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音乐之声》经典语段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初中九年级语文《音乐之声》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音乐之声》的故事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2.难点:理解《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音乐之声》原文、教案、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音乐之声》原文,准备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的作者、故事背景及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一部分,理解故事梗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马利亚:善良、乐观、热爱音乐。
上校:严肃、负责、关心家庭。
2.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马利亚与上校之间的感情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二部分,理解故事的发展。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探讨马利亚如何影响上校一家的生活。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之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原文阅读1.学生齐读《音乐之声》原文第三部分,理解故事的结局。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分析故事结局,探讨马利亚与上校一家的感情升华。
2.讨论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如何体现主题思想。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音乐之声》的读后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部影片自1963年开始拍摄,先由威廉·惠勒执导,后改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执导。
影片上映后,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大奖,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多的影片之一。
其中的歌曲《铃儿响丁当》尤其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主要借众嬷嬷之口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可爱、热爱歌唱的天性,其中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和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表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二)学法引导1、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
2、课外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结合揣摩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心灵的震颤。
问世于五十年前的《音乐之声》,是一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
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在1965年推出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卖座场面,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剧、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在好莱坞影坛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
而由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是驻留在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剧中的歌曲,如热情真挚的《音乐之声》、轻松诙谐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由于它们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因而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被广为传唱。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单元自我测评(一)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7 变色龙8热爱生命单元自我测评(二)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单元自我测评(三)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音乐之声单元自我测评(四)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单元自我测评(五)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单元自我测评(六)期末自我测评参考答案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目标·兴趣」一、我知道,艾青原名叫,成名的诗篇是《》。
《我爱这土地》寄予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古诗中写思乡之情的诗很多,我能列举的是:三、我们以前积累了一些有关读诗的常识,我认为,读诗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积累·运用」四朗读课文,给两首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感悟·探究」五、小组同学大声朗读背诵两首诗,探讨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爱这土地》两节诗的内容。
我认为:第一节: 第二节: 。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我的理解:3、在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有哪些象征意蕴?用线把它们的象征意义连接起来。
土地满腔的悲愤河流受蹂躏的国土风光明的未来黎明愤怒的反抗4、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辛酸和执著的爱。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sī yǎ) 嘶哑 (hïu lïng) 喉咙 (xiōng yïng) 汹涌《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锦幛zhàng 荇xìng藻zǎo 蘸zhàn(qiáo cuì) 憔悴 (lïu yǐ) 蝼蚁《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干瘪biě纤qiàn绳簇cù新笑涡wō绯fēi红淤yū滩《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第4课外国诗两首虔qián信镶嵌xiāng qiàn 深邃suì晨曦xī瞰kàn望1.《祖国》作者莱蒙托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2.《黑人谈河流》的作者是休斯,美国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第5课孔乙己羼chàn水阔绰chuî绽zhàn出拭shì模mú样《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
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雪》、《故乡》。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痱fâi子擀gǎn面杖梆bāng 腌臜āzā捯dáo气咯kā吧隐匿nì名讳huì戏谑xuâ荣膺yīng 跳跶da 檎qín嘬zuō捎shào马子断壁残垣yuán(1)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2)断壁残垣: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
(3)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
(4)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5)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蒲柳人家》选自《十月》,作者刘绍棠是当代作家(称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音乐之声》知识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峥嵘zhēng róng 山麓lù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 yī嬷嬷mómo
弥撒mísa 远眺tiào
2.解释下面词语。
(1)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2)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3)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4)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5)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高山的山崩上尚未化尽的残雪魔魔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2.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音乐之声》的作者是勒曼,是美国剧作家。
2.电影文学剧本是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时间的限制。
但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3.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飞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玛丽亚在院子里独自唱歌跳舞,模仿鸟叫,还跑了很远到森林里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她对这些事物的热爱和专注深深地打动了上校一家。
赏析:
《音乐之声》是著名的音乐剧,也是一部温馨感人的家庭电影。
这段课文描述了玛丽亚在院子里的自然表现,展现了她纯真、热情、充满活力的性格。
通过她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音乐的热爱,这种情感也深深感染了上校一家。
同时,这也反映出玛丽亚的教育观念,即鼓励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段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充满了音乐、舞蹈和自然的元素,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玛丽亚的形象也被描绘得十分生动,让读者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整段课文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描写手法上,这段课文运用了生动的叙述和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玛丽亚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同时,通过上校一家的反应,也展现了玛丽亚的影响力和教育观念。
