、专业学位)建筑、交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建筑材料研发离不开高素质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撑。
耐腐蚀、节能环保型等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在五大战略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建筑材料方向涉及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节点处理材料、道路桥梁材料等领域。
培养目标建筑材料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建筑材料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强,具备独立进行建筑材料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的应用能力,能从建筑工程材料研发、工程材料实验检测和应用,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建筑材料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新型材料、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从事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绿色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节点处理材料、道路桥梁材料等领域的材料研发、检测、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系专业介绍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土木与建筑工程系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造价及工程管理多方面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门人才。
系主任:康志华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成都科技大学城建环保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四川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曾获四川省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省部级、学校奖励。
长期以来,致力于土木建筑类人才的培养工作。
专业介绍土木工程(含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工程施工管理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系统的工程结构基本理论、结构设计和工程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等能力的通用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经济、工程估价、房屋建筑学、基础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水利、矿井等领域的设计、施工、研究、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建筑学(含建筑设计方向、景观建筑设计方向、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方向、建筑节能与建筑技术方向)建筑学(含建筑设计方向、景观建筑设计方向、室内设计与装饰工程方向、建筑节能与建筑技术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与选型、生态建筑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以及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策划、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广泛领域,也可到科研单位、各类学校、施工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有关科研、教学、技术或管理工作。
2005年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招生专业介绍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工70余人,硕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30人,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年轻精干,实力雄厚。
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现开设土木工程(本科)、城市规划(本科)、城镇规划、室内设计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园林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环境艺术设计等10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学生2400余人。
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下设办公室、力学教研室、工程设计教研室、施工教研室、结构教研室、城市设计教研室、工程经济与管理教研室、园林教研室、土木工程研究设计中心、土木工程勘察设计所(有限公司)、工程结构实验室。
工程结构实验室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工程结构与力学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园林工程实验室、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图形图象与工程软件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一、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研究开发及管理基本能力的宽口径专门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水工建筑等领域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部门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专业主干课程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础工程、地下工程设计、市政结构物设计、城市给排水工程、水工建筑物、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一、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在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专业主干课程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原理、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管理与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生态城市、数字城市、城市规划社会调查、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市政工程概论。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原为广西大学土木系)始建于1932 年,是我校创建最早的工科类院系。
在20 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等院校。
1958 年9 月土木系随同广西大学一道在南宁恢复重建,并从此走上稳定发展之路。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8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30 名,副教授36 名。
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50 人。
设置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及规划系、水利工程系、基础教育部及实验中心。
有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研究所以及包括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与安全性研究、结构构件和材料破坏机理试验、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研究、水利水电工程防灾减灾研究等研究分室的“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拥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土木工程检测中心。
学院已建立了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以及固体力学、水工结构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结构工程和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以及“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幢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实验室总面积达9157平方米,仪器设备先进。
构建有包括工程结构抗震研究、土木工程环境模拟研究、建筑结构耐腐蚀研究等大型、高水平科研平台。
水利水电实验研究基地则是全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实验基地之一。
近5年承担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达十多项。
在水利水电、桥梁、建筑工程领域,承担了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一些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年来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2007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近两万名,从这里走出了包括国家和省级领导干部在内的一批行政管理人才,锻造了一大批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
导师情况简介: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校领导研究方向:水工结构、计算力学、结构工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及应用燕柳斌,河北昌黎人,1955年11月生,教授,工学博士。
现任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广西水利学会、广西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骨干教师,广西大学科协副主席。
曾获教育部优秀教师、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百名青年科技标兵”、广西高校“三育人” 先进个人、广西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两次获广西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1985-1986 年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斯旺西学院进修访问,1996-1997 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土木系合作访问,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 项,其他科研生产课题21 项。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3 篇。
