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反牙合的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2
前方牵引治疗在骨性前牙反牙合中的作用安氏三类前牙反颌是我国儿童中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随着患者生长增龄,症状逐渐加重。
特别是骨性前牙反牙合,其颅,颌,面形态表现复杂,临床治疗比较困难。
因此许多学者提出骨性前牙反牙合应积极进行早期生长改良治疗。
本人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并观察其疗效,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采用2004年9月~2006年3月期间本科就诊的前牙反牙合患者15例,并通过头影测量,以上发育不足为主,伴轻度或不伴下颌发育过度。
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为9~12岁。
2.方法前方牵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口内部分,为上颌附后牙牙合垫的活动矫治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及上颌中切牙放箭头卡,牵引钩位于尖牙近中龈方;若伴上颌牙弓缩窄,可附加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
另一部分是面具,包括额托,颏托和牵引架,在双侧上颌尖牙近中牵引钩与口外面具上的牵引钩之间挂橡皮圈力值开始400g,一个月后复诊,视患者的耐受性及效果逐渐加力,最大达800g,每天牵引大约12~16小时,待反牙合解除后,逐渐磨低牙合垫,直到上下后牙有牙合接触时,将牙合垫全部磨去。
疗程6~9个月,平均7.5个月。
●结果本组15例患者,前牙反牙合均解除。
其中11例安氏三类面型转为安氏一类,ANB角>0,磨牙由原来的近中关系改为中性关系,4例安氏三类面型改善,ANB角绝对值变小,磨牙由原来的远中关系改为中性或轻近中关系。
讨论上颌骨生长主要靠骨缝的骨沉积和表面骨的生长两种方式。
进行上颌前方牵引,使其4条骨缝得以扩展,从而有新骨沉积,同时对上颌尤其前部的骨膜牵张,也促进了上颌骨向前生长,但前方牵引的最佳年龄是7~10岁,本组有4组病例为11~12岁,此时上颌骨前移量减少,牙性改变比率增大,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因此前方牵引是早期矫治骨性前牙反牙合的有效手段。
正畸医生应该对骨性安氏三类错颌畸形的形成机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选择适宜的矫治时机,制订合理的矫治计划,并在治疗中得到患者的配合,方可在骨性前牙反牙合矫形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前牙反牙合在正常情况下,当上下牙齿咬合时,应该是上前牙咬在下前牙的外面,若相反的话即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在医学上称“前牙反牙合”、“反牙合”,俗称“地包天”,也叫“兜齿”。
诊断(一)临床表现可单纯表现为前牙反合,而后牙关系正常,面部外形无明显异常。
严重者,除前牙反合外,后牙为近中错合和面中l/3发育不足,下颌前突等畸形。
分为三型。
1、牙源型:多由局部障碍引起,表现为单纯性前牙反合,反覆盖较小,磨牙关系为中性或开始近中合。
下颌大小形态正常,上下颌骨关系正常,下颌能后退至切对切关系,颜面基本正常。
2、功能型:多由不良哺乳姿势等而引起的下颌功能性过度前伸和前牙反合,下颌大小和形态正常,下颌能后退至前牙切对切关系,又称假性下颌前突。
3、骨源型:多由遗传和疾病等因素所致。
除前牙反合外,反覆盖大,磨牙为近中合,并有颌骨畸形,表现为下颌体长,下颌支短和下颌角钝,上颌发育不足,额部明显前突,下颌不能自行后退,面部呈凹面型,有时还伴有开合畸形。
(二)X线检查摄全景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颅颌面结构,从而了解畸形的严重程度。
病因(一)遗传因素前牙反颌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据有关资料,将近一半的前牙反颌患者,一至三代的血缘亲属中有类似错颌存在。
错颌畸形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受到遗传因数和环境因数两方面的影响。
(二)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唇腭裂是前牙反颌的重要病因之一。
由于唇腭裂影响骨缝增生和骨的表面增生。
同时手术组织对颌骨发育有一定限制,唇腭裂伴有的错颌畸形中,最多见的是因上颌骨发育不足造成的前牙反颌或全牙弓反颌。
(三)后天原因(1)全身性疾病:垂体功能亢进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如持续到骨骺合之后,或者在骨骺融合之后发病,可表现为肢端肥大、下颌前突、前牙或全牙弓反颌。
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磷代谢而使骨代谢紊乱,可因下颌骨发育畸形表现出前牙反颌,开颌。
(2)呼吸道疾病: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增大、肿大,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减小压迫刺激,舌体常向前伸并带动下颌向前,形成前牙反颌、下颌前突。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探讨牙齿矫正的常见问题之一就是前牙反(牙合)。
前牙反(牙合)是指上下颌前牙相互咬合时,下颌前牙突出在上颌前牙外侧的一种牙合关系异常。
前牙反(牙合)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牙列不齐、龅牙、地包天等。
