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42例临床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11.89 KB
- 文档页数:5
93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药物与临床甲磺酸罗哌卡因,作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麻醉作用确切、心脏毒性低,尤其是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的特点在分娩镇痛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对子宫胎盘血流无影响,比较适合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已有学者研究出最低有效的药物浓度[1]。
我们将国产的甲磺酸罗卡因配伍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观察其临床镇痛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00例自愿接受分娩镇痛估计能顺产的足月初产妇,ASA1或2级头位单胎无宫缩力乏力及妊娠合并症,年龄在20~30岁之间,分为2组,A组(N=50),0.13%甲磺酸罗卡因(8.94%罗哌卡因3mL+20ug/mL的芬太尼2mL+生理盐水15mL);B组(N=50)作为对照组。
1.2 麻醉方法A组产妇均于麻醉前开放上肢静脉通道,于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空口开至3~4cm)时,取左侧卧位,于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3cm,经导管抽吸无血液及脸脊液,嘱平卧,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和胎心监护仪,经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确定导管在硬膜外腔,无脊麻醉现象,再给予混合液0.1mL/kg,麻醉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在注药5min后,开始用针头测量上下痛觉的敏感程度,间断注药,单次为首次半量,锁定时间1~1.5h左右,直至宫口开后停药。
B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
1.3 观察项目记录疼痛程度,下肢肌力,宫缩情况,产程,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皮肤骚痒,恶心呕吐,穿刺点疼痛等,及胎儿胎心率(FHR)和Apgar评分。
1.4 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组内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应用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
2 结果A组所有产妇宫缩时间,第一产程,胎儿Apgar,FHR与B组相比无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组产妇用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126例足月初产妇,根据自愿镇痛原则,分为观察组76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无使用麻醉,对比产妇自觉疼痛反应和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分娩方式及胎儿宫内窘迫情况。
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顺产例数比例多于对照组,产钳分娩和剖宫产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能够减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且产程和产后2h出血量与正常分娩差异不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产程及分娩结局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36—01分娩是女性的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会产生剧烈疼痛,造成母体和胎儿内环境混乱。
随着经济文化和围产科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采用适当的镇痛措施减少产程疼痛,能够更好改善母体和胎儿的氧供平衡,促进顺产。
甲磺酸罗哌卡在低浓度下就可以阻滞分离感觉和运动感觉,对心脏和神经的毒性低,适合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1]。
现笔者对我院126例顺产分娩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顺产的足月初产妇126例,根据是否要求分娩镇痛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6例,年龄为21至32岁,平均为26.5岁,妊娠为38—42周,均为单胎,头位,未发现妊娠合并疾病及宫缩乏力,无椎管内硬膜穿刺禁忌证,asa i或ⅱ级。
对照组50例,年龄为24至35岁,平均为27.5岁,妊娠为37—42周,均为单胎头位,未发现妊娠合并疾病及宫缩乏力。
两组在产妇在年龄、孕期等差异比较,p>0.05,可进行比较。
17CH IN A FO RE IG N ME DI CA L TR EA TM EN T 中外医疗论 著据有关报道,分娩疼痛在疼痛分10级中属于最高级,其给产妇带来的疼痛不言而喻。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妇对无痛分娩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理想的分娩镇痛应该是安全、无痛、产妇能积极配合产程,镇痛方法与药物对产程和母婴影响小。
因此在无痛分娩药物的选择上应非常严格谨慎。
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罗哌卡因,具有对人体中枢神经和心脏毒性低,作用持续时间长,低浓度下即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
据有关报道: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中,在镇痛方面,辅用小剂量芬太尼就能显著降低罗哌卡因的使用浓度,但对其运动阻滞无协同作用[1]。
本文对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无痛分娩中的麻醉效果进行临床观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妊娠时间为37周以上,单胎,头位,年龄范围为23~32岁初产妇,均无阴道分娩和硬膜外麻醉禁忌证,愿意接受无痛分娩产妇的9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在这期间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身体状态,胎位及妊娠时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1.2 方法研究组产妇在宫口开大到2~3c m 时,选择在L 2~3或L 3~4进行硬膜外穿刺麻醉,首次剂量0.075%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混合液12~15。
1mi n内推注完毕,调节好平面至T10左右,接好镇痛行P C E A 方式镇痛,输入0.1%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μg /m L 混合液,持续给药剂量为5m L /h ,锁定时间为15mi n ,宫口开全是停泵。
1.3 指标观测检测2组孕妇的基本生理指标以及宫缩和胎心音;镇痛效果,运动能力,感觉变化,产程及分娩结果。
1.4 评价标准镇痛采用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标准(VAS):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想象的疼痛,由产妇进行疼痛的产妇自我评价。
