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机合成大牛
- 格式:pdf
- 大小:92.11 KB
- 文档页数:6
介孔材料的兴起以Mobil公司的科学家在1992年的Nature上报道发明了M41S家族为标志,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经超分子组装合成高度有序的介孔材料,这种具有规则孔道(2~50 nm 可控),巨大的表面积(300~2000平米每克)的SiO2分子筛由于在催化,材料,生物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的兴趣。
事实上1991年日本人率先研究发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可惜孔道不规则,且发表在日本化学会刊上,未能得到关注。
在此之后Mobil公司没有继续报道他们的成果,估计改到作应用了。
有趣的是,催化科学家终于可以发高档次论文,于是在Nature,Science (NS)上不断灌水,其中的马力最强的灌水机当属Pinnavaia和Stucky。
Pinnavaia最大的贡献是采用非离子取代先前的CTAB或CTA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成了无序的介孔分子筛HMS与MSU。
最近此人又在Science灌了一篇,好像说是变有序了。
Sigh,看看人家的工作,作一篇发一个Science,工作量跟咱们郑仙(注:厦大郑兰荪院士,当时郑发表了一篇science,用了10年之功)没的比。
Pinnavaia搞催化出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介孔硅,铝硅酸盐,磷酸盐等分子筛的合成。
Stucky/%7Estuckygroup/stuckygroup/无疑是介孔材料的超大牛,做的SBA-n系列分子筛篇篇都上NS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成绩的取得不是什么所谓的领导支持,上级关注得来的,全是咱们中国留学生帮他干的。
而绝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吉林大学出来的,如霍启升,赵东元等杰出代表。
(纳米领域现在的另一水王有个名叫彭小刚(Peng X G,合成CdSe的,现在阿肯色大学当教授,阿肯色,嘿嘿,多读几遍就知道是好地方了,都是吉大的,sigh,咱们厦大还是缺这种的。
)霍现在好像不干科研了,赵现在复旦大学当长江学者了。
国内在介孔领域无疑他是最强的,放眼整个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了。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英文名Elias James Corey,1928年7月-,是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原因是“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有机合成化学的宗师级人物。
在有机合成发展史上被公认为伍德沃德概念上的学术接班人。
他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有机合成史上的“科里时代”。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伍德沃德创立的合成艺术变为合成科学”,首先提出了系统化的逆合成概念,使得合成设计变成一门可以学习的科学,而不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绝学。
科里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者,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试剂和方法(据统计有50种以上的重要试剂和合成方法)。
很多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惯用方法。
科里比较公认的经典合成有如下几个:长叶烯:从维兰德-米歇尔酮出发,利用分子内麦克尔加成构建分子桥键是为其特色(其构思受Woodward对山道年结构研究工作的启发)。
前列腺素:乙烯酮替代物2-氯丙烯腈的发明;用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构筑五元环及控制环上取代基相对立体化学关系的策略尤为令人称道。
银杏内酯:烯酮参与的分子内[2+2]电环化反应紧接着拜耶尔-魏立格氧化反应来迅捷地构筑银杏内酯三个相邻环系的策略是其最大的亮点。
围绕科里的主要争议有两个。
第一是在他的科研组里先后有三个学生自杀,被指对待学生刻薄,给学生施压过度。
第二是他在2004年获得普莱斯利奖时公开宣称伍德沃德剽窃了他的思想而创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律”。
此外,很多人认为科里的逆合成分析不具有独创性,因为在他之前许多合成家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设计路线了。
逆合成分析:也称作逆合成法、反合成分析,是解决有机合成路线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其实质是目标分子的分拆,通过分析目标分子结构,逐步将其拆解为更简单、更容易合成的前体和原料,从而完成路线的设计。
临近毕业,闲来无事,顺便在某论坛八卦和记录一下本人了解的美国有机合成大牛。
个人认为,师从大牛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成为大牛,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大牛其实以前曾经是大牛的学生, 同样目前国内很大一部分往Angew和JACS上灌水的有机合成执牛耳者大多是US 大牛的学生,文章发得多,骗了不少NSFC。
鉴于本人十分认同‘Academic Geneological Chart’ ,因此我会着重关注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家谱关系。
欢迎参与补充。
粗体字显示代表导师,其下所列为其学生。
方括弧中代表徒弟的徒弟即徒孙。
Prof. David A. Evans(Harvard):Prof. Tehshik P. Yoon(UWM,不对称环加成反应)Prof. Gregory C. Fu(MIT,金属和有机催化,JACS的副主编)Prof. David MacMillan(Princeton,帅哥一枚,有机催化耀眼新星,发CNS的速度估计暂时无人能敌)[Prof. Tristan Lambert (Columbia,芳香性离子有机催化反应)]Prof. James L. Leighton(Columbia,polyketide 类的全合成)Prof. Erick Carreira(Caltech→ETHz,OL副主编,还有一个称呼‘Slave Driver’~ 不得不提复旦药学院WL哥。
