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5.40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本文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新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分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近年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
尤其是80年代以来,纤维胃镜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胃镜的直接观察和开展病理活检,以深入探索胃粘膜的病损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医的病理基础与探讨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就笔者掌握的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研究的资料作一综述。
1.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江华鸣【3】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等范畴。
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所谓“正虚之处,即受病之所”。
发病机制为病邪阻滞,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
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细或平坦,苍白或灰白色,或白多红少。
病理活检常见过形成结节处肠腺化生。
傅志泉【4】等认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
萎缩性胃炎以痞满为主证,病位在胃。
萎缩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均说明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辩证依据。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其临床特点为胃黏膜萎缩,黏膜下层纤维组
织增生,胃腺管数量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的保护功能下降,易于发生胃溃疡、胃癌等并发症。
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
等损害引起的,但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气虚弱,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因此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疗效。
本次研究共收集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类,其中气
虚型、湿热型、瘀阻型各20例。
采用中药治疗,气虚型采用补气补脾方;湿热型采用清
热利湿方;瘀阻型采用活血化瘀方,每日服用3次,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
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后,气虚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5%,其中症状改善者占45%,
临床痊愈者占40%;湿热型患者总有效率为75%,其中症状改善者占35%,临床痊愈者占40%;瘀阻型患者总有效率为80%,其中症状改善者占35%,临床痊愈者占45%。
三种类型
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气虚型患者治疗效果最好。
综合来看,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
床应用价值,但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
饮食和起居习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辩证类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方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诉、体征、病情转归等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主诉减少或消失,体征明显改善,复查胃镜检查结果与首次比较明显改善。
治疗组患者的整体情况更加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给予中医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等。
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其药方包括山楂14g,丹参10g,白芍13g,炒白术8g,炒山药12g,柴胡9g,茯苓15g,枳壳11g,太子参14g,乌药11g,槟榔13g,麦芽15g,甘草5g。
湿浊中阻者,可添加砂仁5g、藿香7g、厚朴10g;血瘀疼痛者,可添加五灵脂10g、延胡索8g;胃阴不足者,可添加麦冬12g、乌梅10g;肝胃郁热者,可添加海螵蛸10g;胃气上逆者,可添加半夏旋8g、覆花12g;气滞严重者,可添加绿萼梅12g、香椽皮10g、佛手11g[1]。
以上中药均水煎服,取400ml药汁,于饭前服用,1剂/d,需持续治疗90d。
对照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医治疗,即选择莫沙必利5mg,于餐前空腹服用,每日3次,同时选择猴头菌片0.25g,3次/d,每次3~4片,需持续用药90d[2]。
1.3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体征及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未出现炎症及腺体萎缩;(2)显效:体征及症状大部分消失,经检查炎症及腺体萎缩明显改善;(3)有效:体征及症状部分消失,经检查炎症有所缓解,腺体萎缩部分改善;(4)无效:体征及症状未有明显的改变,炎症无变化或加重,腺体萎缩未得到改善[3]。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2.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之一,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其中慢性胃炎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之一就是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等。
传统中医认为,这种病型主要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而引起的。
因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是调理脾胃功能,补益脾胃气血,以及改善胃黏膜的营养和修复。
中药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以下是一项针对此病型患者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4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注重观察患者在中药治疗后的症状改善及胃功能恢复情况。
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了胃镜检查,并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评估。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治疗,方剂以养脾和胃、温中健脾、益气养阴为主。
具体方剂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每日口服两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以及胃功能的改善情况。
胃镜检查主要观察胃黏膜的颜色、纹理、溃疡情况等。
结果:经过3个月的中药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胃脘胀闷消失的患者占70%,食欲不振改善的患者占60%,恶心呕吐消失的患者占50%,消瘦乏力改善的患者占40%。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的颜色和纹理得到明显改善,溃疡情况减少。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较好。
中药可以通过补益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胃黏膜的营养和修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黏膜的状况。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包括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来验证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总结:中药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黏膜的状况。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一般认为是以胃黏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随着电子内镜的广泛使用、病理检查的常规化、分子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本病的认识明显提高,特别是发现胃黏膜萎缩并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发展成胃癌倾向后,更引起医学界及社会广泛重视。
根据cag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近十年来,中医药在改善cag患者的症状、延缓、阻止及逆转cag的发展、防止癌变等方面效果显著。
编辑。
