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10-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69
隧道地面控制测量一、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两相向开挖洞口各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并与洞外线路中线点相联系,以便根据洞口控制点进洞,使隧道能以设计的精度按照设计的位置修建,保证以规定精度正确贯通。
在施工前期,隧道洞口附近已经布设了基础控制网、线路控制网、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点,但点位密度还无法满足隧道施工控制测量要求,另外原有控制网的精度是按铁路类型、设计时速、轨道类型确定的,而隧道控制网的精度是根据隧道贯通精度确定的,精度要求可能高于CPⅠ、CPⅡ网和水准基点网的精度,因此,隧道施工时应根据隧道贯通长度、辅助坑道布置、隧道宽度、线路曲线半径等因素,以线路控制网CPⅠ、CPⅡ和水准基点网为依据,以满足贯通精度、轨道铺设精度为目标,设计并建立相应的隧道施工平面、高程控制网。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有:GNS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组合测量方法。
1.隧道洞外控制等级选用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等级划分、适用长度和精度要求可参考表7.1.1,公路洞外导线控制测量技术参照表7.1.2规定。
表7.1.1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铁路隧道)表7.1.2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公路隧道)2.导线测量目前,全站仪已普及使用,则导线测量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已成为主要方法。
导线法平面控制就是用导线连接进出口中线控制点,按精密导线方法实测和计算,求得隧道两端洞口中线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作为引测进洞和洞内测量的依据。
对于曲线隧道,还应将两切线上控制点纳入导线,通过导线精确求算隧道所在曲线转向角,以确定曲线各要素。
通过导线获取两端洞口控制点与交点的相对位置。
精密导线布设要求及观测方法已在前面阐述。
施工控制网导线布设要求: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导线网图形简单。
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坑道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导线。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作者:————————————————————————————————日期:隧道洞外控制测量QB/ZTYJGYGF-SD-0401-2011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布设三角锁进行控制测量,70年代以来,随着红外测距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精密导线测量逐渐取代劳动强度大的三角锁测量而成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90年代以后,GPS静态精密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目前,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选用GPS技术,只有部分中短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使用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广泛用于中长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目前仍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2工艺原理通过在各开挖洞口布设控制点,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法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从而建立隧道各开挖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洞内控制测量提供测量基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及贯通精度。
2 工艺工法特点基于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摒弃了选点困难劳动强度大的三角测量技术,优先采用GPS技术进行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无需翻山越岭即可实现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
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在满足贯通精度的条件下,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高速铁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5 洞外控制测量施测方法洞外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 测量施测,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几何水准测量施测。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要点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指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外进行相关测量,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要点:
1.清扫:在进行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对测量区域进行清扫,清除杂物和尘土等。
2.固定控制点:在洞外选择固定的控制点,可以使用测量套管或马克杆等固定在地面上,以确定测量参考点。
3.建立坐标系:在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确定洞外测量的基准点和坐标轴。
4.基线测量:基线测量是洞外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在地面上进行基线的测量,并通过计算和校正,确定洞外测量的坐标点。
5.激光测距:激光测距是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在洞外进行测距,测得洞内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6.空间三角测量:在洞外控制测量中,可以使用空间三角测量来确定隧道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测得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计算出洞内的坐标点和形状。
7.实测与设计比对:在洞外控制测量中,需要将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对,检查洞外测量的准确性和误差,并进行调整和校正。
8.定期监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以监测隧道的变形和位移情况,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9.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洞外测量的结果和结论,并生成测量报告。
综上所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清扫、固定控制点、建立坐标系、基线测量、激光测距、空间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洞外的位置、形状和变形情况,保证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隧道测量包括哪些内容?一、洞外控制测量:首先要建立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每一开挖口附近都应设立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
二、洞外、洞内的联系测量:根据洞外控制测量的结果,测算洞口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同时按设计要求计算洞内待定点的设计坐标和高程,并放样出洞门内的待定点点位,这就是洞外和洞内的联系测量(也称进洞测量)。
进洞测量将洞外的坐标、方向和高程引测到隧道内,使洞内和洞外建立了统一坐标和高程系统。
三、洞内控制测量: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四、隧道洞内的施工测量包括:洞门的施工放样、洞内中线测量、腰线的测设、掘进方向的测设、开挖断面及结构物的施工放样。
五、隧道施工中的位移观测:主要解决的是围岩和结构建筑物内部位移变化和应变发展规律,以及洞壁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化。
(一)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的测定: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V~Ⅵ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围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
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
现场一般埋设标志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
(二)新奥法施工变形观测:隧道变形观测是为确定围岩稳定、掌握支护效果而进行的;是对预先设计支护参数的确认或修正依据;是对施工方法验证和改进的依据;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
