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的步骤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常用的分离纯化物质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的步骤以及其原理和应用。
一、蒸发结晶的步骤蒸发结晶是利用溶液中溶质在溶剂蒸发的过程中逐渐减少溶解度的特性,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
其步骤如下:1. 准备溶液:将所需溶质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溶质的性质和溶解度来确定。
2. 进行蒸发:将溶液放置在蒸发皿或烧杯中,通过加热或自然蒸发的方式使溶剂逐渐蒸发。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浓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过饱和状态,溶质开始结晶。
3. 结晶分离:当溶液中出现结晶时,停止蒸发过程,让结晶沉淀下来。
可以通过过滤、离心或者用玻璃棒搅拌等方式帮助结晶的分离。
4. 晾干结晶:将分离得到的结晶晾干,可以使用滤纸吸去余留的溶剂,也可以将其放置在通风处自然晾干。
蒸发结晶的原理是利用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溶剂的蒸发而降低,从而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度差异较大的情况,例如制备盐类、有机物等。
二、冷却结晶的步骤冷却结晶是利用溶液中溶质在溶剂冷却过程中逐渐减少溶解度的特性,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
其步骤如下:1. 准备溶液:将所需溶质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使其达到饱和状态。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溶质的性质和溶解度来确定。
2. 进行冷却:将溶液放置在冷却设备中,如冰箱、冷水浴等,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使其逐渐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溶解度逐渐降低,溶质开始结晶。
3. 结晶分离:当溶液中出现结晶时,停止冷却过程,让结晶沉淀下来。
可以通过过滤、离心或者用玻璃棒搅拌等方式帮助结晶的分离。
4. 晾干结晶:将分离得到的结晶晾干,可以使用滤纸吸去余留的溶剂,也可以将其放置在通风处自然晾干。
冷却结晶的原理是利用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而使溶质逐渐结晶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例如制备硫酸铜、硫酸钾等。
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是常用的分离纯化物质的方法。
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一、结晶的原理方法结晶是指物质从溶液或气体中逐渐变为晶体的过程。
结晶是固体物质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有序排列形成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原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溶剂结晶溶剂结晶是指通过加入适当的溶剂,使溶质在溶液中逐渐形成晶体。
一般来说,溶剂结晶的方法包括过饱和溶液结晶、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等。
•过饱和溶液结晶是指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已经达到最大值,再进一步降低溶液的温度或增加溶质的浓度,就会导致溶质通过结晶形成晶体。
•蒸发结晶是指将溶液置于开放容器中,通过蒸发溶剂来充分饱和溶液,使溶质逐渐结晶。
•冷却结晶是指通过将溶液置于低温环境中,使溶质逐渐结晶。
2. 气相结晶气相结晶是指物质从气体状态逐渐转变为晶体状态的过程。
这种结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气相淀积和化学气相淀积两种。
•物理气相淀积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的溶质通过高能粒子的撞击使其逐渐形成晶体。
•化学气相淀积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气体的溶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晶体。
3. 摇床结晶摇床结晶是指通过将溶液放置在摇床上,利用摇床的摇动使溶质逐渐结晶。
这种结晶方法主要适用于微量溶质的结晶过程。
二、结晶的应用结晶作为一种固体物质的制备方法,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以下列举了结晶的几个主要应用:1. 制药领域在药物的制备过程中,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结晶,可以将溶液中的杂质去除,获得高纯度的药物晶体。
2. 材料科学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结晶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半导体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
通过控制结晶的条件,可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
3. 化工领域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通过结晶,可以将溶液中的目标物质分离出来,获得高纯度的产品。
4. 生物领域在生物领域中,结晶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制备和纯化过程中。
通过结晶,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大分子晶体,为后续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第8讲蒸发和灼烧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教材分析学校教材要求高中教材要求把握蒸发和灼烧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知道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知道溶解和结晶是两种相反的过程,在肯定条件下可建立动态平衡,即溶解平衡。
能依据物质的溶解度特性选用蒸发结晶或冷却结晶来提取溶液中的溶质,实现溶质与杂质的分别。
蒸发和灼烧是两种基本的试验操作,它们使用的仪器、试验目的不尽相同,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基本操作蒸发灼烧使用仪器铁架台、铁圈、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泥三角、三脚架、坩埚、酒精灯、坩埚钳装置示意图处理对象液体固体试验目的1.蒸出稀溶液中的部分溶剂,得到浓缩溶液或饱和溶液2.蒸出饱和溶液中的全部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析出1.除去固体中的水分等挥发性物质2.进行固体分解试验操作要点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2.蒸发过程中必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生活中熬粥与此相像,不断搅动可避开受热不均使锅底变糊碳化,防止液面过沸致稀粥溅出)3.在蒸发结晶时,当加热至(大1.和蒸发皿一样,坩埚一般也是陶瓷产品,可直接加热,但需在泥三角上固定2.灼烧时一般先小火预热,后大火灼烧3.转移坩埚同样必需用到坩埚钳,避开烫伤。