前牙反(牙合)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口腔美观度,还可能引发咬合功能紊乱、口腔表面损伤等问题,因此及时纠正前牙反(牙合)对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美观度至关重要。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是患者进行前牙反(牙合)矫治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患者的乳牙即将脱落,而恒牙尚未全部生长出来,这就给牙齿矫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传统的牙齿矫治方法往往需要等待患者所有的恒牙生长完全后再进行矫正,这样会延长矫治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应运而生。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是指在患者的牙列仍处于混合牙列时期,即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通过前方牵引矫治患者的前牙反(牙合)问题。
这种矫治方法结合了传统的牙齿矫正技术和现代的牙槽外科手术技术,通过前方牵引力,促进患者的下颌前牙向后移动,使其与上颌前牙正常咬合,达到纠正前牙反(牙合)的矫正目的。
该矫治方法可以在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就开始进行矫正,避免了传统矫治方法需要等待所有恒牙生长完全后才能进行矫正的问题,减少了矫治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前方牵引矫治可以减少对患者自身牙齿的损伤。
相比传统的拔牙矫治方法,前方牵引矫治可以在不进行拔牙的情况下,通过外力使下颌前牙向后移动,避免了对患者自身牙齿的损伤,减少了治疗的创伤。
前方牵引矫治方法可以调整患者的牙颌关系,提升患者的口腔美观度。
通过前方牵引力,可以使下颌前牙向后转移,并且与上颌前牙正常对齐,调整牙颌关系,改善患者的面部轮廓和口腔美观度。
该矫治方法的疗效稳定,长期效果良好。
经过前方牵引矫治后,患者的前牙反(牙合)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纠正,牙颌关系得到了调整,经过一定的固定期后,疗效稳定,长期效果良好。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探讨引言牙齿矫正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口腔医学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牙齿排列不齐、咬合错位等问题,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美观度。
而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方法,是一种用于治疗儿童牙列错位问题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该矫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乳牙期是儿童牙齿生长发育的阶段,也是进行牙齿矫正治疗的重要时期。
在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有些儿童出现了前牙反(牙合)前方错位的现象,即上颚前牙向口内倾斜,下颚前牙向口外倾斜,导致咬合关系不正常。
这种情况会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正常的食物咀嚼功能,甚至影响面部外观,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矫正治疗措施。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牙齿矫正器具对上下颚前牙进行牵引,使得前牙在正确的位置上得以生长,逐渐纠正错位,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
该矫治方法针对性强,治疗效果稳定,因此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有效缩短矫治时间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采用了特殊的矫治器具,可以对牙齿施以定向性的力量,有效地促进前牙的正常生长和移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矫正的效果。
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该矫治方法可以更快地改善患者的牙齿错位问题,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2. 保留牙齿生长空间该矫治方法可以有效地保留前牙的生长空间,避免了过早丧失牙齿空间造成的生长障碍。
通过对前牙进行矫正,恢复前牙的正常生长方向和位置,有助于保持口腔内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3. 改善面部外观前牙错位会对面部外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前牙错位带来的面部不协调现象,提高患者的整体面部美观度。
4. 提高牙齿功能通过矫正前牙的错位问题,可以提高患者的牙齿功能,使得患者能够正常进行食物的咀嚼和咽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吸收和健康水平。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临床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扩弓牵引方案用于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实际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58 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 例,采用扩弓牵引方案进行治疗,以及对照组29 例,采用2×4 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治疗,记录两组临床治愈率及患儿家长主观满意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应用扩弓牵引方案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使用2×4 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治愈率及主观满意度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扩弓牵引方案用于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扩弓;牵引;前牙反牙合;第一恒磨牙前移【中图分类号…R219.0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061-01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是临床上常见的错颌畸形之一,近年来儿童乳磨牙早失情况愈加严重,选择一种高效安全的矫治方案进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1,2]。
