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2
急性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1、急性脑梗死;2、发病4.5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4.5h-6h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3、年龄18-80岁;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
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
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
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1、年龄>80岁;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1.5,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头部CT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4.5h以内 4.5h以内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NS250ml+胞二磷胆碱0.5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24小时后观察足背动脉q1hX6阿司匹林300mg/d,共10天观察穿刺口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d。
新发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新发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
方法:在246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中(nihss>7),对12例患者进行了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
结果:治疗10天后有9例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5.00%,对照组仅67例恢复正常;16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治愈率为28.63%。
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论:我们有必要在加大脑血管疾病健康知识普及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绿色通道的开通,以便选择最佳时机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发脑梗死静脉溶栓选择最佳时机对新发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合理的治疗方法,为此探讨溶栓治疗的疗效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将4年来溶栓治疗的体会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2009年首次发病,脑功能损害比较严重(nihss:7-22分)的脑梗死患者246例,年龄分布在35-70岁,男184例,女62例。
其中有12例为发病在6小时内,体征持续超过1小时,颅脑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无溶栓治疗的禁忌症,即:既往无颅内出血,近3个月无头颅外伤史、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病史、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无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无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病史,无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收缩压100000/mm,血糖>2.7mmol/l,无妊娠等。
234例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颅脑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
1.2方法12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凝血四项,建立静脉通道,静滴20%甘露醇250ml,羟乙基淀粉代血浆500ml,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待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回报正常后,用0.9%氯化钠100ml+尿激酶100-150万iu,持续静滴1小时。
定时评估神经功能和血压:1h内1次/15min,1-6h内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至24h。
脑梗死静脉溶栓2024(二)引言概述: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而静脉溶栓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静脉溶栓在2024年将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本文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正文:一、静脉溶栓的基本原理1. 静脉溶栓的定义和作用机制2. 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3.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 静脉溶栓的效果评估和并发症监测5. 静脉溶栓的并发症处理和后续护理二、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进展1. 新型静脉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2. 建立完善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网络3.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延长策略4. 静脉溶栓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5. 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三、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进展1. 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2. 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3. 静脉溶栓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适应症扩展研究4. 静脉溶栓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5. 静脉溶栓在特殊人群中的疗效研究四、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实践指南1. 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和更新2. 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诊断和评估方法3. 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和剂量选择4. 静脉溶栓在不同时间窗内的应用策略5. 静脉溶栓后的抗栓治疗和康复指导五、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挑战与展望1. 静脉溶栓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评估2. 静脉溶栓在急性期外的长期效果评估3. 静脉溶栓治疗的经济学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4. 静脉溶栓在特殊并发症中的应用探索5. 静脉溶栓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前景展望总结:脑梗死静脉溶栓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2024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通过对静脉溶栓的基本原理、治疗进展、临床研究、实践指南以及挑战与展望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脑梗死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死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脑梗塞动静脉溶栓治疗指南及操作流程一、动、静脉溶栓总适应症1、急性脑梗死;2、发病h内(选择全身静脉内溶栓),发病在以内者(如怀疑为进展性卒中可延至12h,基底动脉血栓可延至48h)选择动脉内局部介入溶栓;3、年龄18-80岁;4、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在一个小时以上,且比较严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7~22分);如有明显瘫痪等神经定位体征者肌力低于IV级。
5、无明显意识障碍,神志不应差于嗜睡。
但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有意识障碍者,也可采用溶栓治疗。
6、脑CT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
或血管造影证实颅内血栓及部位。
7、家属同意。
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动、静脉溶栓总禁忌症:1、年龄>80岁;2、血压>200/120mmHg;经治疗后,血压能降低到160/90mmHg左右者除外。
2、活动性内出血、颅内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近期发生脑出血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近两周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
3、神经系统症状核体征轻微(如肌力≤Ⅳ级)或病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者(如TIA);4、口服抗凝药或出血素质者(INR>,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5、严重心、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
三、动、静脉溶栓总体流程有局灶定位体征患者生化检查(血糖、出凝血全套、血常规、急诊九项、肌钙蛋白)头部CT低密度影或正常高密度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内以内 6h以内静脉溶栓常规治疗动脉溶栓(无禁忌症)(有禁忌症)(无禁忌症)动脉介入溶栓流程术前处理签署同意书、商讨溶栓药(尿激酶、爱通立)、通知介入室相关人员到位术前准备术前备药术前用药(备腹股沟区皮肤(尼莫通 NS250ml+胞二磷胆碱套尿套或停留尿管介入室已备有尿激酶 NS20ml+地塞米松5mg 碘试、左下肢留置如rtPA则需取药)针、静脉推注泵)立即通知介入室、尽快送介入室术后处理24小时内绝对卧床24h,24h后复查CT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测颅规、NIHSS评分q1hX624小时后观察足背动脉q1hX6阿司匹林300mg/d,共10天观察穿刺口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后改为维持量50~150mg/d。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本文旨在介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包括适应证的判断、治疗前的准备、溶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溶栓过程中的监护与处理等方面,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规范的护理指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血栓溶解;缺血性卒中一、引言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的严重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多样,可能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较多,静脉溶栓疗法因其安全、有效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二、静脉溶栓的适应证静脉溶栓是一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
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为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和限制条件。
护士在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决策时,需要认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确保选取合适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需要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如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往往与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基本条件。
(2)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关键,一般来说,治疗应在脑梗死发病后的3小时内进行,即"黄金3小时"内。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脑梗死导致的缺血损伤还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溶栓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梗死脑区的血流。
(3)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因。
由于静脉溶栓治疗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可能会加重出血,因此必须确保患者的脑血管事件是由血栓导致的脑梗死。
(4)一般来说,静脉溶栓治疗不适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体会【摘要】目的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应用尿激酶120-160万u,行静脉溶栓,将患者分为发病0-4.5h,及4.5h-6h两组,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h、6h、24h、3d、7d、14d行ess评分,并对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分别测定。
溶栓后24h作头颅ct扫描一次。
结果0-4.5h内发病患者静脉溶栓后2h、6h、24h、3d ess评分高于4.5-6h 组,且并发症少于4.5-6h组。
结论发病4.5h内静脉溶栓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明显减少残疾。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79-02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0%.约20%-30%的缺血性卒中是脑供血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1]。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一个根本性的治疗方法,不但减少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及严重残疾的危险性,而且大大改善了生存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溶栓治疗的途径有两种,既选择性介入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以比较4.5h内及4.5-6h内发病患者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入选标准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①年龄30-70岁。
②发病至溶栓时间为6h内。
③神经系统体征符合颈内动脉或椎基动脉系统供应区脑梗死。
④头部ct无低密度区,排除出血,但陈旧性小梗塞灶未遗留神经系统体征仍可以入选。
⑤肌力为0-3级以下。
⑥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
⑦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
1.2 尿激酶溶栓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
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52岁,合并高血压1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
其中发病0-4.5h共18例,发病4.5-6h共14例,根据体重将尿激酶120-16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