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管仲连义不帝秦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语文 第8课周而不比活页规范训练 语文版选修《史记选读》(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 .君子周而不比. 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B .朋友数.,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C .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D .君子以文.会友 文:文章学问解析 B 项数:hò,频繁。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A ⎩⎪⎨⎪⎧人焉.廋哉毋自辱焉.B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争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可则.止,毋自辱焉D ⎩⎪⎨⎪⎧何以.报德以.友辅仁解析 A 项 “焉”: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
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C 项均为“就”“那么”。
D 项均为“用”。
答案 A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 )(4分)A .君子周.而不比B .友直.,友谅C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D .老者安.之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义合”。
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
C项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
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答案 C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4分) A.君子不以言举人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人焉廋哉D.何以报德解析B项“薄责于人”为“于人薄责”。
A项为一般句式。
C项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介宾前置句。
答案 B.名句填空。
(6分)(1)子曰:“____________,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游曰:“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第五单元测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倔.强挖掘.鳜.鱼精神矍.铄奸诈诡谲.B.伏.法匍匐.吹拂.深孚.众望扶.摇直上C.精悍.攻讦.菡.萏抱憾.终生颔.首赞许D.屋檐.阎.罗岩.石垂涎.三尺不辨妍.媸解析A.“鳜”读ɡuì,其余的读jué;B.都读fú;C.“讦”读jié,其余的读hàn;D.“涎”读xián,其余的读yán。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北京青年报》载文指出:“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渔”,是不可行的;高薪的滋养是靠不住的,可以依靠的只能是法律。
B.全国大学生辩论总决赛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场上的选手唇枪舌剑,居理力争,场下的观众热情高涨,掌声连连。
C.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作出承诺:对于群众的署名举报,各级检察院会在3个月内给予答复,告之查办结果。
D.解散多年的英国“辣妹”组合的五位成员将重新聚首,参加慈善演唱会。
虽然她们已青不在,但歌迷对她们的复出还相当期待。
解析A.“缘木求渔”应为“缘木求鱼”;B.“居理力争”应为“据理力争”;D.“青不在”应为“青不再”。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刑警老王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枪支不慎走火,误伤了群众,由执法者变成了________。
(2)中国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俄罗斯可能造成的________。
(3)迈上浐河东岸长堤,只见一湖清亮水面上几只水鸟在自由自在地________。
A.服法者伤害滑翔B.服法者损害滑翔C.伏法者损害翱翔D.伏法者伤害翱翔解析伏法:罪犯依法被处决。
服法:服从法院的决定。
伤害:使身体或思想感情等受到损害。
损害: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
滑翔:不依靠动力,只借助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1)鲍叔终善遇.之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时鲁仲连适游.赵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军遂引.而去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待。
(2)秘密地,悄悄地.(3)游学。
(4)退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A.错误!B。
错误!C。
错误!D.错误!解析A项,①介词,凭,靠;②介词,用,拿。
B项,①介词,给,替。
②介词,表被动.C项,均为介词,通过,经由。
D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答案C3.下面句子都属于文言特殊句式,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5分)A.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B.管仲囚焉C.梁客新垣衍安在D.子将何以待吾君解析B项,被动句;A、C、D三项,均为倒装句。
答案B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5分)①子孙世禄.于齐②酒酣,起前.③秦兵遂东.围邯郸④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⑤吾请为君责而归.之⑥知我不羞.小节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⑧胜请以绍介而见.之于先生A.①②⑦/③/④⑤⑧/⑥B.①②/③/④⑤⑥⑧/⑦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 D .①⑥⑦/②③/⑧/④⑤解析 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5分)A .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B .始以先生为庸人.. C .欲从而..帝之 D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解析 A 项,“固然”古义为“本来这样”;B 项,庸人:平庸的人;C 项,“从而"古义,从,跟从;而,并且;D 项,“不多”古义为“不去称赞”。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A.樗.里子(chū)项橐(tuó)B.堕.邑(huī)难.之(nàn)C.赍.臣(jī)甘罗说.而行之(shuì)D.女.焉能行之(nǚ)张唐相.燕(xiànɡ)解析D.“女"应读“rǔ”。
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A。
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①代词,自己;②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B。
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C。
均为代词,他。
D。
①通“欤”,②帮助.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5分)上卿A.乃封甘罗以为..B.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C.左右欲刃相如..D.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解析A.以为:古义,两个词,以,介词,为,动词;今义,一个词,认为,作为.B。
称疾:古今都是推托有病。
C.左右:古义指左右大臣;今义多指方位.D。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答案B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5分)A.甘罗者,甘茂孙也B.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D.蔺相如者,赵人也解析A、C、D都是判断句;B。
不是判断句,表说明。
