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人类的老师原创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7、《人类的老师》——学生导学案一、导学前的思考与讨论在学习本文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成为了你的“人类的老师”?2.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而有些人却不能?3.你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二、文本理解与分析1. 文本背景《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由顾明远所写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老师”,并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2. 文本理解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那个妇人成功地成为主人公的老师吗?为什么?•故事最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三、思考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回答。
1.《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是什么?2.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请列举出来并解释原因。
四、学习任务1. 梳理故事线索请同学们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将故事中的重要事件整理出来,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叙述。
可以使用列表、表格或者段落进行梳理。
2. 分析人物形象选择文章中的一个人物,对其形象进行分析。
可以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的例子或细节支持。
3.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按照散文的风格,选择一个自己遇到过的老师或者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
要注意语言流畅、情节连贯,同时也要富有感情和想象力。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阅读《人类的老师》,一起思考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并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了如何刻画一个人物。
同时,我们也通过写作练习,锻炼了自己叙述故事的能力。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人类的老师》中的其他内容,敬请期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人类的老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课文,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质疑问难,确定目标,再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教学。
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一、预习内容
(一)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认真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然后把词语抄下来。
2.文中对每一位“老师”描写得很详细,生动,把它找出来多读读。
(二)找一找
文中“人类的老师”都是谁?
(三)“老师们”都有哪些贡献?
(四)在对于这篇课文的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收获或者是质疑的地方,提出来,写在下面:
二、探究学习
(一)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学习第5段,完成表格
(二)实验探究
请学生上台捏鸡蛋,讨论: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出示句子: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三、课堂检测
完成手中的学习卡。
四、课后作业
1. 把课本生字生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
人类的“老师学习目标1、自学生字,会认5个汉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3、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其目标是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后要求所制定,符合大纲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了解仿生学知识,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自然界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话的。
2、让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写法。
(采用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组讨论,组员代表在班上交流,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信心倍增。
“扶放”结合,突破难点,落实了重点。
)教学准备1、教师的教学准备:设计好多媒体出示的图和学习目标、学习提示文字幻灯片等。
2、学生预习。
预习导引:学生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语,并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问题导学:⑴把课文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解词语。
⑵默读课文思考: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⑶查找或向家人请教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还可搜集图片或自己画出“老师”的图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新课,并出示目标。
1、多媒体出示图和题目。
24※人类的“老师”。
教师提问:它是谁?(学生读题。
)2、质疑,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语。
①学生拼读并组词。
②教师订正读音。
注意“蝙”字读音是biān,不能读成piān;“鲸”字是后鼻韵,读音是jīng,不能读成jīn。
(这一方法,检查了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字、词。
)biān fú huò jiàn jīng蝙蝠祸键鲸4、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明确要求。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多媒体出示图——张开嘴飞行的蝙蝠。
提问:蝙蝠视力低下,它为什么能夜间飞行,还能准确捕捉食物呢?(师介绍其夜间飞行原理。
)追问现在你知道它靠什么探路吗?(生答:靠超声波探路。
7、《人类的“老师”》第一课时导学案
小组:姓名:
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通过查字典,我了解了“轻而易举”的意思是。
2、读了本文,我发现了多音字“模”,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它的两个读音是和,我还能分别组成词语、。
3、我已经为这篇课文标好了自然段,我发现这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1、《人类的“老师”》文章题目中引号表示。
2、“老师”指的是
三、交流展示
1、我来读一读容易读错的字词:
2、我来写一写容易写错的字词:
3、查字典我最棒。
“亡”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部,再查画;“鼠”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部,第七笔的笔画名称是;
“匀”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我用“匀”组的词是、。
4、我能读好我喜欢的段落。
四、当堂检测
1、我会读
破碎教训新式剧烈颤抖机毁人亡
超过均匀坚固机翼惨祸轻而易举
2、我的朋友在这里。
(连线搭配)
改进错误条件优良
改善设计成绩优异
改正想法风景优美
改变生活性能优越
3、关联词语我会填。
①一个人握住一个蛋壳使劲地捏,()怎样用力()不能把它捏碎。
②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头是尖尖的,()总是开不快。
③薄薄的鸡蛋壳()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2024年人类的老师教案人类的老师教案篇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一课时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三、精读课文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2、学生交流讨论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
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四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导学案课题:24、《人类的“老师”》课型:略读课执笔:黄一芙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熟读课文,理解一些仿生学的知识。
3、激发学生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弄懂在文中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哪些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并完成预习检测题。
给下列生字注音。
蝙()蝠()祸()键()鲸()(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二、自合探究1、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想一想:人类的“老师”是谁?谁愿意告诉大家?(自然界中的生物)(2)默读课文,思考: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什么时人类的好“老师”呢?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
讲一讲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是如何向生物学习的。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1、交流2、质疑四、检测反馈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得到()发明()花费()吸取()剧烈()优良()提高( ) 仔细 ( ) 2、比一比,组词语。
蜜()仿()蓝()蜓( ) 蝙( ) 蝠()键()密 ( ) 防 ( ) 篮 ( ) 挺( ) 编()幅()健()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模薄4、把文中列举的例子写下来。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人类模仿发明了。
人类模仿发明了。
人类模仿发明了。
人类模仿发明了。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4、人类的老师(导学案)
主备人:邢竹青审核人: 张建会
教学目标
了解一些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自然界中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这句花的意思。
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学生质疑)
根据题目你会有哪些质疑?
