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再利用视角下南京民国建筑性能调研与提升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1.70 KB
- 文档页数:4
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民国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富有创新精神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思想。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民国建筑正在受到环境污染、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的危害,其中不少早已失去原有的风貌和价值。
因此,对于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民国建筑的价值民国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它们记录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承载着人们的感情和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的产物。
民国建筑的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良、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其中,不少建筑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代表,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厦、南京市的中华门、香港岛的中银大厦等。
保护民国建筑,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城市发展和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民国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民国建筑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保护它们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其三,民国建筑多分布在城市中心,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其四,保护民国建筑是推进社会绿色发展和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可以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维护城市和谐,满足人民对美好城市生活的需要。
目前,我国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相对滞后,许多民国建筑较少得到维修和修缮,导致建筑物自然老化、结构失稳、外观破损等损害情况。
另一方面,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存在着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建筑物文化价值未能全面认识和重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建筑维修修缮难度大、资金缺乏等问题。
保护民国建筑的利用,需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城市规划和建设相配合、文化资金和政策扶持相保障的原则。
具体包括:(一)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推广,落实民国建筑保护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制度,让民国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民国建筑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许多民国建筑面临着被拆迁和改造的命运,这就给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民国建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加强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共识民国建筑的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形成社会共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普及保护历史建筑的知识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国建筑的价值和重要性。
也要引导公众增强保护历史建筑的自觉性,让大家认识到保护民国建筑是每个人的责任,祖国的文化遗产需要每个人共同守护。
二、加强立法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保护利用民国建筑的过程中,立法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民国建筑的产权和使用权益。
还要完善民国建筑的保护政策,为其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保护民国建筑不受侵害,保护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开发利用在保护利用民国建筑的过程中,监管力度是不可或缺的。
需要加强对民国建筑的监管力度,规范开发利用的行为。
在民国建筑开发利用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护建筑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色,禁止随意改建。
也要对民国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工作进行规范,确保修缮工作符合历史原貌,保持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加强资金投入,保障保护利用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需要资金支持,需要加强资金投入,保障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文化基金,用于保护利用民国建筑。
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
只有保障了资金来源,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民国建筑,让其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传承。
六、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保护利用在保护利用民国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保护利用工作的国际合作。
