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6.70 KB
- 文档页数:6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
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
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
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 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
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
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
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③错落有致。
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A.蜚(fěi ) 暄哗B. 幢(zhuàng ) 宁静质朴C.伫(chù) 纯粹D.淳(chún ) 淋漓尽至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优美领略繁杂B.幽美领略繁复C.幽美领悟繁复D.优美领悟繁复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①B.②C. ③D.④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满分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2016·上海卷·T13-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答案】D【解析】A项,“白雪”和“清江”都是名词,从词语结构的角度分析,都是偏正式结构。
B项,“诸弟”“一身”都是名词,“诸”“一”都是表述数目的词语。
C项,“供多病”和“答圣朝”都是动宾短语,“供”和“答”是动词,“多病”“圣朝”都是偏正式结构短语。
以上选项均符合对仗特征。
D项,“时极目”与“日萧条”无论是词性还是词语结构都不对应,不符合对仗要求。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解析】A项,“西山”“南浦”都是野外的景象,但这是诗人在还未出城时想象的景象。
B项,“海内”“天涯”写“诸弟”与诗人天各一方,这两个词不是“望”见的景物描写。
C项,“迟暮”指诗人暮年,“涓埃”指诗人认为自己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
这两个词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无力报国的郁闷之情,与“望”无关。
D项,“出郊”点明是人到郊外去,“极目”写诗人远眺,切合题目“野望”的内容。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Ⅲ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人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解析】由画线词语的上文“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一句,即莎士比亚把自己的经历和哈姆雷特的形象融为一体了,以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2.【答案】B【解析】B.“无意义的功夫”和作者的观点不符,从下文第④段开头可知,作者认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并不是“无意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解析】主要考查第⑨段的内容,文章在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和印象派文学批评态度的不同时,其实就说明了“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即“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能力4.【答案】C【解析】“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错,第⑨段侧重分析“法官”式的文学批评与印象派的文学批评的区别,第⑩段侧重分析自己的观点态度。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5.【答案】B【解析】A“不都是学者”错,原文第①段是“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C.“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错,原文第⑥段中“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该项“考据”与“文学批评”互换了位置:D.原文第⑦段中,举例说明的是“麦可白"不能做悲剧的主角,并不是说(麦可白)不是悲剧,偷換了概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的能力6.【答案】示例: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
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
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解析】考查的主要内容,在文章的第⑨⑩⑪段。
相同点,即作者所认可的印象派文学批评的特点。
在第⑧⑨段中把它总结出来即可。
不同点,在第⑩⑪段有所体现,作者认为“‘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欣贯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把这些概括出即为答案。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7.【答案】示例:第D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渭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解析】重点考查的是比喻,在本句话中,本体为“站在干涸的湖底”,喻体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骨头”突出湖的“干涸”,而“骨头”又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踩在自己的骨头上,那就有一种切身的痛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考点】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的能力8.【答案】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解析】重点考查文章第⑦⑧⑨回段的内容,第⑦段作者浓墨重笔描写当年的湖水景色,与第⑧⑨段现在的残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考点】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城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带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解析】在散文中列举一连串的数字,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在本段中最后一句,“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更体现出了作者的痛苦与无奈。
【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解析】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弄清它本身的含义,其次是外在含义,最后是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考点】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能力11.【答案】示例: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民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
”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创造性。
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花重的词语。
如“泯灭”“呐或”“挖掘着基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
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
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本文在遗词造句中情感注人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这是散文语言共同的一个特点。
除此之外,本文整散结合,作者善于运用富有情绪化色彩的词语,使得情感更加浓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能力12.【答案】(1)贤者能勿丧耳(2)青海长云暗雪山(3)水随天去秋无际(4)两三航未曾着岸(5)山河破碎风飘絮(6)知止不殆(7)疑义相与析(8)夜深千帐灯13.【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仗手法的运用,要求两句内容相对,平仄相对,A、B、C三项均为对仗,只有D 项中“时极目”指的是“时时极目远眺”,“日萧条”指的是“一天天地萧条”,内容不对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14.【答案】D【解析】A.只是写所看到的景象;B“海内”“天涯”均指社会的动荡,与“望”无关;C.迟暮“消埃”是写自身。
【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能力15.【答案】示例:首联以最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颔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优虑。
【解析】首先要明确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结合本诗。
先写出情感。
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把作者的情感分析全面即可。
【考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16.【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属”为动词,结合语境,应解释为“写作”;“安”在句中为使动用法,解释时一定要体现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7.【答案】(1)A(2)C【解析】(1)结合上下文,他们割谷为军粮,“侵”应译为“侵占”。
(2)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结合上下文可知,“交通”应解释为“往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18.【答案】C【解析】C.均为“所+动”结构,译为“所……的”。
A.副词,才/副词,竟然;B.代词,代指羊枯的本名/宾语前置的标志;D.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9.【答案】示例: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答案】示例:不谋权私【解析】在“此意”之前,有“人民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的表述,意思是“做臣子的为了私欲就会背弃公心,这是一大困惑”,从这句中可看出羊祜不以权谋私的特点,他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考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21.【答案】示例:(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解析】要结合文本,首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大致情节,把故事情节中所反映出的人物的精神品质总结出来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解析】第一段共分两层,第一层是世人对圣人的态度,第二层是世人距离圣人之道还差几千万里,概括出来,即为世人学习圣人,是不得要领的。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23.【答案】D【解析】文章第二段,主要通过举例,来说明“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并借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懂得至高无尚道统的根本,在于“四勿”,在文中,圣人之道玄妙高远,是以反问的形式而说出的,是作者否定的,故D项错误。
【考点】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能力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解析】藤君“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和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正好契合,所以作者愿意给他作记。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25.【答案】A【解析】最后一句话,作者用“在夫”来借指自己,用“圣人”借指有学问的人,包括藤君,表现他的谦逊之意。
B.“感激之情”表述有误;C.“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无中生有;D.“感到庆幸”表述有误。
【考点】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解析】作者的观点即修身理念,都是建立在“四勿”的基础上,结合第②段“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总结出答案即可。
【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的能力二、写作27.【答案】略【解析】材料分析这是一道给出指定范围的话题型作文,题目要求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做出思考。
这是一个现代公民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高三学子必须面对且值得思考的人生命题,从高处出发,贴近实际,有思辨却不刻意,重在引导考生对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
立意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立意:首先,别人的生活是可以评价的,至于“怎样评价”“如何评价别人的生活”,可以赞同,可以不赞同,或部分赞同,部分不赞同,要有自己的观点。
其次,评价别人要有思考,要有深度。
即评价别人和反省自身的关系,发表评价与坚守底线,评价与个体成长、评价与社会发展,甚至对公开与隐私、开放与自律等问题也可做出思考,都可以拿来作为自己的观点,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参考素材(1)理论素材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②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
--爱尔兰谚语(2)事实素材2016年1月14日,江苏泰州某中学吴老师在监考时猝死。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网帖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这篇文章也引发了网友对学生冷漠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