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 格式:doc
- 大小:327.50 KB
- 文档页数:18
第八章洞外GPS控制测量对隧洞贯通的误差影响分析8.1 隧洞洞外控制测量的方法及特点8.1.1 隧洞性质及用途根据隧洞的性质和用途,隧洞的分类可分为:公路隧洞、铁路隧洞、水工隧洞、过江(河)隧洞等多种工程隧洞。
在水利工程中,较为常见的隧洞形式是输水隧洞,也就是在山体中或地下开凿的过水洞,其主要由进水口、洞身和出口段组成。
进出口布置、洞线选择以及洞身断面的形状和尺寸,受地形、地质、地应力、枢纽布置、运用要求和施工条件等因素所制约,需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一般情况下隧洞断面大小不一,施工工序多,干扰大,施工条件差,工期较长。
隧洞控制测量包括洞外和洞内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高程和平面控制。
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常采用三角网(三角锁的形式较为常见)、电磁波测距导线或GPS网。
隧洞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隧洞的正确贯通,即确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掘进工作面在预定地点正确衔接连通。
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隧洞贯通精度的要求、隧洞长度与形状、开挖面的数量以及施工方法等。
图8.1 隧洞开挖方式(a、b、d为平洞;c为竖井;e为斜井)隧洞属于地下工程,一般情况下隧洞进行相向开挖,有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需要增加工作面,在隧洞中心线上增开竖井,或者在适当的地方向中心线开挖平洞或斜洞,有几个洞口同时相向或相背开挖(图8.1)。
开挖时互相不通视,要求在洞轴线的某一点贯通,这样需要严格控制开挖的方向和高程。
因此隧洞施工测量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平面和高程施工控制网,标定隧洞中心线,指示开挖方向,确定坡度,保证按规定的精度贯通,使隧洞断面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8.1.2 洞外控制测量布设的方法及特点洞外控制测量一般布设成独立网。
进行地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隧洞洞口位置,并为确定中线掘进方向和高程放样提供依据,它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1)洞外控制网布设步骤1)收集资料需要收集的资料很多,包括在该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路线的平面图、以前的地面控制资料,以及气象、水文、交通资料等等。
隧道地面控制测量一、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两相向开挖洞口各控制点的相对位置,并与洞外线路中线点相联系,以便根据洞口控制点进洞,使隧道能以设计的精度按照设计的位置修建,保证以规定精度正确贯通。
在施工前期,隧道洞口附近已经布设了基础控制网、线路控制网、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点,但点位密度还无法满足隧道施工控制测量要求,另外原有控制网的精度是按铁路类型、设计时速、轨道类型确定的,而隧道控制网的精度是根据隧道贯通精度确定的,精度要求可能高于CPⅠ、CPⅡ网和水准基点网的精度,因此,隧道施工时应根据隧道贯通长度、辅助坑道布置、隧道宽度、线路曲线半径等因素,以线路控制网CPⅠ、CPⅡ和水准基点网为依据,以满足贯通精度、轨道铺设精度为目标,设计并建立相应的隧道施工平面、高程控制网。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方法有:GNS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组合测量方法。
1.隧道洞外控制等级选用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等级划分、适用长度和精度要求可参考表7.1.1,公路洞外导线控制测量技术参照表7.1.2规定。
表7.1.1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要求(铁路隧道)表7.1.2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公路隧道)2.导线测量目前,全站仪已普及使用,则导线测量建立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已成为主要方法。
导线法平面控制就是用导线连接进出口中线控制点,按精密导线方法实测和计算,求得隧道两端洞口中线控制点间的相对位置,作为引测进洞和洞内测量的依据。
对于曲线隧道,还应将两切线上控制点纳入导线,通过导线精确求算隧道所在曲线转向角,以确定曲线各要素。
通过导线获取两端洞口控制点与交点的相对位置。
精密导线布设要求及观测方法已在前面阐述。
施工控制网导线布设要求:洞外平面控制网应沿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成多边形组合图形,构成闭合检核条件,每个导线环由4~6条边构成,导线网图形简单。
导线边长应根据隧道长度和辅助坑道数量及分布情况,结合地形条件和仪器测程确定,宜采用长边导线。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与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隧道施工的基本要求一、隧道工程测量1、洞外控制测量1。
1隧道洞外平面控制,应符合测规的有关精度要求和作业要求。
高程控制应采用水准测量进行施测。
1.2洞外控制测量应在每个洞口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水准点,作为洞内测量的起测依据。
