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3课《曹刿论战》同步习题(苏教版初三下)4doc初中语文一、给以下加点的字词注音①曹刿〔guì〕②又何间焉〔jiàn〕③肉食者鄙〔bǐ〕④牺牲玉帛〔bó〕⑤小信未孚〔fú〕⑥登轼而望之〔shì〕⑦吾视其辙乱〔zhé〕⑧夫战,勇气也〔fú〕⑨望其旗靡〔mǐ〕二、题解:1.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把握战机。
«左传»传奇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依照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可能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确实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关心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闻名战例之一。
三、给出重点字词,学生自读明白得课文。
重点词讲明: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
那个地点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奠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能够..一战——能够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那个地点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四、朗读中应注意的语气。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习题精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一)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公将鼓之”这句话中,“公”指的是()。
A.蔡桓公B.范文正公C.鲁庄公D.陈康肃公2.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3.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4.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5.“战于长勺”这个句子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6.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7.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8.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二)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对语句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十年春,齐师伐我。
意思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B.又何间焉?意思是:你又何必参与呢?C.何以战?意思是:您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一仗呢?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意思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曹刿论战》阅读题答案课堂作业课后练习题A 基础储蓄卷时刻 30分钟分值 50分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3分)(1)曹刿()(2)焉()(3)神弗福也()(4)旗靡()(5)孚()(6)登轼而望()二、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6分)(1)齐师伐我()(2)肉食者谋之()(3)捐躯玉帛()(4)齐师败绩()(5)遂逐齐师()(6)望其旗靡()3、默写填空。
(6分)(1)其乡人曰:“,又何间焉?”刿曰:“,未能远谋。
”(2)公曰:“,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公曰:“,,必以情。
”对曰:“。
能够一战,战那么请从。
”(4)对曰:“夫战,勇气也。
,,。
,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逐之。
”4、依照课文内容填空。
(3分)(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
(1分)(2)第1段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一关键问题;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能力,两次以“未可”“可矣”来表现他。
(2分)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5分)(1)理清本文的结构,并归纳各部份的意思。
(5分)(2)简要归纳文章的主旨。
(5分)(3)本文共写了哪几个人物?突出的人物是谁?重点写了他的远谋,这文中哪些地址能够看得出来?(5分)六、重点问题探讨。
(12分)(1)齐国是强国,鲁国是弱国,结果鲁国能以弱胜强,请分析一下缘故是什么?(4分)(2)本文在内容上的偏重点是如何安排的?(4分)(3)你以为曹刿和鲁庄公什么样的人物?(4分)7、把你明白的有关《左传》的情形写在下面。
(5分)B 综合提升卷时刻 45分钟分值 50分一、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1)论()(2)间()()()(3)乘()(4)遂()()()二、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齐师伐我()(2)曹刿请见()(3)又何间焉()(4)未能远谋()(5)衣食所安()(6)弗敢专也()(7)忠之属也()(8)彼竭我盈()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及意思。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九年级语文(下)《曹刿论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给加粗的字注音①曹刿请见()②又何间焉()③小信未孚()④牺牲玉帛()⑤小惠未徧()⑥登轼而望之()⑦夫战,勇气也()⑧望其旗靡()2、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词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③公将鼓之()④衣食所安,弗敢专()()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4、解释下列相同词语的古今意义。
肉食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为人卑鄙()牢狱之灾()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是犯错()真情实感()忠之属也()牺牲玉帛()为人忠实()为国牺牲()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
6、《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7、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3课《曹刿论战》同步测试试题含答案十三曹刿论战【学习目标】掌握课文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准确理解文中重点文言词的含义与用法;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和发扬曹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方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词的含义与用法,翻译全文;3、仔细品味人物对话,体会曹刿的深谋远虑和鲁庄公的“鄙”。
【自我测评】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①曹刿()②又何间焉()③肉食者鄙()④牺牲玉帛()....⑤小信未孚()⑥登轼而望之()⑦视其辙乱()⑧望其旗...靡().2、指出下列加点字含义。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小惠未徧()(4)牺牲玉帛()...(5)神弗福也()(6)忠之属也()..(7)小大之狱()(8)必以情()..(9)望其旗靡()(10)公问其故()..3、用课文原文语句填空。
《曹刿论战》以为组织材料的线索,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句子是:;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指出有利于反击的时机是:之时;最有利于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源自本文的成语有:4、翻译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说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请根据曹刿在文中的评选,简要分析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8、选择题(1)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登轼而望之..C、公将驰之D、醉翁之意不在酒..(2)下面句子的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
第13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正确的一句()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答案:A解析:分析:“狱”指“案件”,“必以情”指“一定按实情处理。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2.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答案:D解析:分析:D项“三鼓”指的是“三次击鼓”。
其余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翻译。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A解析:分析: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
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翻译。
4.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齐国是大国,是很难估计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又何间.焉立有间.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答案:D解析:分析:A.间:参与;一会儿。
B故:原因;原来。
C鄙:目光短浅;边境。
