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汉对比与翻译_方梦之
- 格式:pdf
- 大小:266.22 KB
- 文档页数:4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2期总第618期从《牡丹亭》英译本看译者的翻译心理摘 要:翻译心理学是以译者为主体,主要研究其翻译过程中各阶段的心理活动,如认知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和文化心理活动等,注重研究翻译过程而非翻译结果的跨学科研究。
译者的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译作的质量。
本文选取汪榕培、白之和许渊冲三个《牡丹亭》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影响,旨在对《牡丹亭》译作进行更全面的解释。
关键词:翻译心理学;牡丹亭;英译本研究作者简介:齐晓天,张轶前,华北理工大学。
齐晓天 张轶前一、我国翻译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翻译理论分为两个派别,即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两个学派翻译理论多是研究译作或者研究原文和译文间关系,却很少研究翻译过程,比如研究过程中的原作或译者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角度的思考对于翻译研究很重要。
翻译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傅斯年先生最早在20世纪初提出“翻译心理学”的概念。
翻译心理学的启蒙时期是1987年至1999年。
1999年方梦之将译者的工作心理分为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使关于译者心理的研究得到了关注。
武景全则对前期的翻译心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式的思考,指出了今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目的、课题和方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的研究引入心理学概念,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研究译者或作者的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时期,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而且并没有完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
1999年至今,翻译心理学研究快速发展。
随着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感兴趣,翻译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迅速发展,主要研究作者创作心理,译者工作心理以及读者受众心理。
研究体裁也越来越广泛,起初以研究文学体裁为主,发展到各种体裁的翻译心理研究。
翻译心理学研究开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其未能将翻译学与心理学真正结合。
浅谈英汉翻译中词性转换的应用技巧摘要: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差异。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保持原文的内涵,经常会发生词性转变的现象。
换句话说,词性转变既是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信息,又是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英汉翻译中的词汇转换问题主要源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差异。
本文主要从介绍英汉翻译的四大词性转换技巧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应用技巧。
有助于译者灵活、合理地使用各种翻译技巧以达到译文语义连贯、信息完整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翻译;词性转换;技巧一、引言由于英汉在语法、表达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英汉翻译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给英汉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语言的表达有很大的差异。
翻译不流利,欧化现象明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善于运用词转换和句子成分转换的翻译方法。
本文论述了英汉翻译中部分语音转换的特点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使原始信息更准确、更有效地被接受。
二、国内外翻译中词类转换技术的文献综述词类转换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技术之一,在英汉翻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外许多翻译专家学者对词类转换进行了研究。
中国的汉英翻译研究比较全面,对翻译技术和形态转换在各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种是根据语音转换类型分析的不同部分进行的,如吴重阳在《英汉翻译中的汉字语音转换》一书中进行了分析(2014年),案例描述的类型有4种。
此外,张扬在《简论英汉翻译中的词转换》(2016)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英汉四字转换、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的转换。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总的来说,经过许多理论成果的翻译转化,随后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理论支持,而且在技巧上,国内文献也倾向于按照词类的分类,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探讨。
三、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技术由于英汉表达方式的不同,英语不可能总是机械地翻译成汉语中的同一部分,例如,把名词翻译成名词,把动词翻译成动词等等。
为了表达原文的内容,有必要改变英语的语言形式。
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的特点及其对翻译的启示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不同之处,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英汉形合意合之分在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语言“形合”和“意合”的结构差异,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进行句子结构的调整,采用对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自然晓畅。
关键词:英语形合汉语意合翻译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学者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富有启发性意义的成果。
例如:英语是综合-分析语,汉语是分析语;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句子繁复,汉语句子简短;英语重物称,多用被动,汉语重人称,多用主动;英语多静态,抽象;汉语多动态,具体等。
美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早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书中就谈到,就汉语和英语而言,形合和意合的对比也许是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它甚至可能是两种语言间最根本的差异所在(Nida 1982:12)。
二、形合与意合的概念及特征形合(hypotaxis)和意合(parataxis)的概念首先在我国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指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王力,1984:310)。
刘宓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较完整准确的界定:“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
所谓“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刘宓庆,1992:18-19)。
1.英语形合的特点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它借助明显的形式标记,如曲折变化、介词、连词等,将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连接起来,也可采用其他的语法手段表示话语内部的语义关系。
Eric Partridge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按SV或SVO配列。