工程经济学课外实践项目报告项目名称:南京民国建筑的再利用与发展----以颐和路民国建筑群为例项目负责人:林宏磊(A班)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项目成员:林良哲(B班)姜逸菲(B班)潘霁超(B班)指导教师:杜静2015 年6月目录一引言二调查报告Ⅰ颐和路片区介绍Ⅱ关于旧建筑改造的若干借鉴Ⅲ特色改造方案的提出Ⅳ特色改造方案分析(结合区位优势)Ⅵ项目资金方案Ⅶ针对该改造方案的问卷调查三总结一引言本次调查以颐和路民国建筑群为例,调查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试探寻最佳的对民国再利用的措施。
以解决南京城区大量民国建筑残留荒废的问题。
民国建筑算是南京的特色,但是另观中国其它一些大城市像北京、武汉、成都等,都有此类旧建筑和城市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若能从南京民国建筑的案例中,对解决此类矛盾有一定的启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本次调查以颐和路民国建筑群为例,调查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试探寻最佳的对民国再利用的措施。
以解决南京城区大量民国建筑残留荒废的问题。
民国建筑算是南京的特色,但是另观中国其它一些大城市像北京、武汉、成都等,都有此类旧建筑和城市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若能从南京民国建筑的案例中,对解决此类矛盾有一定的启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二调查报告Ⅰ颐和路片区介绍(1)南京颐和路公馆区简介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即着手实施一个称之为《首都计划》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了大量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使其成为南京城市版图和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精彩的一笔。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批民国建筑群作为历史记忆载体,越发显得珍贵。
在南京众多优秀民国建筑中,鼓楼区范围内颐和路、宁海路一带成线成片的“民国公馆区”尤显突出。
据统计,在当时的山西路、颐和路,建有民国建筑1700处,现存具有代表性的225处。
文物区内豪华官邸别墅云集,大多出自当时国内外的建筑大师之手。
这些洋房建筑风格千姿百态,宛如万国建筑博物馆,被誉为“民国官府区”、“使馆区”、“近现代建筑样板区”。
国家文物古建筑保护措施1引言如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国家文物古建筑的消极影响也不断增加,其保护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古建筑破坏情况严重,再加上年代久远、自然损毁、法制不完善、管理缺位等原因,现在文物古建筑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本文以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为例,了解文物古建筑现在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更为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南京明清文人故居保护现状中国在文化古迹保护上起步较晚,20世纪中国才开始出现相关的专著和规定。
一直以来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在保护理念、工作机制上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大量的历史建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遭到肆意破坏。
如今受到破坏的古建筑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历史建筑。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南京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明清文人故居由于有法律保护,保护状况普遍良好,但许多还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故居情况着实糟糕。
其中,保护较好的故居约占总数的40%,主要是纪念馆、博物馆等。
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目前仅有11处历史名人故居对外开放。
其中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对外开放的有3处,如:赛珍珠旧居、杨廷宝住宅、魏源故居;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有8处,如:甘熙宅第、拉贝故居等。
保护状况一般的有15%左右,也就是说,剩下的45%的文人故居的保护状况堪忧。
一方面,由于老城长期发展的惯性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保护的名人故居大多数不够保护维修和利用发展的开支,经费不足,且管理机构不确定,缺乏适用的管理办法。
许多问题导致文人故居还在继续消失,许多故居已经徒具虚名,有的仅是在上面挂块牌子,写明某某故居,其实早就变成了大杂院;有的只修缮厅廊门窗,原有的文化氛围荡然无存;更有的故居恢复的毫无历史感,修复如同新建,实在是无味至极。
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殷高巷14号的刘芝田故居。
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民国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发展需求,很多民国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国建筑,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民国建筑的保护意义1.历史见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民国建筑见证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
这些建筑不仅是民国时期重要人物的居所或办公场所,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保护民国建筑有助于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2.文化传承民国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建筑手法和装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民国建筑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公众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城市记忆民国建筑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
这些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城市居民的情感和记忆。