本次研究以58 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扩弓牵引方案及2×4 固定矫治技术用于此类病例临床干预的疗效及复发率,旨在评价这一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科于2010 年7 月至2011 年6 月收治的58 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患儿,均属轻度骨性反牙合,既往无矫正治疗史。
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15 例,女性14 例,年龄7~10 岁(平均8.5±1.2 岁),体重24~40 kg(平均32.7±5.3 kg);对照组男性17 例,女性12 例,年龄7~10 岁(平均8.3±1.3 岁),体重24~41 kg(平均32.5±5.5 kg)。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是牙齿错颌的一种表现。
牙齿错颌是指上下颌牙齿的前后、左右、垂直方向的不正常位置关系。
该问题常见于青少年,随着儿童快速生长,出现先后牙齿之间的错位就越容易发生。
什么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是指恒牙尚未长出之前,前牙发生反合,与下颌前牙错位位于恒牙前面。
而第一恒磨牙则向前移动,增加了上颌和下颌之间的分离距离,导致牙齿错颌的产生。
这种问题需要及早治疗,否则会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美观,甚至影响正常的发音和咀嚼功能。
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治疗方法牙齿矫正治疗牙齿矫正治疗是解决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常用方法。
在初诊中,医生会通过拍片和模型对牙齿进行分析,制定出对应的个性化矫正计划。
矫正治疗可以分为传统矫正治疗和隐形矫正治疗两类。
传统矫正治疗传统矫正治疗是指通过牙套等固定矫正器材将牙齿纠正到正确的位置。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精确地控制牙齿的方向和运动轨迹。
牙套通常需要佩戴一年以上,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
但是,传统矫正器材比较大,佩戴比较不便,而且容易造成口腔不适和口臭等问题。
隐形矫正治疗隐形矫正治疗是指通过隐形矫正器材将牙齿纠正到正确的位置。
隐形矫正器材通常比较小,佩戴比较方便,不会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
此外,隐形矫正器材可以随时拆卸和更换,有效降低了口腔不适和口臭等问题。
隐形矫正治疗的矫正效果一般需要佩戴一年以上。
牙齿成形术牙齿成形术是指通过去除或增加一定量的牙齿组织以改变牙齿的形状和位置。
牙齿成形术可以快速改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伴第一恒磨牙前移的问题。
牙齿成形术通常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具有速度快、效果明显和操作简单等特点。
但是,该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牙齿错颌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口腔外科手术口腔外科手术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牙齿移动到正确位置。
该方法适用于牙齿错颌的程度较重,传统矫正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的患者。
儿童乳前牙反合的防治进展摘要:乳前牙反合,俗称“地包天”,表现为上颌的个别乳牙或多颗乳牙咬在下颌乳牙的舌侧。
乳前牙反合大多是由于不良的喂养姿势、口腔不良习惯、乳尖牙磨耗不足而造成下颌前伸,最终形成乳前牙反合。
在乳牙期矫治反合,因乳牙根短,反覆合浅,反覆盖程度轻,对上下颌骨的影响小,此时只要儿童配合,矫治相对容易,能较快地纠正乳牙反合。
本文针对儿童乳前牙反合的病因、预防及早期矫治做一综述。
关键词:乳前牙反合预防早期矫治儿童乳前牙反合是乳牙合期常见的错合畸形, 口腔医学会在200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前牙反牙合在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的发病率分别为14.94%,9.65%和14.98%[1]。
乳前牙反合严重影响儿童颌骨及颅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加重,它不仅会降低儿童的颜值,还影响前牙的切咬功能和某些唇齿音的发音,甚至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可复性伤害。
若不及时治疗,妨碍颌骨正常发育,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Ⅲ类骨性畸形,成年后需通过正颌手术解除反合,因此,乳牙反合必需尽早矫治。
1、乳前牙反合的形成原因1.1不良的喂养姿势及口腔习惯:不适当的哺乳姿势或奶瓶喂养姿势,婴幼儿吮吸时不自主下颌向前伸,长期会养成下颌前伸的习惯,造成乳前牙反合。