答案B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4分)(1)求委.国为臣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颠越不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俾.无遗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事(4)诅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辍.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微.子之言,吾亦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致送,付于(2)承,奉行(3)使(4)诋毁、败坏(5)希望(6)止(7)没有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8分)(1)无使易种于兹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属其子于齐鲍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鞅鞅怨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顾不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易”通“施",延长,延续(2)“属"通“嘱",托付,嘱托(3)“鞅鞅”通“‘怏怏”,不满意(4)“顾”通“固”,本来,实在是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内不得意,外.倚诸侯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境⑦子胥耻.其计谋不用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第二单元测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皈.依(ɡuī)砧.板(zhēn)执拗.(niù) 莘.莘学子(xīn)B.粳.米(ɡēnɡ) 付梓.(zǐ)针砭.(biān) 岿.然不动(kuī)C.湍.急(tuān) 臀.部(tún)湖泊.(pō) 怙恶不悛.(quān)D.弹劾.(hé) 棱.角(lénɡ)悲怆.(chànɡ) 自怨自艾.(yì)解析A.“莘”应读“shēn”;B.“粳”应读“jīnɡ”;D.“怆”应读“chuànɡ”。
答案 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打烊蒸溜水潜移默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B.审慎录像片突如奇来杂花生树,群莺乱飞C.儒雅琉璃塔曲意逢迎华而不实,脆而不坚D.蔚蓝膨胀率时过景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解析A.溜—馏;B.奇—其;D.景—境。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大多数应聘毕业生表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相对于薪酬而言,应聘毕业生更加________的是自己在用人单位将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2)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城乡________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废物长年得不到综合治理,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卫生环境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3)他自作主张,结果把事情办砸了。
面对人们的不满和指责,他先是怒目而视,________口出狂言,实在是不可理喻。
A.看中接合继而B.看重接合继而C.看重结合既而D.看中结合既而解析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
看重:认为重要,重视,很看得起。
结合:人或事物之间形成紧密关系。
接合:连接起来,使合在一起。
既而:时间副词,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头上,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
继而:副词,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选修《《史记》选读》选修《《史记》选读》管仲列传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於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次,整理。
②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③厥有《国语》。
厥:才。
④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通达、表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3、请翻译下列句子:(1)《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对选文内容分析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造不朽业绩。
2,阅读下列文字。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 .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咎:过错。
B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 恨:怨恨。
C .即.女也,吾徐死耳 即:假如。
D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良:确实。
解析 B .恨:遗憾。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5分) A.⎩⎨⎧①梦见叔带持要而.哭②臣有大事而.君不闻B.⎩⎨⎧①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②春秋祠之.,世世勿绝C.⎩⎨⎧①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②负之,衣以.文葆D.⎩⎨⎧①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②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解析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
B.①助词,相当于“的”。
②代词,代程婴。
C.均为介词,用、拿。
D.①动词,做;②介词,给。
答案 C3.下面句子都属于文言特殊句式,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5分) A.子孙在朝,何以惩罪B.小人哉程婴C.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D.夫人置儿绔中解析A、B、C均为倒装句;D.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5分) A.子必不绝.赵祀B.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C.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D.赵武服.齐衰三年解析A、B、C均为使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5分)A.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B.及赵武冠,为成人..C.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D.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解析A.古义,到了;B.古今义均为长大成人;C.古义,以,用;致,周纳;D.古义,这不是。
答案 B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仅仅.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请求.C.独.畏廉将军哉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卒:最终。
解析B.请:请允许我们。
答案B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吾羞,不忍为之下.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臣所以去亲戚..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殊甚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解析A.古义指官职低;B。
古义指亲属,指父母兄弟等;C。
古义指扬言。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4分)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A.我见相如,必辱.之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C.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C4.选出对“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蔺相如料想到秦王特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猜想秦王故意装作给赵国城邑,实际上不可能得到.C.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骗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赵国实在不可得。
D.蔺相如料到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解析D.特:应翻译为“只”。
答案D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卿、上大夫、大夫.B.“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C.“负荆请罪”的“荆”指的是荆条,“负荆”意思即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D.“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入大鼎,用滚烫的水将人活活煮死。
解析B.“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答案B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4分)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
(1)鲍叔终善遇.