保护好这些民国建筑,有利于弘扬城市文化,增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二、民国建筑保护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功能的更新换代,许多民国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改建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民国建筑多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较大,如果用于改建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些开发商和政府部门倾向于将这些建筑拆除作为新建项目的筹集资金。
民国建筑年代久远,维护成本高,部分民国建筑存在老化、损坏和危险的问题,因而需要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修缮和保养。
民国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功能布局与现代化建筑要求有一定差异,这也成为一些民国建筑选择改建或翻新的原因。
当前关于民国建筑保护利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于保护民国建筑的意识不足,对于旧建筑的理解和价值认知不够,以及受利益驱使的拆迁改造现象严重等。
南京民国名人故居的现状与保护研究摘要:南京民国名人故居是特殊的景观和文化遗产。
系统考证、实测了南京现存的民国名人故居,并分类评价其景观特质。
在此基础上,依据南京的城市特征与名人故居的各自现状,提出保护和开发的方向及不足,探讨景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名人故居;现状;保护1引言南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六朝古都,历史遗迹甚多,名人故居的保护一向都处在尴尬的位置,尤其是民国时期的名人故居。
尽管2006年南京市人大审议了《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条例》,准备用立法的形式保护民国建筑,但是名人故居的开发和利用依然没有很大的进展和突破。
南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军政要人、艺术巨匠、外籍名士。
南京的名人故居达100多处,最具代表力和影响力的有甘熙故居、洪秀全天王府、徐达王府、孙中山故居等。
城市名人的出现,体现着一座城市在特殊历史时期注入的特殊力量,影响和推动着整个历史的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名人也让这座城市更生动,更具活力。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随着一批批留洋学子的归来,随着各界进步人士的推动,民国时期的建筑出现了不同的风格。
不仅有中国传统建筑,还有中西结合的建筑群,甚至仿美、仿日、仿英、仿欧等花园洋房,各种碰撞、各种辉煌,一座座都点缀着这个城市。
南京民国名人故居,是一个时代的总结,是一个时代的真实体现,是现代建筑大师们在中西文化融合下创造的一种新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体现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名人故居虽然只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但当我们走进深宅旧院,却可以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脉络,时代进步的历程,文明前进的脚步。
我们有责任保护民国故居,使其散发出无限的迷人风采。
2南京民国名人故居的现状2.1民国名人故居现状南京文化底蕴深厚,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都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和骄傲。
然而也许就是因为文化古迹甚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就像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培养。
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民国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独具特色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利用好民国建筑,既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
一、民国建筑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是中国建筑的转型期,建筑风格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形成了独特的现代风格。
民国建筑是这个时期建筑风格的代表,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材料选用等都有着浓郁的时代特色。
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建筑形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保护好民国建筑,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碰撞。
民国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与独特风格,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与人们的思想情感。
除了代表建筑风格的特征外,民国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保护利用好民国建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民国建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它们,可以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提高城市软实力。
其次,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可以实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景观。
再者,民国建筑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以为城市带来文化经济效益。
最后,保护利用好民国建筑,也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可以推动建筑行业向生态、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等方向转变。
为了保护利用好民国建筑,需要有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民国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监管力度。
其次,需要做好民国建筑的普查、评估和分类,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确保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再者,需要积极探索民国建筑的利用模式,包括转换功能、开展文化活动、开发旅游资源等。
最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文化教育,增强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营造保护利用民国建筑的社会氛围。
