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_0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4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四首》比较阅读吴素荣《诗四首》中的四首诗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各有差异,但四首古代诗歌都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在特定情景之下微妙而独特的感受。
细读四首诗歌,我们还会发现,每首诗都提到了一个景物——水,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出现的场景也各有差异,但在诗人的笔下,这“水”竟成了他们表露情感的物证和凭借。
《归园田居·其三》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
作者志在田园,但初归时劳动效果并不理想,庄稼长势不好,豆苗甚至还没有草多。
诗人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一大早就赶到地里锄草劳作,直到月亮升起时才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准备回家。
因为“道狭”,更因为“草木长”,以至于“夕露”沾湿了衣服。
这里,“夕露沾我衣”这一日常生活细节,既照应了前文的“草盛”,也暗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自然引出全诗的主旨。
对于刚刚归隐田园的诗人来说,“荷锄”、“理荒秽”是艰辛而复杂的,但这种艰辛在他看来却又无比快乐而充满情趣。
他早出晚归,直到夜露洒下还守在地头,迟迟不愿归家。
一边是为了劳作,更主要的是想厮守田园,亲近自然。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归耕相当艰难,但衣服打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呢?只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能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即使再苦再累,归家再迟也心甘情愿。
在这里,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纯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使至塞上》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这次出塞,王维表面上是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诗人单车问边时见到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茫茫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荒凉无边;烽火台上升腾着一缕白烟,没有弯曲,没有迟疑,直插云霄,格外醒目。
沙漠的四周,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不见其发端,更不知它要流向何方……这“长河”,这画面,雄浑寥廓,视野开阔,很好地传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语文八上唐诗五首原文
人教社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原文:1.《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9、《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恋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归 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 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 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 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 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并明确. 全 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 之乐。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 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 己喜欢的理由。
曰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 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 种下了豆子, 但因体力不支, 农艺不精, 所以草儿盛, 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 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 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四首】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 荷hè锄候骑jì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课题:诗四首【课标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诗四首》这四篇诗文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学习这四首诗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八年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一年后,能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对诗文的学习有了比较浅显的认识。
2.学生想知道的: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扫除语言障碍后,学会查阅资料,并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4、对学困生的关注:朗读背诵诗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文大意,理解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诗人感情变化线索的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文语言简练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讨论,理解文意,疏通文意。
3.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出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加深对作者在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诗文大意,熟读、背诵诗文。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教学过程】:一、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1、范读、齐读、自由读……自背,互背,指名背。
(4-5分钟背熟并检查过关)2、补充注释。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
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
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
“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
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
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