1.3隧道水准测量的高程应利用一端洞口线路定测水准点的高程作为起始高程进行测量,并传算到隧道另一端洞口进行闭合。
2、洞内控制测量布设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为起始点组成多边形闭合导线环。
导线边的边长应根据测量设计要求,并考虑通视条件,宜选择长边,在直线地段不宜少于200米,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米。
3、洞内施工测量及竣工测量3。
1洞内施工测量3。
1。
1用导线测设,中线点间距直线地段150~250米,曲线地段60~100米;应根据导线设立,其距离可用导线边长距离;用中线法进行洞内控制测量的隧道,中线点间距距离直线地段不宜短于100米,曲线地段不宜短于50米。
供衬砌用的临时点必须用经纬仪测定,其间距可视放样需要适当加密,以不大于10米为宜。
3.1。
2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并应经常复核,其精度可按中线复测精度执行。
待控测后该水准点应再作修正.为保证隧道底部按图纸所示的纵坡开挖并满足衬砌的正确放样,洞内每隔50米应设一个水准点,隧道中线测桩之间距,在直线上不得超过10米,在曲线上不得超过米。
3。
1。
3隧道的衬砌内轮廓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立模前应复核中线和高程,并放出横断面十字线方向,标出拱架顶、边墙底和起拱线高程。
立模后必须进行检查及校正,以确保无误。
3.1.4隧道贯通后,应将相向两方向测设的中线,各自向前延伸一适当距离,如贯通面附近有曲线始终点时,则应延伸至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一定距离,以确定中线调整。
3.1.5当隧道贯通后,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未衬砌地段进行调整。
该段的开挖及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高程进行放样。
其调整方法按«测规»办理。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作者:————————————————————————————————日期:隧道洞外控制测量QB/ZTYJGYGF-SD-0401-2011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谯生有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测量器具的更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隧道平面洞外控制测量最初是通过铟钢线尺测量基线然后用高精度经纬仪测角布设三角锁进行控制测量,70年代以来,随着红外测距仪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精密导线测量逐渐取代劳动强度大的三角锁测量而成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主要方法,90年代以后,GPS静态精密定位技术逐渐应用于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目前,隧道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选用GPS技术,只有部分中短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使用导线测量。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红外测距仪、全站仪广泛使用后,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广泛用于中长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对于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目前仍然采用几何水准测量。
1.2工艺原理通过在各开挖洞口布设控制点,并采用相应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方法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从而建立隧道各开挖面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为洞内控制测量提供测量基准,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中测量控制及贯通精度。
2 工艺工法特点基于测量设备的更新换代,摒弃了选点困难劳动强度大的三角测量技术,优先采用GPS技术进行洞外平面控制测量,无需翻山越岭即可实现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降低了测量成本。
根据隧道贯通精度要求,在满足贯通精度的条件下,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精度要求高的特长隧道、高速铁路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提高测量效率。
3 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公路、地铁、水利、水电、矿山等隧道工程洞外控制测量。
4 主要引用标准《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 《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 19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5 洞外控制测量施测方法洞外平面控制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 测量施测,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几何水准测量施测。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隧道导线点布设1、洞外平面控制网一般采用GPS测量,每个洞口应沿洞口连线的方向布设4个控制点,形成大地四边形,点间尽量相互通视,点间的距离不小于300m为宜(规范中无明确规定),各点间的距离相差不宜过大,一般相邻点间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并且有不少于2个点与隧道洞口通视,作为与洞内传递方向的洞外联系边,且该联系边长度不宜小于300m。
