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 格式:ppt
- 大小:11.19 MB
- 文档页数:36
民国服装礼仪 民国成⽴以后清朝的服饰制度⼤部分被⾰除,传统服饰⾄此发⽣了整体上的变化中西合璧的服饰或纯西式的服饰逐渐进⼊到中国⼈的⽣活中“中⼭装”和“旗袍”成为这⼀时期的经典装。
下⾯是店铺为⼤家准备的民国服装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家! 民国服装礼仪 袄裙,⾐服和裙⼦是分开的,⾐服宽袖,斜襟。
延续明代特点,仍以上⾐下裙的明朝风格为主,但后来⼜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服装,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袄裙,《活⾊⽣⾹》中唐嫣的服饰就是以袄裙居多,亮⾊系的服装带来⼗⾜的华丽感,袄裙的设计或俏⽪,或贵⽓。
⽽电影《⼤魔术师》中的演员服装,周迅⾝着的袄裙,表现了民国初期⼥⼦的服饰特点,⾼⽽耸⽴的领⼦带有着清末时期的余味,⾐袖宽阔但是可以显出纤细的⼿腕。
斜襟的设计更是凸显了中国古代的服饰特⾊。
学⽣服也是⼀种独特的袄裙,它带有鲜明的记忆点,虽然融⼊了⼤量的西⽅元素,但却⼜⾮常中国特⾊。
最为当时的⼥学⽣所欢迎,⼀时不胫⽽⾛,全国效仿。
如今的影视剧中,这⼀时期的学⽣服饰都给⼤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民国时期学⽣服,出现在脑海的就是浅蓝上⾐、⽞⾊裙⼦、⽩⾊纱袜、圆⼝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袄裙⾼领、窄袖;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肥⼤宽直。
下摆有直襟、⼤襟和偏在右襟⾃领⽽直下的斜襟等。
另外这时的袄裙裁制⽐较紧体,通常配穿马⾯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旗袍,民国旗袍在中国妇⼥服饰史上是中国妇⼥服饰史发展的⼀个创新。
这⼀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个历史转型期。
此时,⼈们⽆论从思想到服饰都经历着⼀种飞跃性的历史⼤变⾰。
这⼀时期的中国妇⼥受西⽅妇⼥解放思潮的影响⾛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存、在进⼊社会参加社会各领的活动和⼯作同时改变了以往传统中国妇⼥的⽣存⽅式和⽣活⽅式、从家庭妇⼥成为具有独⽴个性和经济独⽴的职业妇⼥。
早期的丝质⼿⼯旗袍是清代贵族妇⼥⾝份表征的服饰,⾄民国早期旗袍开始普遍流⾏起来,被⼴⼤的妇⼥所喜爱⾄今。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中的四大正装造型及搭配在当今的女子服装中,符合东方人审美习惯的有旗袍。
旗袍其实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了。
有着固定的爱好群体,比如35岁以上有气质有品位的女子,为了衬托自己的气质,衣柜里总会备上一件旗袍。
女子旗袍图1对于女性旗袍的探索已经有好多了,比较成熟。
而人类的另一半是男性,他们的服装就比较可怜,便是枯燥乏善可陈。
在正装中,除了西装还是西装,所以西装已经成为了男人的通勤正装了,不管什么场合一套西装全部搞定。
虽然如此,但造型上未免有点单调了。
民国服装图2其实在民国时期男子的服装,特别是正装,就像是那个年代的文化,学术,思想一样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一般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在穿搭造型上中外结合,派生出很多经典的男子服装造型和风格。
即便是在隆重场合,礼仪社交,商务活动洽谈等等,都可以穿搭上场。
这些男子服装种类就是:长马褂(长衫),中山装,唐装,西装。
一,长袍马褂(长衫The long robe);女穿旗袍男必穿长衫,这就是绝美的一对儿。
因为风格相同,趣味相投,所以长衫是民国期间中国男子的代表性服饰,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普遍流行的男装造型和款式。
男子长袍图3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中国男子流行传统服饰,是以穿长袍+马褂为主,英文叫The long robe。
这是最正式的男子穿搭。
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帽,活生生的地主装扮。
马褂是对襟窄袖,下摆到达腰腹部,前襟有制作5粒钮扣,面料上一般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如果不是富贵人家,那么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穿搭中,不再罩马褂而仅仅穿长袍(长衫)为主。
民国正装图4民国前期的长衫,不论造型还是款式与清朝的马褂有相当多的不同。
长衫颜色是藏蓝色,在版型上一般是大襟右衽,衣长到达脚踝上面,在左右两个侧面的长衫下摆处设计了开衩,尺寸大概1尺的样子,而袖长与马褂齐平。
黑色马褂外套内穿蓝色长袍图5所以在民国时期1930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男子礼服”规定为,身穿藏蓝色(深蓝色)长袍、上衣外罩黑色马褂为“国民礼服”。
袁仄《中国服装史》教材配套练习题库袁仄《中国服装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第三章先秦服饰第四章秦汉服饰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饰第六章隋唐服饰第七章宋代服饰第八章辽金元服饰第九章明代服饰第十章清代服饰第十一章民国服饰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服饰•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蔽膝[武汉纺织大学2016、2015年研]答:蔽膝是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
蔽膝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其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
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蔽膝,又称绂、祎、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似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着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2襦裙[武汉纺织大学2017、2015年研]答: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3胡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研]答: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服装的总称,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式的汉族服饰,有较大差异。
后亦泛称汉人服饰以外的外族服装。
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革靴。
衣身紧窄。
古代常见胡服有圆领袍、曳撒等服饰。
胡服,流行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装扮的特点是着翻领、窄袖长袍,戴浑脱帽,穿长裤,足踏高皮靴。
4直掇[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研]答:直掇是古家居常服、僧袍,起源于唐朝,是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
直掇是男子的常用服饰,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
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宋代僧寺行者也穿这种式样的衣服。
而到了明朝时期,直掇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