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 格式:pdf
- 大小:139.44 KB
- 文档页数:4
防治哮喘的GINA方案
陈宝元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10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因此,哮喘已经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的健康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组织了由17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专门小组,制订了关于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其目的是提供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最佳的哮喘防治方案,以帮助医生减少哮喘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结合当前国内多数哮喘患者不能得到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的状况,及某些误导性宣传的存在,非常有必要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了解GINA方案,并在实施中受益.【总页数】1页(P10)
【作者】陈宝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在昆钢的推广应用 [J], 张秉坤;杨坤琪
2.应用GINA方案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160例调查分析 [J], 林红
3.新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方案的评价和解读 [J], 沈华浩;应英华
4.应用GINA方案防治支气管哮喘673例调查分析 [J], 孙宝华;赵玉歧;吴永利;边
清霞;孙元霞
5.GINA方案对中国哮喘防治工作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 [J], 林江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搜狐博客> 云淡如烟> 日志> 哮喘专集2007-10-20 |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标签: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解读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时间: 2009-01-12 12:06:00 作者:呼吸内科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多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尤其是儿童)及死亡率逐渐上升。
哮喘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共有17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组成小组,制定了关于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并出版了一套名为《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简称“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的系列丛书。
这套丛书包括《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的策略—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会议报告》,它包含哮喘的技术性讨论,哮喘的管理,有关临床建议的科学理论和来自科学文献的专业引证;《哮喘的管理和预防》,是给公共卫生官员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实用指南;《哮喘管理和预防的指南袖珍本》,是给基层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病人护理信息概括。
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专家小组以这套系列丛书为依据,与世界各国及中国医药卫生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全球及中国推广全球哮喘防治的策略。
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时间: 2009-01-12 12:07:00 作者:呼吸内科随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增多,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亦较前明显增多,变应性鼻炎已成为一个全球行的健康问题。
变应性鼻炎虽不致命,但发病率高,涉及面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
为有效对鼻炎进行控制。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召集全球30多位包括耳鼻喉。
、变态反应、呼吸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召开了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和预防的工作会议,并依据会议内容出版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 impact on asthma, ARIA)一书。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要点导读与解析作者:向莉选自: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33(11)2018年3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发布了2018年更新版,附文详细列举了12项更新要点及其研究证据背景。