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过程中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5-11-05T15:47:30.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作者:赖大勇[导读]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目前经常被使用的两种镇痛方法分别为: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
赖大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贵州安顺 561000)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过程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 年2 月至2014 年2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娩初产妇50 例,给予罗哌卡因进行镇痛分娩,对照组分娩初产妇50 例,不进行无痛分娩,对比两组分娩初产妇的疼痛评分、分娩方式以及流血量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疼痛评分以及出血量分别为:(2.38±1.25)分、(190.34±17.25)mL;对照组产妇的疼痛评分以及出血量分别为:(7.94±2.01)分、(214.56±19.54)mL,且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过程中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减少产妇的出血量,缓解疼痛并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罗哌卡因;无痛分娩;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39-01妇产科以及麻醉科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产科镇痛问题【1】,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有利于产妇的顺利分娩。
目前经常被使用的两种镇痛方法分别为: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指的是,通过产前为产妇进行按摩以及产前训练来减轻产妇疼痛【2】。
而相对于药物镇痛来说,非药物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不可观,本文主要研究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过程中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 年2 月至2014 年2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娩初产妇50 例,对照组分娩初产妇50 例。
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对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目的探析临床对分娩产妇实施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既往2年内接诊的住院分娩的产妇213例,并按照是否实施麻醉镇痛以及麻醉药物剂量的不同将产妇分组。
将其中未实施任何麻醉镇痛而直接分娩的71例产妇记为A组、将其中实施0.1%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2μg /ml麻醉的71例产妇记为B组、将其中实施0.2%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2μg /ml麻醉的71例产妇记为C组。
结果A组产妇、B组产妇以及C组产妇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得分两个方面比较,是无明显区别的(P>0.05)。
但V AS 得分,B组产妇及C组产妇均明显低于A组产妇(P<0.05)。
在产程长短方面,B、C组的第一产程均明显短于A组产妇(P<0.05),但C组产妇的第二产程存在明显的延长(P<0.05)。
结论选取低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对分娩实施麻醉镇痛的效果好,值得在各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标签:分娩镇痛;甲磺酸罗哌卡因;芬太尼伴随着近年来围生医学、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认识到剖宫产分娩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足,这样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阴道的自然分娩。
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娩疼痛作为阴道分娩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对产妇身心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1]。
因此,如何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降低疼痛对产妇、围生儿的影响,是目前临床产科工作的重点。
此次我科室对近期内接诊的142例产妇分别实施了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麻醉镇痛并与未实施镇痛的71例产妇进行了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科室在2011年8月~2013年8月接诊的213例住院分娩的产妇,全部产妇均选择阴道自然分娩、且均为单胎孕产妇。
213例入选产妇的年龄大小从21~33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6.8岁;产妇的体重从49~77kg不等,平均体重为62.6kg。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疗效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无痛分泌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在足月单胎头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采取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无痛分娩,对照组100例,实施常规产科护理,不使用麻醉药物镇痛,对VAS评分及产后新生儿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镇痛前,两组产妇的VAS评分无差异,观察组产妇在活跃期、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期间,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一氧化碳水平较对照组高,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无痛分娩,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对新生儿也能起到保护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芬太尼;甲磺酸罗哌卡因;无痛分娩;新生儿自然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但是在分娩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导致许多产妇产生恐惧感,从而选择剖宫产分娩。
随着无痛分娩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无痛分娩能缓解生产时的疼痛感,也能减轻其焦虑及恐惧情绪,有利于临床分娩顺利进行[1]。
自控硬膜外镇痛为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罗哌卡因是常用的麻醉药物,配伍阿片类药物可起到加强镇痛作用效果。
但是许多学者担心实施无痛分娩后对新生儿健康造成影响[2]。