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一部。
主要成果有:1、主持项目“映射无限元方法应用”获2000年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主要负责自治区重点建设课程“结构力学”获2002 年广西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
3、致力于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无限域的模拟问题,提出了平面,空间映射节理、夹层无限元,用于模拟基岩中(无限域)的节理、软弱夹层或者断层,提出了用于模拟无限域地基岩体中的断层、节理和软弱夹层的非线性映射节理无限元及非线性映射夹层无限元。
4、利用波动理论建立了一维及二维无限介质波传动问题的波动方程,以及无限元中波传播函数的位移模式。
提出了平面问题的两种超参映射动力无限元。
张仲卿,男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木结构张仲卿1940年出生。
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7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1)。
主持设计大中型水利工程4 项(已建2项),主持三峡、龙滩等大型水电站科研项目15项(其中三峡电站科研项目5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子课题3项。
在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技术和仿真结构模型试验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提出碾压混凝土拱坝理论,率先研究碾压砼拱坝筑坝技术,在国内外已获广泛推广应用;2、在国内外首先将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用于高碾压混凝土拱坝及重力坝。
研究方向:水工结构在研项目:三峡项目2项、国家及广西重点项目2项。
主要成就:80年代中期结合坝高111m的岩滩碾展混凝土重力坝和54m高的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碾展混凝土筑坝技术,设计和计算理论,1986年在红水河杂志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设计与试验研究》,1992年在水利学报上发表论文《碾展混凝土拱坝设计与应力分析研究》,论文被俄罗斯《动力杂志》所摘录,这些论文早于南非,是具有开创性的。
负责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承载能力研究》,揭示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沿层面呈台阶式破坏两种模式,对设计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经电力工业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年开始承担的三峡水电站坝后背管两个科研项目--《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研究》、《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的裂缝开展、承载能力及温度应力,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温度英里方面有所突破。
在进行这两个课题研究的同时,获得了第三个三峡科研项目《碾展混凝土拱形围堰研究》,1999年7月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四个科研合同--〈三峡水电站压力引水管道大比尺仿真结构模型试验研究〉,2002年与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定了第五个科研合同《三峡厂房振动分析研究〉。
截至2002年,关于三夏水电站的科研合同一共签有五个。
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电力工业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二十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20余名,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广西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4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克实,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固体力学教授研究方向:材料及构件的变形、损伤与破坏;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结构破坏过程的数值仿真张克实,男,1954 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市。
1982 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专业学士学位,1982 年曾在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半年,1985 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专业硕士学位,1988 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1990 年底完成博士后研究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教授,1992 年初被破格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1995 年初被聘为西北工业大学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04 年底受聘于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2005 年参与广西大学“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2007 年聘为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4 次应邀赴德国、法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细观力学、粘塑性力学、微观塑性计算、材料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等领域)。
负责了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 项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课题、1项清华大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及若干项横向科研课题。
已培养博士8 人,其中两人后来获聘教授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 人曾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
合作或单独发表论文计100 余篇,他引120 余次,其中SCI 他引60次(单篇他引最高14次)、SCI索引27次、EI索引55次、ISTP索引3 篇,与郑长卿教授、周利教授等合写学术著作3 部。
任固体力学学报编委、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塑性力学学组成员。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 次(第2 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 次(第1 、第3 完成人)1996年被评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3年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邓志恒,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教授研究方向:结构体系与抗震分析、混凝土结构、结构施工控制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邓志恒,1984.7广西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89.4 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2.6广西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世界地震工程杂志编委,广西高层建筑超限审查专家委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长期从事结构控制及抗震研究;结构施工力学及控制研究。
2001年-2003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度钢管拱桥施工过程变形及应力混凝土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
2001-2004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巨型框架施工力学研究(桂科自0135049),目前已完成横向研究项目十余项,目前正在承担1、螺丝岭柳江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2、南宁市仙葫特大桥施工仿真分析及施工控制;3、南宁市葫芦顶特大桥施工监控大型项目、4、2005.8-2008.12负责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011)组合连梁控制结构体系动力性能研,研究经费4万,5、2005.8-2008.8参加广西科技攻关项目(桂科攻0574007)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应用研究,研究经费10万。
6、负责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研究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精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001年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2000 获广西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完成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4 篇,ISTP收录3篇。
男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秦荣1936年出生。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计算力学与结构仿真分析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曾任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
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省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
199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持过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公开发表论文178篇,出版专著7部, 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第1),1996获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成果一等奖1项,2001年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
主要成就和贡献有:1创立了结构力学新方法;2、创立了样条边界元法;3、创立了样条加权残数法;4、创立了结构非线性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5、创立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新方法,6、创立了智能结构力学的新方法,开拓了结构力学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