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2:通假字、否定句
- 格式:pptx
- 大小:206.78 KB
- 文档页数:14
八年级上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课文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晏子使楚》缚者曷为者也(同“何”,什么)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二)古今异义1、《晏子使楚》左右对曰(古:近侍今义:表方位的名词)王曰,何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齐人也,坐盗(古义:偷窃今义:强盗)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副词,实际上)2、《人琴俱亡》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今义:语气助词)便索舆来奔丧(古义:看望丧事今义: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3、《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中的一种角色)4、《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5、《治水必躬亲》非相度不得其情(古义:真实情况今义:感情或指情况)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古义:成功今义:举起)(三)词类活用1、《晏子使楚》齐人固善盗乎(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于,擅长)2、《人琴俱亡》子敬素好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3、《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潭西南而望(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四)一词多义1、楚王闻之(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消息)齐之习辞者也(的)吾欲辱之(代晏子)婴闻之(代这样的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2、为其来也(相当于“于”)王曰,何为者也(做)缚者曷为者也(做)3、晏子将使楚(出使)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让)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能够)5、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清)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隶而从者(跟随)7、泥于掌故(对,对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在)8、非相度不得其情(得到,掌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要)9、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像)如好逸而恶劳(如果)(五)特殊句式1、《晏子使楚》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判断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â: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高考来说更是必考的内容。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化,还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义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妻子;“无论”在古代表示更不必说,而现代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有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的作用。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吾尝跂而望矣”中表示修饰。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介词,用、把、凭借等;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等。
如“以刀劈狼首”中是介词,用;“以光先帝遗德”中是连词,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中是连词,以致。
3、之“之”的用法有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代词时,代人、代物、代事;作助词时,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或补足音节;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第四、五、六册)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6.倾阖城户阖通“合”,全7.昂其直直通“值”.价钱8.手裁举裁通“才”9.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L0.飨德怀恩飨通“享”,受11.景从云合景通“影”,影子二、虚词1.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4.时则不至则:或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恶:何7.属而和者属:连续、跟着8.信有时哉信:确实9.靡计不施靡:没有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虽:即使啻:止12.未几、斯须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13.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或:也许16.宁可致意耶宁可:焉能、哪能17.脱获回耗脱:倘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将:方,刚才三、实词(一)重点实词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发:毛,指草木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9.下迨蔀屋迨:至蔀:遮蔽光明之物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11.栉比如鳞栉:木梳; 比:并、排列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 售:考取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20.唇吻翕辟翕:合; 辟:开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22.如被冰雪被:遭受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24.审谛之审谛:仔细25.径造庐访成造:到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27.俾人邑庠邑:县; 庠:学校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31.疾逸道左逸:奔跑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舅姑:公婆; 御:管束,控制33.唯恐道途显晦显:指看得见的“尘.间”; 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幸:驾临35.坐贻聋瞽瞽:瞎子36.远罹构害罹:遭受37.项掣金锁掣:拴38.不遑辞候遑:闲暇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宥:宽恕40.君怃然曰怃然:失望的样子(二)词类活用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6.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每天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高其直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9.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10.有客于径阳者客:名作动,作客,客居四、特殊句式(一)介宾结构后置1.岁征民间。
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虚词小学教材改版后,文言知识的比重增加,对孩子的文言阅读要求也会加码。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以下的文言文研究要点希望给大家帮助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8、XXX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9、XXX未偏,XXX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统统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阻遏的中央。
XXX:无前途的地步。
例句:自XXX避XXX时乱,率妻子XXX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织相通。
XXX:首要用于称各类运输和邮电奇迹。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XXX: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XXX:指(食品)滋味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平民古义:平民。
XXX:棉平民服。
