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5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萎缩、变薄和萎缩性改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和营养吸收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患病的报道。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进食过热、过咸、过油等刺激性食物、吸烟、酗酒、压力等因素有关。
同时,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能出现胃痛、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
因此,及早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症状及诊治方法,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1. 药物治疗1.1抗酸药物抗酸药物是指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或中和胃酸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和胃酸反流等胃肠道疾病。
抗酸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能够阻断胃黏膜上质子泵的活性,从而降低胃酸的分泌量。
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此类药物作用迅速,能够显著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和胃酸反流等疾病。
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胃黏膜上的组胺H2受体,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量。
常用药物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此类药物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胃酸过多和胃酸反流等疾病,但作用时间较短,需多次口服。
抗酸剂:抗酸剂包括碱性药物如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等,能够中和胃酸,缓解胃酸反流和胃痛等症状。
此类药物作用时间较短,需多次口服。
1.2胃黏膜保护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促进胃黏膜修复,缓解炎症,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包括: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EGF是一种天然的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从而保护胃黏膜的完整性和功能。
常用药物包括人重组EGF和血栓弹力蛋白等。
黏液促进剂:黏液促进剂能够促进胃黏膜黏液的分泌和增加胃壁黏膜屏障的稳定性,从而减轻胃黏膜受损的程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一、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很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为胃癌前的状态,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的概率会更高。
又可以分给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种,多灶萎缩性胃炎的萎缩性改变是在胃内呈现多灶性萎缩,主要以胃窦为主,大部分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肺萎缩性胃炎发展来的,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萎缩性改变在胃体,大部分是因为自身的免疫导致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比较缓慢,治疗过程比较麻烦,根据萎缩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级:轻度:胃窦部位浅层腺体呈现局部灶性萎缩,减少,但是大小弯腺体是正常的。
中度:胃窦部和小弯腺体都会萎缩,减少,病变的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只残留少数的原有腺体,大小弯和弯腺体均萎缩,或者是黏膜变薄,一开始的腺体完全萎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化生腺体。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管是因为什么病因,都是应该戒烟戒酒,以防止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饮食需要规律,不能吃太热、太咸、辛辣的食物,积极配合治疗慢性的口鼻咽喉感染病灶。
2、增强胃动力改善胃动力不但可以抑制胆汁的反流、十二指肠液引发胃黏膜损伤,还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产生的症状,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可以加速胃的排空能力,常使用的药物有胃复安、吗丁啉和莫沙必利等,具体方法:胃复安5~10mg,每天三次;吗丁啉10mg,每天三次,西沙比利5mg,每天三次。
消胆胺可以结合反流到胃内的胆盐,避免胆汁酸破坏胃黏膜,方法是每次3~4g,每天3~4次,硫糖铝也可以跟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结合,也适用于抑制胆汁的反流,方法是0.5~1g,每天三次。
3、弱酸治疗经五肽胃泌素试验证明低酸或者无酸患者可以适当地口服米醋,每次1~2匙,每天三次,或者用10%的稀盐酸0.5~1ml,在饭前或者饭后口服,与此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一天三次,每次10ml,也可以选择多酶片或者胰酶片治疗,这样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症治概况慢性萎缩性胃炎(下称CAG),在慢性胃炎中占30%左右,中年以上患者较为多见。
其病理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
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肠化),不典型增生,胃液分泌减少等为特征。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
单纯的CAG和轻度肠化与胃癌的组织发生可能无直接关系,而在CAG和肠化基础上发生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又称癌前期表现。
有资料分析胃癌病例50%以有CAG病史,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近十年来,祖国医学对CAG的病因,分型和治疗也有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错综复杂,祖国医学认为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或情志内伤,体质素虚等原因所致。
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内伤劳倦,气血不足,正气虚衰,气血瘀滞,湿热毒邪内蕴所致。
总之病因不外乎虚寒,湿热、瘀血、气滞,在脏腑方面与脾胃肝关系密切。
有人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
高氏等认为主要是与情志有关。
其通过116例临床资料总结,发现其中单纯由情志因素造成的CAG患者占42.18%,其他因素如饮食不节或过度劳倦兼情志不畅者占64.73%,说明情志因素在CAG发病中的突出作用。
此外,幽门螺旋菌(下称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现代病因学观点。
自1983年Warrea和Marshau发现幽门弯曲苗(简秭CP。
1989年改称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醑相关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对幽门螺旋菌相关胃炎(HPAG)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据黄氏等对200例CAG患者临床观察,其HP检出阳性者占30%。
陈氏、方氏等报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中的HP检出率高选90.5%,而正常粘膜均为阴性。
有人认为。
胆汁返流是导致CAG复发的又一因素。
HP的发现在慢性胃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格局,为中医学对慢性胃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论据。
二、辨证分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一般将其归于“胃肠病”,“痞证”、“嘈杂”等范畴。