洞外控制点连线以与隧道中心线方向平行或垂直为宜,以减小点位误差对贯通面横向误差影响。
点位的埋设应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布点时还应注意进洞联系边的俯仰角不应过大,规范要求:GPS控制网进洞联系边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5°,导线网、三角形网的最大俯仰角不宜大于15°。
2、洞外水准点一般每个洞口应埋设不少于2个以上的水准点。
水准点应尽可能与洞口等高,两水准点间的高差应以水准测量1~2站即可联测为宜。
水准点应埋设在洞口附近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且便于与隧道洞内联测为宜。
3、洞内导线一般大于1.5km的隧道应布设双导线,形成多边形闭合环,每个闭合环一般由4~6条边构成。
导线点间距一般在200m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太大,相邻边长之比不能超过1:3。
一般导线点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宜小于0.2m。
4、洞内水准点一般200m~500m设置一对,应选择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
精品文档.隧道洞内、外导线布设示意图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外控制点洞口投点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进洞方向线,距离不小于300m洞内导线,间距控制在200m左右二、隧道导线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1、隧道导线测量主要内容:洞外平面、高程测量,洞口投点测量,进洞联系测量,洞内导线、高程测量。
2、洞外平面、高程测量2.1洞外平面GPS测量:洞外平面测量目前一般均采用GPS测量,按要求布设好各洞口控制点,按照规范要求的测量等级、精度和方法组织测量即可,测量计算方法项目用的较小,不详细叙述。
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要点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指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外进行相关测量,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隧道洞外控制测量的要点:
1.清扫:在进行隧道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对测量区域进行清扫,清除杂物和尘土等。
2.固定控制点:在洞外选择固定的控制点,可以使用测量套管或马克杆等固定在地面上,以确定测量参考点。
3.建立坐标系:在洞外控制测量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确定洞外测量的基准点和坐标轴。
4.基线测量:基线测量是洞外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使用全站仪或经纬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在地面上进行基线的测量,并通过计算和校正,确定洞外测量的坐标点。
5.激光测距:激光测距是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在洞外进行测距,测得洞内的相对位置和距离。
6.空间三角测量:在洞外控制测量中,可以使用空间三角测量来确定隧道的位置和形状。
通过测得不同位置的角度和距离,计算出洞内的坐标点和形状。
7.实测与设计比对:在洞外控制测量中,需要将实测数据与设计数据进行比对,检查洞外测量的准确性和误差,并进行调整和校正。
8.定期监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以监测隧道的变形和位移情况,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9.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洞外控制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洞外测量的结果和结论,并生成测量报告。
综上所述,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清扫、固定控制点、建立坐标系、基线测量、激光测距、空间三角测量等方法,可以准确测量洞外的位置、形状和变形情况,保证隧道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隧道施工测量技术要求1、总述隧道施工控制测量分为隧道洞外控制测量、隧道洞内控制测量、洞内、外联系测量、贯通测量等部分。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网的布网方案有三角形网、导线网、GNSS网等形式。
应在洞口处设点以给出精确的进洞方向,洞口点附近的短边尽量采用精密测距仪测边,并一起平差。
隧道洞外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在各洞口(或井口)附近设立2-3个水准基点,以便于向洞内传递高程之用。
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一般在平坦地区采用等级水准测量,在丘陵及山区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3、隧道洞内控制测量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包括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和洞内高程控制测量。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由于受地下工程条件的限制,只能布设导线。
