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一: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 格式:doc
- 大小:432.50 KB
- 文档页数:4
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一:画龙点睛精心拟题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综观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1、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如:(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
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拟定题目美目盼兮真情传听故事知作文之理说到拟题,不能不让我们重温“画龙点睛”的故事。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
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
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
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
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整体效果就会更加传神。
如果把作文比作“龙”,那么作文的题目就是“龙睛”。
拟定题目,就是为作文“点睛”。
悟真谛明作文之法概念精释什么是拟题?所谓拟题,就是为文章拟定题目。
文章的标题决定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方式。
好的题目要确切、简洁,能引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强烈愿望,又可以使读者在读完之后,获得总印象,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俗话说得好:“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作文也靠题装。
这是一个重视包装的时代,像一本精彩的书要有一个好的封面,优质产品要有精美的包装。
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同学们切莫等闲视之。
近几年来,中考命题者有时也提供材料,提出某个话题让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作文,既考查考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考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教案第一讲: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人教版九年级)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教案第一讲:画龙点睛、精心拟题知识要点: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综观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教案第四讲:围绕中心,严格选材知识要点: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考试说明:中考时,学生怎样根据命题要求来确定表达的内容呢?这是在确定中心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选择材料就是针对这个意思说的。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教案第十一讲:写人记事,内容生动知识要点:1、写记叙文,会具体地写人记事,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2、会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
3、能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
考试说明:1、记叙文构思六“一”诀(1)一槌定音的开头即开篇二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
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开头,堪称一槌定音的典范。
首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代写作缘由,次句先以“我爱我母亲”定下感情基调,再用“特别是她勤劳一生”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如何给文章拟一个好题扶余教育信息网·(2010-9-13 14:59:39)·科研论文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作文拟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3、引导学生追求作文中的个性美、人性美;4、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作文拟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步骤:一、讲故事,导入文题师:传说南北朝时期,梁代张僧繇,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条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不知怎的,四条龙都没有眼珠,让人看了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于是便有人问他,他说:“不是我不想点,只是一点,它就会飞走呀。
”人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说吹牛,一定要他试试。
张僧繇被迫无奈,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
哪知这一点,顿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只见两条龙昂头摆尾,长啸一声,便破壁而出。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它是……生(纷纷抢答):画龙点睛(板书)师:对,画龙点睛!如果我们把一篇美文比喻成一条龙,那么,什么是龙的眼睛?生:它的眼睛是文章的题目。
师:那么,我们今天共同来探索----如何给文章拟一个好题(板书)二、举例子,巧妙概括原则师:下面请大家看这样的一份材料。
看大屏幕(要求:阅读材料后,选取一个最佳角度,拟出一个你认为最优秀的题目,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其理由。
)深夜,一个阿拉伯商人走在黑暗的山路上。
突然,耳边响起神秘的声音:弯下腰来,尽量多捡些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机械地执行着这一命令,弯腰捡了几颗石子。
天亮时,当商人从口袋中掏出“石子”看时,发现那些“石子”其实全是一块块闪着绚丽光彩的宝石!他后悔莫及,心想,天哪!昨晚为何不多捡一些呢?你的拟题:《》简述理由:学生读材料后,按小组讨论,各组把小组成员的意见都交给组长,各组长再把同学的拟题写到黑板上。
教师巡回指导。
下面是学生的拟题:(我特意编了序号)1、《石头+宝石=后悔》2、《商人与宝石》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人心难测》5、《命运》6、《知足常乐》(知足不常乐)7、《把握机遇》8、《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9、《早知如此,何必当初?》10、《不“贪得无厌”,拿来丰厚回报》11、《拒绝遗憾》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13、《给明天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14、《抓住“流星”的尾巴》15、《心灵的石子》16、《空布袋是立不起来的》师:请大家快速看一看,选出你认为拟得最好的一个文题以及拟得不太好的一个文题来,并分别说明理由。
中考作文二十讲宜都市教研室李祖贵宜都市陆城一中吴晟民第一讲画龙点睛精心拟题知识要点: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1、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如:(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
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好读书oo读好书o读书好》(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画龙点睛作文•相关推荐画龙点睛作文(通用10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画龙点睛作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龙点睛作文1最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古风的歌曲,尤其是有意境的歌词。