1 临床治疗1.1 辨证论治张杰[1]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阴虚胃热型、肝胃不和型、瘀阻胃络型,分别予香砂六君子合黄芪建中汤加味、半夏泻心汤加味、自拟养阴建中汤(北沙参、白扁豆、茯苓、生薏仁、生山药、白芍、丹参、莪术、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炙甘草、陈皮、佛手)、四逆散、失笑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于世良[2]等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加减;胆胃郁热型,黄连温胆汤与三仁汤化裁;胃阴虚型,一贯煎与叶氏养胃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柴芍六君子汤合失笑散、丹参饮加减;肝脾胃俱虚,归脾汤与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治之。
李恩复[3]根据多年经验将本病分为肝胃气滞型,予胃病i号方(茵陈、茯苓各12g,泽泻、瓜蒌、郁金、川芎、鸡内金、地榆、当归各9g,白术、黄连各6g,白芍30g,麦冬20g加减);胃热炽盛型,予胃病iii号方(黄连、栀子各6g,黄芩、黄柏、厚朴、白芷、川芎、当归各9g,生地黄、虎杖、玄参、地榆各12g,白芍15g)加减;瘀阻胃络型,自拟胃病iv号方(川芎、当归、乌梅炭、石菖蒲、蒲黄各9g,延胡索、侧柏叶、百合、茯苓各12g,仙鹤草30g,紫苏6g),取得良效。
1.2 专方治疗梁洪志[4]等予复萎汤(黄芪、党参、丹参、莪术、淫羊藿、蒲公英、炒白术、炒白芍、百合、乌药、炙甘草)加减,治疗cag伴不同程度肠化248例,2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5.2%。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指的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作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中非常多见,病程时间比较缓慢,患者大部分伴随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病变组织不容易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归纳为胃痞、呃逆以及胃脘痛的范畴,正常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几率处于25%到50%之间,通常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属于胃癌的前期病变,但是也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属于胃癌潜伏因素,所以在国外内临床界获得了高度的重视。
现在西医还没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想方法,采取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测证实,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有效阻断并且逆转癌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表现特征为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伴随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疾病,国内外大量的专家学者认可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
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以及肠化生和胃癌的出现密切相关,特别是肠上皮化生,属于萎缩典型标志与胃癌的前兆。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认定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属于胃癌前病变,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三级,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大肠型化生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所以临床中找到有效阻断胃癌前病变的药物,对于实施胃癌二级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预防癌变、降低胃癌出现几率的主要措施,现在西药缺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式,中医药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大量的经验,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理想,不但能够逆转腺体萎缩,还能够将不完全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进行逆转。
1 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嗳腐吞酸、消瘦、胀满以及食欲不振等,中医学古籍中没有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对应病名,依照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胃脘痛、嘈杂、胃痞以及虚痞范畴。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章概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强调辩证分型、专方用药、中西医结合以及针灸等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必要性及优越性,同时介绍了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以下简称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黏膜肌层变厚、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CAG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或癌前疾病。
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现代医学对CAG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
十多年来国内中医药专家对CAG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的认识根据CAG的临床表现,本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痞满”、“嘈杂”、“胃脘痛”等病的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CAG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宿主遗传性、宿主酸分泌状态以及高盐低维生素饮食等有关。
在中医界中,普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喜食热烫粗糙或辛辣油腻食物,或嗜酒吸烟,情志怫郁,忧思恼怒,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邪毒内侵,久病体弱,劳倦内伤等致病因素密切相关。
而对其病机的认识各家却有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乔桂凤认为气虚血瘀是CAG的病机关键。
杨文轩强调血瘀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单兆伟认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胃中郁热是病理特征,瘀血内阻是病情转化的重要因素。
赵文霞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阴双亏,瘀滞内阻。
张永胜等认为本病基本病理为脾胃不调,胃寒肠热。
高忠英认为脾虚胃燥、运化失健为其病机。
代萍认为气虚及痰、瘀、食互结是本病发病之关键。
2 临床治疗研究2.1 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近年来关于CAG的辨证治疗研究较多,但由于不同医家对CAG的认识不同,因此临床证型纷繁芜杂,治疗方法林林总总,可谓各有心得、百家争鸣。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了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段时间内,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西药组46例患者,予胃复春片,每次3片,每日3次,用药6个月。
中药组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组方进行施治。
结果:经过半年的治疗,中药组46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0例,18例患者显效,其他8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西药组46例患者临床治愈9例,显效8例,治疗有效22例,7例患者治疗无效,或恶化者。
结论: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内科;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早饱感、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甚至出现嗳气、恶心、消化不良、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症状,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笔者依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汤剂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患者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在我卫生院门诊就诊的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0例,女32例,年龄27-54岁,按照先后就诊顺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中药组与西药组,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病例均经过胃镜、病理学及HP检测确诊。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组:中药组46例患者在辩证分型的基础上,运用中药汤剂加减进行施治。