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中洞内导线的特点与布设如下:洞内导线测量的作用是以必要的精度建立地下的控制系统,并与洞外平面控制网联测。
依据该控制系统可以放样出隧道(或坑道)中线及其衬砌的位置,从而指示隧道(或坑道)的掘井方向。
洞内导线的起始点通常位于平峒口、斜井口以及竖井的井底车场,而这些点的坐标是由地面控制测量或联系测量测定的。
地下导线等级的确定取决于地下工程的类型、范围及精度要求等。
洞内导线的类型有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方向附合导线、支导线及导线网等。
当坑道开始掘进时,首先敷设低等级导线给出坑道的中线,指示坑道掘进。
当巷道掘进300-500m时,再敷设高等级导线检查已敷设的低等级导线是否正确,所以应使其起始边(点)和最终边(点)与低等级导线边(点)相重合。
当巷道继续向前掘进时,以高等级导线所测设的最终边为基础,向前敷设低等级导线和放样中线。
(2)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测定地下坑道中各高程点的高程,建立一个与洞外统一的地下高程控制系统,并与洞外高程控制网进行联测,作为地下工程在竖直面内施工放样的依据,解决各种地下工程在竖直面内的几何问题。
3-1-34隧道洞外控制测量1.概论1.1.隧道地表控制测量的目的、意义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在通过山岭、河流地段时,可以采用隧道方式通过。
隧道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误差是引起隧道贯通误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保证隧道的贯通精度,必须从隧道地表控制测量、隧道洞内控制测量和隧道施工测量等环节入手,从严控制,以保证相向开挖隧道按预计精度贯通,从而保证本段工程设计线性的质量,避免隧道贯通误差超限而引起较大的局部返工。
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还可以避免因贯通误差过大而调整线路,避免在贯通面附近加大隧道断面,降低隧道施工成本。
1.2.贯通精度要求与测量方法隧道贯通误差主要考虑横向、纵向和高程三个方面的误差。
按隧道贯通中误差的二倍作为隧道的极限贯通误差。
不同长度铁路隧道的贯通限差如下表3.1.34-1。
公路及水工隧道则应采用相关行业的规范标准。
本标准基于铁路隧道规范制订。
根据表3.1.34-1不同长度隧道的贯通误差要求,隧道地表控制测量可以采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精度要求如表3.1.34-2。
表平面控制测量适用长度及设计要素1.3.隧道地表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隧道地表控制测量包括隧道平面和隧道高程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一般采用GPS控制测量、导线控制测量和三角测量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进行。
GPS控制测量以其布网灵活、观测即时、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隧道地表控制测量的时间、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受到青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长大隧道地表控制测量大多采用GPS控制测量。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则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但后者仅适用于四等以下高程控制测量。
可以有条件地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等水准测量。
GPS高程测量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1.4.地表控制测量工作流程地表控制测量工作一般应包括:资料收集、测量设计、网点选布、野外观测、原始数据检查、控制网平差计算、线路关系重新计算及洞口放样计算、成果技术交底与资料交验等工作,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6 隧道测量6.1 一般规定6.1.1 隧道平面控制测量应结合隧道长度、平面形状、辅助坑道位置、以及线路通过地区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等,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及其综合测量方法。
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6.1.2 平面控制网坐标系宜采用以隧道平均高程面为基准面,以隧道长直线或曲线隧道切线(或公切线)为坐标轴的施工独立坐标系,坐标轴的选取应方便施工使用。
高程系统应与线路高程系统相同。
6.1.3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开挖前完成。
6.1.4 隧道两相向开挖洞口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横向和高程贯通误差应符合表6.1.4的规定。
表6.1.4 隧道贯通误差规定注:1本表不适用于利用竖井贯通的隧道。
2相向开挖长度大于20km的隧道应作特殊设计。
6.1.5 隧道长度大于1500m时,应根据横向贯通误差进行平面控制网设计,估算洞外控制测量产生的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并进行洞内测量设计。