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问题研究作者:刘雨铭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南京明城墙历史悠久,规模恢弘,是南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以南京明城墙为研究对象,针对明城墙保护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强明城墙科学保护的三个策略:加强城墙管理及相关法律政策的执行、凝聚城墙保护价值共识、促进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南京明城墙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南京明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4. 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144-03一、明城墙保护现状(一)城墙历史沿革南京明城墙始筑于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性建议,在原南唐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28年建成。
此后的600多年,南京明城墙饱经风雨,现存较完整的城墙长度为21. 35km,仍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砖石城墙。
明都城的城门计有13座,目前尚存明代城门4座,分别是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
除了幸存的4座明城门外,南京现有的城门还包括清朝修建的玄武门、建国后复建的2座明城門(中山门、仪风门)、复建的5座民国城门(中华西门、中华东门、武定门、雨花门、挹江门)以及建国后新开的6座城门(解放门、集庆门、华严岗门、长干门、解放门、标营门)。
1996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对南京明城墙开展专项立法保护。
在编制《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南京明城墙的各项规划设计方案也逐步付诸实施。
2000年3月21日,在《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正式成立后,南京明城墙走上了申遗的历程。
2014年2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在原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南京市城墙管理处的基础上将南京中华门管理所、午门公园、仪风门划入,对明城墙实行统一保护和管理,从而改善了明城墙条块式分割的管理状态。
保护再利用视角下南京民国建筑性能调研与提升方法研究*Re s e a rc h on Na njing Min'guo Buildings’Pe rfo rma nc e a nd Im p rove m e nt Me th ods,from the Ang le Vie w of P re s e rva tion a nd Re us e吴锦绣1 董卫2 李永辉3 傅秀章4 黄茜茜5Wu J inxiu Dong We i Li Y onghui FU X iuzha ng Hua ng X ixi摘要 南京民国建筑由于其兼具卓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的再利用性而成为南京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建筑资源。
本文基于典型案例的调研发现有些民国建筑的建筑性能已经很差,无法为居民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且其物理性能已无法通过简单的修缮和出新来提高,必须进行建筑性能的提升设计。
进而,本为对于民国建筑性能提升设计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从建筑设计层面的改善和技术设计层面的提高两个方面详细探讨的相应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量化分析对于相应设计方法的效能进行检验和研究。
关键词 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再利用;建筑性能;调研;提升AB S T R AC T Na njing Ming uo B uild in gs, b e c a us e of the ir his toric va lue a n d re u s e p os sibility,ha ve b e c om e un iq ue re s ourc e in c u r r e nt ur b a n d e ve lo p m e n t.B a s e d o n fie ld inve s tig a tio n,this p a p e r s h ows tha t the b uild ing p e rfo rm a nc e of Na njing Min'g uo Build in g s is p o or,b e ing un a b le to pr ovid e c om f o rta b le living e nviro nm e nt for us e rs.In or de r to b e tte r p re se rve a nd,yM''f 南京曾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的历史地位使南京的民国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反映了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平。
南京的近现代建筑遗存面广量大,大多以砖石结构为主,很多还处于使用状态之中,具有重要的再利用价值。
然而除了少数标志性的个体之外,还有大量的民国建筑在目前的保护视野之外,在城市快速建设发展过程中,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而亟需进行全面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及再利用措施。
本文选取南京民国建筑典型案例,对于影响其再利用状况的核心因素之一——建筑性能进行深入调研,并探讨有效提升建筑性能的方法,目的是倡导融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与建筑性能提升为一体的综合保护方法,不仅促进建筑的延年益寿和低能耗运行,更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建筑环境。
1南京民国建筑典型案例建筑性能状况调研 为了深入研究南京民国建筑的状况和适宜的保护更新方法,我们选取了位于老城内太平北路北段的中农里建筑群进行研究。
中农里地块位于南京古城墙内的太平南路北段,南接重要的太平南路商业街,北接中山im p ro ve m e n t m e th od s,pr oviding d e s ig ng u id a n c e on a rc h ite c t ur a l d e s ig n a n dte c hno lo g ic a l d e s ig n.Th e e ffe c ts of theimp rove m e nt m e thod s a re a lso s hown us ingqua ntita tive sim ula tion m e thod s.K E Y W O R D S N a n j i n g M i n'g u oB u i ld in g;p r e s e r v a ti o n a n d r e u s e;bu ild ing pr e s e rva tions;f ie ld in ve stig a tio n;imp rove m e nt*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10KB17;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KLUAHC1010。
