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惠阳一中实验学校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N
- 格式:doc
- 大小:4.37 KB
- 文档页数:3
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C(A剔透tī孟陬zōu;B潜在qián;D氛围fēn)2.D(A声—生;B迭—叠;C揉—蹂)3.B(质疑、置疑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置疑”多用于否定,而“质疑”是心有所疑,并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答。
“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
“琢磨”指雕刻、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思索、考虑。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原形,远离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现原形。
)4.D(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
形容愤恨且畏惧,或者拘谨且畏惧,应改为“怒目而视”。
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应改为“一叶障目”。
凤毛麟角: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
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5.C(A成分残缺,可在“互不相让”后加“的事件”。
B缺少主语。
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6.C7.B(B为通感,其余选项为比拟手法。
)8.C(A“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
B西班牙诗人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盾牌的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面是幸福、快乐。
D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9.D(名作动,其他选项名作状)10.C11.C(C都是“却”,表转折关系。
A承接关系;转折关系。
B凭……身份;因为。
D接近于;危险)12.A(A都是被动句。
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D定语后置句)13.B(拜:接受任命;视:比较;淹:久留)14.A(《老王》不是小说,“美国”改为“英国”)15.C16.C(本段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17.A(印证的是“建筑形象,都诗化,情态化了”。
其它三项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一致)18.B(A.更美在其空间;C.写的是月色,与树无关;D.因果颠倒。
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参差/参军海量/量体裁衣自怨自艾/方兴未艾B.熨斗/熨帖黄澄澄/澄清薄利多销/日薄西山C.应届/应当勒紧/悬崖勒马鬼使神差/差强人意D.间或/间不容发蒙骗/蒙蔽拾级而上/拾人牙慧2、下列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老张和老王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各自的孩子也都成了好朋友,但他们二人却素不相能。
B.老赵这个人是个远近闻名的评书迷,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听起来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C.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心里真是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
D.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社会带来了进步,但是科技又是一把杀手锏,如果缺少道德的引导,科技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所谓“应设课程”,我会同各系主任和专业骨干经过反复研究精选出来的带有理想性、引导性的课程结构。
B.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C.诗人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D.这次新课程培训班的学员,除了本省教师外,还有来自外省的15个中学的教师。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包车在冷落的郊道上走,靠右不远是一条小河,_____ ;车过去,便蓦然惊起,撒下一串哇哇的叫声,向凄迷的天野飞去。
①隔岸零落地蹲着些破陋的茅屋,②一些破陋的茅屋零落地蹲在对岸,③一片宽广的荒场就在左边,④靠左一片宽广的荒场,⑤荒草离离,一望无边。
⑥极目是离离的荒草。
⑦荒场上不时有些玄青的乌鸦,停下来觅食;⑧有些玄青的乌鸦不时停下来,在荒场上觅食;①③⑤⑧ B.①④⑥⑦ C.②④⑤⑦ D.②③⑥⑧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18分)卜式,以田畜为事。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
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
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
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
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
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
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
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
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
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
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
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恫吓(tîng) 地壳(qiào) 酝酿(yùn) 掷地有声(zhì)B.提防(tí) 堤防(dī) 炙烤(zhì)博闻强识(zhì)C.侍奉(shì)寺院(shì) 对峙(zhì) 有恃无恐(shì)D.拾掇(duō) 辍学(chuî) 创伤(chuāng) 呼天抢地(qiāng)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战国时期有个名叫惠施的人,很有学问,家里藏的竹木简可以装满5辆车子,因而学富五车也就成了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学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批阅各地公文,每天要看100多斤重的竹木简,让人瞠目结舌。
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篇文章,竹木简竟用了3000多支,真是叠床架屋。
这些故事,说明竹木简文字源远流长,应用广泛。
A.学富五车 B.瞠目结舌 C.源远流长 D.叠床架屋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汉画像是汉代人雕绘在砖、石头、帛以及铜镜等上面的画像,是汉代人生活的折射,也是思想、精神的再现。
B.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对佛教格外偏爱,这一方面是与佛教进入中国腹地,受中国本土山水隐逸文化的影响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佛教本身特质有关。
C.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用电量也不断增长,广州市用电负荷大概是1000万千瓦左右,核心地区的用电负荷约为500万千瓦。
D、孔子所创办的私学与他创立的儒学,奠定了战国时代绚丽多彩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的基础。
4、将下列各句排序成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场运动,因为其广阔的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崛起的光辉史册。
②作为“四月青年”的一员,当我今天在此纪念和反思这场运动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千言万语难以述尽。
广东省惠州一中、深圳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回溯/塑料口讷/唢呐烙印/炮烙B. 敌忾/汽笛慷慨/灌溉调和/调试C. 湍急/揣摩瞭望/潦倒违拗/执拗D. 笞挞/舌苔漩涡/旋转殷切/殷红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
但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
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
通过这种协调,至少难免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
