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3 翻译理念共3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53 MB
- 文档页数:35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6No .13本文为2005暑期全国翻译研习班(上海)的讲稿,经压缩,上篇刊登在本刊2005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05208230[作者简介]郭建中(1938-),男,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译协理事,浙江译协会长;学术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汉英Π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郭建中3.0 句子的翻译:重构(T ranslating is restructuring.)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JeanDelisle 在其T 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中说:“In other w ords ,each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habits of expression that ,over time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language and lent i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Delisle ,1980:74)他还引用Edm ond Cary :“T w o languages can both be in flected and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yet nevertheless differ considerably in the way they express ideas and convey meanings.”(Delisle ,1980:74)即使是同一语系中的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那就更不用说汉语和英语是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了。
下面,我们进一步引用中外译论家的观点,证明汉英/英汉句子翻译的关键是重构。
刘宓庆:“西方各语种在S LT 与T LT 之间的实现形式转换的可行性比汉外翻译大得多。
第三部分汉译英的标准与可译度相关参考: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很多困难的现象,可以概括为:一、由于生活环境、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三、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四、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五、由于语言或非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劳动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字只能译成“bamboo-shoot”(意即“竹芽”),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从外来语接引过去的。
又比如“salad”(色拉)这种凉拌蔬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词,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
其次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生孩子、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为“白喜”,语言中也有“红白喜事”的表示法。
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或佛教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死人也当成一大“喜事”,令人大惑不解。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也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
而在传统中,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天老爷。
“上帝”(God, Dieu, Gott)和“天老爷”所代表的东西不相同,含义也不一样。
特别是“上帝”这个概念,它具有较浓的基督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虽然我们可以把英语的“My God!”译成“天哪!”把法语的“Dieu soit loue”译成“谢天谢地”,但反过来把汉语的“天”译成“God”或“Dieu”,有时就不很合适。
翻译古典文献时尤其如此。
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可怕的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1.1 严复的“信、达、雅” 关于“信”,严复认为:译文应该抓住全文要旨,对于词句可以有所颠倒增删,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计较词句的对应和顺序。
关于“达”,严复认为:达非常重要。
只信而不达,译了等于没译;只有做到达,才能做到信。
要做到达,译者必须首先认真通读全文,做到融会贯通,然后进行翻译。
为了表达原意,可以在词句方面作必要的调整改动。
关于“雅” ,严复认为:译文要雅,否则没有人看。
“雅” 是指“古雅” ,要采用汉代以前使用的古文。
对于严复的信达雅,不少人对于“雅”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不能脱离原文,片面求雅;如果原文不雅,译文怎么能雅?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即用古文进行翻译,这是不可取的。
至于“信” 和“达” ,多年来用作评价翻译的尺度,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是没有异议的。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标准。
“信” 指的是“忠实” ,“达” 指的是“流畅” ,“雅” 指的是“尔雅”。
所谓“尔雅”, 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一百年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中国翻译界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对“信” 和“达” 没有什么争论, 唯有“雅”字例外。
再“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进行翻译是不行了。
因此人们对“雅” 字作过各种解释,发过各种议论。
纵观各家之言,我认为周照良教授的解释是比较可取的。
周照良教授在“翻译三论” 一文中说:“我认为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
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
”他还说:“信、达、雅”三者哪一个最重要?我以为要看内容而定。
如果译的是《读者文摘》或旅游见闻,那就要着重达,便是漏译一两句也无关宏旨。
如果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典著作, 信就应当放在首位。
... 至于文学翻译, 那当然要讲究文笔。
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
AcademicEditionMar.2011Vol.8No.1College English 汉译英中的准确翻译原则马家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要:“准确”理解原文,“准确”斟词酌句,是作为一种服务的翻译工作的当然使命。
所谓“准确翻译”,是指尽量调动翻译书刊中的种种翻译方法,完整地转达原文的信息和文体特点,大到数据金额,小至引言括号,无论句长句短,不管好翻难翻,都应恪守职业道德,勤查多问,一丝不苟,准确理解,到位表达。
关键词:汉译英;准确翻译一﹑引言准确是翻译的灵魂,是翻译的生命线。
准确翻译要求译者将来源语的信息完整无误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具体说来,汉译英中的准确涉及主题准确﹑精神准确﹑论点准确﹑风格准确﹑词语准确﹑数字准确﹑表达准确等。
归根结底,准确的译文应同时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准确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保障,而且也是译者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
准确翻译不仅体现了译者对翻译事业的尊重和负责,而且也体现了译者对跨文化交际双方的尊重和负责。
但必须指出,笔者所言准确翻译并非那种完全不顾文化差异和读者理解接受程度的机械翻译﹑死译﹑硬译。
二﹑准确翻译的要求准确翻译中“准确”的依据是原文,但是译文的表达是否“准确”,却缺乏操作性比较强的裁决标准。
可以提出的明确要求,也许应当包括:1.认真负责,绝不误译漏译;2.勤查词典,比较多种译法;3.揣摩体会,力争译文到位;4.必须校勘,勿令刊后汗颜。
三﹑准确翻译的技巧1.用词恰当从微观层面上讲,译文中最常见﹑最严重的问题就在词汇选择上。
这包括选词时必须考虑到对应词的广狭﹑褒贬﹑修辞﹑具体与抽象等方面,也包括选择用词﹑增益﹑省略﹑词类的转换(例如名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相互转化)等方面。
如一家公司的宣传材料中,“公司简介”﹑“公司结构”﹑“业务范围”﹑“公司历程”几个小标题都不算难词,但可能由于译者死扣词典,分别译为introduction ,structure ,range ,career ,从交际意义上讲没有一个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