)[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C-F键形成,Pd化学),Prof. Justin Du Bois (Stanford, TDS/TOS 和方法学), Prof. Tehshik P. Yoon(UWM)]Prof. Keith Woerpel (NYU,一系列有机硅化学方法学)Prof. Scott Rychnovsky(UCI,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Prof. M. C. White(UIUC,都说是有机化学女王级人物,课题组网页很有意思,想法也很新颖,C-H 键的氧化以及氨化)Prof. Timothy Jamison(MIT)Prof. Mohammad Movassaghi(MIT)Prof. Sarah Reisman(Caltech,全合成)Prof. James L. Leighton (Columbia,多环和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Prof. Chris Vanderwalorey(UIC)Prof. E. J. Corey(Harvard):Prof. Brian Stoltz(Caltech)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专职全合成/TDD)Prof. K. C. Nicolaou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不多述...)Prof. Junquan Yu(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C-H键活化,最近几年来中国到处蹿) Prof. A. G. Myers(Harvard):Mohammad Movassaghi(MIT,生物碱类化合物全合成)Prof. Barry Sharpless(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Salen配体,动力学拆分)Prof. Gregory C. Fu(MIT)Prof. Samuel Danishefsky(Harvard→Columbia)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引领化学生物学20年): 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Prof. Tim Jamison(MIT,基于金属Ni 催化的不对称方法学)Prof. Dan Yang(HKU,华人有机女王)Prof. B.M.Trost (Stanford,方法学第一人,400多篇JACS,地球上最多的!):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Prof. Robert Grubbs(Caltech):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Au催化第一人)Prof. Gregory C. Fu(MIT)Prof. Melanie Sanford(UMICH, 四价Pd方法学)Prof. R. B. Woodward:(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神级人物)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Prof. Yoshito Kishi (Harvard)Prof. Y. Kishi(海葵毒素全合成):Prof. Stuart Schreiber (Harvard)Prof. Brian Stoltz(Caltech)[Prof. Richmond Sarpong(UC Berkerley, 多环天然产物全合成,个人很喜欢他的工作,简单反应条件就能搞定复杂的天然产物,想象力超好)]Prof. John Wood(Yale):Prof. Brian Stoltz(Caltech)Sarah Reisman(Caltech, 女的)Prof. K. C. Nicolaou:Prof. 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虽为人才,有人说简洁但不实用,我同意,不多述...)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Prof. Erik J. Sorensen(Princeton)Prof. Larry Over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生物碱全合成和物理有机化学大牛):Prof. D. W. C. MacMillan(Princeton)Prof. Robert G. Bergman(UC Berkerley,机理研究的大牛)Prof. John F. Hartwig(UC Berkerley,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相比Buchwald研究工作他的深入很多,那么JACS发的很多,跟其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Prof. Keith Woerpel (NYU)此外还有Prof.Paul A. Wender (Stanford, 全合成和方法学造诣颇深,有一定量的CNS Paper), Prof.Kendall N. Houk(UCLA, 生物有机,理论和计算化学)等等。
最伟大的天然有机化学家——Robert Burns Woodward最伟大的天然有机化学家——Robert Burns Woodward1 Woodward生平简介1917年4月10日Woodward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从小就对化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据说他在12岁时就完成了《有机化学的实用方法》(LudwigGattermann’s Practical Methodsof Organic Chemistry)一书中所有的实验。
1933年Woodward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入学一年后,由于只专注于化学课程的学习,Woodward其他课程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一度面临退学。
此时曾主持Woodward面试的JamesFlack Norris教授(1871—1940,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化学天才,帮助其留在MIT完成了学业,并于1936年取得了学士学位。
取得学士学位一年后的1937年,年仅20岁的Woodward又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麦角酸的研究》(Studieson lysergic acid),导师是James Flack Norris教授与AveryAdrian Morton教授(1892—1987,在这期间Woodward还完成了雌激素酮(estrone,1,图3)的合成[1]。
毕业后的Woodward于1937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担任了一段时间博士研究员(instructorship),同年夏天回到哈佛大学任Elmer Peter Kohler教授(1865—1938)的研究助理,一年后成为哈佛研究员协会(Harvard Societyof Fellows)初级会员。