中医理论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慢性萎缩性胃炎[1]是以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萎缩、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在慢性胃炎中占12%~31%。
其發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被公认为是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目前西医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案,往往治标不治本,导致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中医药[2]具有价格便宜、多靶点作用、毒副作用少且能彻底改变患者的体质等诸多优势,取其”治病必求本”,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笔者仅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并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分型论治,具体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表现为胃脘痞满不适,并伴有口苦、口干、不思饮食、食纳减少、便干或便稀,属于中医”胃痞”之范畴,作为脾胃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3]一般认为与饮食因素、药物伤胃、情志失和、劳逸失当以及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本虚主要是指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为主,标实则是以肝郁气滞、湿阻、血瘀、痰凝及热毒为主,病位在胃,涉及脾、肾、肝等脏。
各种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逆乱而发为本病。
因此,脾胃中虚、中焦气滞不畅、升降失职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本病初发病时病在气分,病程日久则由气及血,并逐渐发展至气滞血瘀。
由初起时的功能性病变演变成器质性病变,甚至产生异型增生,导致癌变。
因此,该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按照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证侯特点[4]可以分为肝气犯胃型、饮食停滞型、胃络瘀滞型、脾胃气虚型、寒热错杂型、脾虚湿滞型等六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有其特征性表现。
2.1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满闷痛、痛引两胁、时轻时重、嗳气、纳差、大便不畅、烦躁不安、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此型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因肝主疏泄而条达,故若情志不遂,则见肝气郁结而不得疏泄,以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胃脘胀痛;气机不利,胃气上逆,故脘胀、嗳气;气滞于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乃肝气郁结之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萎缩和萎缩程度不同的组织增生。
该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常见的胃部疾病。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热等引发的。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
因此,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初步总结出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的因素。
(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3)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探究相关性,得出结论。
3.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已有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的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收集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3)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为:(1)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不同证型的患者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性。
(3)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8-06-21T10:56:08.55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5期作者:贾圣喜1 傅志泉2[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杭州 310009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本文从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新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分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一种对人类威胁甚大,患病率高,癌变率高的疾病,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1】。
近年来,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
尤其是80年代以来,纤维胃镜作为望诊的延伸和深化工具,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胃镜的直接观察和开展病理活检,以深入探索胃粘膜的病损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揭示出中医的病理基础与探讨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本文就笔者掌握的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研究的资料作一综述。
1.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形态学,病因学和发病因素的研究逐渐深化,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江华鸣【3】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腹胀”、“呕吐”等范畴。
病理基础为脾胃虚弱,所谓“正虚之处,即受病之所”。
发病机制为病邪阻滞,脏腑失调,气机不畅“, 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以消化不良为主,常见胃脘痞满,饭后饱胀,噫气,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口中乏味或干苦,有的伴有脘中隐痛、胀痛、冷痛或灼热痛等症。
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细或平坦,苍白或灰白色,或白多红少。
病理活检常见过形成结节处肠腺化生。
傅志泉【4】等认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
萎缩性胃炎以痞满为主证,病位在胃。
萎缩性胃炎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均说明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辩证依据。
王钢【5】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变薄,胃酸减少,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这些病理改变当属气血不荣所致。
CAG 患者胃粘膜的这些颜色、形态及组织学改变,与中医理论中气血不荣肌肤而致肌肤颜色少华、或粗糙、或萎缩等之理相同。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分型2.1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发病机理分型近年来对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分歧。
如张滨【6】认为络病理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亦适用: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病因病机为多种病因日久则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诸证蜂起。
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腐肉败血,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
雷作汉【7】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多因脾胃素虚,外邪乘虚袭之,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气血失和所致,病久则气滞血瘀,使胃体失其濡养,甚则痰瘀内阻胃络。
其病机枢纽可归纳为“脾胃虚弱,痰瘀互阻”。
脾胃虚弱是CAG发病和转变的根本内因,痰瘀互阻是CAG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且二者互为影响。
并认为Hp是广义的毒邪,毒邪为患,久致毒腐成疡,瘀结成积,深入胃络。