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
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
(李景阳《论“雅而不高”》)A. 难免B. 相映生辉C. 相形见绌D. 不堪入目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D.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至一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
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有机体是生物现象,而语言是社会现象②语言与自然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③一种语言分化出另一种或几种语言时,就意味着原来这种语言不再存在④生物过程中可以有祖、父、孙三代同堂,而语言是连父子两代都不能共存的[来源:学。
科。
网]⑤有机体的生长是生物过程,是按照自然规律增长的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⑤④③ C.②①③④⑤ D.②①⑤④③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沈 芳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8页。
答卷前,请务必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及作文纸的相应 位置上。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3分)A.前几年的广州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尘土飞扬,拥挤嘈杂的城市,曾几何时,亚运会后的广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日本政府在有关福岛核泄漏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危言危行,引发了全世界对核安全问题的担忧和反思。
C.他考试的时候总是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看漏要求,这种目无全牛的习惯真让人头疼。
D刘翔出场了,体育馆内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振聋发聩,经久不衰。
3.选出没有语病,表意的一(3分) A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业,使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
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一是正确的方法,二是坚定的信念。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作为开国领导人,周总理大公无私,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
D庄子《逍遥游》中的“有所待”,指的就是有所凭借、有所约束、不自由之谓。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朝义朝义作前锋北道,朝义败退兵驻守永宁跳墙来到马厩,马逃跑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浪淘沙? 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 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宋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而“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蟹六跪而二螯,,。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第三中学九年级数学 相似三角形判定同步作业 (2)若BE∶CE=3∶1,求ΔABE与ΔFDA的相似比。
练习1 1.在图3中,若DE∥BC,DB∶DA=9∶4,则ΔABC与ΔADE的相似比是______. 2.如图4,AD∥EF∥BC,则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共有____对, 若AD∶BC=4∶6,则ΔDEF与ΔDBC的相似比是______. 3.ΔABC的三边长为3、4、5,ΔA/B/C/的最短边为5,若ΔABC∽ΔA/B/C/,则ΔA/B/C/的面积为________. 4.已知:如图,AB∥DE,BC∥EF。
求证:ΔPAC∽ΔPDF. 5.如图,在ΔABC中,DE∥BC,四边形EFGD是平行四边形,BG与CF的延长线相交于H。
求证:ΔBGD∽ΔBHA.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定理1 _____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被______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若∠ACB=_____,且CD⊥AB于D,则ΔADC∽ΔACB∽Δ______. 例2 如图,O是ΔABC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AO⊥OD。
求证:ΔOBD∽ΔCBO。
例3 如图,ΔABC中,∠BAC=900,AD⊥BC,PA=PD, BP交AC于E,EF⊥BC,FE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G。
求证:EF2=AE·EC。
练习2 1.如图,ΔABC中,∠BAC=900, D是BC的中点,DF⊥BC, 交BA的延长线于F,交AC于E.求证:AD2=DE·DF. 2.已知:如图,CE是RtΔABC的斜边AB上的高,BG⊥AP. 求证:CE2=ED·EP. 3.已知:如图,ΔABC中,AD=DB, ∠1=∠2.求证:ΔABC∽ΔEAD. 4.已知:如图,AD是RtΔABC的斜边BC上的高, E是AC的中点. 求证:AB·AF=AC·DF. 5.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AB=12,AD=10,将此矩形折叠, 使点B落在AD边上的中点E处,求折痕FG的长.[提示:作AH∥FG]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3 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____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段考【会员独享】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绮.丽(qǐ)忏.悔(chàn)扑朔.迷离(shuò)拾.级而登(shè)B、浣.女(wán)采撷.(xié)面面相觑.(qù)丛冢.(zhǒng)C草菅.人命(guān)龇.牙(zī)终年不涸.(hé)翩.然起舞(piān)D谪.居(zhé)崔嵬.(wéi)羌.笛(jiāng)猿猱.(náo)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股市风云,投资者一定要慎重。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3)对于校规校纪的行为,学校将严肃处理。
A、变换法制违犯B、变幻法制违犯C、变换法治违反D、变幻法治违反3、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顺他们,一家相敬如宾....,生活幸福美满。
B、他们虽然分手了,但藕断丝连....,还偶有书信往来。
C、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规范性的行为,一旦缺少规范或执行规范不力,再加上社会风气的熏.陶.,就很有可能败坏学风,带来严重后果。
D、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非议....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5-8每小题3分,9-11题25分,共37分)(1)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传兵 审题人:杨向东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慰藉/杯盘狼藉 禅让/箪食壶浆 谥号/恃才傲物 B. 裨将/大有裨益称职/称孤道寡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40.6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万名网友参与跟帖。
对于“贾君鹏事件”,我们在看到 “成功”的同时,应该看到它带来的面影响“成功”和收益只是一时的,而对网络舆论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
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
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乎 近乎策划公信力如果乎如果 近乎策划公信力10月1日 ,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考录比例约为1.5%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全国开考,大量人才涌入公务员考试体系,但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攀上国家机关这个“诺亚方舟”,从此怀抱“金饭碗”风光度日。
D.广州亚运会会徽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两者相得益彰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从11月12日起,广东各地迎来今冬以来最大气温降幅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下午约3点35分抵达八达岭,游览长城风光这是继故宫之后,奥巴马体验的中国古老文明又一标志性景点。
