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山中学改革史周末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
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2.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4、“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5.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诗山中学高二年文科期中考历史科试题(必修三)命题人:谢幼雪 2011.1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
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2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这家思想:“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共同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3.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显来自()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4.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老子学说的哲学精华是()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祸兮,福之所倚,祸之所伏”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5. 有种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其下列言论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7.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8.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诗山中学古代诗歌鉴赏训练汇编南安市诗山中学洪培欣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叹疆场隋代民歌闻道行人到,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
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
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
(5分)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6分)1 .《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枝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
《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
(答对一点给3 分,答对两点给5 分)2 .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
潇栖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来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
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
( 6 分,对具体词语的赏析2 分,拟人手法2 分,对两句诗总体的赏析2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南海旅次曹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
(5分)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赏析。
(6分)1.(5分)颈联描写了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来源:学科网]2.(6分)比喻。
把归思比作含苞待放的百花,被春风催开,不由自主竞相怒放,生动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
东山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月考一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有24小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B.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C.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2.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D.循循善诱的说教3、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4. 先秦时期,儒家推崇的“父慈子孝”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汉代以后则变成了法定义务,强调“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
这种变化A.强化了儒学独尊地位 B.反映了家庭关系的不断紧张C.淡化了家庭伦理关系 D.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5、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这反映了当时( )A.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 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6、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
北宋理学家程伊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据此可知,“中庸”的含义是( )A.坚守正道 B.不偏不倚 C.以和为贵 D.偏听偏信7、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福建省诗山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群贤毕至,。
(王羲之《兰亭集序》)(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4)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二)文言文阅读(l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5 题。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
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
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
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
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
”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
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
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
东山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1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直接导致图地兼并问题的产生B.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C.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D.维护农民的利益2.产生于汉朝的区田法是综合运用深耕、施肥、保墒、灌水等系列措施进行耕作的方法,其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
这种耕作方法A.使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生产模式C.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D.是古代农业长期领先的关键3.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C.统治者“不抑兼并”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5.《国语·晋语》记载:“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说明官营手工业A.主要是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B.由政府垄断经营C.是古代手工业的唯一经营方式D.产品主要在市场流通6.下图是中国古代利用水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装置示意图,这项装置主要应用于A.纺织 B.灌溉 C.冶铁 D.制陶7.史载: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紝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施,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A.分工细致 B.规模巨大 C.品种丰富 D.供不应求8.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
此技术最早出现于A.汉武帝时期 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9.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东山二中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卷(范围: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世界近代政治、经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家族和睦.等级秩序 .贵族世袭.宗法观念、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世家大族影响巨大.宰相权力日益下降.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
)1.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
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
”齐桓公从之。
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2.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3.《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这反映出A. 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 B. 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5.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
福建省诗山中学2011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二)语文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2)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3)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兰亭集序》)(4)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5)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高防,字修己,并州寿阳人。
性沉厚,守礼法。
累世将家。
父从庆,戍天井关,与梁军战死。
防年十六,护柩以归.事母孝,好学,善为诗。
初,张从恩为北京副留守,奏摄太原府仓曹掾。
从恩移澶州防御使,表.为判官.有亲校段洪进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
从恩闻之怒,将杀之。
洪进惧,思缓其罪,绐曰:“判官使为之。
”从恩召防诘之,防即引伏,洪进得免.从恩遗防钱十千、马一匹遣之。
防拜受而去,终不自明.既而悔之,命骑追及,防不得已而还,宾主如初。
又居帐下岁余,稍稍有言防自诬以活.人,从恩益加礼重。
从恩入为枢密副使,防授国子监丞。
从恩留守西洛,又为推官。
召拜殿中丞,充盐铁推官。
以母忧去官,服除,随从恩历郓、晋、潞三镇判官。
契丹入汴,晋主北.行。
从恩欲归款契丹,召拜计议,防为陈逆顺,请固守臣节。
为左右所摇,从恩不用其言,遂归契丹。
既行,命副使赵行迁知留后,从恩所亲王守恩为巡检,与防同领郡事。
防与守恩谋诛行迁,以城归汉祖。
汉祖召防赴太原,加检校金部郎中。
乾佑初,授屯田员外郎,改浚仪令。
时杨邠用事,与防有隙,未几,免职。
居数月,梦一吏以白帕裹印,自门入授防,防寤而思曰:“白主刑,吾当为主刑官乎?”俄而周祖即位,起为刑部员外郎,吏继印至,一如梦中所睹。
改开封令,迁本府少尹,除刑部郎中。
宿州民以刃杀妻,妻族受赂,伪言风狂病喑。
吏引律不加考掠,具狱上请覆。
诗山中学周末改革史练习一
班级------姓名------------号数------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2.(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
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分)
3.(10分)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4.(15分)阅读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
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诗山中学周末改革史练习一答案
1(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3、(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4、(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