有一首歌深得我意,是音频怪物的《百鬼行夜》。
“枯骨女执笔,画一张人皮,裹一袭红衣,美人依稀”略有些灵异的歌词配上古风十足的曲调,脑海中渐渐就描摹出了歌中情景。
心思一动,摸出纸笔,就想画下来。
嗯,整幅画的重点应该是一袭红衣,把那一袭红衣画好了,整个感觉应该也就出来了吧。
自动铅笔先在纸上勾下大概的轮廓,大体一看,似乎比例有些不协调,没关系,这不是重点,细节描上就好了。
我画画有一个问题,就是画出来的东西总和脑海中想的不大一样,不过没关系,画出来的也还不错。
一边想,笔一下就画出来,头发的感觉好像不大对头,顺手改了两笔。
没事,重点画衣服,衣服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个“睛”。
我将眼睛凑向纸张,笔小心翼翼地画出衣服的大概样式。
嗯,就最简单的和服好了,再细细地顺着衣服的走势描出衣褶,擦了又改,改了又擦,纸都快被破了,才画出比较满意的成品。
望着已经成型的铅笔稿,在淡淡的成就感下总有一种违和感,但具体说不出违和在哪里,也许是没上色的缘故。
不管了,先一鼓作气把色给上了再说。
用水把颜料调开,开始上色,头发、肤色、背景,独独空着衣服。
衣服的颜色要细调,细涂,衣服是重点啊。
换了一只较小号的笔,浅浅蘸了一点颜料抹了一下,嗯,很好,便一点一点地把衣服填上色彩,又细细地加了阴影。
很快,衣服也好了。
满意地打量了一眼衣服,把画捧远了看,发现上了色后,违和感更强烈了些,再细细打量,发现,除了衣服,其他部分画得都比较粗糙。
我只注重了衣服却忽略了其他部分,整体是不协调的,如同画龙点睛,只有把龙画好了,才会在点睛的一霎那栩栩如生起来。
画龙点睛巧点题—谈记叙文点题【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背影》中的经典点题句子,体会点题句子在文章的位置和作用2、通过分析例文,学习从内容、形式两方面掌握作文点题的技巧。
3、通过修改文章,灵活运用点题的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例文,学习从内容、形式两方面掌握作文点题的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修改文章,灵活运用点题的技巧。
【评价设计】1、回顾经典环节评价目标一2、潜心揣摩环节评价目标二3、小试身手环节评价目标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画龙点睛的故事大家听过吗?生答。
张僧繇给龙画了眼睛,结果呢?生答。
他画龙点睛让龙活了起来,我们也可以点睛让我们的作文活起来,那么作文的点睛是什么呢?抽生答。
对,作文的点题就是在点睛,这几次的作文我发现大家在点题方面十分欠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记叙文点题,希望学习后你能有所收获!(设计意图:借助画龙点睛这个故事导入,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作文的点题就是点文章的眼睛,可以让文章活起来。
)二、出示中考作文考纲要求中考作文考纲要求“切合题意、中心明确、中心突出”,而我们本节课的点题实际上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的作文扣题旨,扣中心,突出中心。
三、出示学习目标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背影》中的经典点题句子,体会点题句子在文章的位置和作用2、通过分析例文,学习从内容、形式两方面掌握作文点题的技巧。
3、通过修改文章,灵活运用点题的技巧。
四、知识充电1、什么是点题?是指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交代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扣住文章的标题,使读者了解文章的意图何在,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概括起来就是点出文章的主题,扣住文章标题2、点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回顾经典,明确点题句子出现的位置及作用1、回顾我们学过的《背影》,判断下列点题句出现在文中的位置,有什么作用?(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备战2011中考作文系列一:画龙点睛精心拟题知识要点: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
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考试说明:综观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1、巧用修辞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如:(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
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
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读书乐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
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
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女孩四重奏》讲述的是女生寝室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晴天•阴天•雨天》讲述的是自己一天的几次误会。
3、借用符号(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
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1)转换角度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
如《下周我不回家》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第四号戒令》从侧面来写老师对学生的过分约束,读时令人忍俊不禁,读后发人深思。
(2)故设悬念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
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
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
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
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意外的收获。
[1-1]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
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
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
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
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论事,如:有的同学说:"从小偷懒胡闹,大了怎么得了?"有的同学批评老师布置作业交代不清,标题拟为:"说话要力求准确,无歧义"。
有的批评老师教育方法不对,过于严厉,拟题为"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还有的说老师布置作业太烦琐,拟题为"干嘛非写满全篇?"这些标题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但都只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浅俗,很难给人以启迪。
2、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
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这个'懒'偷的好""标新立异'好'""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相信你能拟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论点型标题来。
[1-2]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
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
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
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
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