1941年1月Woodward成为哈佛大学化学系讲师,于1944年晋升为助理教授;1946年,29岁的Woodward升为副教授,并被聘为终身教授(tenured professor),1950年升为正教授,终生在哈佛任教。
在整个美国留学申请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该领域的大学教授。
作者申请了美国的有机化学专业,所以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机化学方向的美国大学教授进行简单介绍。
其实这些资料大家仔细去读各位教授的主页和paper都会了解的很清楚,这里相当于起到一个汇总以及抛砖引玉的作用。
再次声称本文观点为个人观点,各种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以及文献。
学校的排序参考了US News 2011版本的Organic Chemistry 的排名,不代表本人观点。
所有查阅的教授的研究方向均为有机化学方向,chemical biology 以及biochemistry 不在范围之内。
大体来看,有机化学方向的申请主要集中在全合成以及方法学这两个小方向上面,而很多group 的研究方向都是同时涵盖了这两个方向,所以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
一些常见的缩写列举如下。
JACS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IE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NS paper = Cell paper、Nature paper and Science paperAP =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ssistant Professor,这两个词本身有很大区别。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is Harvard。
即便我已然非常满意自己今年的申请结果,每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会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的不甘心。
当然,这句话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是在当时UPenn 的某个宣讲会上。
Prof. Kozlowski (postdoc 跟的是Evans)说到这句话的语气似乎透着无限的羡慕与怨念。
所以,就算当年看着Harvard CCB 的faculty list 里面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做有机的教授的时候,你还是很难抵挡得住Harvard 这个词本身所带来的太多诱惑。
有机合成方法学:1. B.M. Trost(Stanfo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group/bmtrost/(其实Trost也做全合成也做方法学的)2. J.F. Hartwig(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课题组网址:/hartwig/3. K.B. Sharples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课题组网址:/chem/sharpless/4. E.J. Corey ( Harvard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research/faculty/elias_corey.php(其实Corey是既做方法学又做全合成的)5. R.H. Grubb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faculty/grubbs/index.html6. R.R. Schrock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rrs/www/home.html7. S.L. Buchwal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铜催化和钯催化比较多)课题组网址:/chemistry/buchwald/8. R. Larock (Iowa State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faculty/Richard_Larock/9. E.N.Jacobsen (Harvard University)/groups/Jacobsen/index.html10.Yoshinori Yamamoto (Tohoku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http://hanyu.chem.tohoku.ac.jp/~web/lab/pages/e/index.html11.David W.C. MacMillan (Princeton University)课题组网址:/~dmacgr/index.html12.Gregory C. Fu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课题组网址:/chemistry/fugroup/index.html13.P.A.Wender(Stanford University)Wender主要做[m+n+o]反应与Pauson-Khand反应课题组网址:/group/pawender/14.M.C. Whit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鉴于做有机的女人比较少,长的漂亮的更少,所以White也列在其中吧。
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化学家,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1917年4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路塞州的波士顿。
从小喜读书,善思考,学习成绩优异。
1933年夏,只有16岁的伍德沃德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人美国的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在全班学生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素有“神童”之称,学校为了培养他,为他一人单独安排了许多课程。
他聪颖过人,只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学上学位。
伍德沃德一生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合物生物碱和甾族化合物结构与合成的研究。