中图分类号 TU-022;TU-024文献标识码 ADOL:10.3969/j.iss n.1000-0232.2011.01.082文章编号 1000-0232(2012)01-0082-04作者简介 1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南京,210009);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2教授;3副教授;4副教授;5硕士研究生;2&3&4&5东南大学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re u se th e m th is p a p e r p a s a tte n tio n to th ere se a rc h o n in g u o b u ild in g s p e r o rm a n c e210009东路和长江路。
中农里建筑群的建筑功能以住宅为主,建筑以砖结构为主,普遍年久失修,因而出现了地基下沉、建筑底层潮湿、墙地面有不同程度的霉变,木构件也有不同程度的腐朽的情况,急需进行有效地保护与更新。
此外,中农里建筑群的居住人群多为低收入阶层和老年人,这些人由于经济能力不足而普遍缺乏采暖和制冷设施,居住条件非常恶劣。
1.1建筑性能状况调研实测与物理环境评价 为了全面地了解近现代建筑的状况,我们选取冬夏两个极端气候,采取调查问卷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农里地块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进行了调研和实测。
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实测7天。
调查内容涉及居住人群的基本状况及健康状况、居住房屋的基本状况以及房屋的物理环境状况。
主要结论如下[1](图1):在夏季和冬季分别有62%和63%的人感觉很冷或很热,而感觉舒适的居民只占到13%和4%。
夏季和冬季分别有46%和35%的居民认为房间内环境很潮湿,而感觉舒适的只有21%和26%。
夏季和冬季室内家具和墙壁有发霉状况的竟然分别占到78%(48%发霉严重,30%有点发霉)和61%(31%发霉严重,30%有点发霉),极易产生生物污染。
(3)根据实测,冬季室内周平均气温只有6℃左右,最低温度4.8℃,最高温度8.2℃,而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冬季人体舒适区间约为:20~25℃,区间差了近18度。
由此可见,冬季室内平均温度很低,环境舒适度极差。
夏天8月1日到10日期间平均气温在32℃,最低温度28℃,最高温度35℃,而夏天人体的舒适区间是温度是23.5~27℃,区间相差达8度。
由此可见,夏季室内平均温度很高,环境舒适度同样极差。
调研结论:通过对居民的调研和实测证实:中农里民国建筑的建筑性能已经很差,无法为居民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
具体表现为: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非常差,冬天很冷,夏天很热,而且湿度也很高,室内家具和墙地面发霉严重(夏季竟达48%),这样的环境不仅无法满足健康舒适居住环境的影响,而且给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这种状况保护与再利用设计中一定要得到改善。
2南京民国建筑性能提升设计研究 上述调研中,中农里民国建筑群普遍存在建筑性能很差,尤其是围护结构劣化严重,缺乏保温隔热设施,致使室内热湿环境恶劣、霉变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民国建筑在结构、构造和材料方面往往与当代技术要求存在明显差异,缺乏保温隔热措施,加之年久失修,造成现存中农里民国建筑群建筑性能较差,而且其物理性能已无法通过简单的修缮和出新来提高,必须进行建筑性能的提升设计。
(2)南京所在的气候分区为夏热冬冷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夏天热、冬天冷、全年平均湿度大。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近现代建筑的结构和材料体系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使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面临更大的挑战。
调研中我们发现,热湿环境质量低下是影响中农里民国建筑群建筑性能较差的核心影响因素,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建筑性能的提升设计,并对于相关设计效能进行量化评价。
2.1建筑设计层面的改善2.1.1增加遮阳设施的设计要点与效能评价:控制自然采光的进入 根据我们的研究积累,增加遮阳设施是提升建筑热湿性能性能最为简便、经济和有效地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当前国际国内的设计实践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我国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中明确提出应“根据需要设遮阳设施”。
在南京民国建筑性能提升设计中,遮阳设施设施设计的关键是与原有建筑立面的风格、形式、尺度和材质相协调,并符合南京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以及夏天和冬天太阳高度角差别大的特点,科学设计和量化计算相结合,保证在夏天可以阻止过多的太阳直射光进入建筑,而冬天不影响采光,使尽可能多的阳光摄入室内。
在民国建筑立面以砖墙和小尺度的开窗为主。
因而在中农里民国建筑群的保护再利用设计中,我们所采用的遮阳设计也是采取小尺度单个设计的方法,与原有立面得开窗相适应。
经过比较,遮阳设施的形式选定为遮阳百叶。
其形式和高度经计算确定。
a.遮阳材质的选择 在民国建筑中有大量的木构件,这些木构件多呈栗壳色(混水漆)或棕黄色(清水漆),做工精致,成为民国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中农里民国建筑群的性能提升设计中,我们所选取的遮阳材质以木材和江南常见的竹材为主,与老建筑相协调。
木材和竹材经防水防腐处理,漆面选用清水漆,成棕黄色,与原有建筑的红砖材质相协调。
b.不同立面遮阳形式的不同 由于太阳早晚高度角低而正午高度角高,因而在南立面,设计中采用水平向遮阳百叶来遮挡正午的太阳,而在东西立面,设计中采用垂直遮阳百叶来遮挡早晚的太阳,以便保证有效地光线调节,在夏季阻隔太阳很热有点热舒适很热有点热舒适夏季冬季发霉严重有点发霉没有发霉发霉严重有点发霉没有发霉夏季冬季1中农里民国住宅建筑性状调研:室内冷热与家具发霉状况 (1)居住在中农里历史街区中的人以退休以老年人为主,每户的居住人口以三人为主(占29%),各户的居住面积以41~60m 2为主(占42%),居住年限最多的是20~40年(占%); ()就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而言,442辐射热。
c.遮阳设计的效能评价 我们利用数值分析模拟手段对于增加遮阳设施对于室内环境的改变进行了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