本组研究对产妇实施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进行无痛分娩,现进行如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在足月单胎头位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及观察组100例,观察组: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4±4.7)岁;体重47~81kg,平均体重(66.3±4.7)kg;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7.8±4.4)岁;体重48~85kg,平均体重(68.1±4.8)kg;纳入标准:具有自然分娩指征;与本组研究配合;18~35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炎症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严重肝、心、肾功能不全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罗哌卡因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应用的临床探析农会战【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分娩的初产妇260例,所有产妇均无阴道分娩和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选择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120例为观察组,其余1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规程中不应用任何镇痛药物,观察组应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进行镇痛.结果:两组宫缩强度、胎心音、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活跃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顺产、负压吸引、器械助产、产后出血以及胎儿Apart评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剖宫产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对母婴影响小,镇痛效果好,给药方便,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3(013)003【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卡因;芬太尼【作者】农会战【作者单位】广西天等县人民医院崇左532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3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对无痛分娩方式的认识逐步深入,要求无痛分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选择镇痛方法时要极为慎重,既要对产妇影响较小,又要对胎儿影响较小。
近年来,我们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进行无痛分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5 月~2012 年12 月分娩的初产妇260 例,年龄22~31 岁,平均25.8 岁,所有产妇均无阴道分娩和硬膜外麻醉禁忌证。
选择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120 例为观察组,其余14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胎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规程中不应用任何镇痛药物。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的观察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产妇40例,ASAI—H II级,随机分为两组,0.1 %罗哌卡因+芬太尼(2卩g/ml)(A 组),0.15 %罗哌卡因 +芬太尼(2卩g/mI)(B组),每组20例,各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孕周等有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当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开放静脉,经L2 —3间隙穿刺头向置管3cm, A组注入0.1 %罗哌卡因+芬太尼(2卩g/ml)5ml , B组注入0.15 %罗哌卡因+芬太尼(2卩g/ml)5ml,观察5min,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追加药物,控制平面至T10后连接镇痛泵,背景输注量均为4ml/h ,宫口开全时停止给药。
1.3 观察项目①产妇生命体征(BP、ECG SPO2;②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③运动神经阻滞效果:采用改良Bromange评分法评定下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
踝、膝、髋关节都能活动,伸直下肢能抬离床面为0 分;伸直下肢不能抬离床面,但能屈曲膝关节为 1 分;不能屈曲膝关节,但能屈曲踝关节为2 分;踝、膝、髋关节都不能活动为3分;④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催产素使用情况;⑤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min Apgar评分。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 ± s)表示,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2检验,计算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镇痛效果均良好,各时点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阻滞A 组均为0分,B组14例0分,6例1分,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minApgar 评分均大于8 分,5min 均为10 分,无显著差异(P?0.05) ;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和催产素使用情况见表 1 。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42例临床观察
张郃;王其祥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8(022)004
【摘要】我们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和(或)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液,对要求硬膜外间隙镇痛的临产妇施行无痛分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总页数】3页(P324-326)
【作者】张郃;王其祥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湖北,咸宁,437100;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湖北,咸宁,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4.3
【相关文献】
1.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J], 范荣林
2.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临床观察 [J], 王志斌
3.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J], 李彩虹;藏庆淑
4.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J], 屈红梅
5.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联合氢吗啡酮用于无痛分娩疗效 [J], 李延;张园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无痛分娩42例临
床观察