现场一般采取埋设星形观测点,采用收敛仪观测。
六、竣工测量包括:隧道断面净空测量,中线、高程的测量及控制中线基桩和永久水准点测设。
竣工测量后一般要求提供下列图表:隧道长度表、净空表、隧道回填断面图、水准点表、中桩表、断链表、坡度表。
隧道施工测量的工作内容及注意事项隧道施工测量的工作内容,包括隧道地表(洞外)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洞口投点测量及洞内外控制点联测工作,尤其是洞口控制网(点)或洞内、外过渡控制点精度的周期检查与质量确认至关重要。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QB/ZTYJGYGF-SD-0401-2011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90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5 洞外控制测量施测方法洞外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测量施测,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4~65000)地有数,控制网该怎么布设、采用什么仪器、控制网的等级、控制误差的调整等等。
6.2.2洞外控制测量方案设计根据相应工程测量规范,按照横向贯通中误差进行平面控制网设计,估算洞外控制测量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并进行洞内测量设计。
水准路线大于5000m时,应根据高程贯通中误差进行高程控制网设计。
测量设计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辅助坑道位置及线路经过的位置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人员情况,以满足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精度为主要指标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确定测量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
1 隧道贯通误差的分类及其限差隧道的贯通误差包括:纵向贯通误差、横向贯通误差、高程贯通误差。
其在线路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纵向贯通误差,在垂直于中线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在高程方向的投影长度称为高程贯通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横向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根据两开挖洞口间的长度,《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横向贯通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的限差如表1。
路桥测量子情境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原理和方法。
2.了解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仪器设备和使用要求。
3.能够进行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并正确处理测量数据。
二、教学内容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1)控制测量的定义和目的(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原理(3)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方法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仪器设备和使用要求(1)控制测量仪器设备的种类和功能(2)测量仪器设备的选用要求(3)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3.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操作流程(1)测量前的准备工作(2)测量点的选取和标志设置(3)测量的具体操作步骤(4)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仪器设备的种类和使用要求。
3.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知识讲解(40分钟)详细讲解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和使用要求,并给出示意图和实际操作例子进行解释说明。
3.操作演示(15分钟)老师通过投影仪或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实际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操作步骤,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学生实践(60分钟)学生自行配对或小组配合,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每组至少进行三次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5.数据处理(20分钟)学生将测量得到的数据整理,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误差处理。
6.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的结果,总结归纳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并讨论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测量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
2.学生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准确。
3.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路桥测量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地电子教案目标:通过本次电子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路桥测量和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100字)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和桥梁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公路和桥梁的安全和舒适性,测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路桥测量和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的相关知识。
二、路桥测量(400字)1.测量目的与方法(150字)路桥测量的目的是确保道路和桥梁的准确形状和位置,以满足设计要求。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
平面测量包括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高程测量包括水准法和高程测量。
2.测量工具与设备(150字)常用的路桥测量工具和设备有全站仪、经纬仪、三角准测仪、电子水平仪等。
全站仪能够实现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和高程测量的一体化,适用于复杂地形和大范围的测量。
3.实践应用案例(100字)举例说明使用测量工具和设备进行路桥测量的实践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测量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500字)1.测量目的与方法(150字)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是为了控制隧道的位置和尺寸,保证隧道的准确性。
测量方法包括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通过确定隧道控制点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坐标来进行测量。
极坐标法通过确定隧道控制点与一个确定的基准点的方向和距离来进行测量。
2.测量工具与设备(150字)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需要使用到全站仪等工具和设备。
全站仪可以实现距离测量、角度测量和高程测量的一体化,能够满足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需求。
3.实践应用案例(200字)通过一个实际的隧道施工案例,展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实践应用。
学生可以了解整个测量流程,包括建立控制点、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
四、练习与小结(200字)1.练习题:设计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结合路桥测量和隧道洞外的控制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的测量问题。
2.小结:总结本次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强调测量在路桥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办法及注意事项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 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2. 2洞外水准高程测量隐藏的内容水准观测中,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在本站发现,应立即重测;迁站后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隙点开始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