例句:臣本平民,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XXX: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XXX: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XXX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XXX: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XXX:兵士。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马雚马雚:通“欢”,欢聚(12)且单于信女女,通“汝”,你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15)如惠语以让单于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想要了解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小伙伴,赶紧来瞧瞧吧!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
2.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
3.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擒拿)。
(二)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
2.举孝廉不行(古义:不去(应荐)。
今义:不可以。
)。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指官职名称;今义:中医医生)。
4.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古义:篆,篆文。
文,通“纹”,花纹。
今义:汉字的一种书体,如大篆、小篆等。
)。
5.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
今义:周到细致。
)。
6.振声激扬(古义:激越、传扬。
此指清脆响亮。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
7.寻其方面(古义:方向。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
8.衡下车,治威严(古义:官吏初到任。
今义:从车上下来。
)。
9.上下肃然(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
今义: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
10.中有都柱(古义:大,音dū。
又如:*惊而坏都舍。
今义:都市;或用作表范围的副词(音dōu)。
)。
11.不好交接俗人(古义:结交;今义:移交和接替)。
(三)词类活用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
)。
2.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
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
)。
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
)。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
(四)一词多义1、公连辟公府不就(名词,指三公。
公府,三公的官署。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名词,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一。
此指鲁庄公。
)。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名词,对尊长或平辈人的尊称。
文言文初二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二的同学来说,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点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的关键。
以下是初二必背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初二阶段需要掌握的实词数量较多。
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意思是“邀请”;“诎右臂支船”中的“诎”通“屈”,意思是“弯曲”。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3、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故”字,在“温故而知新”中是“旧的知识”的意思,在“故虽有名马”中是“所以”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诧异”;“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1、“之”(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桃花源的景象”。
(2)作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的”,例如“忘路之远近”;无实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凑足音节,无实义,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作动词,意思是“去、到、往”,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例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其”代指“桃花源中其他人的”。
(2)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例如“其真无马邪”中的“其”表反问语气,意思是“难道”。
高二(下)期末文言文篇目知识点整理《石钟山记》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同“含糊”,重浊而模糊至莫.夜月明同“暮”,日落的时候汝识.之乎?同“志”,记住二、古今异义: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海军三、词类活用:1.名作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微风鼓.浪振动2.名作状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由眼睛、由耳朵、用臆断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里3.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所在皆是也此鹳鹤也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2.被动句闻人声亦惊起被惊扰3.省略句至暮夜月明,(余)独与迈乘小舟有大石当中流,(大石)可坐百人磔磔(于)云霄间(余)徐而察之,则(见)山下皆石穴罅4.倒装句①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③介词结构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五、一词多义独:独与迈乘小舟独自而此山独以钟名唯独、单单莫:故莫能知没有人至莫夜月明同“暮”,日落的时候绝:噌吰如钟鼓不绝断、停至绝壁下/夜泊绝壁之下陡峭然:石之铿然有声者助词,地然是说也连词,表转折:但,然而云:《水经》云记载、说磔磔云霄间浮云搏:水石相搏击,拍森然欲搏人抓余:余韵徐歇剩余的余韵犹存我之:汝识之乎代词,代钟声笑李渤之陋也助词,的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的标志《过秦论》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通假: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孝公既没.(通“殁”)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5)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嬴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余年矣(通“又”)8)陈利兵而谁何.(通“呵”)二、古今异义1)务.耕织(从事)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黄河)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承受)4)西举.巴蜀(攻取)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6)宽厚而爱.人.(爱惜人民)7)以致..天下之士(来,召纳)8)相与.为一(援助)9)信臣精卒(可靠)10)流血漂橹.(盾牌)11)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12)..(一般人)...才能不及中人13)天下云集而响应..(象回响一样应)14)将.数百之众(带领)15)嬴.粮而景从(担负,背)16)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殽山以东)1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复仇)18)分裂..山河(划分、分割)三、活用1、名作动A.过.秦论(指出……过错)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C.履.至尊而制六合(登)D.执敲朴而鞭笞..天下(鞭打,此指奴役)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做,用绳系)F.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2、名作状、A.有席(象卷席子)卷天下,B.包(打包袱似的)举宇内,C.囊(装口袋似的)括四海之意D.内(对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E.外(对外)连衡而斗诸侯F.南(向南)取汉中,G.西(向西)举巴蜀,H.东(向东)割膏腴之地,I.北(向北)收要害之郡J.南(向南)取百越之地K.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L...胡人不敢南(向南)下而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