同时,咬上唇、伸舌、吃手指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导致乳前牙反合,张文婷[2]等研究表明:不良喂养姿势和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乳牙反牙合的主要原因。
1.2乳尖牙磨耗不足:由于食物越来越精细化,儿童乳尖牙出现功能性磨耗不足,致使乳尖牙明显高出咬合平面,咬合时为避免上、下颌乳尖牙早接触而引起疼痛,儿童常使下颌向前或侧方移动,长期可形成前牙反合。
1.3乳牙局部障碍:乳磨牙龋坏引起疼痛或乳磨牙早失,儿童会习惯性前伸下颌咀嚼,长期会导致乳牙反合形成。
1.4某些局部或全身性因素:扁桃体的慢性炎症会刺激下颌前伸;唇腭裂患儿上颌骨发育不足,下颌相对表现前突;佝偻病患者钙、磷代谢障碍及面颌肌肉异常动力,常可导致较严重的下颌前突畸形。
2x4 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摘要】目的:采用2*4 矫治技术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对应用2*4 矫治技术治疗替牙期前牙反 [牙合]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 年3 月~2013年5 月收治的20 例患者进行牙齿矫治,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X 线投影测量。
结果:在治疗之后,患者的反[牙合]已全部纠正正常,覆[牙合]覆盖无异常,且改善了患者软组织的侧貌,具有美观性。
结论:2*4 矫治技术在解除反[牙合] 患者具有良好、快速的矫治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2*4 矫治技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临床应用引言:患者替牙期常会出现前牙反[牙合]的病症,其隶属于错[牙合]畸形的范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美观,对患者造成心理阴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矫治手段,对患者反[牙合]进行矫治,避免患者牙齿畸形,提高矫治效果。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患者的临床矫治病例进行分析,从而体现这项技术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 年3 月~2013 年5 月共收治了替牙期前牙反[牙合] 的患者共计20 例,采用2*4 矫治技术对其进行牙齿矫治,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X 线投影测量。
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男12 例,女8 例,年龄在8 岁~1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1±0.5)岁。
其中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全部为混合牙列。
1.2 方法首先进行托糟粘贴,然后观察患者前牙扭转、错位的情况,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应用NT 丝进行强行排列,直至前牙整齐后,再用0.41mm 的澳丝弯制成的弓形上下颌牙套,其中在第一磨牙颊面管前需要将上颌弓丝往后弯或者Ω曲状,在上前牙区将澳丝弯曲成平直弓丝(数个),在下尖牙部位与第一磨牙牵引钩牵引形状为中弓丝圈状,其材质为5/16 的橡皮圈,将其制成所需形状后对Ⅲ类颌间进行牵引[1]。
前方牵引矫治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
方法: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60例患儿进行研究,对所有患儿均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后头颅定位相关测量结果。
结果:患者治疗后SNA,ANB,MP-FH,Y轴角、U1-SN角、U1-NA角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变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采取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显著。
标签: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骨性前牙反牙合是上下牙弓近远中关系异常中较为常发的类型。
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常出现前牙反牙合、后牙近中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前突、凹形侧面等癥状,影响患儿牙齿正常生长,并加重患儿骨性不调,影响替牙期患儿替牙效果,也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及面部美观。
及时矫正患儿前牙反牙合状况,保证牙颌面正常发育是当前临床治疗骨性前牙反牙合的主要方式。
牵引矫治是当前临床矫正治疗的常用方式,为进一步明确牵引矫治的疗效,本院对60例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采取了前方牵引矫治,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就矫治过程行回顾性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60例患儿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实施影像学检查、口腔检查等确诊为替牙期骨性前牙反牙合患儿;呈现为不同程度上颌后缩、下颌前突状况患儿;上齿槽座点一鼻根点一下齿槽座点角(ANB)<0°患儿;Ⅲ类关系患儿;存在不同程度凹形侧面状况患儿;经医院伦理协会同意,患儿家长自愿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口腔疾病患儿;存在严重脏器合并症患儿;前牙对刃关系患儿。
