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8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科普知识急性脑梗塞是指由脑供血突然中断引起的脑组织坏死。
它通常由动脉供血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引起,这些动脉缩小甚至闭塞管腔,导致局灶性急性脑缺血。
在神经病学的临床科室,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也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脑梗塞可在任何年龄发生,50-70岁年龄组的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变小。
大多数急性脑梗塞发病迅速,无明显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肢体偏瘫,失语等,大面积脑栓塞可引起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最严重可引起脑瘫和昏迷,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极高。
脑梗塞治疗是与时间赛跑。
从开始到溶栓开始的患者的“时间窗”原则上不应超过4.5小时。
在这段时间,急性突发性脑梗塞不能用“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延误,相当多的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是死亡。
目前,认为应该用动静脉溶栓积极治疗脑梗塞的早期阶段(在发病后4.5小时内提到)。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在症状出现后,需要尽快去溶栓治疗的医院。
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溶栓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溶栓治疗,以节省时间。
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需要我们大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看看关于静脉溶栓治疗的科普知识:1、目前用于静脉溶栓的药物有哪些?(1)阿替普酶:即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简称rt-PA,是目前国内外唯一被证明可改善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的药物,最早用于发病3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已被批准用于发病4.5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
(2)尿激酶: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溶栓药物,初步研究显示对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替奈普酶:被批准用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且不伴有颅内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阿替普酶相似,但不优于阿替普酶。
2、西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出血,发生率达12%~45%,出血与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和用药时间有关。
X X X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规范一、医疗流程(一)、神经科医生初步检查临床初步确认脑卒中,送往急诊CT,示未见脑出血,进行溶栓适应症及禁忌症表格的填写。
如患者家属有溶栓意愿,通知护理人员准备溶栓,启动溶栓流程。
(二)、急查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肾功、凝血功能、D-二聚体,行心电图检查,进行NIHSS评分、HAT评分、格拉斯哥评分。
(三)、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或家属了解溶栓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药物,是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标准治疗。
每治疗100例约32例获益,3例出现出血,或溶栓治疗使患者获益的可能是受害的可能的10倍,但单个个体溶栓治疗的获益尚不能准确的预测。
治疗越早,利弊比越好,要求患者家属尽快做出决定(每分钟死亡190万个神经元细胞)。
(四)、让患者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如患者或家属拒绝溶栓,签署拒绝溶栓协议书。
(五)、根据患者体重算出阿替普酶剂量,按照Kg计算。
(六)、核对患者所有检查及化验报告、确认血压值、血糖值是否适合溶栓。
若血糖高,静脉应用胰岛素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8mmol/L以下。
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维持血压低于180/105mmHg。
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大于185 mmHg或舒张压大于大于110 mmHg(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
如果血压仍大于185/110 mmHg,可重复给药(至少间隔5分钟)。
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
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
液体按以下方法配置:通常将250mg 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
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是4mg/ml乌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酌情调整。
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七)、抽出溶栓总剂量10%的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静推,其余药物在1小时内静脉泵入完毕。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1、急性脑梗死;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3、年龄18-80岁;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
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
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
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1、年龄>80岁;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头部CT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4.5h以内 4.5h以内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24小时后观察足背动脉q1hX6阿司匹林300mg/d,共10天观察穿刺口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d。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摘要】目的配合溶栓治疗顺利完成。
方法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治疗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掌握了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及护理。
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了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脑卒中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急性脑梗死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约占80%,它的特点是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如诊断及治疗延误,轻则躯体功能障碍,重则会危及生命,致残率及致残死率很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与健康。
发现后需立即住院处理。
溶栓治疗已被视为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静脉溶栓风险小。
操作简单快捷,它能使闭塞的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1]。
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并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过程复杂化,非典型化。
所以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总结以静脉应用尿激酶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以如上标准选择合适病例①全部为住院患者,并首次发病6-12h以内。
②年龄75岁以下。
肌力0-4级,非昏迷患者。
③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④经CT和或MIR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排除TIA,颅内出血疾病。
⑤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本组病例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62岁,平均53.3岁。
有高血压病史6例,合并心肌梗塞2例,发病6小时以内人院12例,6-12小时内人院8例,全部头颅CT排除脑出血。
其中小面积脑梗死17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
1.2 治疗方法按医嘱快速静滴尿激酶,首剂50u十生理盐水100ml,60滴/分。
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追加剂量25万u+生理盐水100ml,30滴/分。
