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编写
- 格式:docx
- 大小:20.15 KB
- 文档页数:7
未来出版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各族人民一家亲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教学内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和文化差异。
2.理解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品德。
教学重点:1.了解和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2.通过多媒体、实物等展示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同情心、好奇心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纳能力。
2.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小组讨论。
2. 观察演示、实物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讨论。
3. 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先用图片展示中国各民族的旗帜,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懂各民族的代表性颜色、符号,激发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初步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交流讨论(20分钟)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随意挑选一个领队。
并用多媒体展示与介绍中国的各民族文化,比如藏族的舞蹈、拖鞋舞,壮族的“鼓舞”舞蹈等。
每介绍完一个民族文化,领队带领学生完成一个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小游戏或表演,其他学生互动参与并进行讨论分析。
3.角色扮演(15分钟)教师准备相关民族节庆的场景,如春节、端午节科技,让学生结成小组,分别扮演汉族、藏族、鄂伦春族、维吾尔族等各族群体的角色。
教师引导学生用具体生活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习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4.总结(10分钟)学生结合今天的主题,向全班分享自己对于多元文化及各族人民一家亲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的总结中加以点评,帮助学生做好反思。
5.作业(5分钟)自己撰写一篇自我的族群文化介绍,以便将来发表。
二、教学反思针对本次教学的反思,有以下几点: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真实文化的展示和学生实践、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发扬尊重、友爱、和谐等价值观,还有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社会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军事演练的意义和特点。
2. 掌握战争和和平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军事演练的意义和特点。
2. ppt 简介战争和和平的定义及其影响。
3. 教学课件,包含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在黑板上写下“军事演练”四个字,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对军事演练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军事演练的意义和特点。
活动二:讲解1. 利用 PowerPoint 简介军事演练的意义和特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更好理解。
2. 讲解战争和和平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和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活动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战争或和平事件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展板,展示该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 学生在小组间展示和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活动四: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重点总结军事演练的意义和特点,以及战争和和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军事演练和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学生展示和交流时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军事演练意义和特点、战争和和平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提出的思考和看法,评估他们对于军事演练和战争和和平的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军事演练或相关的历史遗址。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进一步加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品德园地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品德园地四》的内容,并能正确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他
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
3. 情感目标: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
他们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品德园地四》的核心内容。
2. 强调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
1. 课本《品德园地四》。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讨论欲望。
2. 研究活动
- 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间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通过多媒体展示《品德园地四》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收获。
3. 总结归纳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关注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课堂延伸
1.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自行寻找相关的文献或故事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和拓展道德教育的内容。
2.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在家中继续思考和探索道德问题。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督促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他们对《品德园地四》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品德园地四》教案》,供参考使用。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第四单元习作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2. 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对人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0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个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环境问题,并记录下来。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展示和讨论。
3. 研究任务 (15分钟)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工作纸,让学生根据讨论的问题,写一篇关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短文。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4. 分享和评价 (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短文进行分享,并相互评价。
教师在分享和评价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和建议。
5. 总结归纳 (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他们在本次探究中所学到的内容,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来实践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次课堂讨论和反思,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观察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2. 研究如何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的惯。
二、教学内容1. 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课本内容的复。
2. 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及体现方式。
三、教学重点1. 研究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2. 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复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和总结第四单元的核心思想和人物故事。
2. 分析讨论集体行为的重要性,以及集体行为的体现方式,例如参加集体活动、遵守集体规则等。
3.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
4. 带领学生总结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例如互相尊重、沟通合作等。
5.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要自觉遵守规则和秩序,以及违反规则和秩序可能带来的后果。
6. 结合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在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评估其对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理解。
3. 设计简单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回答并解释自己对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认识。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集体行为和团队合作的实践。
2. 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集体活动。
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思品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集体- 掌握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什么是集体-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集体的概念和特点,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 观察研究:观察周围的集体,如学校、家庭、社区等,并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 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集体的重要性,提出自己认为集体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合作的重要性- 视频观摩:观看合作研究小组的故事和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 合作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小组探讨:小组内探讨合作的条件和要素,让学生认识到合作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
