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11
臀肌挛缩的护理一、护理评估:神志、面容、表情、营养及精神状况。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范围:骼前上棘到大腿上 1/3 处,包括整个臀部,会阴部。
(6)术前肌肉注射不宜选臀部,应选上臂三角肌。
2、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肌力、温度、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5)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定时局部减压,预防压疮发生。
(6)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
(7)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渗血多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2、功能锻炼(1)术后将双腿置于三脚架上,保持髋关节屈曲。
(2)术后 2-3 天协助患者下床,指导功能锻炼:双手叉腰,双腿双膝并拢尽量伸直身体“一”字行走,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要左右摇晃。
拔除引流管后可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
下蹲运动:双腿双膝并拢,双手握紧床档下蹲——站立——再下蹲——再站立,3 天后增加“跷二郎腿”坐立,如有骨盆倾斜,患者应重视双下肢的交替上下活动,短侧肢体用力下蹲,长侧肢体尽量上提,反复进行带动两侧骨盆肌肉收缩,使之重新平衡,部分患者还可以结合下肢皮牵引,短侧肢体牵引重力大。
四、注意事项术后下床活动不宜空腹,要先练习床上坐,如无不适再下床锻炼,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循序渐进,如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伤口剧痛应停止,伤口渗血较多时,根据医嘱决定锻炼方式,必要时可暂停锻炼。
《臀肌挛缩的护理查房》一、疾病概述臀肌挛缩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引起的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组织变性、挛缩,进而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的疾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注射因素- 反复多次的臀部肌肉注射是导致臀肌挛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臀部肌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频繁的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臀肌挛缩。
- 例如,一些在农村地区长大的孩子,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生病时经常接受臀部肌肉注射,长期积累下来,就容易出现臀肌挛缩的问题。
2. 遗传因素- 虽然目前关于臀肌挛缩的遗传因素研究还不是很明确,但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肌肉的发育和代谢,增加臀肌挛缩的发病风险。
- 比如,有一些家族中多人出现类似的髋关节活动受限和步态异常的情况,经过检查发现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 外伤因素- 臀部的外伤,如臀部的撞击伤、扭伤等,也可能导致臀肌挛缩。
外伤后,局部肌肉组织出血、水肿,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逐渐发展为纤维化和挛缩。
- 例如,一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慎摔倒,臀部受到撞击,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逐渐出现了髋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最终被诊断为臀肌挛缩。
4. 其他因素- 感染、免疫因素等也可能与臀肌挛缩的发生有关。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臀部的脓肿、蜂窝织炎等,可能会引起局部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臀肌挛缩。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肌肉组织,增加臀肌挛缩的发病风险。
- 比如,一位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后来出现了臀肌挛缩的症状,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1. 步态异常- 患者常表现为特殊的步态,如外八字步态、摇摆步态等。
这是由于臀肌挛缩导致髋关节外展、外旋受限,患者在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步态。
- 例如,一位患者走路时明显呈外八字,左右摇摆,尤其是在跑步时更加明显。
引起臀肌挛缩的因素有哪些臀肌挛缩是一种肌肉痉挛的表现,主要指臀大肌和臀中肌的痉挛。
这种痉挛可以导致疼痛、不适和功能障碍。
臀肌挛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对其常见的引起因素进行详细解答。
1.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臀肌挛缩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坐姿或站立,缺乏运动,以及超负荷的体力活动都可能导致臀肌疲劳。
当肌肉处于疲劳状态时,其对应的神经控制机制可能会出现紊乱,导致肌肉痉挛。
此外,肌肉疲劳也可能导致肌肉缺乏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进一步促进痉挛的发生。
2. 运动损伤过度或错误的运动可能导致臀肌挛缩。
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如果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准备和热身,就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等损伤,这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和痉挛。
此外,运动过程中的不正常姿势和力量运用也可能对臀肌造成不良影响,增加挛缩的风险。
3. 神经因素神经系统的异常或损伤也可能引起臀肌挛缩。
例如,坐骨神经疼痛(坐骨神经痛)是由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的一种疼痛症状,它可以导致臀肌的痉挛和紧张。