1940-1942年间,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形象地描述了紫外光谱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证实了揭示物质结构,利用物理方法比化学方法更有利,并由此引出了伍德沃德准则。
1945—1947年间,伍德沃德测定了青霉素、土霉素、士的宁等12种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他曾推测了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青霉素(1945)、番木鳖碱(1947)和河豚毒素(1964)等。
在测定碳霉素的结构中发现了前所未知的一类天然产物─大环内酯抗生素,并提出了在自然界形成的可能途径。
他也是第一个提出甾体激素的正确生物合成理论的人。
他最早正确地推测了二茂铁的结构,为金属有机化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合成工作突出地表现在巧妙地利用有机反应进行现在已知的最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1944—1975年间,他合成了奎宁、胆固醇、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和利血平、叶绿素、羊毛甾醇、维生素B12,:等20余种复杂有机化合物,并用于生产,具有现代合成化学的最高水平。
他把有机合成的技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从而伍德沃德被尊称为现代有机合成大师。
伍德沃德还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并提高理论,在维生素B12合成(1973)的长期过程中,他认识到有机反应的一个基本规律。
他观察到分子轨道对称性,而且对反应的难易和产物的构型起决定作用。
合成生物学领域龙头企业
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
1. Intrexon Corporation
Intrexon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学公司,致力于开发和商业化生物技术解决方案。
该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与众多大型制药和农业公司合作开展项目。
2. Zymergen
Zymergen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合成生物学公司,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型材料和化学品。
该公司利用大规模基因组编辑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
3. Ginkgo Bioworks
Ginkgo Biowork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合成生物学公司,专注于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生物生产工厂。
该公司与制药、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公司合作,开发出各种生物合成产品。
4. Synthetic Genomics
Synthetic Genomics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合成生物学公司,致力于开发和商业化合成生物学解决方案。
该公司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基因组编辑和合成生物学工程方面颇具专长。
5. Twist Bioscience
Twist Bioscience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合成生物学公司,专
注于合成DNA和RNA。
该公司拥有自主开发的高通量DNA 合成平台,能够满足合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这些企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商业化能力,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英文名Elias James Corey,1928年7月-,是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得奖原因是“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
有机合成化学的宗师级人物。
在有机合成发展史上被公认为伍德沃德概念上的学术接班人。
他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有机合成史上的“科里时代”。
他的最大贡献在于将“伍德沃德创立的合成艺术变为合成科学”,首先提出了系统化的逆合成概念,使得合成设计变成一门可以学习的科学,而不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绝学。
科里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学者,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试剂和方法(据统计有50种以上的重要试剂和合成方法)。
很多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有机合成的惯用方法。
科里比较公认的经典合成有如下几个:长叶烯:从维兰德-米歇尔酮出发,利用分子内麦克尔加成构建分子桥键是为其特色(其构思受Woodward对山道年结构研究工作的启发)。
前列腺素:乙烯酮替代物2-氯丙烯腈的发明;用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构筑五元环及控制环上取代基相对立体化学关系的策略尤为令人称道。
银杏内酯:烯酮参与的分子内[2+2]电环化反应紧接着拜耶尔-魏立格氧化反应来迅捷地构筑银杏内酯三个相邻环系的策略是其最大的亮点。
围绕科里的主要争议有两个。
第一是在他的科研组里先后有三个学生自杀,被指对待学生刻薄,给学生施压过度。
第二是他在2004年获得普莱斯利奖时公开宣称伍德沃德剽窃了他的思想而创立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律”。
此外,很多人认为科里的逆合成分析不具有独创性,因为在他之前许多合成家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法设计路线了。
逆合成分析:也称作逆合成法、反合成分析,是解决有机合成路线的重要方法,也是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其实质是目标分子的分拆,通过分析目标分子结构,逐步将其拆解为更简单、更容易合成的前体和原料,从而完成路线的设计。
临近毕业,闲来无事,顺便在某论坛八卦和记录一下本人了解的美国有机合成大牛。