淺談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指胃粘膜反復受損害,粘膜血流減少,防禦機制破壞,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損傷,致粘膜固有層腺體萎縮、減少,粘膜變薄,基層增厚的病理改變,或伴幽門腺化生或腸腺化生。
胃鏡及病理檢查方可確診。
一般認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臨床上把慢萎胃伴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稱胃癌前期病變。
伴中等以上異型增生和不完全大腸型化生稱真正胃癌前期病變。
伴重度腸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才有癌變可能。
發病率10%。
症狀以上腹部痞悶、脹滿、胃堵、難受不適,噯氣泛酸,燒灼噁心嘈雜。
食欲尚可但食後不舒不敢多吃。
輕中度貧血、頭暈、神疲乏力,重者消瘦。
是一種多致病因素疾病。
病因:1、 HP感染:有60%¬--90%胃粘膜可培養出幽門螺桿菌。
2、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可能包括胃癌病毒,建議科研人員在這方面加強研究。
3、免疫因素:慢萎胃尤其胃體胃炎在其血液、胃液及萎縮的粘膜漿細胞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數抗體,故認為自身免疫是相關病因。
4、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
5、體質因素:統計結果示與年齡成顯著正相關,年齡愈大,胃粘膜抵抗力愈差,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致病。
6、外因:腎上腺皮質激素、酒、阿斯匹林、吲哚美辛、保太松、某些抗生素可損傷胃粘膜屏障,尤其皮激素干擾機體對病毒細菌抗體的產生,降低免疫反應,有利病毒在體內定植和繁殖而致病。
抗質子泵藥可使胃酸分泌為零致病菌病毒乘機繁殖致病。
治療:一般療程六個月1、抗HP:痢特靈2、抗病毒:西咪替丁抑酸保護胃粘膜又抗病毒。
V.C促膠原蛋白合成,提高抵抗力,增強中性粒細胞趨化和變形力,提高殺菌力;促淋巴母細胞生成,提高機體對惡變細胞識別力和殺傷力;參予免疫球蛋白合成,促干擾素產生,干擾病毒轉錄抑病毒增殖。
3、弱酸:米醋1-2匙1x3或10%稀鹽酸5-10ml 1x3(無酸或低酸者)。
4、治療口腔、咽、鼻感染灶。
5、 5-肽胃泌素,促壁細胞分泌鹽酸,增胃蛋白酶分泌外,對胃粘膜及上消化道粘膜有明顯增殖作用,治無酸或低酸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以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萎缩,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疾病介绍本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据报道: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占受检人群的13.8%。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胄脘痛、胃痞、痞胀等范围,虽经长期的研究,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末完全阐明。
1957年纤维胃镜问世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病理组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癌变率约为5.4%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阻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以减少胃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辩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1]疾病分类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以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萎缩,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发病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胃炎的证据如下:绝大多数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可检出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分布与胃内炎症分布一致,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内炎症消除,从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可复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
2,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部分患者可发生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即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即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1.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疾病,也将其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此疾病是以腺体萎缩、胃黏膜上皮萎缩、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2.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萎缩性胃炎发生后,并不典型的临床症状与反应,大多数病人在疾病发生初期并无临床症状与表现,多数病人是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患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后,临床表现与其他消化性疾病表现有所类似,下面笔者为大家普及下;(1)胃脘部疼痛:据有关资料结果证实胃脘部疼痛和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并无关系,以隐痛、钝痛、胀痛为主,但部分病人也会表现出剧烈疼痛。
(2)消化不良、烧心:通过病人主述,得知平日中病人会出现胃部烧灼感、胃部反酸症状,病人因上述情况而出现食欲降低情况。
(3)胃脘部胀满:胃脘部胀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常见且多发的症状,以胃部堵塞感为主,此症状发生和食物不能够及时消化有直接关系。
3.萎缩性胃炎诱发因素虽然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较高,但并不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胆汁反流以及饮食习惯有直接关系。
下面笔者为大家细说一下:萎缩性胃炎诱发因素较多,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且主要的诱发因素,经临床检验结果证实,约有60%以上的病人胃黏膜中能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可见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
此外,萎缩性胃炎和饮酒、吸烟、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病人因长时间食用刺激性高的食物,会直接损害到病人胃粘膜,导致病人发生胃粘膜刺激性损伤,进而诱发与引起萎缩性胃炎。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4.1基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治疗中,基础治疗属于常用治疗方案,包含心理调节、饮食调节等,饮食调节是指指导病人如何科学、合理的饮食,在日常饮食中要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可选择馒头、面条等面食,同时要叮嘱病人戒酒、戒烟,并告知其不要食用浓茶、咖啡以及碳酸饮料、刺激性药物。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与伴方肠匕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
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已经相识到CAG 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亲密相关。
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目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痛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目脱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