患儿男32例,女28例;患儿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83岁(s=2.25);前牙反覆盖2~6mm,平均覆盖4.25mm(s=1.32)。
1.2方法对所有患儿均采取前方牵引矫治。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探讨引言乳牙期是儿童牙齿发育的重要阶段,而在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有些孩子会出现前牙反牙合的情况。
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和美观,还可能对儿童咬合和面部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矫治方法的效果和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儿童前牙反(牙合)的定义前牙反(牙合)是指上、下颌骨前牙区不规则地相交嵌套交错,出现前牙错合的情况。
常见的有上颌门牙脱位矫正不良或者下颌门牙突出过多,造成前牙错合。
儿童前牙反(牙合)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门牙错位、前牙显示或阻生,在咀嚼过程中儿童可能因为前牙错合而出现噬合、抓合、咬合疼痛等情况。
前牙反(牙合)也会影响儿童的面部外表,降低儿童的面部美观度。
前牙反(牙合)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咬合和面部美观,还可能对儿童的面部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牙列错位、难以保持清洁还可能导致龋齿、龋齿牙槽骨破坏和牙周组织疾病等问题。
二、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2.1 牵引矫治概述前方牵引矫治是指通过外力作用于牙齿或骨骼的特定位置,对错位牙齿进行移动和调整,达到矫治前牙反(牙合)的矫正目的。
目前,常用的前方牵引矫治方法包括弹簧矫治器、活动牵引矫治器、固定牵引矫治器等。
对于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首先要进行患者的口腔检查和X光片检查,确定牙齿和颌骨的具体情况,以及错位的类型和程度。
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前方牵引矫治器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2.3 注意事项在进行前方牵引矫治治疗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牙齿和颌骨发育情况,以及治疗的进展情况。
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和调整,及时发现和解决治疗中的问题,确保治疗的效果。
3.1 矫治前后咬合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对于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患者,采用前方牵引矫治治疗后,患者的咬合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4技术在矫治混合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中的应用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矫治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7~10岁,平均8.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前牙反牙合,其中2 例骨性下颌前突者,配合头帽颏兜后退及限制下颌骨发育。
评判标准:以反牙合解除、切牙排列整齐、唇倾度正常,且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为矫治标准[3]。
1.2 矫治方法:2×4矫治技术,分别在上下牙弓的2个磨牙粘直丝弓带环,4个切牙粘直丝弓托槽,上颌托槽旋转180度粘接。
弓丝使用顺序见表1。
1.3 保持:根据患者头部大小选择不同尺码的成品头帽颏兜,水平及垂直向牵引力约为300~500 g不等,1个月调整1次力,戴用时间3~6个月。
2 结果11例患者经治疗后反牙合解除,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效果满意。
疗效3~9个月,最短者3个月。
其中牙性、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者1~2 个月反牙合即可解除,骨性矫治时间较长,且矫治结束需要长时间观察保持。
3 讨论反牙合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有:遗传、先天性疾病、全身疾病、呼吸道疾病、乳牙及替牙期局部障碍、口腔不良习惯等。
其中,乳牙与替牙期局部障碍是反牙合形成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按致病机理可将河分为:牙源性(牙性)、功能性(肌能性)、骨骼性(骨性)。
在混合牙列期,大多数患者为牙性和功能性,有少数为骨性,其中骨性反牙合最难矫治,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矫治后容易复发,对于这类患者2×4技术可作为一期矫治方式。
在混合牙列期,前牙牙合合的主要矫治方法有: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前牵引、FR3等,但这些矫治器体积大,患者戴着不舒服,不易被患者接受。
2×4技术在2个磨牙上粘带环,4个切牙上粘托槽,充分利用了”细丝”、“轻力”的原则,患者戴着比较舒适,且疗程短,患者容易接受。
笔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11例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认为2×4技术是治疗混合牙列期前牙反牙合较好的方法之一,由于骨性反牙合仅治疗了2例,均是骨性程度轻且无家族遗传趋势的病例,因此对于混合牙列期前牙严重骨性反牙合,2×4技术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