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和平鸽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5
小学三年级语文《和平鸽》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和平鸽》原文毕加索是现代的画家。
1940年,德国法西斯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
一天,毕加索坐在桌前,听着远处隆隆的炮声,心情非常沉重。
“丁零——”门铃响了,他疾步跑去开门,原来是满脸泪痕的邻居米什伯伯。
毕加索赶忙让他进屋坐下。
老人把手里捧着的一只死鸽子放在桌上,泣不成声地叙述起来:“我有个孙子,名叫柳辛,他非常喜欢养鸽子。
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了。
小柳辛非常悲痛,同时也对法西斯匪徒十分憎恨。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替父亲报仇。
昨天,他正在房顶上放鸽子,几个法西斯匪徒冲上楼来。
小柳辛一看,报仇的机会到了,便冲上去,与匪徒厮打起来。
可是,小小的柳辛哪里是这么多敌人的对手啊!匪徒将他打昏后从几层楼高的窗口扔下去,小柳辛当场就被摔死了。
气急败坏的敌人连鸽子也不放过,把它们一只一只地掐死了。
”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枓。
“我想请您画一只鸽子,用来纪念我的小孙子。
”老人说。
“行,我一定满足您的要求!”毕加索一口答应。
他心里充满了对法西斯的仇恨,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
毕加索马上动笔画起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
后来,毕加索又画了一幅鸽子图——《和平鸽》,献给巴黎世界和平大会。
从此,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
小学三年级语文《和平鸽》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课文,知道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会成为和平的象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操。
教学准备教师:词语卡片、和平鸽图片、战争图片或录像。
学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课文题目同学间相互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揭题板书。
教师出示和平鸽图片,归纳介绍:据《创世纪》中记载,当地球洪水泛滥时,诺亚等避入方舟得以保住性命。
一天,他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了。
当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枝橄榄枝,于是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地上已经平安了。
【导语】《和平鸽》⼀课向我们叙述了毕加索献给世界和平年⼤会的⼀幅鸽⼦图的来历。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和平鸽》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和平鸽》原⽂ 1940年8⽉,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巴黎。
⼀天,⼤画家毕加索忧虑地坐在画室⾥。
突然,邻居⽶什⽼伯捧着⼀只死鸽⼦闯了进来,哭诉着:“我的孙⼦在给鸽⼦喂⾷时,被⼀群法西斯强盗活活打死了,鸽⼦也死在他们的⼑下。
毕加索先⽣,求你画只鸽⼦,纪念我那惨遭杀害的⼩孙⼦吧!” 毕加索⼗分悲痛,⼀边安慰伤⼼的⽼⼈,⼀边挥笔画了⼀只鸽⼦。
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象征和平的画献给了世界和平⼤会。
【篇⼆】⼩学⼀年级语⽂《和平鸽》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标:认识15个⽣字,其中会写“占、哭、孙、死、活、⼑、边”7个⽣字。
能⼒⽬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情感⽬标:激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感情,让学⽣懂得世界需要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活。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体会课⽂的感情,掌握7个⽣字的⾳、形、义。
难点:了解和平鸽的象征意义,懂得世界需要和平。
三、教具准备 CAI课件、西特勒照⽚、⽣字卡⽚,录⾳机。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课时 (⼀)谈话导⼊,揭⽰课题。
1、⼩朋友,你们现在过得快乐吗?幸福吗?能把你的幸福⽣活说给⼤家听听吗? 是呀,我们现在过得很幸福,那是因为我们国家独⽴了,富强了,但在以前甚⾄现在还有很多的⼩朋友因为战争就过得很不幸。
2、课件出⽰战争场⾯,看后谈感受。
3、战争是残酷的,⼈们都渴望和平,的画家毕加索就拿起⼿中的画笔捍卫和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关于他的课⽂——和平鸽(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两遍)。
(⼆)初读课⽂,初步了解课⽂内容。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你提的问题很好,想知道和平鸽的由来,那就让我们来听听课⽂录⾳(播放课⽂录⾳)你听懂了什么? 3、⾃由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句⼦。
世界名画《和平鸽》的创作者是毕加索(2) 关于《瓶⼦、玻璃杯和⼩提琴》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
他开始以拼贴的⼿法进⾏创作。
这幅题为《瓶⼦、玻璃杯和⼩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了这种新风格。
在这幅画上,我们可分辨出⼏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个瓶⼦、⼀只玻璃杯和⼀把⼩提琴。
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
在这⾥,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
在分析⽴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块⾯。
毕加索以这些块⾯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
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奔放的块⾯,获得⼀种明晰剔透的画⾯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理性的作画程序。
⽽如今,在综合⽴体主义的作品上,他所采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
他不再以现实物象为起点,将物象朝着基本原素去分解,⽽是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
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杯⼦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个抽象的画⾯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
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获得⼀种更为客观的真实。
他采⽤报纸、墙纸、⽊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
这些块⾯,⼀⽅⾯显⽰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则以其有机的组合⽽显⽰出画的⾃⾝世界的统⼀性和独⽴性。
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
”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块报纸表⽰⼀只瓶⼦,那块印有⽊纹的纸,则代表着⼀把提琴。
⽽⼏根⽤⽊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的拼贴材料,纳⼊⼀个有机的统⼀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可谓⽴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