《黄帝内经》已有“胃脱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遨《千金要方》“九种伤心''中也包括了本病。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脱痛、痞满、噌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一、慢性萎缩性目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样。
临床上方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病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暧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严峻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C二、病因与发病机制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与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蓼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若不与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
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
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 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
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2、胆汁反流。
反流入目的胆汁酸破坏了目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
用20mmol∕L的脱辄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胜利制备大鼠CAG模型证明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目炎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作者:王琴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1-0005-01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道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大部分患者都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极其可怕。
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认知,那么慢性萎缩性胃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該如何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那些事儿。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人体当中胃部的胃黏膜上皮遭受长期反复的伤害,导致固有腺体减少甚至消失的疾病。
由于胃部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伴随着不典型增生的情况。
萎缩性胃炎大概占慢性胃炎的10~20%,并且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纪的不断生长,发病率也在上升。
除了跟年纪有关之外,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酗酒、人体免疫力疾病、服用某种药物等等情况有关,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使胃黏膜表面受到反复的损害,长期以往就会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受损,从而使患者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听起来较为严重恐怖,但许多病人都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偶然通过胃镜检查得知自己患病的,而有的症状表现可能与其它胃病类似,比如出现上腹部肿胀不适、食欲不振、反酸等情况,少数患者可能会伴随着贫血、消瘦等症状,因此,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实际病理结果并不相匹配,换句话说,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患有较为严重的萎缩性胃炎,而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不一定是胃黏膜萎缩。
2.1 胃脘部疼痛胃脘部疼痛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程度没有过多关系,主要出现胀痛、钝痛、隐痛等情况,有时患者也会出现剧痛,让患者饱受折磨,有的患者会出现腹部、背部、胸部等部位的疼痛。
2.2 烧心及消化不良。
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一、慢性萎缩性胃炎1、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的是因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复的损害而引发的固有腺体萎缩,是一种假幽门腺化生、伴或不伴肠化生的慢性胃部疾病。
因为大多数慢性胃炎病人并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很难获得明确的患病率。
在我国,通过病理诊断的比例约为25.8%,通过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约为17.7%。
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着比较大的关系,当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高达52.2%左,且年龄越大感染的概率越高。
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免疫性胃炎也可能会引发胃黏膜萎缩。
2、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萎缩性胃炎最主要原因。
幽门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将会使得胰液、肠液、胆汁等大量反流入胃部,导致胃黏膜受到损伤。
吸烟也将会导致十二指肠出现反流状况。
长期酗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粗糙食物、高盐饮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伴有肝硬化、尿毒症、右心功能衰竭等疾病,都将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遗传因素与自身免疫机制也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由于患者血液中存在内因子抗体与壁细胞抗体,严重的患者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将会出现恶性贫血等表现,也就是常说的自身免疫性胃炎,我国比较少见。
劳动强度太大,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各种负性社会经历都会对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产生不良的影响。
3、症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例如腹胀、上腹疼痛、早饱感、餐后饱胀等。
还会出现嗳气、恶心、反酸、食欲减退等症状。
少数病人还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乏力、消瘦、健忘、等精神症状。
伴随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不良症状,这是由于胃黏膜出现糜烂、长期少量出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而引发。
患者将会出现舌炎、疲软、肢体麻木、轻微黄疸等情况,这是因为患者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进而导致的恶性贫血症状。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治疗1、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适合应用幽门螺杆菌治疗的萎缩性胃炎病人,当前主要以四联治疗方案为主,即1种铋剂+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总疗程一共为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