(作者: 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关键词】无痛分娩
我们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和(或)小剂量芬太尼复合液,对要求硬
膜外间隙镇痛的临产妇施行无痛分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包括42例孕38〜40周,单胎、头位的21〜28岁的初产妇,ASA I〜H级,胎儿无异常,估计经阴道自然分娩无困难,无椎管内阻滞禁忌证,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临产妇,列为观察组。
并以同期未施行无痛分娩,基本情况与观察组相似的41例临产妇,列为对照组。
1.2方法
观察组产妇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即宫口开至2〜3cm时,经L2、3或
L3、4棘间隙施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cm注入试验量1咖」多卡因
5ml,确认无误注血管和脊麻征象后,推入0.125%~ 0.150%甲磺酸罗哌
卡因8~ 10ml (含或不含芬太尼2 [1 g/ml),约1h后再推入4〜5ml,依次类推,直至胎儿娩出为止。
对照组临产妇不施行任何镇痛处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观察项目相同。
①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标尺在用硬膜外置管前、注药后20min、平产或剖宫产前30min让病人行自我疼痛评分
(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疼痛);对照组每30min 一次;② 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法判断运动神经阻滞程度(0级为无运动神经阻滞;I级为不能抬大腿;H级为不能弯曲膝部;皿级为不能弯曲踝
关节);③ 用DHI2000A多参数监护仪记录MAP HR每30min 一次;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产程进展、宫缩次数;记录或计算剖宫产率、术后2h出血量》400ml人数、产钳助产率;并发症观察:如恶心、
呕吐,尿潴留等。
④新生儿娩出后由助产士评定1min和5min的Apgar 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士s)表示,组间比较米用t检验,计数资料米用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两组产妇疼痛效果比较
两组产妇活跃期开始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观察组产妇在实施镇痛
后,宫缩时无痛苦表情,心率和血压均无明显变化。
至平产或剖宫产前30min时,宫缩、心率、血压变化均不大。
对照组产妇宫缩时喊叫、挣扎、表情痛苦、心率加快、血压增高。
观察组产妇在给予负荷量后
20min均取得满意麻醉效果,总体镇痛效果(1.33 士0.89 ),与镇痛前(3.69 士 1.0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活跃期后30 min(4.46 士1.34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平产或剖宫产前30min总体镇痛效果(1.40 士0.90 )与镇痛前
(3.69 士 1.0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平产或剖宫产前30min时(4.98 士 1.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对照组产妇VAS评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见表1。
所有两组产妇中无1例出现明显运动神经阻滞,均能行走,Bromage评分均为0级,两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产妇疼痛效果比较与观察组产妇镇痛后20min比较,*P v 0.05,与观察组产妇平产或剖宫产前30min 比较,△ P v 0.05
2.2 两种方案分娩结果比较
两组产妇宫缩强度、产后2h出血量》400ml人数、产钳助产率、每小时宫缩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无1例出现低血压。
对照组
有8例出现血压升高(MA R 90mmHg ,11例出现心率增快(日苦
100bpn),剖宫产率远高于观察组(其中有9例因无法忍受宫缩痛而强烈要求剖宫产)。
观察组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有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
恶心呕吐在观察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潴留在观察组有1例,对照组
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两种方案的分娩结果比较
2.3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2例1min为9分、5min为10分;对照组
1例1min为8分、5min为1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
3。
表3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3讨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属纯左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小剂量时产生感觉阻滞,大剂量可产生外科麻醉。
一般认为小剂量使用不伴或仅伴有局限的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
此药易通过胎盘,由于与胎儿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低,胎儿总血浆浓度也比母体低,尚无对胎儿、新生儿有害的报道。
芬太尼为阿片类药物,少量配用可减少甲磺酸罗哌卡因的用量,且其不易通过胎盘,对胎儿和新生儿不会造成呼吸抑制及其他不良影响。
我们使用0.125%〜0.150%甲磺酸罗哌卡因(含或不含芬太尼2卩g/ml )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无痛分娩,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总体镇痛效果也明显好与对照组,表明甲磺酸罗哌卡因行镇痛分娩能有效减轻宫缩时的疼痛,降低或抑制分娩的应激性,有利于产妇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产后机体的顺利恢复。
另外,观察组Bromage评分在用药前后以及与对照组相比,都无明显差异,表明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产生良好镇痛的同时,对运动几乎不产
生阻滞作用,用于分娩镇痛不会引起行走困难。
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有
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
对照组中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中途剖宫产的原因多与随产程进展出现的脐带绕颈、疼痛刺激造成产道肌肉紧张、头盆不称等相关,产妇不能耐受精神紧张和疼痛刺激亦是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
而镇痛分娩可缓解产痛,能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率;观察组产妇即使中途转为剖宫产术,也只需加用相应局麻药,无需再硬膜外穿刺置管。
两组产妇宫缩强度、使用催产素率、活跃期时间观察、术后2h出血量》400ml人数、产钳助产率、并发症观察等虽有差异,但都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新生儿Apger评分亦没有明显差异。
总之,0.125%〜0.150%甲磺酸罗哌卡因(含或不含芬太尼2卩g/ml )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不仅有效缓解疼痛,应激反应也得到明显抑制,对产妇、胎儿不致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