周学文【8】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同痞满等病的发生因素有一定的相似性;病机以脾胃虚弱、升降失常为本;热毒侵袭、肝胃郁热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
赵凌杰【9】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所伤而致,其病机有湿、滞、虚、瘀四个方面。
2.2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近几年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辨证论治观点和方法却不尽相同。
如苑述刚【10】等认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心下痞”、“胃脘痛”等病证范畴。
临床上辨证主要从阳虚寒凝型、阴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三种来把握,治疗分而治之,疗效满意。
徐清喜【11】等指出,胃病诊治大要,当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
并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肝胃郁热型、湿热内蕴型、寒热错杂型、瘀血阻络型等六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陈良金[12] 结合多年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将萎缩性胃炎归纳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气滞痰阻、瘀阻胃络六种常见证型。
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治法特点,据此立方选药,临床单用、复用均可取效。
柯莹玲【13】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因与辨证分型。
通过对入组患者收集详细的四诊资料,分析四诊结果,进行具体的辨证分型和病因归类。
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五种证型。
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检查的相关性3.1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进行中医分型近年来各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胃镜像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
如董惠萍【14】等通过182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纤维胃镜检查,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各项比较,浅表性胃炎肝胃郁热较多(P < 0.01),其中萎缩性胃炎脾胃郁热型、瘀血型较多(P < 0.01),二者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四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卓家和【15】等从361例慢性胃炎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发现: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占总例数的15.51%,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型最多,21例占37.5%,脾胃虚弱型19例占33.9%,脾胃湿热型和胃阴不足型均为8例,各占14.3%。
王启章【16】等,对252个病例进行观察发现:证型与胃镜像:脾胃湿热型的胃粘膜充血、水肿、血管显露的比脾胃气虚型的多;脾胃气虚型的胃粘膜苍白的多。
证型与胃粘液糊状;从胃镜中窥见,脾胃气虚胃粘液糊量少,且色多清白;脾胃湿热型则胃粘液量偏多,多呈浓绿色。
经U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郑锦锋【17】等对经胃镜确诊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的慢性胃炎341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其中萎缩性胃炎中脾胃虚弱型占49.2%(29/59),胃阴不足型44.1%(26/59),两者占萎缩性胃炎的绝大多数(93.3%)。
3.2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进行中医分型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与其胃粘膜的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董慧萍【18】等用双盲法对144例慢性胃炎中医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关系进行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和肠化与实证和虚证的关系:40例萎缩性胃炎,实证16例,包括轻度5例,中度8例,重度3例,7例伴肠化;虚证24例,包括轻度2例,中度14例,重度8例,24例均伴肠化。
统计学处理,固有腺体萎缩的程度与实证和虚证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肠化与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涂福音【19】等对1049 例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患者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各项伴随病变编制成表格,进行统计学Lo 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
肝胃不和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脾胃湿热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正相关(P<0.01);而胃阴不足型与肠上皮化生呈正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
韩玮琳【20】等通过临床288例萎缩性胃炎病人的胃镜、病理所见与中医辨证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证型与萎缩部位,萎缩程度的关系:不同证型间萎缩部位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
萎缩程度分轻、中、重三度,不同证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0.001)。
其中郁热型萎缩程度较重,虚寒型最轻,瘀血型萎缩程度最重。
3.3 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进行中医分型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P感染,许多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如王长洪【21】等选择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弱证型慢性胃炎1052 例,观察两个证型的胃镜望诊的胃粘膜特点,幽门螺旋杆菌(HP) 感染及舌苔的细菌、炎细胞情况:脾胃湿热型胃炎在胃粘膜糜烂、出血点及HP 感染上明显多于脾胃虚弱型胃炎( P < 0.01)。
张传群【22】对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对比分析:以肝胃不和型最多,占32.5%,其次脾虚湿阻型26.0%,再次为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
陈朝元【26】等通过118例CAG患者,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探讨Hp感染与CAG 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 CAG 各中医证型Hp 感染顺序为:脾胃湿热(87. 5 %) > 胃络瘀血(83. 3 %) > 肝胃不和(76. 9 %) > 脾胃虚弱含虚寒(50 %) > 胃阴不足(44. 4 %) 。
实证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 0. 01) 。
牛兴东【23】等对110 例门诊及住院CA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 检测及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同时进行辨证分型:发现患者HP 感染与辨证分型有相关性( P < 0. 05) ,脾胃湿热型的HP 感染率达100 %。
4.结语与展望: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更可贵的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把胃镜检查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为中医辨证提供了有力的客观化指标,克服了宏观辨证的不足,提高了我们对脾胃病的认识,融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为一体,使“继承”和“发扬”在临床得以体现。
这对阐明其病理基础、发病机制和提供客观指标的方面,为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虽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显示了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辨证分型过杂,治疗标准不统一,缺乏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因而,许多医家凭借自己的经验或非经验的逻辑思维去推理演绎、辨证立法、施治用药,尽管报道疗效硕果累累,但往往难以用客观的标准去衡量、确定或推广。
因此,寻找新的客观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内在联系,使这些客观指标为中医辨证服务,对于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判断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后继续积极开展中医客观指标的研究,为中医辨证寻找客观依据,使中医分型指标客观化,无疑会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