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 格式:docx
- 大小:19.60 KB
- 文档页数:17
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对课堂内容的完整记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吧!古诗赠汪伦的教学实录一、导入、释题。
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
汪伦非常敬佩大诗人李白的才华,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
李白这个人一生最喜欢游山玩水,喝酒写诗。
汪伦根据李白的个性特点,写了一封请帖送到李白手中,上面写着:“太白先生: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请您光临,饮酒赏花。
”李白一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八个字,眼睛都瞪大了。
心想:世上竟有这样的地方?便应邀来到汪伦家。
到了汪伦家后,每天,汪伦只是陪李白喝酒,向李白请教作诗的学问,带着李白在村子周围看看,连“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提都不提。
李白急了,反复要求去赏“十里桃花”,去“万家酒店。
”汪伦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对李白说:“这些地方你都去过了。
”李白有些摸不着头脑。
汪伦说:“十里桃花就是离我家十里外山坡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就是我们天天去喝酒的那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
”李白听后哈哈大笑,并没有责怪汪伦,反而被他的风趣和智慧所打动。
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两人饮酒作诗,脾气相投,成了好朋友。
转眼李白要离开桃花潭了,继续他的行程,当船缓缓开动的时候,汪伦来到岸边,依依不舍地给大诗人李白送行。
李白深受感动,觉得这才是最真挚的人生友情。
情动之下,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生:这个故事讲了汪伦请李白到他家做客,告诉李白他家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可是去了却没有,李白没有恼怒,反而跟汪伦成了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特地踏歌给李白送行。
李白就写了一首诗送给王伦。
师:故事只听了一遍你就能够说出它的意思来,听得仔细,说得详细。
《赠汪伦》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赠汪伦》教学实录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
从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结束之日起,学生们就在我的牵引下开始了日见其深、日见其广的课外阅读。
仿佛山泉总要流经秀谷——刚上三年级,他们中的佼佼者就把小小触角探进古典文学的广袤空间:方思佩、夏璇读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周楠、江嘉辉、晋申诸男生比赛似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少儿版);汇报课上,沈冠楠声情并茂的《爱莲说》,震住了全班,令一帮要强的小家伙大受刺激!孙添于是不甘示弱,打擂似地诵起了“关关雎鸠”,就连程度较差的郑丹东,也在摇头晃脑地唱读《三字经》。
所以——这节课不具备广泛的适用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赠汪伦》原本浅显,背诵、理解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
剩下的大半节课干什么呢?我当然可以接着往后上,可是,既然课时宽松,既然学生不求甚解、率性而为的阅读需要提升和引导,那么——在“家里”,在自己孩子中间,我且以“完成任务”为起点,和他们一道,乘着李白的扁舟,踏着汪伦的歌声:驶出去,飞起来。
为此,在后面的30分钟,我们——现场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
对于健康幸福的人生而言,友情、亲情和爱情,一个都不能少!(笑声)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
离群索居是孤独;抛亲别故,住在陌生人群中间也是一种孤独。
孤独滋味最难熬——所以,自古以来,离愁别恨成了文学创作永恒的话题。
这样的作品,唐诗中就有不少,谁能背来听听?学生(1):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孟浩然)学生(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学生(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
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
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生:(齐答)会。
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2篇)2022-12-12古诗《赠汪伦》教案(精选12篇)古诗《赠汪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赠、汪、舟、欲、踏、潭),会写“汪”“乘”“舟”3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点: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我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最会背古诗了,今天我们来比赛一下好吗?我们就以南北为界,南边一首,北边一首,哪边背得多那边胜,南边先来。
2、现在老师挑一首看看哪边会背。
《独坐敬亭山》《静夜思》《望天门山》二、导入新课1、刚才我们背的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咱班的小朋友小小年纪竟然会背这么多的诗,真是了不起!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116页,看着图听老师讲故事。
2、大诗人李白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作诗,游山玩水。
他作诗900多首,人们称他为诗仙,他可是当时一个无人不知的名人。
有一个叫汪伦的年轻人非常倾慕李白,希望能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自己只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汪伦灵机一动,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再美的相聚也有分别之时,当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将要离岸时,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他送行。
汪伦的深情厚谊,使李白十分感动。
脱口而出这首千古送别诗:《赠汪伦》。
探究体验感悟《赠汪伦》教学实录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首《赠汪伦》总能引发孩子们无尽的遐想和深深的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意与深情的课堂,感受诗歌的魅力。
上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飞进了教室。
我微笑着看着他们,问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送过朋友礼物,或者收到过朋友送的礼物呀?”一个小男孩立刻举起手,兴奋地说:“老师,我上个星期过生日,好朋友送了我一个超级酷的变形金刚!”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一个小女孩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道:“老师,我上次去参加比赛很紧张,好朋友给我写了一张鼓励的纸条,让我一下子就有信心了!”我点点头,笑着说:“看来大家都有和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
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诗人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赠汪伦”三个大字,然后开始给孩子们讲解诗的题目。
“‘赠’就是送的意思,李白要把这首诗送给汪伦,说明他们的关系一定非常好。
那大家猜猜看,汪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孩子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汪伦可能是李白的邻居,经常一起玩耍。
”有的说:“汪伦也许是李白的知音,能听懂他的诗。
”还有的说:“汪伦说不定是李白的救命恩人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笑着说:“那让我们一起来读诗,从诗中寻找答案吧!”“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我带着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感受着诗句的韵律。
“同学们,你们想想看,李白正准备乘船离开,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我问道。
一个孩子皱着眉头说:“可能会有点难过,舍不得离开朋友。
”另一个孩子说:“也许还有点着急,想快点出发。
”我点点头,说:“那就在这时,李白突然听到了岸上的踏歌声,他会是什么反应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一个聪明的小女孩说:“李白一定会很惊喜,没想到朋友会来送行。
”“对呀,那这踏歌声会是什么样的呢?”我继续引导着孩子们。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说:“应该是很欢快的,很有节奏感的。
【赠汪伦教案设计】赠汪伦教案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精读一首《赠汪伦》,带动一组送别诗,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2、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白。
3、板书:李白了解他吗?课件(1):出示李白画像4、学生交流资料。
课件(2):出示李白简单介绍5、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题1、看老师写课题。
