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10.99 KB
- 文档页数:10
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旨在计算和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它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从而帮助企业了解每个产品的真实成本,并进行合理的定价和决策。
本文将以A企业为例,分析作业成本法在其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一、A企业概况A企业是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公司,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和工厂。
作为传统制造业企业,A企业需要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等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成本,A企业引入了作业成本法作为其管理会计方法。
二、A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1. 划分成本池A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相关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而间接成本则包括制造费用等。
A企业利用作业成本法将这些成本进行合理的划分,并将其纳入不同的成本池中。
2. 确定作业成本驱动因素在A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作业成本法帮助企业确定了作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即影响产品成本的关键因素。
通过分析和识别这些驱动因素,A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3. 计算作业成本A企业通过作业成本法,将各项生产成本分配到各个产品上,从而计算出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
这样,A企业便能够了解每个产品的真实成本结构,为产品的定价和销售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4. 产品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还帮助A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控制。
通过对产品成本的详细分析,A企业可以发现不同产品的成本差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针对成本过高的产品,A企业可以加强生产流程的优化,降低材料浪费等,以提高产品的成本效益。
5. 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为A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产品成本的全面分析,A企业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定价决策,合理制定生产计划,以及开展产品组合优化等重要决策。
1. 成本控制效果显著2. 决策更加科学作业成本法为A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使企业能够采取更加合理和准确的经营策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将成本与活动相关联,而不是仅仅将成本分配给部门或产品。
它通过将成本分配给每个活动或“作业”,为管理者提供了对成本和效益之间关系的更准确的了解。
这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潜在的低效率或高效率的活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业务绩效。
1.标识活动或作业:首先需要明确企业中的各项活动或作业。
例如,生产线上的装配、测试和包装等活动。
2.捕捉成本:将直接成本(直接与活动相关的成本,例如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不直接与活动相关的成本,例如间接人工和制造间接费用)捕捉到每个活动中。
3.分配成本:根据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将间接成本分配到各项作业中。
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任何与活动相关的因素,例如工时、机器使用时间或产品数量等。
4.计算成本:通过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计算每个活动的总成本。
5.评估效益:与每个活动相关的成本可以与活动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以评估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性。
然后,他们根据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将间接成本分配到每个活动中。
例如,装配线上的间接人工成本可以根据工时来分配。
还可以将制造间接费用按照每辆汽车的制造时间来分配。
通过将直接成本和分配的间接成本相加,汽车公司可以计算出每辆汽车的生产成本。
他们可以比较每辆汽车的成本和售价,以评估该产品的经济性。
通过作业成本法,汽车公司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他们可以发现哪些活动是低效率的,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汽车公司可以使用这些成本数据来确定是否应该自行生产一些零部件,还是将其外包给供应商。
他们可以根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比较,做出最经济和有效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某施工项目的两项基础工程:基础工程A和基础工程B。
生产过程为: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回填土。
该施工项目的制造费用合计为80000元,包括三项费用:a.租用车辆的租金b.运输相关人员的工资c.占用设备的折旧费。
两种结构的工程量均为1000m3。
运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成本项目中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项。
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的比例来分配,基础工程A分得20000元,基础工程B分得60000元。
运用作业成本法时,制造费用首先被追踪到各相关的作业中,然后再以各结构工程对作业的消耗量为基础,分配至两种结构工程中。
在此例中,总的制造费用不变,仍然为80000元。
只有四项与制造费用有关的作业: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回填土。
在制造费用中包括以下资源消耗:相关人员的工资40000元,设备租金10000元,设备折旧30000元。
首先将各种资源的消耗分配至各项作业。
将“工资”这项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时,可将参加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的员工人数作为资源成本动因,分别为5人,10人,20人,5人,则成本动因分配率为40000÷(5+10+20+5)=1000元/人,因此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所分得的成本分别为5000元,10000元,20000元,5000元;在分配“租金”时,将汽车的数量作为成本动因,假定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所用车的数量分别为3台,2台,2台,3台,成本动因分配率为10000÷10=1000元/辆,因此平整场地、挖带形基槽、毛石基础和回填土这四项作业所分得的成本分别为3000元,2000元,2000元和3000元;关于设备折旧,按照具体的使用额加以分配,本例中四项作业分别分得10000元,5000元,8000元和7000元的成本。
在得到各项作业的成本后,下一步就是运用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两项基础工程上。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假设公司生产手机,其中一个重要的作业是组装。
为了分析组装作业的成本,该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
首先,公司根据组装作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了两个作业成本对象:手机主板和手机壳。
手机主板是最重要的组件,手机壳是附属品。
为了方便分析和控制成本,公司将这些成本分为两个独立的作业池。
然后,公司对每个作业池进行成本分配。
对于手机主板作业池,公司确定了两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和工作复杂度。
工作时间是用于完成一个主板的总时间,工作复杂度是根据装配主板所需的技术难度进行评估。
对于手机壳作业池,公司只考虑了一个作业驱动因素:工作时间。
接下来,公司计算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作业成本率。
以工作时间为例,公司将该作业池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预算总和除以工作时间总和,得到了作业成本率。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追踪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乘以作业成本率,得到了每个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
例如,6月主板作业池的工作时间总和是100小时,作业成本率是50美元/小时,那么主板作业池的成本就是100小时乘以50美元/小时,即5000美元。
最后,公司根据作业成本的详细信息和作业驱动因素的实际成本,对各个作业和成本对象进行了成本分析和控制。
通过对比预算和实际成本,公司可以了解哪些成本超出了预期,从而决定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成本或调整预算。
首先,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使公司能够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和驱动因素,从而更好地控制和优化成本。