一般平民的角,平而亲切,)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
全文词藻丰,意蕴深厚既有精当,不乏鲜明形象说理生动透辟,行文舒展酣畅,无怪乎古人赞:天下文章,莫大于斯。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1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绮.丽(qǐ)忏.悔(chàn)扑朔.迷离(shuò)拾.级而登(shè)B、浣.女(wán)采撷.(xié)面面相觑.(qù)丛冢.(zhǒng)C草菅.人命(guān)龇.牙(zī)终年不涸.(hé)翩.然起舞(piān)D谪.居(zhé)崔嵬.(wéi)羌.笛(jiāng)猿猱.(náo)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股市风云,投资者一定要慎重。
(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
(3)对于校规校纪的行为,学校将严肃处理。
A、变换法制违犯B、变幻法制违犯C、变换法治违反D、变幻法治违反3、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顺他们,一家相敬如宾....,生活幸福美满。
B、他们虽然分手了,但藕断丝连....,还偶有书信往来。
C、学术研究是一种高度规范性的行为,一旦缺少规范或执行规范不力,再加上社会风气的熏陶..,就很有可能败坏学风,带来严重后果。
D、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非议....的。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5-8每小题3分,9-11题25分,共37分)(1)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
1.古诗词默写:(6分)
【小题1】 _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长歌行》)
【小题2】杜甫的《望岳》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乡愁”是古今许多诗词共同的主题之一。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中“__________,。
”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2.古诗苑漫步。
(9分)
【小题1】会当凌绝顶,。
抒写了杜甫追逐理想的豪情壮志。
【小题2】坐观垂钓者,。
郁积了孟浩然出仕无门的焦急无奈。
【小题3】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
流溢出王绩知音难觅的孤独抑郁。
【小题4】《陋室铭》一文中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
【小题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
__________,。
【小题6】汉乐府《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诗句是:
__________,。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1分)
保护方言
郑也夫
①如果有人说,地球上保留几十种至多几百种动物就足够了,其他的物种可以任意捕杀或坐视它们随着生存圈被人类蚕食而渐渐消亡,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不会同意。
但与此同时,人类虽然没有明言他要杀死小语种和方言,但在行动上似乎只准备保留几十个大语种,甚至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大语种的使用上,并且是如此坦然地帮助和促进大语种对小语种的吞噬。
②动物保护意识的苏醒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其时很多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作古。
语种保护的意识甚至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或即将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
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即每两个星期将有一种语言在世界某个地方消亡。
③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和语种?首先在于权利。
每一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小民族都有使用祖先传递给他们的语言的权利,那几乎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
其次,这种保护对其他物种,对其他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
文化储藏和积淀在语言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储藏在其多样的语种中。
一个强健的生态系必然是多样的,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又可以帮助它适应和安度环境的变迁。
正如同一个愚钝的村妇宁愿牺牲一点便利,也会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④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
道理很简单,广大的地域中的长期社会历史生活必然形成多种语言。
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帝国政治及其“书同文”的政策,框定了其疆域内语言变异的限度,其特征是一个语种,诸多方言。
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便储藏在这无数支方言中。
四川文化与四川方言,苏州文化与苏州方言,等等,都是交织在一起,互为表里,共存共荣的。
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该地文化中的诸多内容都将随之流逝。
⑤保护语种与方言该做些什么?消极的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因为很多小语种、小方言几乎一定会消亡。
积极的手段则是尽可能保护和保留住更多的方言。
要作到这点就要认识语种、方言乃至物种消亡的原因。
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
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遍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
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
功利哲学的盛行和电视的流行,决定了我们不必再刻意鼓吹学习英语和推行普通话了,它们的优势已经太大了。
倒是应该在地方媒体中给地方话留下自己的空间。
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并且着意地帮助一下方言。
我们过去推行普遍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今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小题1】第②段中的哪句话能准确概括第①段内容?请摘录在下面。
(3分)
_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在语段中有何作用?(4分)
_
_
【小题3】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的理由。
(4分)
1.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共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1,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2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3。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4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5者也。
……此皆言其可目6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
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
③妍:美丽。
④迨至:等到。
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
花。
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
⑥目:观赏。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陶渊明独爱菊(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小题4】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1.作文(50分)
题目:想起这件事,我真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如“后悔”、“懊恼”、“高兴”或其他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补全题目。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
3、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