整段课文语言流畅、生动,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这段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了《音乐之声》中玛丽亚纯真、热情、充满活力的性格和教育观念。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九年级下册字词注音和解释、古诗文、名著(精华版)1、《诗两首》喉咙(hïu lïng) 汹涌(xiōng yǒng) 黎明嘶哑(sī 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
2、《我用残损的手掌》锦幛zhànɡ: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蓬蒿hāo:飞蓬和蒿子藻荇xìng:荇菜水藻,水生草木植物,多浮在水面或生于水中蝼lïu蚁:蝼蛄和蚂蚁。
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即隧道。
干瘪biě:干而收缩,不丰满纤qiàn绳淤yū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bï船簇cù新:极新全新。
胚pēi芽: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fēi红迷惘4、《外国诗两首》虔qián信:虔诚而笃信。
慰藉jiâ:安慰,抚慰。
晨曦xī:黎明后的微光。
瞰kàn望:从高的地方向下看,俯视。
镶嵌xiānɡqiàn 黝yǒu黑深邃suì5、《孔乙己》羼chàn:混合,掺杂。
蘸zhàn绽zhàn出拭shì:擦。
阔绰chuî:阔气。
门槛kǎn 颓tuí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模mú样不屑置辩: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
6、《蒲柳人家(节选)》擀ɡǎn嘬zuō隐匿nì拗ào:固执,不驯顺。
剜wān檎qín腌臜ā zā捯dáo气唿哨shào:“呼哨”,把手指放在嘴里用力吹,发出尖锐的像哨子一样的声音。
荣膺yīnɡ:光荣地获得。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不间断不松懈。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断壁残垣yuán: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指庭院丧失了主人或遭灾被劫后的凄凉景象。
贬义词(褒贬误用)如坐针毡: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声(节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音乐之声》的节选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感受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弘扬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音乐之声》的节选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2)欣赏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之声》主题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
(2)简介课文《音乐之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魅力。
(2)分析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关注音乐描写的部分。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并简要阐述原因。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中的音乐描写和音乐在故事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音乐之声》的节选内容。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喜欢的音乐及其原因。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音乐描写的欣赏能力和对音乐在故事中作用的认知。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朗读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音乐描写的欣赏。
音乐之声十句唯美句子1. 音乐之声的优美句子When lord closed a door, somewhere he opened a window.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某处他打开了一扇窗。
My heart wants to sing every song it hears.我的心想唱出我听见的每一首歌。
These walls are not built to shut out problems, you have to face them.这些墙不是为了把问题关在外面才修建的,你需要面对它们。
A dream that will need all the love you can give. everyday in your life, as long as you live.一个梦想需要你付出所有的爱。
你生命里的每一天,只要你活着。
Marrying someone when you're really in love with someone else, can you?当你真心爱着一个人时却和另一个人结婚,你能吗?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nothing ever could. so somewhere in my wicked miserable past, there must been a moment of truth.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没有任何事物。
所以在我迷茫邪恶的童年里,一定有片刻的真实。
Some times I felt the world is coming to an end。
And then you felt it was just the beginning?有时候我觉得世界都要结束了。
然后你觉得它才刚刚开始?2. 求关于音乐之声的经典语句1. C: Liesl!上校:丽莎。
2. (Captain stands at the door, indicating Liesl to go away.) (这时上校出现在门口,示意丽莎出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威尼斯商人(节选)》答案助读预习•学前热身1、ce第四声bing第三声she第四声pao第二声min弟二尸JI第一尸讼豁刽恕纳傍例2、(1)恭请作出决定。
(2)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3)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4)万恶不赦(5)有例可援(6)遍稽群籍3、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形象,莎士比亚恨夏洛克的冷酷无情,同时通过夏洛克,又为一切受民族与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体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B2、B3、比喻安东尼奥。
表达了他作为高利贷者对借钱给人从不要利息的商人安东尼奥的极端仇恨,和不顾一切实施报复的决心。
4、鲍西娅用要求夏洛克只许取肉、不许流血,且重量一分一毫不能有差异的方法,迫使夏洛克放弃要求,从而表现了鲍西娅的机智、聪明、善良。
《变脸(节选)》答案助读预习•学前热身1. _!—* I A^* _I—*第一尸han 第一尸mai弟一尸lusi第四尸第一尸斟抠逸怆2、(1)路费。
(2)形容非常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3)睡眼惺1■公(4)蹑手蹑脚3、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抗争。
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1、A2、D3、B4、C5、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是本文剧情的转折点。
《枣儿》答案助读预习•学前热身1. ——-—I—* • --- --- I .*、qiao 第一尸jue 第一尸jin第一声躇盔囱|固2、(1)犹豫不决。
(2)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3)喜出望外(4)津津有味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九年级下语文《音乐之声(节选)》导学案课件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音乐之声(节选)》导学案课件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16音乐之声(节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三、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四、教学方法1.朗读品味赏析法2.讨论法3.点评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影视剧本的特点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
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
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
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课内总结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
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
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文体常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
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6.《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
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经典语段训练
16.《音乐之声》精典语段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娅嬷嬷,你说呢?”
索菲娅:“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1、在众修女的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众修女说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3、“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院长的这句唱词该怎样理解?
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1、天性活泼,热爱唱歌;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快乐,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感到头痛。
2、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
3、院长在这句唱词中,把玛丽亚比作“天上的云彩”,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一样。
4、侧面描写。
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
活泼风趣的议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