其次,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确定成本驱动因素,并计算作业成本率,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成本并进行成本分析。
最后,作业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调整。
通过与预算的比较,公司可以发现成本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作业成本。
通过对该手机制造公司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优势。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会计方法,用于确定和分配成本。
它通常用于制造业,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以下是一个关于作业成本法案例的分析:某食品加工公司(Company A)生产各种食品产品,如薯片、饼干和巧克力。
该公司想了解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首先,公司A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独立的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了成本驱动因素。
例如,对于薯片的生产,工作岗位可以是切片、炸制和包装。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可以是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随后,公司A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
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切片机每小时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乘以切片机的使用时间,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升食用油的成本乘以食用油的消耗量,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可以是每件包装材料的成本乘以包装材料的使用量。
最后,公司A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例如,薯片的制造成本可以是切片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炸制工作岗位的成本加上包装工作岗位的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A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如果薯片的制造成本较高,公司A可以考虑降低切片机的使用时间或减少食用油的消耗量,以降低制造成本。
总结起来,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涉及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工作岗位,并为每个工作岗位设置成本驱动因素,然后根据成本驱动因素计算出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最后将各个工作岗位的成本加总,得出每个产品的制造成本。
通过作业成本法,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产品的成本,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A企业是一家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公司,产品涵盖了多个行业领域。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A企业面临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管理生产成本,A企业决定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任务或作业为中心,将成本分配到具体的生产活动或作业中,以便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通过作业成本法,A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个生产过程的成本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对A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详细分析,旨在探讨作业成本法对A企业生产管理的积极作用,并展望未来在A企业的应用前景。
1.2 问题陈述在A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作业成本法是否能够帮助A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并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问题是A企业在考虑采用作业成本法前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会对A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更好地运用作业成本法来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些问题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关注点。
通过对A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的应用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在A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有效性和实际效果,分析其对企业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A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探讨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贡献,为未来更好地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借鉴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其他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提供经验和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2. 正文2.1 作业成本法概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旨在帮助企业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天业通联是一家专业从事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的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可持续的服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天业通联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方面的案例分析,展示其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和成就。
一、案例背景天业通联作为一家以时间驱动的供应链管理公司,致力于通过精确的时间管理和作业成本核算,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在其日常运营中,天业通联采用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来精确计算作业成本,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简介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作业活动的时间进行精确测算,按照时间成本来核算作业成本。
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出作业的实际成本,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
三、案例分析天业通联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下是具体的案例分析:1. 优化作业流程通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精确成本核算,天业通联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作业活动的成本构成,发现作业流程中的低效环节,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通过不断优化作业流程,天业通联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2. 精确计算成本在实际运营中,天业通联能够准确测算作业活动的时间成本,实现了作业成本的精确计算。
这为天业通联提供了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成本控制,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3. 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天业通联提高了作业效率,优化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客户对天业通联的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结语通过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天业通联在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客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未来,天业通联将继续深化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不断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
天业通联作为一家致力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的公司,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创新。
作业成本法及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用于计算和分配企业的成本。
