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西安事变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事变中鲜为人知的“泄密事件”始末作者:徐世强张新欣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1期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
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八点多钟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当日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到。
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次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自己的扣蒋行动,目的是希望作战勇猛的红军和势力强大的苏联能及时与西安方面配合行动。
可是,几乎与中共收到张、杨密电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获悉了西安所发生的惊天大事变。
消息的过早泄露使南京方面对西安事变提前有了防备,以致于张、杨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
事变发生的第一时间南京方面是如何知道的?到底是何人走漏的消息?原来泄密者不是别人,此人就是张学良的亲信部下、东北军驻洛阳炮兵第6旅旅长黄永安少将。
张学良密令东北军守住潼关,黄永安背主邀赏张、杨之所以发动兵谏,其主旨就是要阻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时作为高级将领的张学良、杨虎城也深知自己的军事实力十分有限,难以与中央军相抗衡。
为了避免发生战争,捉蒋行动开始之后,在军事布置上,当时最吃紧的,就是尽快派军队守住中央军进陕的重要军事要隘——潼关。
潼关是陕西东部的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东北军尚有一个军驻守河北保定,即第53军,上将军长万福麟可称得上是张学良的心腹爱将。
东北军还另有一个炮兵旅驻守在河南洛阳,即炮兵第6旅,旅长也是深受张学良倚重信赖的黄永安少将。
当时,洛阳以西直到潼关,并无中央军重兵驻扎。
12日晨,张学良分别给保定53军的万福麟和洛阳炮6旅的黄永安拍发了密电,命令万福麟率部迅速南下,抢占郑州,卡断陇海铁路线;命令黄永安指挥所有驻洛阳的东北军官兵,控制洛阳,“将洛阳机场监视,不准有一架起飞,并将各银行关闭”。
张学良两份密电的主要目的都是想阻止中央军西进潼关,以确保西安城的安全。
西安事变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
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
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的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之前已经说过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战线的完全统一,同时也让张学良成为一个人们心中的英勇战士,那么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之后的战争当中,两党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淡化,转而面对的是抗日这个十分重大的战争,而1937年全面爆发的战争几乎让中国变得混乱起来,这时候再看看统一战线就十分的重要了,这样看来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也的确有很大关系。
另外知道了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来看看那年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从大局着手就会发现那时候的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而且中国在之前的胜利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局,也就是属于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共的战败也让北平常常爆发示威游行等活动,人民的心声已经被喊了出来,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和中共和人民站在一起,那么他身上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而就在这一年西安事变发动了。
所以通过这些来看西安事变哪一年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战争情况都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西安事变终于停止了已经持续了十年的内战,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可以说是张学良一手策划和主导的,但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表面上看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似乎是因为张学良不同意蒋介石的政策,认为攘外安内才是最应该做好的,所以才用西安事变来逼迫蒋介石划定统一战线,但是这是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吗?其实刚刚说的只是这次事变的一个直接原因罢了,至于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还应该从大局着手。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三一文库()〔西安事变简介〕西安事变之所以被称为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国内,而且西安事变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存在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
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
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
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
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西安事变: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重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西安被扣押的事件。
这场事件的发生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西安事变的经过1936年,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抗日运动,周恩来等人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战线,集合了共产党,各个民主党派,军队,左翼派系等,形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基础。
此时,日本在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加剧,蒋介石在困境中加紧了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这使得两党间的关系更加紧张。
1936年12月,蒋介石决定前往西安视察军情,要求北路军撤离,以配合对日战争。
但是,在北路军的领袖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带领下,数千军人包围了蒋介石,要求其停止对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批判,并且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彻底动员全国抗日。
张学良认为,唯有民主政治才能让中国彻底动员全国的力量来抗击日本。
二、西安事变的影响1. 弱化了军阀政治西安事变的发生,打破了国民党军阀统治和维持社会和谐的权威,给中国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 增强了全国对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合作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全国各地的抗日运动也越来越激烈。
西安事变后,全国抗日的长期斗争进入了一个带有更为鲜明的全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3. 前途暗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西安事变后,不少革命者意识到,中国的乱象不是因为历史责任重重和天命的安排,而是由于放权不当、对民主政治的排斥和贪腐统治。
中国能否走向强大与复兴,关键在于以新的民主政治为基础。
三、时机因素国民政府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国共两党也面临着日本侵略严重的威胁。
就在西安事变期间,日本方面以此为借口,采取了某些行动,此时,全国上下一致认为必须要恢复军队的解放,而决定西安事变的军方领袖恰恰把这种民意体现到了行动上。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场事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并且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西安事变后各方的态度以及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摘要本文阐述了自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政府、中共、共产国际、各派军阀以及英美等国家对于事变的态度挤兑事变和平解决的影响。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影响三十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九派横流,从“九一八”事变起,“抗日”成为国人共同的呼声。
西安事变更使全国人民的心爆发了。
那么,西安事变爆发之后,与之有关联的各派系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办法?最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在这些方面有一些详细的阐述,如有不妥之处,恭请斧正。
西安事变前,国民党内部就已有不和之说,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所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军陷入不堪。
1935年蒋介石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杨虎城(以下为张、杨)作为“剿共”的先锋将领对陕甘的红军发起进攻。
但接二连三的失败,加之蒋介石对抚恤金和军饷削减,迫使张、杨不得已另谋出路,寻找中共关系。
同时,希望蒋介石能够暂时放弃“剿共”计划,把精力集中在抗日上,蒋介石却一意孤行。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张学良痛苦陈词,蒋介石却仍然坚持己见,不做丝毫的让步。
在蒋介石的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强大压力以及中共希望联合抗日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张、杨才决意在蒋介石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命令时实行兵谏。
