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5
小学古诗《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掌握其含义。
(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体会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特点。
2. 新课导入:(1)教师展示古诗《赠汪伦》,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4. 情感体会:(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2)学生集体背诵,巩固记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赠汪伦》。
2. 家庭作业:向家长介绍古诗《赠汪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古诗《赠汪伦》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抄写古诗的准确性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诗的体会和收获,了解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满意程度。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赠汪伦》。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欣赏和背诵。
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汪伦》。
2. 诗歌理解: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子和内容。
3. 诗歌欣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背诵: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汪伦》,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培养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汪伦》,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的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接着说:“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美景如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描写这里的美景和友谊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赠汪伦》。
”2. 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字音和停顿。
3. 理解诗歌(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欣赏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5. 背诵诗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赠汪伦》。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3)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赠汪伦公开课教案(精选2篇)幼儿园大班赠汪伦公开课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1、看老师写课题。
强调:赠板书:赠汪伦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3):出示古诗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
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表演)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
小学古诗《赠汪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情谊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故事。
古代诗人赠诗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2 课文解析:字词解释和翻译。
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韵律和节奏的讲解。
2.3 文学鉴赏: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探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开场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故事。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3.2 朗读与背诵:分组朗读古诗,注意语气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3.3 课文解析:逐句解读诗句,解释字词。
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古诗创作,以赠诗的形式。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朋友,创作一首赠诗,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
4.2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朗读自己的赠诗。
学生可以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在课文解析和创作中的表现。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
5.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朗读、背诵和创作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相关诗词鉴赏:推荐给学生李白的其他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的赠诗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6.2 文化背景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友情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友情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培养和维护友谊。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与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赠汪伦》的解析、创作和文学鉴赏。
《赠汪伦》语文公开课教案阅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2.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基本赏析方法。
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询问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美好时光。
2.诗歌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赠汪伦》,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诗歌解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大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4.诗歌赏析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赏析诗歌。
5.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赠汪伦》,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优秀背诵者进行展示。
6.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友情的诗歌。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7.课堂小结强调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四、课后作业1.正确背诵《赠汪伦》。
2.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进行朗读、解析和赏析。
3.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赠汪伦》的内容和情感。
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亮点。
附:《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学生甲:“我和我的朋友经常一起玩游戏,他很聪明,总是能帮我解决问题。
小学古诗《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感激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美好,学会珍惜朋友。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感激之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赠汪伦》。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李白及诗句背景。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赠汪伦》。
(2)查找生字词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友谊的话题,分享自己与朋友的美好时光。
(2)教师讲述李白与汪伦的友谊故事,引出古诗《赠汪伦》。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齐读。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感激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友谊的美好。
4.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关于友谊的小诗。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对友人汪伦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友谊观念,让他们学会珍惜朋友。
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提高课堂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小学古诗《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理解古诗《赠汪伦》的内容,把握李白和汪伦的友谊。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赠汪伦》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李白和汪伦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赠汪伦》的文本、翻译、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吗?”引导学生分享了解。
2. 朗读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赠汪伦》。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发现。
4. 翻译诗句(1)教师讲解古诗《赠汪伦》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学生自主翻译,巩固所学内容。
5. 欣赏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赠汪伦》,提高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赠汪伦》的主题和修辞手法。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写一篇关于李白和汪伦友谊的小作文。
8. 板书设计古诗《赠汪伦》李白汪伦友谊情感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诗词,如《将进酒》、《庐山谣》等,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 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诗人及其友情诗作。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汪伦》。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的分析。
(3)友谊的主题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赠汪伦》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赠汪伦》。
(2)准备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背景。
(2)学生朗读《赠汪伦》。
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写一段关于友谊的话。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诗歌理解: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扩展1. 诗歌背景深入了解:(1)教师详细讲解李白和汪伦的友谊故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的生活年代、事迹和相互关系。
2. 相关诗歌鉴赏:(1)教师推荐与《赠汪伦》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
(2)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李白或汪伦。
(2)通过对话、表演等形式,展现李白和汪伦的友谊。
小学古诗《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赠汪伦》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赠汪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古诗《赠汪伦》的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赠汪伦》,了解作者李白及其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背景,引导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2. 朗读:学生齐读古诗《赠汪伦》,体会诗句的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诗《赠汪伦》的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5. 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等环节。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练习,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要求准确、流利地表达古诗。