D以:凭借。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现象。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判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曹刿论战》,相传作者是时的(2)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间:鄙:徧:牺牲:加:孚:福:(3)曹判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4)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哪一件事?答:(5)曹刿请见的理由是:(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词语既可:鼓:盈:测:伏:靡:2. 在语段中找出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3.翻译下列句子:(1)夫战,勇气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在下令追击敌军之际担忧的是什么?答:5.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6.语段选自《曹判论战》,该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请用6个字概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判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判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判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轨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①例句: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曹刿论战一.给加点字注音(1分×10题=10分)二.解释加点的字:(2分×20题=40分)三.翻译句子:(3分×5题=15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翻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四.默写名句:(2分×9题=18分)(在横线上填写上句或下句,在括号中填作者,在书名号中填篇名)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3.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5.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五.简要回答:(1分×17格=17分)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等2.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文中相关的句子是: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彼竭我盈 / 齐人三鼓”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5.本文“论战”的中心是“远谋”;本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
6.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13曹刿论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又何间.焉( jiān)肉食者鄙.( bǐ )
B.牺牲玉帛.( bó ) 下视其辙.(zhé)
C.登轼.而望(shì ) 望其旗靡.(mǐ)
D.小信未孚.(fú ) 曹刿.请见(guì )
2.解释加点的词。
①齐师伐.我伐:
②又何间.焉间:
③肉食者鄙.鄙:
④小信未孚.孚:
⑤大小之狱.狱:
⑥齐师败绩
..败绩:
3.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亲自明察,也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审察,也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亲自察看,也一定根据感情处理。
5.填空:
①《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②《曹刿论战》表明鲁庄公能做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③“”是出自《曹刿论战》的一个成语,现比喻趁力气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6.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牺牲
..
..玉帛为国牺牲
B.故.克之公问其故.
C.又何间.焉亲密无间.
D.何以.战可以.一战
7.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学了此文后,请根据课文内容总结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阅读探究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9.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忠之属也。
可以
..一战。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战则请从。
11.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②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12.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三、阅读拓展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对曰:“大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
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
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
小赐不咸[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
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13.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解释,将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余不爱.衣食于民()
A.爱好B.恩惠C.吝啬D.贪图
②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A.必然B.事务C.完成D.从事
③小赐.不咸()
A给予B.恩赐C.施舍D.赐予
④神弗福.也()
A.保佑B.福分C.幸福D.福礼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必以情断之
A.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
B.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C.今吾嗣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D.(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16.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动不违时,财不过用。
②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17.选出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庄公认为能够进行长勺之战的条件在于他对百姓不吝啬衣食,祭祀神灵不吝啬祭品。
B.曹刿认为“惠本”、“民和”就会让百姓拥护他,并可以得到神灵保佑。
C.曹刿认为百姓对钱财的需求是没有穷尽的,神灵对祭品的要求也是丰厚的,因此是不能够从根本上办到的。
D.曹刿指出只是对百姓施以“小赐”,又不普遍,那么百姓也不会顺从;只是恭敬神灵,但祭品不充足,那么神灵也不会保佑你。
E.庄公认为凡是自己听到的案件虽然不能亲自察看,但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曹刿认为这才是能够作战的根本条件。
四.中考在线
阅读(湖南常德市,)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
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端: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4.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
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13曹刿论战
一、积累与运用
1.A
2.①攻打②参与③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④为人所信服⑤案件⑥大败
3.①之②鼓
4.C
5.①《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一鼓作气
6.D
7.B
8.①政治上取胜于民②军事上把握战机。
二、阅读探究
9.①参与②同“遍”,遍及、普遍③可凭借。
10.①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②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1.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三、阅读拓展
13.①C ②D ③B ④A
14.C
15.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
16.①做事(行动)不违背时机(时候),财产的使用不过度(使用财产不过度。
)
②因此(国君)号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
(向神灵)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17.略
四、中考在线
1.①同(通)“辨”,分辨。
②尽头。
③长久,永远。
2.B
3.①秋天里的洪水按时到来,众多河流的水注入黄河。
②听到了上百条(不少)道理,便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
4.C
5.可能的感受:①现有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②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有被人认为学问少的时候,因此我们一方面没有骄傲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③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④见识短浅,学识浅陋就会遭人耻笑,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