二、探。
(1、自探2、合探)
1课文写了哪些人类的老师?它们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老师?、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三、展。
(以上提出的问题)
四、评。
1、读了这篇课文,人类该对这些生物说些什么呢?
2、此时,你会对这些生物说些什么呢?
二、练。
1、造句。
虽然……但是……
之所以……是因为……
2、给句子加标点
(1)、其实自然界里可以充当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2)、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儿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
壳怎样这样牢固呢
(3)、自然界中的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3、按课文内容填空。
人类模仿鲸的形体,提高了;根据鸡蛋壳的“薄壳结构”设计出许
多;模仿大袋鼠造出了;模仿某些贝壳,制造了
;模仿一些大树,麦秆的性能建筑了;注意研究
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
24* 人类的“老师”学习目标: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蝙、蝠、祸、键、鲸。
学习重难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学习准备: 1. 本课生字词卡。
2. 多媒体课件。
3.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学习时间:1学时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读课题,设疑:人类的“老师”是谁或是什么?“老师”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有什么特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类的“老师”。
二、自主学习初知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2、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蝙蝠惨祸关键鲸3、学生分段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细读课文,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课文用哪些事例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 老师”?3、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四、学生展示交流汇报1、课文用哪些事例说明生物是人类的“老师”?A. 科学家从鸟类的飞行原理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
B. 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后来,工程师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C. 建筑师根据鸡蛋的“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D. 介绍了人类模仿生物特点发明的几种东西—模仿袋鼠造出了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造了坦克。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 老师”?学生交流总结课前查找有关仿生学的事例。
3、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种写作方法?本课的写作方法:第二、三、四自然段是并列地说,第五自然段是概括地说。
这种写作方法可迁移运用到写场面的作文中,来介绍科技活动的各种模型的表演、运动会中的各项比赛、游园活动中各种有趣的活动等。
24.﹡人类的“老师”
一、学习有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自然界的生物对人类的启发作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积累好词好句。
二、学习有方法。
1.我能借助拼音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科学家们研究了()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
(2)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这就是防止()的关键。
(3)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而“()”在水中受到的()是最小的。
(4)建筑师根据这种“()”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又()的建筑物。
(5)此外,人们还模仿()造出了()的越野汽车,模仿()制造了()的坦克……
(6)()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我能写出课文中的生字。
biǎn fújùliècǎn huòɡuān jiàn
( ) ( ) ( ) ( )
niēsuìmófǎnɡjiān gùqīnɡér yìjǔ
( ) ( ) ( ) ( )
有些字的写法我要提醒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会用___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积累这些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知道这个句子____________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会我还要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5.读了课文,我的感想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展示交流。
三、大家齐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共同探讨课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生物是人类的“老师”?(学法指导:找出重点语句。
)
(2)讨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学法指导:先给课文分段,再总结)(3)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4)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讨论总结交流。
四、看我行不行
1.(必做)我能用下列词语造句。
(1)轻而易举:_________________
(2)轻便:________________
(3)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蝙蝠飞行,发明了_________。
鸟类飞行,发明了_________。
鲸鱼体型,改进了________,提高了_______。
鸡蛋形体,设计出____________建筑物。
3.(选做)自然界是多么的神奇啊,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还等着我们去探索。
你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给人类有哪些启发?
五、拓展阅读
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确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你会爱上它的。
1.在平原和山区,特别是在海滩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奇形怪状的树木。
它们大部分是赤松,一种畸形的老松树。
狂风暴雨年复一年地冲击着这些树的树冠,再加上随风而来的沙粒和冰晶,把朝风一面的树芽,就像用砂纸磨过一样光滑,或者根本就不让幼芽长出来。
在低湿地区,有些农户会依靠树木和灌木丛来抵御风暴。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位于地平线上的树群来确定风的方向:它们被风刮成了一个倾斜面,它们的怪异形状,表明了当地的主要风向。
2.在贝壳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贝壳上面靠根部都有一个4毫米大小的圆孔。
这些都是珍贵的收藏品。
或许你还会在一枚脐状螺上靠近脐状开口处发现这
样的圆孔。
海螺会攻击较小的贝类。
它从一种腺中分泌出可以分解钙质的硫酸来,在硫酸的帮助下,钻透贝类的壳。
然后它再把大象鼻子一样的嘴通过圆孔吃掉贝类的肉。
3.大海在夜间发光,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种光有时只、是一片闪烁的火星,有时是清晰的白光。
这都是由成百万只大头针大小的荧光虫所造成的。
它们身上有一种物质,只要有足够的氧气,就会发出光亮来:在波浪上、在潮水中,在海滩潮湿的脚印里。
4.在海滩或砾石坑中找到的半透明的石英石,我们可以让它们发光。
拿两块拳头大小的石英石相互摩擦,它们的摩擦面就会发出明亮的光来,而且在水中也是如此。
通过摩擦压力,石英上面的微小晶体发生变形。
在它们的内部产生了电压,立即在晶体的临界地区寻求放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