个人认为,师从大牛的学生并不一定会成为大牛,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大牛其实以前曾经是大牛的学生, 同样目前国内很大一部分往Angew和JACS上灌水的有机合成执牛耳者大多是US 大牛的学生,文章发得多,骗了不少NSFC。
鉴于本人十分认同‘Academic Geneological Chart’ ,因此我会着重关注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家谱关系。
欢迎参与补充。
粗体字显示代表导师,其下所列为其学生。
方括弧中代表徒弟的徒弟即徒孙。
Prof. David A. Evans(Harvard):
Prof. Tehshik P. Yoon(UWM,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Prof. Gregory C. Fu(MIT,金属和有机催化,JACS的副主编)
Prof. David MacMillan(Princeton,帅哥一枚,有机催化耀眼新星,发CNS的速度估计暂时无人能敌)[Prof. Tristan Lambert (Columbia,芳香性离子有机催化反应)]
Prof. James L. Leighton(Columbia,polyketide 类的全合成)
Prof. Erick Carreira(Caltech→ETHz,OL副主编,还有一个称呼‘Slave Driver’~ 不得不提复旦药学院WL哥。
)
[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C-F键形成,Pd化学),Prof. Justin Du Bois (Stanford, TDS/TOS 和方法学), Prof. Tehshik P. Yoon(UWM)]
Prof. Keith Woerpel (NYU,一系列有机硅化学方法学)
Prof. Scott Rychnovsky(UCI,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
Prof. M. C. White(UIUC,都说是有机化学女王级人物,课题组网页很有意思,想法也很新颖,C-H 键的氧化以及氨化)
Prof. Timothy Jamison(MIT)
Prof. Mohammad Movassaghi(MIT)
Prof. Sarah Reisman(Caltech,全合成)
Prof. James L. Leighton (Columbia,多环和 polyketide 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Prof. Chris Vanderwalorey(UIC)
Prof. E. J. Corey(Harvard):
Prof. Brian Stoltz(Caltech)
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专职全合成/TDD)
Prof. K. C. Nicolaou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不多述...)
Prof. Junquan Yu(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C-H键活化,最近几年来中国到处蹿) Prof. A. G. Myers(Harvard):
Mohammad Movassaghi(MIT,生物碱类化合物全合成)
Prof. Barry Sharpless(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Prof. Eric Jacobsen(Harvard,Salen配体,动力学拆分)
Prof. Gregory C. Fu(MIT)
Prof. Samuel Danishefsky(Harvard→Columbia)
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
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引领化学生物学20年): Prof. Matthew Shair(Harvard)
Prof. Tim Jamison(MIT,基于金属Ni 催化的不对称方法学)
Prof. Dan Yang(HKU,华人有机女王)
Prof. B.M.Trost (Stanford,方法学第一人,400多篇JACS,地球上最多的!):
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
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
Prof. Robert Grubbs(Caltech):
Prof. Tobias Ritter(Harvard)
Prof. Dean Toste(UC Berkerley,Au催化第一人)
Prof. Gregory C. Fu(MIT)
Prof. Melanie Sanford(UMICH, 四价Pd方法学)
Prof. R. B. Woodward:(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神级人物)
Prof. Stuart Schreiber(Harvard)
Prof. Yoshito Kishi (Harvard)
Prof. Y. Kishi(海葵毒素全合成):
Prof. Stuart Schreiber (Harvard)
Prof. Brian Stoltz(Caltech)[Prof. Richmond Sarpong(UC Berkerley, 多环天然产物全合成,个人很喜欢他的工作,简单反应条件就能搞定复杂的天然产物,想象力超好)]
Prof. John Wood(Yale):
Prof. Brian Stoltz(Caltech)
Sarah Reisman(Caltech, 女的)
Prof. K. C. Nicolaou:
Prof. Phil S. Baran(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虽为人才,有人说简洁但不实用,我同意,不多述...)
Prof. Scott A. Snyder (Columbia)
Prof. Erik J. Sorensen(Princeton)
Prof. Larry Over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生物碱全合成和物理有机化学大牛):
Prof. D. W. C. MacMillan(Princeton)
Prof. Robert G. Bergman(UC Berkerley,机理研究的大牛)
Prof. John F. Hartwig(UC Berkerley,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相比Buchwald研究工作他的深入很多,那么JACS发的很多,跟其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Prof. Keith Woerpel (NYU)
此外还有Prof.Paul A. Wender (Stanford, 全合成和方法学造诣颇深,有一定量的CNS Paper), Prof.Kendall N. Houk(UCLA, 生物有机,理论和计算化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