1.包惠南,包昂编.《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3.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北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陈延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5.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6.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7.单其昌《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8.杜成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9.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3.黄龙《翻译技巧指导》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4.黄龙《翻译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15.姜治文,文军编著《翻译批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16.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7.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8.孔惠怡,扬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孔惠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21.林相周《英语理解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25.刘玉珍《文化交流英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26.刘重德《浑金璞玉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7.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528.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9.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30.穆雷编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孙致礼.《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33.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5.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6.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37.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38.扬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9.姚念庚,范兵《英汉翻译论稿》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40.尤金奈达著《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41.尤金奈达著《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4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4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4.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5.Baker,Mona. 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1998 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f Translation. 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6.Basne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Revised Edition). Methuuen Co.Ltd,1988 Car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o 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197547.Hatim, Bsil and Mason,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i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Newmark,P.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Pergamon,Oxford,1982 Newmark,P.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 Hall,198848.Nida,Eugene 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Nida,E.A.&Taber,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Brill Lyden,197449.Roj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50.Schaffner,Christian and Kelley-Holmes,Helen.Ed.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5。
毕业论文英文翻译把汉语译成英语或把英语译成汉语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既涉及汉英两种语言本身的知识,也涉及多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文翻译毕业论文篇1英文翻译本质浅析【摘要】尽管翻译是人类最早从事的智力活动之一,但是对“翻译到底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达成共识。
实际上,译学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标准问题、直译或意译的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翻译本质认识的不同。
笔者在拜读过一篇篇高论后,认识到对翻译本质的讨论集中起来涉及两点,一是翻译是一种怎样的活动,二是翻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前者讨论翻译的定义,后者涉及翻译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关键词】英文翻译定义性质一、翻译的定义许多人曾为翻译下过定义。
卡特福德给翻译下的定义是: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Catford,1965)即“一种语言(译出语)的话语材料被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的话语材料替代”。
在这里,翻译似乎主要是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源语,一种是译语,既不讲翻译主体,也没有提到翻译过程,很难说它说中了翻译活动的实质。
费道罗夫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手段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
”可以看出上面定义中的等值论观点来自费道罗夫的“忠实”、“全面”。
在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没能明示翻译与其实活动的根本区别。
其实,摘译、编译等活动都是翻译,因为上述活动都主要表现为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在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上,威尔斯比以上二位又进了一步:“翻译是将源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
(蔡毅,1995)这里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说“尽可能等值”。
从翻译美学视角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英译文摘要:从中国古代到晚清明初,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译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到傅雷钱钟书,美学观点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翻译理论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对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英译进行赏析,从音韵、句型、意境、语言风格角度赏析张培基的英译版本,以期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选择。
关键词:翻译美学郁达夫《故都的秋》一、引言一提到郁达夫,人们就很容易想起他的那篇散文《故都的秋》。
由于《故都的秋》描绘的画面优美、文字中饱含作者对北平秋天的深厚情感,因此该文多次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之中,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
经历了幼年丧父、青年时期海外留学、两度婚姻、国家动荡的种种之后,郁达夫的心思变得敏感,作品中透露着一丝“忧郁”。
在祖国身处复杂情况之时,郁达夫迁至杭州小住。
但家中的变故及国家的状况使他内心十分苦涩,不禁想起让他壮志难酬、几度欢喜几度忧的第二故乡北平。
作者在《故都的秋》中屡次表达对北平的秋天的喜爱之情,但郁达夫对于北平秋天那种萧索、落寞特点的描述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了其对于人间百态的感叹。
在《故都的秋》英译本中,张培基的版本十分出彩,本文选用张培基的英译本,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对这篇优美散文进行赏析。
二、译学的美学渊源“美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的同名著作中,他认为艺术应当在哲学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他建立了名为“Aesthetics”的学科以研究美的价值、本质特征和感性认识。
实际上,一种抽象的美学价值概念最初出现在艺术界,但一种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不仅仅来源于艺术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对于美感有着相当的追求。
毛荣贵(2005:21)在《翻译美学》中提到“美感即对语言的审美价值的感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由西方经过日本这一中介传入中国。
方梦之(2004:296)将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述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