相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精确地反映了不同操作活动对产品或服务成本的影响,提供了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不同的操作活动上,再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首先,确定企业的各项操作活动,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
然后,识别和计量这些操作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例如材料使用量、工作小时数、产品数量等。
最后,根据这些成本驱动因素,计算每个操作活动的成本,并将其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上。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提供了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企业做出更有利的决策。
例如,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产品的真实成本,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定价策略。
作业成本法还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消除不必要的操作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作业成本法还可以用于绩效评估,帮助企业确定每个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下面以制造企业为例,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假设该企业有三个操作活动:采购、生产和销售。
采购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采购订单数量和采购订单金额。
管理者按照采购订单数量和采购订单金额计算了采购活动的成本。
生产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生产员工的工作小时数和产品数量。
管理者按照工作小时数和产品数量计算了生产活动的成本。
销售活动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为销售订单数量和销售订单金额。
管理者按照销售订单数量和销售订单金额计算了销售活动的成本。
根据作业成本法,企业将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上。
例如,若产品对采购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贡献较大,则较大比例的采购成本将分配给该产品。
这样,企业可以更精确地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定价策略。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精确计算和分配企业成本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通过将成本与操作活动和产品相关联,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各个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估。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或环节,针对每个作业进行成本核算,最终得出产品的完工成本。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下面将介绍其基本原理以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或活动来确定产品成本。
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不同的作业或环节,每个作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然后,通过将作业成本与实际完成的数量相关联,按比例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能够直接与特定作业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间接成本则是无法直接归属到特定作业的成本,需要通过适当的分配方法进行分摊,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费用。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作业成本法的运作方式,我们以一家制造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该公司生产定制家具,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作业:原材料准备、加工制造和包装运输。
原材料准备:在这个作业中,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仓储管理和原材料准备工作。
相关直接成本包括所用原材料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储管理人员工资等。
加工制造:这个作业包括木工加工、喷漆等制造环节。
直接成本包括木材、油漆等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生产线设备折旧、厂房水电费等。
包装运输:这个作业涉及将成品包装运输到客户处。
直接成本包括包装材料、运输费用;间接成本包括包装工人工资、运输工具折旧等。
通过作业成本法,这家公司可以准确地将每个作业的成本核算出来,并按照实际完成的数量分配到最终产品上,从而确定每个定制家具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把握产品成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定价和经营决策。
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作业或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分配,可以更精确地掌握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作业成本法在A企业的应用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和盈利能力的管理会计方法,它根据不同的成本项分配到不同的产品和作业,以便更准确地衡量产品的成本和盈利能力。
在A企业,作业成本法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通过分析A企业的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效果。
让我们来介绍一下A企业的基本情况。
A企业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A企业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和盈利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A企业引入了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成本和盈利能力的管理。
A企业首先对生产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
每个作业都有独立的成本项,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要求将这些成本项分配到相应的作业中,以便更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和相关盈利能力。
在A企业的应用中,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成本结构。
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产品的成本构成,并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
通过作业成本法分析,A企业发现某一款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占比较高,便可以采取措施进行人工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该产品的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还帮助A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和定价。
通过准确地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定价,避免因为成本计算不准确而导致的盈利能力下降。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作业的成本情况进行优化,提高产品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还为A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通过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各项成本的变动情况,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作业成本法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资源利用情况。
通过对A企业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盈利能力,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决策。
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作业成本法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并保持竞争优势。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假设我们有一家名为ABC制造公司的企业,它生产和销售各种电子产品。
为了控制产品成本,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利润,ABC制造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来计算和跟踪其产品的成本。
首先,ABC制造公司将每一项生产活动划分为一个作业。
例如,制造一个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几个作业,包括零件采购、装配、测试和包装等等。
每个作业都与特定的成本相关联,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其次,ABC制造公司会为每个作业分配成本。
这种分配通常是根据其中一种公式或比率进行的,以确保成本能够准确地分摊到每个作业上。