而后,每日静点尿激酶25u,连续应用5天。
当日起给低分子右旋糖醉500ml静滴和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每日1次。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本文旨在介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治疗前的准备、溶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溶栓过程中的监护与处理等方面,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指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血栓溶解;缺血性卒中一、引言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较多,静脉溶栓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二、静脉溶栓的适应证静脉溶栓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为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决策时,需要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确保选取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要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如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往往与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基本条件。
(2)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关键,一般来说,治疗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即"黄金3小时"内。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脑梗死导致的缺血损伤还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梗死脑区的血流。
(3)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因。
由于静脉溶栓治疗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可能会加重出血,因此必须确保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是由血栓导致的脑梗死。
(4)一般来说,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
5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2008N O .19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交流园地脑梗死多为血栓形成或栓塞脑动脉所致,严重影响患者寿命和生存质量,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早期闭塞的血管再通,因此,溶栓治疗是当前降低急性脑梗死致残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溶栓药物的应用为急性脑梗死早期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人均为2002年以来的急诊住院病人,共120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病在6h 以内。
CT 排除颅内出血,无昏睡或昏迷等严重意识障碍,肢体肌力0~3级。
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进行溶栓治疗。
随机将病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8~72岁,平均57.2岁。
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6.5岁。
1.2方法溶栓组:尿激酶10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 L 内于30m i n 内滴入,以后用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维生素C 每日1次静点,25%甘露醇125m L,每日1次静点,连用两周,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 g,每天1次。
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外,其他治疗同溶栓组。
1.3疗效判断(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2)显效:患者肌力提高2级以上,语言功能明显改善;(3)好转:患者肌力提高1级,语言功能有所改善;(4)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在24h 、1周后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的分别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表1。
以上对照说明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溶栓组中有3例注射部位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对照组无出血现象。
3讨论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至脑部,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
发病率高,起病急,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急性期溶栓治疗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
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
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选择溶栓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等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动物实验大鼠为4h左右,猴为3h人也应该是3h左右,提出发病后6h的疗效可疑一般文献报道用于发病后6h内是溶栓的时间窗。
另外由于溶栓药物的应用带来了严重出血的危险,是否具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良好的影像学设备及监护抢救措施亦非常重要。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尿激酶(UK)经静脉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制订了一个初步的入选标准,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较安全的但此项治疗仍在研究探索阶段。
无论是动脉溶栓还是静脉溶栓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至少在症状发生的4~6h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
②年龄<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
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2)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
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 者,或48h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应用尿激酶120-160万u,行静脉溶栓,将患者分为发病0-4.5h,及4.5h-6h两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h、6h、24h、3d、7d、14d行ess评分,并对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分别测定。
溶栓后24h作头颅ct扫描一次。
结果0-4.5h内发病患者静脉溶栓后2h、6h、24h、3d ess评分高于4.5-6h 组,且并发症少于4.5-6h组。
结论发病4.5h内静脉溶栓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明显减少残疾。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9-02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0%.约20%-30%的缺血性卒中是脑供血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1]。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根本性的治疗方法,不但减少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溶栓治疗的途径有两种,既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以比较4.5h内及4.5-6h内发病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①年龄30-70岁。
②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h内。
③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或椎基动脉系统供应区脑梗死。
④头部ct无低密度区,排除出血,但陈旧性小梗塞灶未遗留神经系统体征仍可以入选。
⑤肌力为0-3级以下。
⑥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
⑦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
1.2 尿激酶溶栓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
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52岁,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
其中发病0-4.5h共18例,发病4.5-6h共14例,根据体重将尿激酶120-16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