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病变,如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也可以影响臀肌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挛缩的发生。
4. 骨盆问题骨盆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臀肌挛缩的原因。
例如,骨盆不平衡、骨盆倾斜、骨盆关节紊乱等情况可能干扰臀肌的正常运动,导致痉挛。
此外,骨盆问题还可能导致周围肌肉的过度紧张,加重臀肌挛缩的程度。
5. 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坐姿或站立姿势不良,也可能导致臀肌的挛缩。
例如,久坐不动会导致臀大肌和臀中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进而产生痉挛。
同样,长时间站立不动也会使臀肌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增加挛缩的风险。
6.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引起臀肌挛缩。
如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干扰臀肌的正常神经传导,并导致肌肉痉挛。
此外,某些遗传性神经病变也可能导致臀肌肌肉痉挛。
7. 疾病和炎症一些疾病和炎症也可能引起臀肌挛缩。
例如,纤维肌痛综合征、松解链球菌感染等疾病都可能导致肌肉痉挛和疼痛。
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入院记录吴胜波,男性,19岁,汉族,未婚,湖南省籍,家住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于2008年6月22日入院,2008年6月22日采集病史,本人陈述病史,可靠。
主诉:双髋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10余年。
现病史:患者儿时由于经常患疾病就诊于当地医院,肌注药物治疗,以后走路时父母发现患儿双侧髋部活动轻度受限,以屈髋时明显,当时未经诊治,近来父母发现患儿症状明显加重,站立时双侧臀部不适。
故来我院求治,门诊以“双侧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收入院。
患者自发病来精神好,饮食及二便正常,无游走性关节痛,无发热、盗汗等症状,睡眠尚可。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
无输血史,无外伤史。
无药物过敏史。
预防接种按社会进行。
个人史:生于原籍。
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无放射性毒物接触史。
未婚。
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5.2℃,脉搏74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00/6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节未触及肿大。
头部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
鼻腔通气好,无脓涕,副鼻窦无压痛。
口腔粘膜无溃疡,伸舌居中,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
颈部对称,未见颈静脉怒张,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震颤,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坦,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肠鸣音正常。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
脊柱、双上肢及双膝、足无肿胀及关节运动异常,双髋检查见骨科情况。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骨科情况:双侧臀部对称,臀部肌肉轻度萎缩,双侧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可触及条索状挛缩带,无压痛及波动感。
臀肌挛缩是怎么回事臀肌挛缩是应臀肌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或瘢痕形成,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外八字”走路姿势,“跳步症”、“蛙腿症”等症候群。
臀肌挛缩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常发生于儿童,主要与婴儿期臀部反复注射药物有密切联系,也被称为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1.病因引起臀肌挛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因素:原发性臀肌挛缩的确切病因目前还并不明确,部分专家认为本疾病是先天性因素造成的肌肉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2)免疫因素:专家认为开始肌肉注射的年龄越小,臀肌挛缩的发病几率就越高,说明臀肌挛缩和婴儿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联系;(3)遗传因素:有报道部分臀肌挛缩的患者拥有家族史,认为可能是在某种环境因素作用下以不同方式进行遗传;(4)注射因素:大部分学者认为反复肌肉注射是引起臀肌挛缩的直接原因;(5)瘢痕体质:有研究表明臀肌挛缩和瘢痕体质也有密切联系;(6)创伤因素:臀部的外伤可能导致臀部肌肉淤血、水肿,再加上儿童患者伤后功能活动欠佳,从而造成局部瘢痕化,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7)手术因素: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髋脱位术后并发臀肌挛缩。
2.临床表现患者皮肤凹陷,成沟状,如果用手触摸患者臀部,可清楚感受到条状硬物,患者走路姿态呈现明显的外八字,无法将膝盖并拢,在下蹲时呈蛙式,不管是跑动还是跳跃都会受到限制,无法正常翘起二郎腿,划圈以及交腿试验呈现阳性,在髋关节屈伸时会有明显响声。
手术是目前该疾病的唯一治疗手段,在术前术后都需要采取合理的护理策略。
3.术前护理3.1心理护理儿童患者对住院环境感到陌生,对治疗过程会存在恐惧,也会因为该疾病导致自卑心理;患者家属担心患者在术后无法痊愈。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医护人员需要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儿童患者,多向患者、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告知手术目的和效果,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了解和配合程度。
3.2饮食在饮食方面,要以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一日三餐规律进行,对部分胃肠道功能受损的患者而言,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