2018年正值GINA 发布25周年,今年的世界哮喘日主题"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it is always the right time to address airway diseases (重视气道疾病,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全程实时重视气道疾病;健康呼吸恰逢其时;生命全周期健康始于呼吸)",也是将哮喘病延伸为气道疾病的重点代表性疾病,从疾病患者和治疗疾病的医者2个方面来强调重视哮喘的健康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是继"哮喘控制"作为世界哮喘日主题延续了多年后,从关注健康角度呼吁实时和全程重视呼吸健康的深远意义,如果能用"恰逢其时、全程实时"这样的中文翻译来对应"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it is always the right time"的主题要点,可诠释为:对于气道疾病的重视,应该在行动上予以果断执行,在意识上强调前瞻预防的视角,那么可以反映出,25年来GINA 的全球推广相伴着从始至今第22个世界哮喘日的公众宣传,它是从基础和临床研究诊治哮喘到向社会和公众转化健康呼吸关注专注的结合,正是不断从民生健康问题向临床实践者和基础研究者的深入思考、研究、总结、提升的循环递进式前进,让哮喘患者及哮喘治疗和照护者不断获取了哮喘病这一顽疾的真实面目和采取预防控制的各种措施。
2018年GINA指南更新要点涵盖了从评估哮喘恶化或难控制危险因素(未来风险维度)、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诊断监测及药物治疗的选择)、药物和免疫治疗(含急性加重和学龄前治疗)、并存上气道疾病治疗、月经期哮喘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综合征、预防哮喘共7大类问题的12项要点,在本文的导读解析中,将重点关注包含儿童人群的相关问题予以导读解析和归纳,供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诊治管理和研究哮喘疾病的人员参考。
2014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简介作者:何权瀛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4-09-26自2002年起,GINA报告每年更新一次。
与2013年相比,2014年新版的GINA具有以下几个新的改进。
⑴哮喘定义的更新。
提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核心内容是症状和呼气流量的变异性。
⑵强调应尽可能确立哮喘的诊断以尽量减少哮喘治疗中的不足与过度,并提出特殊人群如何确立哮喘诊断的建议,包括已接受治疗的患者。
⑶提出若干可用于评估哮喘症状控制和引发不良后果危险因素的实用工具。
⑷提出一套完整的哮喘管理路径,承认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基本作用,还提出了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不同的不断变化的危险因素、患者自身的选择偏好以及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的框架。
⑸在考虑实施升级治疗前应考虑并提出某些常见问题,包括吸入用药技术不正确、依从性不佳,强调应充分利用现有药物达到疗效最大化。
⑹对哮喘进行持续管理,通过制订哮喘活动书面计划早期开始哮喘自我管理,若可能,进而延伸到初级护理管理和急性期护理乃至随访。
⑺为使推荐意见有效适用于不同保健系统、可行治疗方案、社会经济条件、健康文化水平及种族,GINA2014进行了策略更新。
此外,新版文件中还包括以下两个新章节。
⑴关于5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患者管理的文件,首次单独发表于2009年。
GINA2014整合这部分内容,意味着其涵盖了全年龄段哮喘诊断和管理。
⑵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综合征(ACOS)的诊断,为GINA和COPD全球创议(GOLD)共同参与的一个项目,并由两个委员会共同发布。
哮喘的定义、描述和诊断哮喘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常见特征是慢性气道炎症。
其定义是具有呼吸症状病史,包括喘息、气短、胸部发紧和咳嗽,症状及程度可随时间变动而变化,并伴可变性气流受限。
哮喘诊断应根据特有的症状类型和可变性气流受限证据,通过支气管舒张剂可逆性试验或其他试验加以证实。
若可能,在开始实施控制性治疗前提供哮喘诊断证据。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委员会发布的哮喘防治指南时刻追踪全球哮喘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受到了全球同行的认可。
2014年GINA委员会对其指南进行了再次修订,内容涉及哮喘定义、表型、诊断、分级治疗和管理等,在2015年GINA更新版指南中,又增添了过去1年的最新研究结果。
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与教育中心刘传合教授先对2015年GINA指南中有关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管理的内容进行解读,以展示近年哮喘防治的新观点。
1
哮喘的定义
既往GINA指南及我国指南对哮喘进行定义时,均认为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呼吸道反应性增高,在各种触发因子作用下,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
目前GINA指南中首先提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呼吸道慢性炎症为特征,具有呼吸道症状,如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这些症状及其程度随时间而变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气气流受限。
可见GINA新指南中对哮喘的定义仍然基于原定义中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特征,即呼吸道慢性炎症,反复呼吸道症状和可逆性气流受限,同时强调哮喘发病与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哮喘的临床分类
2008年儿童哮喘PRACTALL共识报告及2011年国际儿童哮喘共识(iCON)分别就儿童哮喘的表型进行了论述。
