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网络基础
- 格式:pdf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60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第四章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4.1 网络的概念与分类网络的定义:网络是指将分散的计算机和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交换和资源的共享的系统。
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方式,可以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
4.1.1 局域网(LAN)局域网是指在一个比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如办公室、学校或者一个建筑物内,将若干个计算机和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和数据传输的网络。
4.1.2 城域网(MAN)城域网是指连接城市范围内的多个局域网,并利用特殊的设备进行通信的网络。
城域网的覆盖范围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
4.1.3 广域网(WAN)广域网是指将地理范围更广的局域网通过传输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覆盖范围可能跨越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
广域网通常采用专线或者互联网进行通信。
4.2 网络的组成与拓扑结构网络的基本组成:计算机、传输线路、交换设备和协议等。
网络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
4.2.1 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将计算机和设备通过一根主线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优点是布线简单,缺点是信号传输距离受限。
4.2.2 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将计算机和设备通过一个中心设备连接在一起的方式。
优点是易于扩展和管理,缺点是中心设备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
4.2.3 环型拓扑结构环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将计算机和设备连接成一个环状的方式。
优点是传输距离长,缺点是故障时难以检测和恢复。
4.2.4 网状型拓扑结构网状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将计算机和设备相互连接起来的方式,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优点是可靠性高,缺点是布线复杂。
4.3 网络的通信方式与协议网络的通信方式包括广播通信和点对点通信。
4.3.1 广播通信广播通信是指将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所有计算机和设备的通信方式。
广播通信需要使用特定的协议,如ARP、RARP等。
七年级上册信息课本知识点第一章数据及其表示一、数据的基本概念数据是指能够输入计算机中,可以进行处理的各种符号或文本信息。
数据可以是数字、字符、图像、音频等多种形式。
二、二进制数及其转换1. 二进制数是由 0 和 1 组成的数,其逢二进一。
2. 将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将要转换的十进制数不断除以 2,直到商为 0,余数倒序排列即为二进制数。
3. 将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将二进制数每一位数乘以2的次幂,在将结果相加即可。
三、进制转换及其应用1. 进制转换:将任意进制数转化为十进制数,再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其他进制数。
2. 应用:计算机中常用的进制有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其中,二进制常用于计算机数据的存储和运算,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常用于计算机程序的编写。
第二章信息编码一、信息编码的基本概念信息编码是指将特定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处理的二进制数,便于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过程。
二、ASCII 编码ASCII 编码是一种 7 位或 8 位编码方式,可以表示英文字母、数字、符号和一些控制字符等共 128 个字符。
三、Unicode 编码Unicode 编码是一种包含几乎所有字母、标点、符号和一些特殊字符的编码方式,采用多种位数,最大可表示1114112 种字符。
四、应用举例信息编码在计算机通信、移动设备、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三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述一、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之一,是控制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资源的程序集合,提供了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1. 系统内存管理:负责控制系统内存的分配和释放。
2. 进程管理:控制各种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和唤醒。
3. 文件系统管理:负责管理系统内各类文件的创建、删除、打开、关闭、读写以及存储等操作。
4. 设备管理:管理计算机内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的控制。
三、常见操作系统常见的操作系统有 Windows、Linux、MacOS 等。
一、教案名称:2024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键盘和鼠标,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3.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史2.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3. 键盘和鼠标的使用4. 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计算机的发展史。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3. 示范键盘和鼠标的使用。
4. 学生实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
二、教案名称:2024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第二章:操作系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基本的操作。
3.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3. 基本的操作命令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3. 示范基本的操作命令。
4. 学生实操,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三、教案名称:2024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第三章:文字处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使用Microsoft Word,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技能。
3.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文字处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2. 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3. 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
3. 示范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
4. 学生实操,掌握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
四、教案名称:2024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第四章:网络基础1. 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使用浏览器,掌握基本的网络搜索技能。
3.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网络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1、以太网使用的CSMA/CD协议是以争用方式接入共享信道的,这与传统的时分复用TDM相比较有缺点如何?答:CSMA/CD是一种动态的媒体随机接入共享信道方式,而传统的时分复用TDM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信道,所以对信道的利用,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更灵活,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不像TDM,为用户按时隙固定分配信道,即使当用户没有数据要传送时,信道在用户时隙也是浪费的;也因为CSMA/CD是用户共享信道,所以当同时有用户需要使用信道时会发生碰撞,就降低信道的利用率,而TDM中用户在分配的时隙中不会与别的用户发生冲突。
对局域网来说,连入信道的是相距较近的用户,因此通常信道带宽较宽,如果使用TDM方式,用户在自己的时隙内没有数据发送的情况会更多,不利于信道的充分利用。
对计算机通信来说,突发式的数据更不利于使用TDM方式。
2、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it/s。
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播速率为200000km/s。
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答:对于1km电缆,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为:τ=1÷200000=5×10-6s=5μs,端到端往返时延为: 2τ=10μs为了能按照CSMA/CD工作,最小帧的发送时延不能小于10μs,以1Gb/s速率工作,10μs 可发送的比特数等于:10×10-6×1×109=10000bit=1250字节。
3、假定A以太网中的通信量的80%是在本局域网上进行的,其余20%的通信量是在本局域网和因特网之间进行的。
B以太网的通信量情况则相反。
这两个以太网一个使用以太网集线器,而另一个使用以太网交换机。
你认为以太网交换机应当用在哪个网络上?答:不管是集线器还是交换机,都要跟路由器连接,也要连接所有的本地主机。
假定一个以太网上的通信量中的80%是在本局域网中进行的,而其余的20%的通信量是在本局域网和因特网之间进行的,那么就需要考虑用户在本地通信中所能够得到的带宽这一关键因素,为了提高服务性能,应该使用以太网交换机;在后一种情况下,通信量中的80%是通过路由器和外部交互的,仅20%的通信量是在本局域网内部传输的,一般说来,当前用户接入因特网的速率要比局域网的速率低得多,因此,比较而言,在总体上用户对局域网的带宽需求不是很高,可以使用以太网集线器让所有的主机和路由器共享以太网的带宽。
第四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应用本章概述本章内容是全书的重点部分。
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本章内容就是完成以上任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好本章内容,为学习第五章网页制作打好基础,对学习第六章程序设计设计初步也有很大帮助。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因特网,因特网的应用等。
本章的主要操作技能有:浏览信息,搜索信息,下载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邮件文件夹和通讯薄的管理,申请个人免费电子邮箱等。
在介绍因特网应用时,要突出因特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介绍网络应用软件时,要重点举一些国内优秀软件及开发者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树立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信心。
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网上交流(如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等),一定要加强教育工作,使学生能遵守社会公德和操作规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现代化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章教学要求与课时安排1.本章总的教学要求是(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因特网的发展概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理解信息在因特网上的表现形式,信息在因特网上与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形式以及信息在计算机上的存储形式。
(3)学会利用浏览器进行信息的浏览、搜索和下载,学会使用电子邮件的各种操作。
2.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节网络基础知识约 0.5课时第二节因特网简介约 0.5课时第三节因特网上的信息处理约4课时第四节电子邮件的应用约 3课时教材分析和教材教法第一节网络基础知识(一)教学要求(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和硬件(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二)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有多种,本节采用的定义描述使学生都能理解,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网络是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组合,二是需用网络软件来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