第三课时: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团队活动: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队活动,如拼图比赛、搭建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介绍他们团队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鼓励学生分享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价值。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团队活动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 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集体的特点和作用。
3. 观察研究: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集体,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课时1. 导入:观看合作研究小组的故事和经历视频,引起学生对合作的思考和关注。
2. 合作游戏:设计适合年级的合作游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3. 小组探讨:每个小组讨论合作的条件和要素,并整理成报告。
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合作游戏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意义。
2. 团队活动:组织团队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小组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团队活动的过程和收获。
4.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团队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体的概念和意义。
2. 了解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集体?-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集体的概念和特点。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集体的例子。
- 帮助学生明确集体的意义和作用。
2. 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分析集体活动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的益处。
- 引导学生讨论集体活动的例子,并激发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例如解决问题、讨论话题等。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体会和收获。
- 提供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和讲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发学生对集体的认知和兴趣。
2. 呈现: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集体活动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讲解:介绍集体的概念和意义,以及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和好处。
4. 实践: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总结: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体会和收获,总结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6. 展望:展示未来可能进行的集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未来集体活动的期待和热情。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集体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和反馈,评估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肯定和建设性的指导,以激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更好地参与和表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集体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文化节等。
2. 导入下一单元的内容,如个人责任和公共秩序的关系。
部编版五年级社会下册教案第四单元习作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历代都城和现任都城。
2. 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地理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教案、多媒体设备、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于都城的思考和想象。
2. 引入新知:介绍中国的历代都城,包括北京、南京等。
3. 深化理解: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如明清古代的北京和南京都城,使学生对于都城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
4. 拓展知识:结合地理知识,探讨现代中国的都城和特点,并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5. 总结回顾: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6. 巩固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题。
7. 达标检测:进行以小组形式的研究成果展示和互评。
四、教学方式: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和地图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生动感受到都城的魅力。
2.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
3. 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 小组研究成果的评价。
3. 对学生完成的练题进行批改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扩展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历史和地理书籍,培养学生对于都城的更深入了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考察活动,亲身感受都城的历史底蕴和现代风貌。
七、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于中国历代都城和现任都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对于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合作学习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活跃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互动和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未来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形。
2、依照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点。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差不多情形。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形,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差不多情形。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查一查1、在学习本课之前,预备《中国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形。
二、比一比1、依照活动一的积存,师生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情形的认识和了解。
2、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要紧分布区,并试着说出那个地区的名称、要紧省份。
三、扩展学习1、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2、将全班学生的补充材料聚拢在一起,了解56个民族的情形。
3、重新列一个表格,依照人口多少,给收集到的各民族情形做个汇总。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1、让学生展现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要紧聚居地。
3、将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交流情形汇总,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五、认一认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1、学生将收集到的56个民族服饰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展现。
2、进行辨认服饰卡片的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手中有若干张服饰卡片。
游戏时,按顺时针方向顺序出示卡片。
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张卡片,由第二人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出示服饰为哪个民族的服饰。
假如说对了,则赢得该卡片。
六、我是家乡小导游1、在小组内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情形介绍给组员。
2、小组派代表把本组介绍详细的民族再介绍给全班同学。
七、调查、访问组织学生调查周围的少数民族,看他们差不多上哪个民族,再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民族的有味的情况。
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适应和风土人情。
第四单元《科技创造新生活》单元备课一、单元目标1、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2、爱科学,学科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崇尚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培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体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1、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学要为人类造福。
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三、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新科技,新生活”斑竹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超越梦想”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科技爱边了世界。
“科技是把‘双刃箭”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设置本主题。
“崇尚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励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反对迷信、邪教。
四、建议授课时间《新科技,新生活》2课时《超越梦想》2课时《科技是把‘双刃箭’》2课时《崇尚科学精神》1课时第一课新科技新生活第一课时生活好帮手活动目标:1、了解家庭生活用品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帮助。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生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的热情。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1、观察、采访“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一天”,了解他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