前者将儿童哮喘分为4个表型:即病毒诱发哮喘、运动诱发哮喘、变应原诱发哮喘以及未定型哮喘,后者对儿童哮喘分型除以上4个表型外,尚包括多因素型和肥胖型。
新GINA指南虽然提出了如下5个常见临床表型:
(1)变应性哮喘:儿童期起病,伴个人或家族特应性疾病史;
(2)非变应性哮喘:痰细胞学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少量炎性细胞;
(3)迟发型哮喘:成人后发病,与过敏无关;
(4)固定性气流受限型哮喘:一些病程长的患者,可能由于呼吸道重塑而发展为固定的气流受限;
(5)哮喘伴肥胖:一些肥胖的哮喘患者,呼吸道症状明显而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轻微。
但应注意,以上5个表型的提出基本是针对成人患者。
其中提出的某些表型,如迟发性哮喘不属儿童范畴。
国定性气流受限虽可见于儿童,但在儿童中具体情况如何,尚需探讨。
同样,哮喘伴肥胖在儿童较多,但有无必要作为一个类型提出,尚存在不同观点。
年幼儿童哮喘的诊治和管理是目前儿童哮喘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新GINA指南对5岁及以下儿童并未提出哮喘分型,只提出了喘息表型,即基于临床症状的分型和基于病情发展趋势的分型:前者包括间歇性喘息(常由病毒感染引起,感染期有症状,非病毒感染期正常)和多因素触发喘息(病毒感染期有症状,非病毒感染期仍有症状,常在夜间、活动、哭/笑时出现或加重);后者包括暂时性喘息(症状始于并消失于3岁前)、持续性喘息(症状始于3岁前,持续至6岁后),迟发性喘息(症状始于3岁后)。
这种分型方法中,前者对临床诊治有一定指导意义,后者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通常认为仅限于理论探讨,难以用于指导临床,缺乏临床实用性。
3
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年长儿童(6岁以上)
诊断依据和方法与成人相同,即基于“反复呼吸道症状病史”和“证实存在变化的呼气性气流受限”2点。
过敏检测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是诊断哮喘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均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年幼儿童(5岁及以下)
年幼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3个方面:症状特点;存在发展为哮喘的危险因素;对试验性控制药物治疗的反应。
此外,指南推荐,根据
呼吸道感染时及非感染期问,患儿呼吸道症状的持续时间,1年中症状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夜间情况及特应性或家族哮喘史,参照指南中给出的量表,在年幼儿童进行哮喘诊断和给予治疗,以避免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
在5岁及以下儿童尚缺乏确诊哮喘的检查手段。
4
哮喘控制的评估
新指南中哮喘控制的评估仍旧包括2大方面,即当前临床症状控制和未来风险评估,但突出强调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症状控制的评估亦沿用原评估表(表1)
表1:喘控制水平评估表
点击查看原图
5
哮喘的治疗
哮喘药物治疗的初始方案
新指南推荐的分级治疗方案基本上沿用了以往标准,即轻度哮喘:采用第1或2级治疗方案;中度哮喘:采用第3级治疗方案;重度哮喘:需要进行第4或5级治疗方案(表2、3)。
表2 6岁及以上儿童哮喘分级治疗方案
点击查看原图
注:a:对6~11岁儿童不推荐使用;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BA:长效B2受体激动剂;LTR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SABA:短效p2受体激动剂;OCS:口服激素
表3 5岁及以下儿童哮喘治疗方案
点击查看原图
注:ICS:吸人性糖皮质激素;LTRA:白三烯受体拮抗剂;SABA:短效B2受体激动剂ICS
但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1)6岁以上患者哮喘的治疗,在第l级治疗方案,除按需使用短效B2:受体激动剂(SABA),可以考虑使用低剂量
吸人性糖皮质激素(ICS)作为备选方案;(2)第3级及以上治疗方案中,除SABA外,ICS/福莫特罗亦可作为缓解药物使用。
指南认为在高危患者,与固定剂量的ICS+长效B2:受体激动剂(LABA)或高剂量ICS维持治疗加按需使用SABA控制方案比较,ICS/福莫特罗作为维持和缓解治疗能显著减少急性发作,并能以较低剂量的激素取得相似的哮喘控制水平。
5岁以下儿童哮喘的分级治疗方案则继承了2009年GINA委员会发布的《5岁及以下儿童哮喘的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内容,与年长儿童哮喘治疗方案比较,仅分为4级,其用药方案也较为单纯,长期控制用药只包括ICS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未推荐使用LABA和茶碱(表3)。
此外,无论年长儿童治疗方案,还是年幼儿童治疗方案,在所有级别治疗中,指南均将ICS作为首选控制用药,突出了ICS在哮喘长期控制治疗中的地位。
哮喘治疗的升级与降级
于阶梯治疗方案,新指南更加强调以控制症状和降低未来发作风险为目的对哮喘进行升级或降级治疗,并将升级治疗分为3种不同情况:(1)持续升级(至少2~3个月):升级治疗维持2~3个月再评估,无效者考虑加用其他治疗药物;(2)短期升级(1~2周):短期增加维持治疗的激素剂量,适用于病毒感染或季节性变应原暴露而导致喘息发作;(3)每日调整:使用布地奈缈福莫特罗或二丙酸倍氯米松/福莫特罗作为控制和缓解药物者,在每日维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症状临时增加剂量作为缓解药物使用。
关于儿童哮喘降级治疗的研究很少,依据指南推荐,当哮喘症状得到良好控制且肺功能稳定达3个月,可考虑降级治疗;当患儿有急性发作的风险或固定气流受限时,在不能密切观察的情况下勿予降级;降级治疗需选择适当的时机(无呼吸道感染,非旅行期间);降级治疗应作为试验性治疗,建议记录患儿的哮喘控制情况,确保在病情出现反复时患儿有足够药物可以恢复到之前的治疗剂量,并进行规律的随访等;对于大多数患儿而言,每3个月减少ICS剂量的25%~50%较为妥当。
对于过去6~12个月内无任何症状,且无任何发作风险因素者,可以考虑停止使用控制药物治疗,但应密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