之 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
入邯郸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鲁仲连适游.
赵 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军遂引.
而去 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待。
(2)秘密地,悄悄地。
(3)游学。
(4)退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①齐桓公以.霸②子将何以.
待吾君 B.⎩⎨⎧①吾尝为.鲍叔谋事②卒为.
天下笑 C.⎩⎨⎧①因.平原君谓赵王曰②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②彼则肆然而.
为帝 解析 A 项,①介词,凭,靠;②介词,用,拿。
B 项,①介词,给,替。
②介词,表被动。
C 项,均为介词,通过,经由。
D 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答案 C
3.下面句子都属于文言特殊句式,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5分)
A .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
B .管仲囚焉
C .梁客新垣衍安在
D .子将何以待吾君
解析B项,被动句;A、C、D三项,均为倒装句。
答案 B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5分)
①子孙世禄.于齐②酒酣,起前.③秦兵遂东.围邯郸④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⑤吾请为君责而归.之⑥知我不羞.小节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⑧胜请以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A.①②⑦/③/④⑤⑧/⑥B.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C.①②/③⑦/④⑤⑧/⑥D.①⑥⑦/②③/⑧/④⑤
解析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5分)
A.彼天子固然
..,其无足怪B.始以先生为庸人
..
C.欲从而
..管仲之贤
..帝之D.天下不多
解析A项,“固然”古义为“本来这样”;B项,庸人:平庸的人;C项,“从而”古义,从,跟从;而,并且;D项,“不多”古义为“不去称赞”。
答案 B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者取者,是商贾之事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国,是个抛弃礼义而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的手段来役使他们的士人,用对待俘虏的手段来役使他们的百姓。
(2)杰出之士之所以可贵于天下,是因为他们能替人们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
如果有索取,这是做买卖人的行为。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新垣衍曰:“秦称帝之.害何如?”鲁连曰:“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居岁余,周烈王崩,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东藩之臣因齐后至,则斮。
’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
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
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籥,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
’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
将之薛,假.途于.邹。
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
”固不敢入于邹。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
今秦,万乘之国也。
梁亦万乘之国也。
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
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先生独.不见夫仆乎独:唯独。
B.九侯有子而好.好:貌美。
C.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脯:制成肉干。
D.将之薛,假.途于邹假:借。
解析A.独:难道。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①诚不忍其.求也②彼天子固然,其.
无足怪 B.⎩⎨⎧①叱嗟!而.母婢也②宁力不胜而.
智不若耶 C.⎩⎨⎧①秦称帝之.害何如②纣之.
三公也 D.⎩⎨⎧①梁之比于.秦若仆耶②将之薛,假途于.邹 解析 A 项,①代词,他们;②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B 项,①代词,你,你的;②连词,表并列。
C 项,均为助词,的;D 项,①介词,与,同;②介词,自,从。
答案 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时的周王朝又贫穷又衰弱,诸侯们都不去朝见,只有齐国去朝见它。
(2)仅仅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归从他尊他为帝,这样就使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连邹、鲁二国的奴仆都不如了!
10.太史公曾这样评价鲁仲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鲁仲连的志趣虽不合大义,然而我却欣赏他身处布衣之位而放浪不羁的志趣,不折服于诸侯,高谈阔论于当世,把手握大权的卿相都给折服。
从整个事件来看,鲁仲连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