灼烧完毕,坩埚也要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行直接放在冷的试验台上,防止温度很高的坩埚量)固体消灭只剩少量液体时,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液体4.转移蒸发皿一般使用坩埚钳,酷热的蒸发皿一般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不能直接放置在桌面上,以免损坏桌面骤冷而裂开典型案例从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固体1.灼烧氢氧化铜制备氧化铜2.灼烧氯化钠和氯化铵混合物,利用氯化铵分解制备纯洁氯化钠【例题】下列稀溶液不能用蒸发方法获得浓缩溶液的是()A.Na2SO4稀溶液B.稀盐酸C.烧碱稀溶液D.双氧水稀溶液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Crystallization),在生产中,人们常用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提取溶质。
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结晶是一种物质从溶液或气体中形成晶体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晶方法:
1. 蒸发结晶:通过加热溶液使其蒸发,使得溶质浓度增加,从而导致结晶。
2. 冷却结晶:将溶液冷却至较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而形成晶体。
3. 深冷结晶:将溶液或熔融物质迅速冷却至极低温度,使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产生有序的排列形成晶体。
4. 沉淀结晶:通过加入反溶剂、改变pH值或温度等条件,使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反应生成不溶的物质而形成沉淀晶体。
5. 冻结结晶:将液体物质迅速冷却并形成固态,从而形成结晶。
6. 溶剂结晶:将溶剂中的溶质蒸发至饱和,然后缓慢冷却或加入催化剂,促使晶体的生成。
7. 微波结晶:利用微波辐射加热溶液,使其蒸发形成结晶。
8. 蒸馏结晶:通过蒸馏提纯后的溶液进行结晶,去除杂质并形成纯净的结晶物。
这些是一些常见的结晶方法,不同的物质和实验条件可能适用不同的结晶方法。
溶液结晶的两种方法
溶液结晶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出固态物质。
下面将介绍溶液结晶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冷却结晶法
冷却结晶法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溶液结晶方法。
首先,我们将所需物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加热溶液使物质充分溶解。
然后,缓慢冷却溶液,可以通过放置容器在室温下自然冷却或使用冷凝器辅助快速降温。
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物质开始结晶出来。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的方式将结晶物质与溶剂分离。
方法二:蒸发结晶法
蒸发结晶法是利用溶剂的蒸发来实现结晶的方法。
我们首先将所需物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在容器中搅拌溶解物质。
然后,将溶液转移到浅底容器中,使其表面积更大。
将浅底容器放置在适当的温度下,利用温度的升高加速溶剂的蒸发。
随着溶剂的蒸发,物质的浓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溶解度限制,物质开始结晶。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的方式将结晶物质与溶剂分离。
总之,溶液结晶是将溶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实验方法。
冷却结晶法和蒸发结晶法是两种常用的溶液结晶方法。
冷却结晶法通过溶液的冷却使物质结晶,而蒸发结晶法则是通过溶剂的蒸发实现结晶。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分离和获取所需的结晶物质。
结晶操作方法
结晶操作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技术,主要用于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晶体物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通过逐渐降低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使溶质逐渐过饱和,从而使其结晶成固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晶操作方法:
1. 循环结晶法:将溶液倒入结晶皿中,用热水浴使其逐渐升温并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然后逐渐降温至室温,使溶液逐渐达到过饱和状态,结晶出固体晶体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难以预测或高温易分解的物质。
2. 慢降温结晶法:用热水浴将溶液加热至完全溶解,然后将它缓慢冷却至室温,使其逐渐过饱和。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低、易溶解和稳定的物质。
3. 蒸发结晶法:将溶液倒入浅平底皿中,在低温下慢慢蒸发,使其逐渐过饱和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低的物质。
4. 溶剂结晶法:在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种溶剂,使其逐渐过饱和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晶。
总之,选择合适的结晶操作方法可以提高结晶的产率和纯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实验需要。
- 1 -。
!俩大结晶的方法之间的区别1.降温结晶法若有一杯不饱和溶液,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2.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与蒸发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
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
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
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重结晶法将晶体溶于溶剂或熔融以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过程。