六、教学延伸1. 作品背景拓展:介绍李白的其他著名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诗歌风格。
2. 文化知识拓展:讲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七、互动环节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李白的诗作,进行朗读和简要解析,分享给其他小组。
2.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赠汪伦》的理解。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赠汪伦》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赠汪伦》的理解。
2.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作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赠汪伦公开课教案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看这是什么你认识贺卡上面的字吗,请你来读一读。
这张贺卡是送给谁的呢,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赠”就是送给的意思。
(贺卡内容:赠,生日快乐!王老师)拼读认识赠2,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学习”汪”字,象形字,谁来讲讲。
平时在哪里还见过或者使用过这个字想象汪洋大海什么样,结合图片理解。
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海的水势非常大的样子。
2,介绍诗人,出示课题,学习”李”字唐朝有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李”是一个姓。
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木下结子就念李)读文题和作者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李送汪一首诗,两人的友谊情深似海,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倾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
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赠汪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风格和特点。
2.理解《赠汪伦》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赠汪伦》,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赠汪伦》中的主题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发现诗中的感情表达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唐代诗歌的诗句,引起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就唐代诗歌的特点进行讨论。
2.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将《赠汪伦》的全文呈现给学生,逐句解读并解释诗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汪伦》中的主题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友情和离别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教师提问学生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对比、夸张、排比等等,并让学生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情感体验(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诗歌、背诵等方式,深入感受诗人对友情和别离的真挚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赠汪伦》这首诗进行个人感悟和联想,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课堂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赠汪伦》的主题和意境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
同时,教师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学生今后如何欣赏和理解唐代诗歌。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赠汪伦》这首诗。
2.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赠汪伦》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评估:1.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背诵和文章撰写。
八、拓展延伸:1.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还能够领略《赠汪伦》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赠汪伦》。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赞美。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1. 熟悉《赠汪伦》的背景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
3.2 学生准备1. 预习《赠汪伦》。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通过多媒体展示《赠汪伦》的背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2 诗歌讲解1. 分析诗歌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4.3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4 诗歌欣赏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2.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我评价2. 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诗歌创作背景探讨通过图片、地图和其他历史材料,了解诗人李白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
讨论《赠汪伦》中可能隐含的历史和文化元素。
6.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讨论其象征意义。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赠汪伦》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意境创作自己的诗歌。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感情。
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汪伦的深厚友谊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2.2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赠汪伦》的全文和注释,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指导资料,供学生参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友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赠汪伦》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和汪伦的友谊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背景。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赠汪伦》全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创作等方式,展示对《赠汪伦》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4.2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反思教学的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对《赠汪伦》的理解和感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友谊和自然的赞美。
学生选择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创作,如朗读、书写或绘画等。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赠汪伦》公开教案《赠汪伦》公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赠汪伦》公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赠汪伦》公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赠汪伦》。
3、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将欲、闻、千尺、不及”的意思,了解“踏歌”的大意和夸张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教读课题。
赠:送。
复习《赠刘景文》,简介汪伦,题目的意思是诗歌送给汪伦。
2、简介李白。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1、简介李白和汪伦的关系,引出诗歌,教师范读一遍。
2、拼读生字,指导看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事情发生的地点是桃花潭,人物有汪伦和李白,找出他们所站的位置。
3、学生试读诗歌一遍,再次拼读生字。
4、出示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5、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教读。
(二)研读古诗1、指导按朗读节奏读诗歌。
(要求学生画出停顿节奏)2、理解诗歌第一、二行。
(1)学生说说题目意思,出示注释:送。
(2)李白是什么时候送这首诗给汪伦的?(李白要离开汪伦家的时候。
)(3)在这首诗中,哪句说到李白要走了?(李白乘舟将欲行。
)用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已经走了吗?(指图)哪个字是代表“走”的意思?哪个地方表示“就要走”?出示:就要)(4)面对好友李白的离去,汪伦舍得吗?(舍不得)那他舍不得的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离别之时做了些什么?但汪伦在这儿是踏地作节拍。
读第二行,他还做了什么?(师讲解:踏歌)(5)汪伦踏地而歌送李白,李白事先知道吗?师吟诵: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之前不知道,因为是他忽然听到的歌声,说明他之前不知道汪伦会来。
)好一个“忽然听到”,“闻”,听的意思。
以前我们学过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同样的用法。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赠汪伦》这首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认识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友谊的可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李白生平及创作背景,揭示《赠汪伦》一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李白生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主题和诗歌的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诗歌朗诵:评价学生的朗诵表现,考察学生的韵律感和表达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生字词和相关图片等资源。
5.2 参考资料:提供李白生平、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了解。
5.3 音响资料:准备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6.2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赠诗的形式,表达对同学、老师的感激之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赠汪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赠汪伦》。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的解析、诗句的翻译、诗歌背景及意境的解读、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赠汪伦》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解读、艺术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诗句的翻译、诗歌背景的了解、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感受古风古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
3.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诗句的字面意思。
4. 诗句翻译: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句的含义。
5. 背景及意境解读:介绍李白与汪伦的友谊,分析诗歌的意境。
6. 艺术特点分析:从用词、句式、结构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句翻译、情感分析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赠汪伦》2. 作者:李白3. 诗歌背景:李白与汪伦的友谊4. 诗句翻译及情感分析5. 诗歌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青青江水白日长,杜鹃啼血破人肠。
”(2)分析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的意境。
2. 答案:(1)翻译:长长的江水在白天显得青翠欲滴,杜鹃的啼声如同撕裂人心的哀歌。
(2)意境分析:描绘了两岸猿猴的叫声,反衬出诗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心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解读2. 艺术特点的分析3. 作业设计中的翻译和意境分析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诗歌意境的解读1. 江水、猿声、轻舟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