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在陕西调研报告
《陕西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对陕西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旨在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状况以及人民生活水平。
在陕西的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到城市和农村,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农民以及普通市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调查,以获取真实的信息和数据。
首先,我们对陕西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
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们发现,陕西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但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特别是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陕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次,我们对陕西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陕西的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领域。
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最后,我们对陕西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虽然陕西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尤其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收入水平、文化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陕西在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建议政
府和各界人士继续加大对陕西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简介:冯辉(1999— ),男,汉族,陕西西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一、大西北的龙头我国的西北五省,即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西北地区中,西安经济、科研等综合实力比较突出,起到了地区龙头作用。
西北五省部分数据行政区\事项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万GDP(2019年)/亿陕西省213835.4425793.17新疆维自治区166.492444.6713597.11青海省72598.382965.95甘肃省45.372625.718718.3宁夏自治区6.64681.793748.48根据上述的表格,我们可以得知:陕西省在大西北地区人口比例占比37.65%,经济总量占比到达到了47.04%,接近地区总量的一半的。
在软实力方面,我们就拿教育来说,在西北地区大学排名前十中,陕西q地区的高校就占到了7所我们以上拿陕西的硬性实力的经济总量和软实力的教育方面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足以体现陕西在西北五省中的实力的强劲,所以它也就是大西北地区的龙头。
二、新一线之秀而近些年来,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进入选的新一线城市,并且多年进入这个榜单,这是对西安乃至陕西在西北地区龙头地位的肯定。
2018年1月,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2020年4月,西安跻身于超大城市行列。
以上只是西安这些年部分成就。
他们足以体现西安在现代化,乃至在本地区的重要性与辐射带动作用,这无疑是对西安乃至陕西在本地区的地位的肯定。
三、陆港——西部雄心西安陆港成立于2008年。
这在我国陆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是西部地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20110年,西安保税港物流中心通过验收;2013年开通长安号中欧班列;2014年获得自己专属代码(CNXAG);2018年延安陆港设立……这些对于陕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德洪教授说过,在新常态下,重心向西-一带一路-中西崛起。
这些都是一连串的反应。
对于深处西北的地区,陆港将赋予它新的机遇与优势。
白永秀教授简介白永秀教授简介白永秀,男,1955年3月生,陕西清涧人,汉族,中共党员。
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MBA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兼职: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是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宁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是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是银河自动化等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和高级顾问,是西安市、铜川市、榆林市等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简历:1974年1月——1977年12月在陕西清涧县工作,先后任后坪小学校长、高杰村公社团委书记;1978年1月——1982年1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上学,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6年8月在汉中师范学院政法系任教,任系主任助理;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上经济专业研究生,任研究生会主席,获硕士学位;1989年8月——1993年11月在陕西师大政教系任教,任政教系副主任,期间于1991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199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任副院长兼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于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11月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起任西北大学工会副主席、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2000年10月起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其中2000年5月——9月被借调到国务院体改办,起草《西部大开发中的体制创新及政策建议》的报告。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公司制度研究,1984年以来先后在《中国软科学》、《经济管理》、《经济学家》、《求是·内部文稿》、《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80多篇,其中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经济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转摘120余篇(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41篇。
浅谈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产业结构也趋于多元化,城乡发展差异逐步缩小。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乡村环境,促进乡村振兴,提升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农业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应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入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通过科技的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本文分析了影响陕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农业发展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陕西;农业经济;发展引言农业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和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一系列骄人成果。
通过研究和调查相关资料,探究对陕西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对于稳定陕西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陕西农业发展的特点1.1 水资源特点陕西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是以旱作物农业为主的省份,旱地面积有3600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67%,其中,渭北旱塬面积 1560万亩。
陕西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和亩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天然降水又不充足,年降水只有 400~600 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 7、8、9 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 50~60%,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内降雨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受水资源的制约,旱区耕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普遍低而不稳,往往是旱区减产,全省减产,旱区增产,全省丰收。
1.2 果业特点陕西省水果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果业产业格局中举足轻重。
特别是苹果产业,陕西省作为全国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适宜区,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
2020 年建成连片苹果面积 460.5 万亩,占全省苹果总面积的 82%,产量 300.8 万吨,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 76.8%,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连片苹果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