水准路线长度大于5000m时,应根据高程贯通中误差进行高程控制网设计。
6.1.6 洞外控制网与线路控制网的联结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线路控制网(CPI、CPII)精度满足隧道控制测量要求时,应在线路控制网基础上扩展加密,建立隧道控制网。
2 当线路控制网精度不能满足隧道控制测量要求时,应建立隧道独立控制网,并与隧道洞口附近线路控制点联测。
3 洞外高程控制测量应从隧道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联测至另一端的线路水准基点。
6.1.7 当隧道洞口两端的线路控制网(CPI、CPII)不在一个投影带内时,需建立独立的隧道施工控制网。
6.4 洞外控制测量6.4.1 洞外控制测量应根据本规范表6.1.4规定的隧道的洞外控制测量贯通误差进行洞外控制网设计。
洞外控制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平面控制网应根据洞外允许横向贯通中误差,结合实际布网条件进行贯通误差估算。
2 高程控制网应根据勘选的地表高程路线长度和洞内贯通长度,按高程贯通误差估算公式分别估算洞外、洞内高程贯通误差,确定洞外高程控制测量精度。
隧道控制测量(矿山法)2.14.1工艺概述隧道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
施工测量过程中应执行测量复核制,使测量过程快速、结果精确无误;保证隧道按规定精度贯通,各种建筑物空间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侵入隧道限界。
2.14.2作业内容1.控制测量:洞外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洞内控制测量2.施工测量:洞口边仰坡开挖放线测量、洞口大管棚导向管的定位放线测量、隧道开挖轮廓线放线及超欠挖检测测量、拱架架立安装放线测量、隧底及仰拱开挖放线测量、仰拱填充及边基放线测量、二衬模板台车定位测量、沟槽施工放线测量、竖井井身开挖测量、隧道横断面净空检查测量、无碴轨道施工测量3.贯通测量4.竣工测量2.14.3质量控制及检验技术要求1.隧道贯通误差的限差隧道相向两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贯通限差应符合表 2.14.3-1 的规定:- 171 -表2.14.3-1 贯通误差的限差(mm)洞外、洞内控制测量误差对每个贯通面上的贯通误差影响值应符合表 2.14.3-2 的规定:表2.14.3-2 横向和高程贯通精度要求(mm)3.各级控制测量布网要求(1)依据铁路工程测量指南时速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平面控制网参见表2.14.3-3。
(2)依据高速铁路测量指南,高速铁路无碴轨道平面控制网参见表2.14.3-4。
4.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1)依据时速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GPS 测量的精度见表2.14.3-5。
(2)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GPS 测量的精度见表 2.14.3-6。
- 172 -5.GPS 作业基本技术要求依据时速 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GPS 作业基本技术要求见表 2.14.3-7。
依据时速 200~250 公里有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和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导线测量技术要求见表 2.14.3-8。
洞内外控制测量控制测量1.概述****隧道所处的位置地理特征为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沟槽内地势相对平坦,隧道浅埋段较多,大部分埋深小于100m,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我们在隧道洞口布置进洞控制点及与洞外控制点的联测。
隧道起止里程为dk***+***~dk***+***,总长****m,隧道除进出口位于曲线段外,大部分处在直线地段,直线段长*****m。
2.隧道外控制测量2.1平面控制测量根据地理条件和施测精度的要求,采用沿线路方向布设直伸的主附导线环。
按照国家三等控制网的标准来施测。
首先建立隧道两端的基线jd***~jd***和jd***~zd***(见图*****),该基线按高等级标准施测,作为隧道控制网的起算边和附合边。
然后建立该控制网独立的坐标系,以jd****为原点,jd***~jd***方向为x轴,线路右侧方向为y轴,导线从jd****开始沿线路右侧布置,导线点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与线路中线偏离一定距离,基本上是沿两端洞口连线布设的直伸导线。
这样布设可减少量长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为了测试敷设导线的精度,在主导线左侧设置辅助导线,形成主辅助导线环。
同时,主导线和线路形成闭合回路。
正线共10侧布置******除隧道工作面进出口外,还有一座斜井。
每个开挖口附近至少设置三个平面控制点。
入口投影点通常包含在主网中,或在主线点处启动和关闭,而不会显著降低主网的测量精度,以减少传输误差。
如果条件有限,应使用小三角形单独形成或控制附加在主网上的导线网。
测量从隧道投影点到隧道的导线时,隧道外连接边缘的长度不应小于300m,其长度应根据现场对准的精度确定。
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
当边长较短时,仪器和目标应在测量后室内多次居中。
测角精度、仪器型号、回测次数见表*****,水平观测法的限值见表*****差见表****。
观察****导线测量等级二测角中误差(秒)1.8仪器型号dj2测回数6表****仪器型号:半测量回归零差(s)dj28每个测量返回同一方向的双视差(2C)13每个测量返回同一方向的值10光电测距的精度:仪器测回数值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