2、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新产品。
活动过程:一、“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一天”1、同学们,大家利用周末时间观察了“奶奶的一天”和“妈妈的一天”,她们是如何操持家务的呢?2、学生自由表达。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教师小结。
二、走进时光隧道1、课件出示旧的生活用品:看一看,你们认识它们吗?他们是干什么的?现在还用不用这些东西,为什么不用了?2、课件出示现代家庭生活新用品,小组交流:你们家新添置了哪些生活用品?没有它们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怎样?现在呢?3、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科技产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5、教师小结。
三、我的感想1、观看资料一: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2、观看资料二:“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知道通信的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传递速度的加快,还可以给学生看看备课系统里的《我们的生活与未来科技》。
3、全班交流感想与体会。
4、把自己的体会写到书上。
四、课堂总结教后札记了解家庭生活用品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帮助。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生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二课时一卡走天下活动目标:1、寻找身边的科技产品,感受智能卡等高科技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2、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1、“寻找身边的智能卡”——公交卡、银行卡、电话卡、考勤卡、就餐卡、游戏卡,了解他们的用途。
2、了解生活中的新科技产品。
活动过程:一、寻找身边的智能卡1、同学们,课前大家调查、搜集了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智能卡,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这些智能卡的使用方法及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交流:小小一张卡,怎么能有这么多的用途呢?谈谈各自的感受。
4、教师小结。
二、寻找身边的高科技产品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存在着高科技产品。
课前,大家也进行了调查,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寻找、了解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
“农田里的高科技”:“新型交通工具”:“医学上的高科技”三、我们的生活多幸福1、亲身体验:用一用摄像手机,拍摄学生上课时的发现,感受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快乐。
2、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举办“新科技新生活”的征文比赛。
教后札记寻找身边的科技产品,感受智能卡等高科技产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二课超越梦想第一课时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活动目标:1、从印刷技术、电脑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体会高科技给人类社会、生产带来的好处。
2、培养孩子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3、通过搜集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2、学生准备肥皂。
3、课前搜集的资料。
活动过程:一、感受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一)、感受印刷术的飞跃1、学生交流课前参观印刷厂所看到的和听到的。
2、教师向学生介绍王选教授和激光找排。
3、提问:古人使用什么印刷方法?(刻字)4、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肥皂在上面刻一个字,并算准用多少时间?5、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课本用这种古老的印刷方法,大约多长时间,造成多少损失?6、印刷术今昔对比,你有什么感受?(二)、感受电脑对人类的作用1、多媒体出示:1945年的第一台计算机和1981年的第一台电脑2、交流今天的电脑的用途。
二、感受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科技发明及科学家的故事。
2、交流这些科技发明及科学家是怎样改变世界的?3、想象一百年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三、拓展:1、播放教学光盘2、准备演讲会:假如没有……教后札记从印刷技术、电脑技术等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体会高科技给人类社会、生产带来的好处。
培养孩子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通过搜集重大科技发明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二课时科技带你走向未来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培养孩子爱科技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活动准备1、搜集科幻故事。
2、搜集人类登上月球及人类在太空遨游的资料图片活动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感情1、教师讲述:小时侯怎样渴望能在电灯下学习、怎样渴望能看一场电影、怎样渴望能坐一坐汽车的迫切心情。
2、学生交流现在的生活。
3、交流资料和图片(1)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资料和图片。
(2)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的“神州六号”的资料和图片。
4、想象:“神州七号”、……等将来飞向月球去干什么?二、畅想未来1、播放教学光盘此册教案有一起学习网编辑整理17xxw2、想象2010年、2100年、2999年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3、交流:你心目中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三、制作手抄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把人类未来生活的设计制作手抄报。
教后札记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培养孩子爱科技的精神,激发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课科技是把“双刃剑”第一课时原子弹与核电站总第25 4.24活动目标:1、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含义,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2、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的道理;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核武器的有关历史事件或图片;2、搜集有关核能的利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3、搜集有关大亚湾、秦山核电站的图片或有关资料;活动过程:一、展示资料,引发思考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3、师: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丰富的资料,通过刚才的交流,那你认为核能的开发是利大于弊,还是避大于利?4、学生举手表决二、阐明观点,据理力争1、师:请同学们首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你掌握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证明你的观点。
2、生自由组合,阐明观点,据理力争。
3、生在阐明观点的同时,教师随即播放光盘内容《核电站安全吗?》。
4、全班交流总结学生的观点。
、三、深入思考,科技是把“双刃剑”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核武器的爆炸的威力和辐射造成的污染能够毁灭全人类,但核能的正确开发与利用,同样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福音。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清洁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十分光明的前景。
2、同学们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的含义?3、生谈自己的理解。
4、师随即播放光盘内容《科技是把“双刃剑”》。
四、课外延伸师: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善恶的,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滥用科学技术。
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它,就能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
教后札记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含义,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的道理;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二课时让人欢喜让人忧总第26 4.26活动目标:1、学生了解“克隆技术”。
2、初步了解什么是科学的道德观,懂得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的道理;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文字或图片)活动过程:一、交流资料,初步感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能用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吗?2、学生讲述克隆羊多利的故事。
3、交流搜集其他一些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
4、播放光盘《什么是克隆》。
二、大胆想象,深入思考1、在生活中,克隆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2、你希望克隆什么东西?为什么?3、播放光盘《人体器官是怎样克隆出来的》。
4、寻找身边的科技产品的利与弊,讨论如何避免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课外延伸1、播放光盘《让人欢喜让人优》。
2、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核能利用、克隆技术、纳米材料……各种辉煌的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但科技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问题……3、回忆克隆技术:播放光盘《克隆技术大事记》。
4、阅读小资料《不该颁发的诺贝尔奖》。
四、让人欢喜让人忧请同学们继续搜集有关的克隆技术方面的资料读一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第四课崇尚科学精神教学目标:1、相信科学不迷信,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2、尝试用科学来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迷信现象,并搜集关于迷信、邪教(如@@@@@@)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迷信、邪教害人的资料图片及实验用品(氢氧化钾溶液、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汇报交流课前同学们搜集了生活中有关迷信的不少资料,大家一定很震惊吧。
1、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全班交流。
2、观察课本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编说故事。
3、让同学们想象如果人人都相信迷信的话,我们的国家将变成什么样。
二、小小辩论会:迷信邪教对人有害还是有益1、教师作为主持人,全班分成两队,即正方:迷信邪教对人有害;反方:迷信邪教对人有益。
2、辩论开始。
正方展示迷信及@@@@@@危害群众的资料图片。
反方对身边发生的迷信事(对人有益)进行辩论。
3、教师公布辩论结果三、号召学生们行动起来:用科学破除迷信1、教师:同学们,迷信害人不浅,敛光钱财、危害生命,看到这些我们应该怎么做?现在让老师就用科学来揭开迷信神秘、虚伪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