又称再结晶。
重结晶可以使不纯净的物质获得纯化,或使混合在一起的盐类彼此分离。
重结晶的效果与溶剂选择大有关系,最好选择对主要化合物是可溶性的,对杂质是微溶或不溶的溶剂,滤去杂质后,将溶液浓缩、冷却,即得纯制的物质。
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有什么不同蒸发结晶指的是溶液通过溶剂的散失即蒸发,使得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继而达到过饱和状态;由于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或溶剂所能溶解的某一溶质的质量是有限的,那么多余的溶质就会随着溶剂的减少而析出,即结晶;较高温度下得到晶体冷却结晶是指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使溶质析出的方法;一般来说,溶液的温度越高,一定质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某一溶质的质量越大,那么降低溶液的温度,就会有溶质析出;较低温度下得到晶体典型的蒸发结晶的例子:海水晒盐;冷却结晶的例子:可以用一杯热水加糖,加到糖再也不溶解的情况时,澄清的糖水就是饱和溶液,把它冷却一段时间后,看到又重新析出固体糖,这就是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用蒸发结晶,什么时候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差不多同一个意思,都是要除去溶剂,使溶质达到过饱和从而从溶剂中分离出来1.蒸发结晶主要用于单一溶质的水溶液中提取溶质.例如氯化钠的溶液中提取氯化钠2.蒸发结晶主要用于该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中含少量氯化钾但不能把水蒸完就得过滤3.加热蒸发浓缩结晶主要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溶质的提纯.例如氯化钾中含少量氯化钠蒸发浓缩结晶分离多溶质溶液中溶解度较低的一种溶质直接在中加热蒸发溶液至出现大量晶体或有晶膜出现即停止,用的余热将剩余的溶剂蒸干;先要加热浓缩得到热,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的晶体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若要进一步提纯,再进行冷却热、降温结晶这两者道理一样,通过降温使溶液饱和并析出溶质,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溶质,唯一的差异是降温的起点有差别;蒸发溶剂结晶则是通过溶剂的不断减少促进溶液达到饱和并析出溶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溶质;蒸发结晶:溶解度不变,减少溶剂,溶质析出冷却热饱和:随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
一、工业结晶方法简介什么是结晶?在一定的温度下,一种可溶性的溶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并且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当降低溶液温度或减少溶剂量时,溶质将以固体形态从溶液中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结晶操作方法大致分为六种:1、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显著减小的盐类结晶操作。
2、蒸发结晶:将溶剂部分汽化,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结晶。
这是最早采用的一种结晶方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化不大的盐类结晶操作,例如食盐的生产。
3、真空结晶:使热溶液在真空状态下绝热蒸发,除去一部分溶剂,使部分热量以汽化热的型式被带走,降低溶液温度,实际上是同时用冷却和蒸发结晶方法,使溶液达到过饱和而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等溶解度的盐类和有机酸,例如硫酸铵、己二酸等。
4、喷雾结晶;5、盐析结晶;6、升华结晶;根椐结晶的方法,可将常用的结晶器分为四大类:冷却型结晶器、蒸发型结晶器、真空蒸发冷却结晶器和盐析结晶器。
我们采用的精己二酸结晶器,典型的卧式真空多级闪蒸结晶器CMSMPR(Continuous Mixed-Suspension Mixed-Product Removal Crystallizer),具有全混悬浮,全混出料,连续结晶,不宜结垢,处理量大的特点。
二、结晶原理晶体从溶液中析出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晶核的生成和晶体的成长阶段。
过饱和溶液析出过量的溶质产生晶核,然后晶核长大形成宏观的晶体。
晶体成长过程是溶质的扩散过程和表面反应过程串联的联合过程。
表面反应过程的速率一般较快,所以扩散过程是晶体成长速率的控制步骤。
通常,晶体成长速率随溶液的过饱和度或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结晶操作中,晶核的生成和晶体的成长同时进行。
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的大小,对结晶的效果和产品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三、晶体成核过程对产品质量影响机理分析晶体的成核速率是决定晶体产品粒度分布的首要动力学因素。
初中结晶方法
1.蒸发结晶法:将溶液加热,使其快速蒸发,使溶质逐渐凝结并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高且溶液量相对较小的溶质。
2.冷却结晶法:将溶液静置在常温下冷却,使溶质随着溶液的降温逐渐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低的溶质。
3.常温结晶法:将溶液放置在常温下,通过静置使溶质逐渐结晶。
这种方法适用于中等溶解度的溶质。
4.滤纸结晶法:将溶液倒入漏斗中,通过滤纸的过滤作用将溶质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较高的溶质。
5.调节溶剂结晶法:通过改变溶剂的种类或浓度,调节溶质的溶解度,从而实现结晶分离。
这种方法适用于存在多个溶剂的体系。
在选择结晶方法时,需要根据溶质的特性、溶解度、溶液的量以及实验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此外,结晶过程中还要注意溶液的过度蒸发、结晶容器的清洁和溶质的纯度等问题,以获得较为纯净的结晶产物。
高中化学三种结晶方法
高中化学中的三种结晶方法包括蒸发结晶、冷却结晶和重结晶。
1. 蒸发结晶: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饱和析出晶体。
在蒸发过程中,随着溶剂的蒸发,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开始结晶析出。
这个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如氯化钠。
2. 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温度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从而析出晶体。
这个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如硝酸钾。
