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圆的认识(一)》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35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1圆的认识(一)1.1圆的认识(一)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课,介绍了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
在明确了圆的定义和性质后,为后续的圆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等重要术语的概念;3.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绘制圆,理解圆的相关概念。
三、教学设计1. 圆的认识学习目标1.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2.掌握圆的性质:圆在平面上的图形形状唯一确定,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线段与圆相交。
教学步骤1.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课,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提问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何图形”这一知识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圆?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3.讲解圆的定义:教师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形是由一条长度为r的线段所构成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4.讲解圆的性质:依据圆的定义,再向学生讲解圆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圆在平面上的图形形状唯一确定,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且仅有一条线段与圆相交。
2. 圆的术语学习目标1.掌握圆心、半径、直径、弧等重要术语的概念和意义;2.能够正确地使用圆的相关术语。
教学步骤1.课前复习:学生复习教材第一课圆的相关知识。
2.讲解圆的术语:教师通过图片和图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圆的术语,例如圆心、半径、直径、弧等,让学生对圆的术语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3.练习: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圆的相关术语的使用。
3. 圆的绘制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地绘制圆;2.能够准确地阅读已经绘制好的圆。
教学步骤1.讲解圆的绘制: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圆规和直尺绘制圆,并提醒学生注意在绘制中心和确定半径的过程中需要精心思考,保证绘制的圆形圆滑美观。
2.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操练习,提高学生的绘制技巧和思维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圆心、圆的直径、弧、扇形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圆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能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圆的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2.教学难点:圆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地探索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定义、半径、圆心、直径等概念。
3.实践:让学生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特征和性质。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圆的特征和性质。
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概念,以及圆的性质。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1《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圆的定义,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圆的对称性,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这些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进一步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如对称性和周长、面积的计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圆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概念,了解圆的对称性,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规,直尺,圆形的实物,如硬币、圆桌等。
2.课件: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硬币、圆桌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圆的定义和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以及圆的对称性。
同时,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硬币的半径和直径,加深对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每组给出一种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出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理解圆的周长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的概念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及其应用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圆的周长公式。
2.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圆的兴趣。
2. 新课: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
3. 操练: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应用:讲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2. 圆的周长公式3. 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巩固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要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讲解圆的基本概念、半径、直径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 再画几个填圆心的位置不同而半径相同的圆3. 通过画圆反思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同而半径相同的圆。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思考:改变圆的位置,实际上是改变圆心的位置;变化圆的大小,实际上是变化圆的半径,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之后,能够灵活运用。
环节五:巩固练习(指向目标1、2、3) 一、细心填写: 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 )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2、在同一个圆或相等的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都( );所有的直径长度都( )。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 )。
3、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厘米。
4、( )决定圆的大小;( )决定圆的位置。
5、在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 )厘米。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3.在学生展示汇报时,有困难的地方及时指导。
活动意图说明: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1.P3 1、2、3题完成在数学书上,第1题与同桌相互说一说2.判断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板书设计】圆的认识(一)【教后反思】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一)》学习任务单(作业设计)直径(d )无数条 圆心(O )决定圆的位置半径(r )无数条 半径(r )决定圆的大小学习内容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圆,知道并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学生拥有用圆规画圆的作图能力,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
3.学生的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提升,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随堂记录学习过程环节一:问题情景导入2.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圆的认识(一)》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常用画法。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特征,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圆形的物体,对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对圆的深度知识和画法还不够了解,因此,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特征和画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和常用画法,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常用画法。
2.教学难点:圆的画法,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自主发现圆的特征和画法。
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对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圆的特征,尝试用圆规和直尺画圆。
3.教师讲解:讲解圆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常用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的知识。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圆的认识(一)》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圆的特殊性质和应用,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
2.难点:圆的性质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总结圆的性质。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圆形的玩具、硬币等,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圆形物品,如硬币、圆形的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出圆形的特点,如“圆形没有角”、“圆形对称”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圆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