例如,在装配作业中,直接材料的成本可能基于产品所需材料的数量和价格进行计算,直接人工的成本则基于所需工时和工资标准等进行计算。
接下来,ABC制造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来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该公司会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加总,得到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这样,ABC制造公司就能够对每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准确的跟踪和控制。
最后,ABC制造公司会将每个作业的成本分配给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这个步骤可以根据每个作业所占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比例来进行,以确保每个产品都有准确的成本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ABC制造公司可以计算出每个产品的总成本和成本单价,进一步用于决策和定价。
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ABC制造公司能够实现对产品成本的准确跟踪和控制。
这有助于公司在产品定价、资源分配和业务决策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在实际运用中,作业成本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例如,ABC制造公司可以通过标准成本制定预先设定的成本标准,以便更好地比较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
此外,公司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和识别关键作业,并针对性地分析和控制其成本,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总结起来,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管理成本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制造和服务企业。
通过将生产活动划分为作业,并跟踪和控制每个作业的成本,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其产品的成本和利润,进而提高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它将生产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并将这些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计算过程。
案例背景:某公司生产一种特定产品,该产品需要经过三个生产部门的加工,A部门、B 部门和C部门。
每个部门都会对产品进行加工,并将其传递到下一个部门。
公司希望通过作业成本法来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并据此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
计算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
然后,将这些成本分配到每个产品上,以确定每个产品的成本。
A部门的直接材料成本为1000元,直接人工成本为2000元,制造费用为1500元。
B部门的直接材料成本为1200元,直接人工成本为2500元,制造费用为1800元。
C部门的直接材料成本为1500元,直接人工成本为3000元,制造费用为2000元。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作业量。
假设A部门完成了100个产品的加工,B部门完成了80个产品的加工,C部门完成了60个产品的加工。
根据作业成本法,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计算每个产品的成本:1. 首先,计算每个部门的单位成本。
单位成本可以通过将每个部门的成本总和除以作业量来得到。
2. 然后,将每个部门的单位成本乘以每个产品在该部门的作业量,得到每个产品在该部门的成本。
3. 最后,将每个产品在所有部门的成本相加,即可得到每个产品的总成本。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产品的成本。
根据这些成本,公司可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确保产品的定价能够覆盖生产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利润。
总结: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通过将生产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定价策略,确保产品的盈利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情况和成本结构来灵活运用作业成本法,以达到最优的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结语: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业成本法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作业成本法应用指南案例一、案例背景。
咱就说有这么个小工厂,叫酷玩小厂,专门生产超酷的玩具。
以前啊,这厂计算成本就用传统方法,简单粗暴。
老板呢,总感觉这成本算得不太对劲儿,利润好像没自己想的那么多,但是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问题。
酷玩小厂生产两种玩具,一种是超级英雄玩偶,一种是魔法精灵小摆件。
传统成本计算就是按照直接人工工时来分配制造费用。
比如说,这个月总的制造费用是10万块钱,超级英雄玩偶用了600个人工工时,魔法精灵小摆件用了400个人工工时。
那按照这个算法,制造费用就这么分给两种产品了。
但是呢,超级英雄玩偶老是卖得不太好,价格也不敢往上提,因为按照这个成本算出来的利润空间小得可怜。
可老板觉得这超级英雄玩偶制作过程挺复杂的啊,咋就不赚钱呢?三、作业成本法的引入。
后来啊,有个聪明的会计小哥就说,咱们试试作业成本法呗。
于是呢,他们就开始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作业。
1. 作业识别。
首先是设计作业。
超级英雄玩偶的设计可复杂了,要根据各种超级英雄的形象来设计,还要不断修改,魔法精灵小摆件相对来说设计就简单多了。
然后是原材料采购作业。
超级英雄玩偶的原材料供应商少,采购起来麻烦,魔法精灵小摆件的原材料到处都能买到,采购成本低而且简单。
还有生产作业。
超级英雄玩偶生产的时候,工序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得小心翼翼,像给超级英雄玩偶的衣服上色,那可得很精细;魔法精灵小摆件工序就少些,简单得多。
最后是包装作业。
超级英雄玩偶因为个头大,包装材料用得多,包装起来也费事儿;魔法精灵小摆件小巧玲珑,包装起来就轻松多了。
2. 成本动因确定。
对于设计作业,成本动因就是设计的小时数。
超级英雄玩偶设计用了100个小时,魔法精灵小摆件设计只用了20个小时。
原材料采购作业的成本动因就是采购订单的数量。
超级英雄玩偶的原材料采购订单有10个,魔法精灵小摆件的采购订单就3个。
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是生产批次。
超级英雄玩偶一个月生产5批,魔法精灵小摆件生产3批。
作业成本法下食品企业成本管理案例分析假设我们有一个食品企业,名为ABC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各种食品产品。
ABC食品有限公司采用作业成本法来管理成本。
该公司分为三个部门:原材料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
现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个部门的成本管理情况。
首先,让我们看看原材料采购部门。
该部门负责采购食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在作业成本法中,原材料采购部门需要记录每一次采购的原材料数量和价格,并将这些信息记录为原材料采购作业的成本。
原材料的成本可以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其他相关费用。
通过监控原材料采购成本,企业可以掌握原材料成本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以降低成本。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负责将原材料加工成最终的食品产品。
在作业成本法下,生产部门需要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与特定的生产作业相关联。
例如,生产部门需要记录每一次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数量。
计算每个生产作业的成本时,可以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分摊到各个生产作业上,得到每个生产作业的成本。
通过监控生产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以提高生产效益。
最后,我们来看看销售部门。
销售部门负责销售最终的食品产品,并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商。
在作业成本法下,销售部门同样需要记录每一次销售的产品数量和销售价格,并将这些信息记录为销售作业的成本。
销售作业的成本可以包括销售人员的佣金、市场推广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通过监控销售作业的成本,企业可以了解销售活动的效果和销售费用的变动情况,以指导销售策略的制定。
综上所述,作业成本法在食品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企业实时掌握每个作业的成本情况,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优化资源利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然而,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也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本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另外,企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各种工具和技巧,以适应不同的成本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