通过降低温度,溶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溶质开始结晶析出。
3. 重结晶:通过多次结晶操作,使溶质得到提纯。
重结晶的方法包括热滤法和冰析法。
热滤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然后趁热过滤,使晶体留在滤纸上,而溶液则被回收到容器中。
冰析法是在冷却条件下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然后过滤,使晶体留在滤纸上,而溶液则被回收到容器中。
这三种结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物质的溶解性特点、物质的性质等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形状的晶体。
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引言:晶体是指具有规则的、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其原子、离子或分子构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晶体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
为了研究晶体的结构和性质,我们需要从溶液中获取晶体。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一、结晶法结晶法是最常见的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之一。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和溶剂的挥发性差异,使物质从溶液中逐渐结晶出来。
(一)蒸发结晶法蒸发结晶法是最简单的结晶方法之一。
首先,将待结晶的溶液放置在容器中,然后通过加热或让溶剂自然蒸发,使溶剂中溶质的浓度逐渐增加,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使溶质结晶出来。
(二)冷却结晶法冷却结晶法是利用溶质在溶液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溶解度降低的特性。
首先,将溶液加热至过饱和状态,然后迅速冷却溶液,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三)溶剂结晶法溶剂结晶法是利用待结晶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首先,在一个溶剂中将物质溶解至过饱和状态,然后加入另一个溶剂,使溶质结晶出来。
二、沉淀法沉淀法是将溶液中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不溶于溶液的沉淀物质,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分离出晶体。
(一)酸碱沉淀法酸碱沉淀法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沉淀物质。
首先,将溶液中的物质与酸或碱反应,产生沉淀,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将沉淀分离出来,得到晶体。
(二)气体沉淀法气体沉淀法是利用气体在溶液中产生的沉淀物质。
首先,在溶液中通入一种气体,使溶液中的物质与气体反应生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将沉淀分离出来,得到晶体。
三、结晶生长法结晶生长法是通过在溶液中控制晶体的生长过程,使晶体逐渐形成。
(一)溶液降温法溶液降温法是通过降低溶液的温度,使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促使晶体开始生长。
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变化速率和降温过程中的搅拌,可以控制晶体的形状和大小。
(二)溶剂蒸发法溶剂蒸发法是将溶液放置在密闭容器中,使溶剂逐渐蒸发,从而促使晶体生长。
通过控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溶剂的挥发性,可以控制晶体的生长速率和形态。
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的区别
提纯方法不同,蒸发结晶采用加热蒸发溶剂的方式,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
降温结晶先要加热浓缩得到热饱和溶液,然后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再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的晶体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杂质,若要进一步提纯,再进行重结晶。
区别
适用范围不同
1、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而且是随温度降低而降低的溶质,比如NaNO₃、KNO₃等。
高温时溶解度高,冷却热溶液时,其溶解度下降,溶质结晶析出。
2、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比如NaCL、KCL等。
因为溶解度变化小,所以不论冷热都溶解度变化不大,只有通过(加热蒸发)减少溶剂(水)才能使其析出结晶。
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降温结晶: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剖析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的区别
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一、蒸发结晶
指的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
加热蒸发掉氯化钠溶液里的水分,获得氯化钠晶体叫做蒸发结晶。
二、冷却结晶
指的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此法适用于温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
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石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
哪几种情况用冷却结晶呢?①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
②在加热蒸干时易分解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以用冷却结晶法。
③制带结晶水的物质可以用冷却结晶法,例如硫酸铜晶体。
举例:用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分析NaCl和KNO3如何分离
温度对NaCl溶解度影响不大,对KNO3溶解度影响大。
⑴KNO3中混入了少量的NaCl采用的是蒸发浓缩,得到KNO3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得到KNO3晶体,再减压过滤;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⑵NaCl中混入了少量的KNO3采用的是蒸发浓缩,趁热过滤,得到NaCl ,抽滤或者再次蒸发晶体得到干燥的NaCl。
——是蒸发结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