浅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个深层次问题作者:杨勇先来源:《新西部》2017年第12期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的同时,还存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非常低、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严重滞后于生产总值等问题。
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系统化思维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经济发展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步伐还不够快,投资活力不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等等。
下面,我主要谈几个深层次问题。
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陕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非常低2016年,陕西省生产总值达到19165亿元,比2015年的18172亿元增加993亿元;但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825亿元,平均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只有0.0477元。
2016年,全国生产总值达到744127亿元,比2015年的676708亿元增加67419亿元;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06466亿元,平均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0.111元。
陕西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016年,江苏省生产总值达到76086亿元,比2015年的70116亿元增加5970亿元;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9371亿元,平均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0.121元。
陕西只相当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多。
2016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79512亿元,比2015年的72813亿元增加6669亿元;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009亿元,平均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0.203元。
陕西还不到广东省的四分之一。
2016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7466亿元,比2015年的24965亿元增加2501亿元;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756亿元,平均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0.37元。
陕西只相当上海市的八分之一。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陕西的投资效益非常低下,反映了陕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低,经济管理水平非常低下。
(二)陕西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2014年,陕西省生产总值17699亿元,能源消耗总量为11222万吨标准煤,平均每1吨标准煤可实现生产总值1.58万元(由于数据不齐,故采用2014年数据)。
2014年,上海市生产总值23561亿元,能源消耗总量为11085万吨标准煤,平均每1吨标准煤可实现生产总值2.13万元。
上海比陕西高34.8%。
2014年,江苏省生产总值65088亿元,能源消耗总量为29863万吨标准煤,平均每1吨标准煤可实现生产总值2.18万元。
江苏比陕西高38%。
2014年,广东省生产总值67792亿元,能源消耗总量为29593万吨标准煤,平均每1吨标准煤可实现生产总值2.29万元。
广东比陕西高44.9%。
以上数据说明,陕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反映了陕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低,经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
(三)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严重滞后于生产总值据最近各省市区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6年陕西省人均GDP达到50395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3位,处于第二方阵前列,可喜可贺。
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18874元,居全国各省市区第21位,处于第三方阵。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严重滞后于人均GDP。
从全国各省市区人均GDP位次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位次的特点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11个省市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位次超前于人均GDP的位次。
比如,安徽省超前9位(人均GDP居第25位,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第16位)、江西省(超前8位)、山西省(超前8位)、辽宁省(超前6位)、黑龙江省(超前4位)、海南省(超前3位)等。
第二种情况是,有11个省市区人均GDP位次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位次完全同步(位次相同)或基本同步(上下只相差1位)。
其中,北京(人均GDP位次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位次都是第2位)、山东(都是第9位)、河北(都是第19位)、广西(都是第26位)完全同步,江苏、福建、湖北、重庆、贵州、甘肃基本同步。
第三种情况是,有9个省市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位次滞后于人均GDP的位次。
比如,青海滞后9位(人均GDP居第18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第27位)、陕西滞后8位(人均GDP居第13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第21位)、宁夏滞后7位、吉林滞后5位、河南、新疆、西藏滞后4位。
可以看出,陕西省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位次滞后于人均GDP位次的省市区中高居第2位,属于严重滞后的省,应引起高度重视。
解决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更多投向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领域。
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政府对投资的规划和监管,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新经济,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
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从而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
如果陕西省能将每1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总值从0.0477元提高到0.10元(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则每年就可以在现在基础上新增加生产总值1000多亿元。
(二)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积极调整工业结构。
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要优化用能结构。
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
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提高转换效率。
引导企业和居民合理用电。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绿色经济。
(三)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2013年1月28日,时任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三个翻一番’”。
为此,特建议:1、提高行政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
陕西公务员的收入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应采取得力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解决西安的“同城待遇”问题。
长期以来,西安市公务员比同级别的省级单位公务员月收入高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下决心解决了杭州的“同城待遇”问题,陕西也应该解决。
二是当前陕西行政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生活补贴只相当于在职人员的70%,而榆林和安康已经提高到80%。
建议全省统一执行80%。
2、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几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全国第26到27位徘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06∶1,而全国为2.45∶1。
因此,提高陕西省居民人均收入的重点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坚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三是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四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五是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
六是注重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村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七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020年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
3、提高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
各类企业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消耗,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合理提高职工收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