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度来说⼈们也可以偏爱⽴体主义。
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
”在这种拼贴语⾔的运⽤中,毕加索显然⽐别的⽴体派画家(如布拉克、格⾥斯等)更为⼤胆和富于幻想。
小学三年级艺术《毕加索的和平鸽》优秀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毕加索的和平鸽》选自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第六册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中的第四个课题,属于“艺术·情感”领域里的一课内容。
出色的艺术家都是用他的心血在创作,所以,一个个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支撑着。
《毕加索的和平鸽》通过生动的艺术作品对我们倾诉着作品后的感人故事,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感受毕加索爱和平的情感,学习现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本课中,根据笔者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设计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通过鸽子初步认识毕加索,欣赏他的和平鸽个别作品,重在启发学生绘画表现;第二课时深入了解毕加索,重在欣赏、感受。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本课的难点——“共同线”的理解与表现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解决这一难点的时候,笔者将采用了视觉图象法、引导发现法、故事激趣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拓展思路,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共同线”的理解,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保持主动、愉快的心境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学习。
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在现代的艺术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牵引下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因此我采用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如在课的开始先通过学生熟悉的鸽子入手,初步解决鸽子的造型、动态等问题,到最后作业表现我心中的和平鸽,这种二度创造法采用渐进的方式,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一定程度上降低作业难度。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毕加索,通过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画家爱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平鸽》,感受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
查阅毕加索创作《少女与和平鸽》的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思想。
《少女与和平鸽》是著名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于1950年创作的一幅画作。
这幅作品被视为反战和和平的象征,表达了毕加索反对战争和追求世界和平的思想。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孩抱着一只和平鸽的形象。
女孩的形象是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描绘,她的眼神表达着坚定而温和的情感。
和平鸽被描绘为展开翅膀的自由形态,象征着和平、自由和希望。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传达了他对于战争的悲愤和反对。
他希望通过这幅画作展现一个更美好、和平的世界。
这个女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她的坚定眼神和与鸽子的互动表达了力量与和平的结合。
这幅作品呼吁人们弃暴行,追求和平,同时也反映出毕加索对于人性的善良和寻求美好的愿望。
毕加索的《少女与和平鸽》画作在当时的背景下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人道关怀。
1950年是冷战期间,全球范围内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
这幅作品成为国际反战和和平运动的象征,希望唤起人们对战争危害的认识,并以和平为目标。
总而言之,毕加索的《少女与和平鸽》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战争的悲愤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幅画作透过一个年轻女孩和一只和平鸽的形象,呼唤着人类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毕加索和平鸽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其中,他著名的鸽子系列作品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这些作品描绘了一只和平鸽,成为了毕加索对和平与自由的追求的象征。
毕加索的鸽子系列作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战争与冷战的阴影之下,人们渴望和平与自由。
毕加索深受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他的艺术中。
他画的每一只鸽子都代表着和平的希望与追求。
在毕加索的作品中,鸽子不仅是一种动物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
它代表着自由、和平和宽容。
有些作品中的鸽子展示着它们宽大的翅膀,象征着自由飞翔的愿望;而有些作品中的鸽子则把头藏在羽毛中,传达出一种寻求安全与保护的渴望。
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反映了毕加索对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和平的不同理解。
毕加索的鸽子系列作品并没有通过写实的手法来描绘鸽子,而是通过简洁和抽象的线条与色彩来进行表现。
这种表现方式使得鸽子的形象更加朴素而富有力量,同时又能够让观者们自由地投射自己的情感与理解。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具有创新性,他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鸽子的轮廓,用鲜明的色彩赋予作品生命力。
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得鸽子的形象更加纯粹而深远,让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
鸽子不仅出现在毕加索的绘画作品中,还出现在雕塑作品中。
毕加索的鸽子雕塑形象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和平与自由的意象。
雕塑中的鸽子往往是以优美的姿态立于空中,或是展翅欲飞,或是降落在地面上。
鸽子雕塑带给人们一种亲近自然与喜悦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关于和平与自由的深刻寓意。
毕加索的鸽子系列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人们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家对和平的热爱与追求。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呼声。
他们在当时的战争与冷战背景下,传递出了人们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为社会带来了一丝安慰与希望。
至今,毕加索的鸽子系列作品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鼓励人们追求和平与自由的象征。