(一)事变后,南京政府乱作一团,内部出现了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张立即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主战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的主和派。
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所代表的日本和英美的利益。
亲日派的何应钦国民党内部大多数人的意愿相同,占了优势,操纵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和国民政府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
一方面想借此机会将蒋介石以及张、杨一并解决;另一方面,日本方面从中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要挟南京政府以不损害日本的在华利益为前提解决好这次事变,何应钦在压力之下也只有如此。
然而作为蒋介石坚实后盾的宋美龄、宋子文以及孔祥熙等人,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营救蒋介石回南京。
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第一篇: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编剧:工商11-5 人物:旁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侍卫道具:椅子、桌子、书、侍卫的枪、作战地图镜头一,地点,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张学良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1日,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
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
张、杨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老蒋那里去了,老蒋怎么说啊?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合共产党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他说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
连你都劝不了老蒋,我去也是白去啊。
看来老蒋的心真是铁做的。
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占领我东北已经五年了,我哪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
可是如今老蒋却硬是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啊,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
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要去向老蒋请愿,宁愿被打死也要前进。
唉,幸亏当时我们东北军和你西北军都没有开枪,否则真是民族的罪人啊。
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
真是对不起东北的三千万父老兄弟。
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老蒋联共抗日。
如果老蒋再次拒绝,那我们只好“兵谏”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我们西北军密切配合东北军,两军共同行动,活捉老蒋,逼他抗日。
镜头二:(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介石住所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阅读文件)侍卫: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
蒋:让他进来。
(侍下)张:委员长,你好!蒋:好呀,我正要找你!张: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
蒋:看,你又来了!张:你看看,日本占领华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再妥协,不加以制止和反击,整个中国将轮于敌手,到是我们就成为千古罪人了。
蒋:没那么严重。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剿共”。
张: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历史背景——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西,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
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
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三十三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教时:
教学目标: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瓦窑堡会议和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教学方法:练习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1931年以来日本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
新课:
一、华北事变:
1、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在华北地区制造的一连串新的侵略事件。
2、面对日本新的侵略活动,国民政府继续妥协退让。
"何梅协定"的签订即是证明。
通过
此协定日本实际已控制河北省的政治、军事、经济。
3、注意从知识前后联系的角度认识华北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
八"和"一·二八"事变以来得寸进尺的表现。
华北事变是后面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历史背景。
同时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最主要矛盾的标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客观条件。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八一宣言》:1935年7月下旬共产国际召开"七大",向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出组织反法
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大会精神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
根据教材所引宣言引文分析得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对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2、瓦窑堡会议。
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到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向民族
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党要制定适合新情况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
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此报
告。
报告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强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应成为统一战线坚强的台柱子。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武装全党,为迎接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的到来做了政治上理论上的准备。
三、一二·九运动:
1、背景:从华北局势和共产党的号召、领导两方面加以归纳。
2、过程:结合教材两幅插图和教材有关小字内容加以了解。
3、意义和影响:抓住"打击"、"揭露"、"宣传"和"促进"四词,加以理解和掌握。
4、"一二·九"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运动。
可以从矛
头所指、目的要求、积极作用、意义特点等方面作比较从而更加深刻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程度。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日本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
4)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共产党的多次努力争取下,在西北与红军在抗日基础上实现了联合抗日。
5)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爆发: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带领20多名军政要员来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调军"剿共"。
张、杨在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不听,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于12日毅然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和军政要员。
3、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爆发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
各种政治势力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
中国共产党分析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起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10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的立场。
同时,对张、杨给予同情和积极的实际援助,使之实现其抗日主张。
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
周恩来等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
经过各方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意义和影响
第一、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
第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
第三、国共两党关系发生变化: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小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