强调:赠板书:赠汪伦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赠2、一起读读课题,好吗?3、解题:赠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4、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给汪伦呢?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1、课件(3):出示古诗2、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同座位交流交流,也可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指名读古诗。
(你读得很通顺、很流畅。
你的声音非常响亮。
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4、学生交流。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吗?欲:将要忽闻:忽然听到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表演)不及:比不上深千尺:有千尺那么深。
5、能连起来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一说吗?(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四、再读古诗,感受诗情1、过渡: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听吗?2、教师配乐讲故事,课件(4):出示故事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4、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情厚谊。
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4)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
(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
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
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
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
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
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坐。
朋友,握个手。
(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
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赠汪伦》教学实录一、教学分析《赠汪伦》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诗的大意是:李白我坐上船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和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全诗明白如话,质朴无华,虽只有四句,却突出了两个人深长的情谊,又没有分离的感伤。
诗的前两句写汪伦“踏歌”送行,这是一种独特的送友方式,既表达了朋友间的情谊,又充分表现了这一对朋友同样豪爽乐观的性格。
后两句与潭相比,即景抒情,特别是“不及”二字用得很妙。
诗人没有说汪伦对我的情谊像桃花潭水一样深,而是说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比不上这份情谊,可见这份情谊已达到非常深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二、设计意图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在学生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些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传统的"要你学"改变为"我要学",营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整首诗的学习采用"自学--初步理解、释疑--加强理解,诵读--体悟诗情,背诵--积累语言"四大步骤,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便于进一步扩展学习。
《赠汪伦》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赠汪伦》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实录(片段):一、激趣引入。
(根据教师的描述猜人物,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李白,理解“赠”的意思。
)【设计意图:猜诗人引入,让学生说李白,了解李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识字。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生字,想办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读准古诗。
】三、感知文本。
(多形式读诗:学生齐读、分句开火车读、师生分句读、按节奏练读、分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多形式朗读古诗,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反复读,让学生读得流利,读出节奏,并初步感知古诗】四、走进诗境,体会诗意。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汪伦是什么人?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交流,说说诗意。
(学生小组交流诗意。
)师: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的理解?生:李白要走了,汪伦来送他。
生:李白搭着船要回家了,突然听到歌声,原来是汪伦来送他了。
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及汪伦的情。
生:……师:这是一首描写告别场面的诗,生活中,你有没有和朋友或亲人告别过?你是以什么方式来和他们告别的?生:我过年后送过我的姑姑和表弟,我送了一把玩具枪给我的表弟。
师:哦,为什么送玩具枪啊?生:表弟在我家时老是和我抢那把玩具枪,他要走了我就送给他吧,让他高兴高兴。
师:你可真是个好哥哥,你表弟明年一定会再来找你的。
生:前几天,我和爸爸妈妈送我叔叔一家到码头,我叫他们有空再来。
师:你是个热情,好客又有礼貌的小主人。
生:我姐姐要回去汕头时,我送给她一幅我画的画。
师:礼轻情意重,你很用心。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作为客人总有离开的一天。
李白要走了,汪伦也来送别。
谁来猜猜,一开始,李白知道汪伦要来送他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不知道,我从“忽闻”看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忽闻”这个词的?生:忽然闻到。
(有些学生笑了)师:(看着站着的学生)没事,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转向一位发笑的学生)能告诉我你笑什么吗?生:这个“闻”不是“闻到”的意思,是“听到”。
《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范文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
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
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
你的问题?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师: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
“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
你说说看。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
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你叫什么名字?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
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
你叫什么名字?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
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
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
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
你姓什么?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
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
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你叫什么名字?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
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
”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
”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
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
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
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
(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师声情地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
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
请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
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
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
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师:掌声给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