画家毕加索与鸽子的故事毕加索是西班牙现代派绘画的代表人物,著名画家,那么毕加索与鸽子之间有什么故事?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毕加索与鸽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毕加索与鸽子的故事1940年6月,德国军队侵占巴黎后,巴黎人民有的选择了背井离乡,有的则选择了继续留守家园,保卫祖国,而这其中就包括画家毕加索。
一天,毕加索正埋头在房间作画,突然一位老人敲响了他家的门,老人一脸悲凄,对毕加索讲了他的故事。
老人的儿子是个士兵,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牺牲在了战场上。
老人只能和他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如果说在那个家里还有什么值得他关心的,那肯定是屋顶那几只鸽子了。
一天,孙子照常去屋顶赶鸽子,一帮德国士兵却突然闯了进来,士兵问孩子手里拿着的白条是什么,孩子说是国旗,这惹怒了这些德国人,这帮德国士兵残忍地杀死了孩子,鸽群惊得飞开了,唯独留下一只呆呆地看着它的小主人,士兵们又杀害了这只鸽子。
老人说完故事后说明了来意,他想请求毕加索为他作一幅画来纪念孩子和鸽子。
毕加索在为世界和平大会作画的时候想起了这个故事,因此选了鸽子作为对象,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和平鸽。
毕加索年轻毕加索是当代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家,也是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一生创作数万幅作品,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后人用“毕加索年轻”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为什么要把一位活了92岁的画家称之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画笔开始画一幅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的一样。
毕加索的一生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黑人时期”、最后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
蓝色时期: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头发,一切都是蓝色,蓝色主宰了一切,画中多以残疾者,拾荒者以及穷困者为主,充满了凄凉与悲怆,这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最多的时期。
粉红时期:毕加索的蓝色风格时期已经结束了,柔和的粉红色调贯穿了他的画布,娇滴滴的粉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的蓝色。
小学三年级艺术《毕加索的和平鸽》优秀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和平鸽》选自于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第六册第九单元《艺术家的故事》中的第四个课题,属于“艺术·情感”领域里的一课内容。
出色的艺术家都是用他的心血在创作,所以,一个个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支撑着。
《毕加索的和平鸽》通过生动的艺术作品对我们倾诉着作品后的感人故事,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感受毕加索爱和平的情感,学习现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本课中,根据笔者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设计用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通过鸽子初步认识毕加索,欣赏他的和平鸽个别作品,重在启发学生绘画表现;第二课时深入了解毕加索,重在欣赏、感受。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于本课的难点——“共同线”的理解与表现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解决这一难点的时候,笔者将采用了视觉图象法、引导发现法、故事激趣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拓展思路,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对“共同线”的理解,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保持主动、愉快的心境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学习。
(三)设计理念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过程,在现代的艺术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牵引下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因此我采用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如在课的开始先通过学生熟悉的鸽子入手,初步解决鸽子的造型、动态等问题,到最后作业表现我心中的和平鸽,这种二度创造法采用渐进的方式,遵循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一定程度上降低作业难度。
(四)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毕加索,通过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画家爱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平鸽》,感受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
不管毕加索本身存在多少争议,我们始终无法否认他是西方现代艺术中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无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还是控诉残酷战争的巨幅油画《格尔尼卡》,我们都能看到现实生活对毕加索创作产生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艺坛的审美趋向,纯粹形式和艺术符号的分解重构固然打破了陈旧的艺术规律。
但这是否意味着抽象的传播媒介符号才是艺术的本真表达呢?毕加索之后创作的《和平鸽》系列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洗尽铅华,并非是向“纯粹”和“无目的”转变,相反它站在了人民立场上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
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同样是实践活动,因此要做到审美无功利是相当困难的。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价值体现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派艺术家高举“艺术不做自然的奴仆”的大旗,倡导艺术的非功利性,而事实却与其相反:同一时间维度下,西方世界的文化产业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兴起,画廊、艺术拍卖行使得艺术与资本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审美主体原本纯粹的观感体验也将被物化和异化。
马克思很早就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活动的本质关系,之后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奥利耶·阿苏利通过《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进一步阐述了这样的事实:“自从审美品味因其是享乐的关键而被当反复用作诱导消费的催化剂,审美资本主义的博弈就超出了纯粹享乐的领域。
审美,绝不再仅仅是若干艺术爱好者投机倒把的活动,也不是只触动消费者的那种无形的说服力,品味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工业文明的前途和命运。
”[2]很明显,阿苏利敏锐地察觉到艺术正在被资本不断蚕食异化,进而沦为谋利的工具。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阿多诺提及此也谈道:“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之所以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脱尽了艺术之批判锐气的手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